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4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经验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因子宫肌瘤行肌瘤剔除术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40例。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病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均无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选择恰当的病例,术者操作熟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标签: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微创手术
既往对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患者多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TAM)[1],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兴起,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2]在临床上逐渐应用。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应用LM治疗子宫肌瘤40例,并与同期行TAM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因子宫肌瘤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80例,均已婚,年龄25~50岁,平均(32.5±6.8)岁。

纳入标准:(1)术前行超声检查明确肌瘤大小、数目、部位,手术指征明确,无手术禁忌证;(2)肌瘤数目<3个,位于浆膜下及肌壁间,直径均<6cm,子宫<如孕9周;(3)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排除标准:(1)既往盆腔手术史;(2)合并卵巢、输卵管及其他子宫疾病;(3)妊娠。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大小、肌瘤个数、肌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腔镜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低足高体位,在脐轮下缘切口1cm,建立气腹,置入镜体,选择脐轮、右下腹麦氏点、左下腹对称右麦氏点为穿刺点。

在肌瘤周围注入垂体后叶素6U,电刀切开子宫浆膜层及肌层达瘤体,大抓钳抓住瘤体,剔除肌瘤,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剔除的瘤体由旋切器旋碎后取出。

开腹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常规开腹,进入腹腔,探查后于肌瘤突出处纵行切开子宫浆膜层及肌层,深达瘤体,剔除肌瘤,缝合关腹[3]。

1.3指标检测及术后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术中出血量:腔镜组以吸出液总量-冲洗液总量,开腹组以吸出总量+浸透纱布总数×纱布浸透前后质量差,以1.05g血换算为1mL。

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计时。

排气时间:手术结束至患者第一次排气的时间。

术后病率:术后24h连续2次间隔4h体温超过38℃,但无明显感染依据。

手术并发症:术中脏器损伤、术后尿潴留、感染。

术后每月均定期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6个月。

术后残留: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2次或2次以上发现肌瘤;术后复发: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未发现肌瘤,而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发现肌瘤。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术后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

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病率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随访情况
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无一例术后残留、术后复发。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30%,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及各种检查手段的普及运用,其检出率越来越高[4]。

子宫肌瘤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肌瘤较小、无明显症状时多采取观察处理,但当有明显症状且肌瘤增大时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标准疗法。

肌瘤剔除术不仅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保持了盆底的解剖结构,还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影响较小[5]。

相比传统的开腹术式,LM具有切口隐蔽且较小、术后排气早、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本研究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病率较少。

但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其原因与LM镜下缝合、钻取子宫肌瘤较费时,以及医疗器械的配置、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相信随着医疗器械的改进及术者操作的熟练,手术时间将有会缩短。

尽管LM优势较多,但LM尚不能完全代替TAM[6],开腹手术可不受肌瘤大小、部位、数目的限制,且开腹手术时术野清晰,可通过手的触摸将术中无法
肉眼发现的小肌瘤剔除,可有效地降低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据文献报道LM术后残留率为2.6%,术后复发率为11.1%[7],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其原因与术前仔细超声检查、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术中对超声情况进行仔细核对有关。

文献中时有报道LM中转开腹,且中转率报道各不相同,其原因与病例的选择及术者经验有关。

笔者所在科室开展此术式时间尚不长,为保证手术成功,对LM的适应证选择较为谨慎,因此目前尚无一例中转开腹发生。

笔者所在科室LM适应证为肌瘤数目小于3个,位于浆膜下及肌壁间,直径均小于6cm,术者操作娴熟时可适当放宽适应证。

是否中转开腹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术者的经验,中转开腹并不是手术的失败,只是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欠妥当,是对患者负责的必要手段,切忌腹腔镜下勉强行肌瘤剔除术而造成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表明,LM具有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开腹手术不可比拟的优点。

但是传统的TAM亦有其应用价值。

选择恰当的适应证,术者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能是LM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信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改进及术者经验的提高,LM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Mukhopadhaya N,De Silva C,Manyonda IT.Conventional myomectomy[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08,22(4):677-705.
[2]Lee CL,Wang paroscopic myomectomy[J].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09,48(4):335-341.
[3]McIlveen M,Li TC.Myomectomy:a review of surgical technique[J].Hum Fertil(Camb),2005,8(1):27-33.
[3]Parker 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abdominal myomectomy[J].Clin Obstet Gynecol,2006,49(4):789-797.
[4]Frishman GN,Jurema MW.Myomas and myomectomy[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2005,12(5):443-456.
[5]Hurst BS,Matthews ML,Marshburn paroscopic myomectomy for symptomatic uterine myomas[J].Fertil Steril,2005,83(1):1-23.
[6]Luciano AA.Myomectomy[J].Clin Obstet Gynecol,2009,52(3):362-371.
[7]李孟慧,冷金花,史精华,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
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9):669-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