厦门市2022届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2022届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图表示人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中的数量太少会出现贫血的症状B.当人体患急性炎症时,②的数量将显著增加
C.图中③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D.①和③都有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图中1是红细胞,白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少、个体最大的,有细胞核,图中2是白细胞,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图中3是血小板,4是血浆.
【详解】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红细胞运输氧气,数量太少会得缺铁性贫血,A不符合题意;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和异物,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患急性炎症时,2白细胞的数量将显著增加,B不符合题意;3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C 不符合题意;成熟的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都没有细胞核,D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血液的组成成分以及相应的功能。

2.有关排尿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排出体内废物
B.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C.调节体温
D.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答案】C
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详解】
人体排泄的主要方式是排尿,尿的成分包括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必须及时排尿。

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排尿的意义。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刚下水游泳时,如果水漫过胸部,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
A.害怕导致神经紧张,肌肉收缩,呼吸困难
B.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气体不容易进入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加,气体不容易进入
D.胸腔容积增加,肺内气压增加,气体不容易进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
呼吸过程的第一步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若水超过胸部,胸廓会由于水的挤压而向内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造成吸气困难。

故选C。

【点睛】
呼气和吸气。

4.为创建国家生态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答案】D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详解】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做到: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选项中,A、B、C都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因为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后,人类想再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D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
故选:D。

【点睛】
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5.人体内氧和血红蛋白分离的场所是
A.肺泡外毛细血管B.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
C.肺动脉和肺静脉内D.各种组织细胞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这就决定了红细胞能够携带氧气。

在人体内,肺泡处氧的浓度最高,因此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人体内,组织细胞处氧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

于是在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发生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故选B。

6.下列关于血液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功能B.运输功能C.防御保护功能D.连接功能
【答案】D
【解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
血浆功能两部分;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综上所述血液有运输物质、调节人体温度、防御保护、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可见D符合题意。

7.为了探究种子植物萌发的最适条件,晓峰同学通过实验记录了以下实验数据,并据表中的数据得出了下列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植物种子在40℃以上的条件下不能萌发
B.该植物种子含水量越大,萌发率越高
C.表一实验数据表明,该植物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25℃左右
D.该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与氧气浓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该同学探究的是温度和种子的含水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表一数据表明: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低于和高于该温度,种子的萌发率都降低;表二数据表面:种子的含水量在70%~80%之间,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低于和高于该数值,种子的萌发率都降低。

【详解】
A、从表一可知,该同学并没有探究在40℃以上的条件下种子是否能够萌发,因此结论不能毫无根据的得出,A错误;
B、从表二可知,种子的含水量在70%~80%之间,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低于和高于该数值,种子的萌发率都降低,B错误;
C、从表一实验数据可知,该植物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25℃左右,低于和高于该温度,种子的萌发率都降低,C正确;
D、该同学所做的两个实验都是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设计以氧气为变量,他并没有探究氧气的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不能得出结论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与氧气浓度无关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点睛】
考查了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的认识,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8.在“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实验中,揉挤面团会渗出白色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白色物质是淀粉
A.向变白色的清水中滴加碘液,看液体是否变蓝
B.向变白色的清水中滴加红墨水
C.取小块面团放在酒精灯上燃烧,看是否有灰白色物质产生
D.取小块面团在白纸上挤压,看是否留下明显的油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检测淀粉的存在加入碘液变成蓝色;蛋白质的检测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食物中是否有脂肪时,取其食物在白纸上按压出现油迹;将食物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最后剩下灰白色的灰是无机盐。

通过以上分析,在“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实验中,揉挤面团会渗出白色物质是淀粉,滴加碘液变成蓝色进行检测。

故B、C、D错误, A正确,故选A。

考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9.“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B.青少年应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C.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D.购买食品时要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食品安全关乎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贯穿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全过程,我们应该特别关注。

(2)无机盐在人体内含量不多,但是人体一旦缺乏就会患各种疾病。

(3)选样包装食品时,要注意识别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A、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能暂时储存食物,并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A错误;
B、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B正确;
C、钙是构成骨骼的成分,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C正确;
D、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购买食品时要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D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食品安全和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有人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一块口香糖,主要是为了
A.保证声波传至内耳B.防止听觉感受器受损
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D.保证听小骨的正常振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耳与咽相连的结构是咽鼓管,当吞咽和咀嚼食物时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所以它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从而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

【详解】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

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

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防止击穿鼓膜。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切入。

11.健康人的尿液与肾小管功能异常的人的尿液相比不含有的成分是()
A.水B.无机盐
C.葡萄糖D.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健康人的尿液与肾小管功能异常的人的尿液相比不含有的成分是葡萄糖,C正确。

【点睛】
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

12.下列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的是
A.嗅到山楂气味分泌唾液B.看到山楂分泌唾液
C.听到“山楂”二字分泌唾液D.吃到山楂分泌唾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如简单反射和具体条件刺激的复杂反射,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2)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详解】
ABD、嗅到山楂气味分泌唾液、看到山楂分泌唾液、吃到山楂分泌唾液,都是具体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人和动物共有,ABD不符合题意;
C、听到“山楂”二字分泌唾液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反射,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的特点有语言中枢的参与的反射。

13.2019年5月26日上午8时,长春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跑,3万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赛事,听到发令枪声后,声音进入跑步者耳的先后顺序是
A.耳蜗→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廓B.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C.耳廓→听小骨→外耳道→鼓膜→耳蜗D.耳蜗→外耳道→耳廓→听小骨→鼓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所以听到发令枪声后,声音进入跑步者耳的先后顺序是:声波→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14.坐汽车时,闭眼也能判断汽车速度大小和方向变化,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在()
A.鼓室和半规管B.前庭和耳蜗
C.耳蜗和半规管D.前庭和半规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耳的结构图如下: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因此,坐汽车时,闭眼也能判断汽车速度大小和方向变化,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耳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15.下列营养物质中,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①糖类②脂肪③蛋白质④水⑤无机盐⑥维生素
A.①②③B.①②⑥C.③④⑤D.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①糖类、②脂肪和③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

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一部分能量,但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更新的重要原料。

④水、⑤无机盐和⑥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却有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其中水既是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也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载体,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

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16.夏天时穿防晒服的人多了起来,它可以降低太阳中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减少皮肤癌的患病机率。

因此,穿防晒服可以有效降低其对身体损伤的污染是()
A.水污染B.酸雨C.臭氧层遭破坏D.噪声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目前威胁人类的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

【详解】
当前人类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三: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A、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有效处理有被排入江河湖海,水污染又促使水资源紧缺日益地加剧,形成了恶性循环,A错误;
B、酸雨对生物的危害包括土壤养分变化、河流湖泊酸化、直接危害植物等,B错误;
C、臭氧层遭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所以建议夏天穿防晒服,C正确;
D、室外持续噪声污染超过50分贝,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6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威胁人类的污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环保节能的好习惯。

17.【答案】18.病菌侵入人体时,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作用的是()。

A.血红蛋白B.血小板
C.白细胞D.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吞食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有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详解】
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容易和氧结合,不符合题意。

B、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加速血液凝固,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的作用是保护和防御,吞噬病菌,符合题意。

D、红细胞的作用是运输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19.下列选项关于血液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血液组成成分演示实验中可看到: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
B.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颜色黄色透明,称为血清
C.伤口周围脓液中含有吞噬病菌后死亡的白细胞
D.血液的作用只有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如图:
【详解】
A、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从血液组成成分演示实验中可看到: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故A正确;
B、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颜色黄色透明,称为血清,故B正确;
C、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口周围脓液中含有吞噬病菌后死亡的白细胞,故C正确;
D、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故D 错误。

【点睛】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该注意。

20.正常情况下,人的原尿中不可能出现()
A.无机盐B.红细胞C.葡萄糖D.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

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详解】
原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被虑过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综上所述,一个健康人
的原尿中不可能出现红细胞。

如果原尿中出现红细胞应该是肾小球的滤过出现了问题,是由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强导致的,可能患了肾小球炎。

故选:B。

【点睛】
关键知道血细胞不能被肾小球滤过,全部进入出球小动脉进行血液循环。

21.下列各种变化中,不属于第二性征的是()
A.乳房增大B.身高突增
C.男性长出胡须D.男性声调变低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并首次出现遗精.女孩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等,并出现月经.而身高突增不属于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第二性征.
故选B.
22.【答案】23.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购买食品时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B.购买猪肉时要看是否有检疫合格证
C.刚过保持期,没有霉变的食品仍可食用D.发芽的马铃薯不能吃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详解】
购买食品时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故A正确;购买猪肉时要看是否有检疫合格证,故B正确;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食用,故C错误;发芽的马铃薯不能吃,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正确地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解题的关键。

24.下列关于森林在环境保护的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森林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水土的作用
B.森林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C.森林有吸收有毒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物的作用
D.森林主要是吸收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