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所著的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享有平等、和谐、自由的生活。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也让我对乌托邦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给人一种美好的憧憬,人们在这里没有私有制,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和压迫。
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社会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让人不禁感叹,如果现实社会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该是多么美好啊!然而,乌托邦社会的美好并非完全是现实的。
小说中也揭示了乌托邦社会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比如,乌托邦社会的人们过于平等,缺乏竞争和进取心,导致社会的发展速度缓慢;人们过于依赖集体,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导致社会的创新力不足。
这些问题让我深思,乌托邦社会虽然美好,但也并非完美,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人们一直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矛盾和问题。
乌托邦社会给了我们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意识到乌托邦社会并非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人类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乌托邦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够逐步实现这个理想。
总的来说,阅读《乌托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乌托邦社会是一种理想,但实现这个理想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才能够逐步实现这个理想,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我们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隐形的巨人:摩尔的《乌托邦》解读

隐形的巨人:摩尔的《乌托邦》解读介绍《乌托邦》是由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于1516年发表的一部伏尔泰式讽刺小说。
它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社会乌托邦,探索了人类社会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问题。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乌托邦》的解读,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摩尔与《乌托邦》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作者摩尔及他写作《乌托邦》的背景。
摩尔是英国律师、政府官员和文学家,生活在16世纪初期动荡不安的欧洲。
这个时期正值宗教改革运动和君主集权加强,社会矛盾突出。
这些因素影响了摩尔的思想,并激发了他写作这部讽刺小说。
乌托邦社会结构《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乌托邦,并探讨了其独特而富有反思意味的社会结构。
乌托邦通过共有财产制度、统一的教育体系和公平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社会稳定和公正。
这些设想挑战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封建等级差异和不公正。
社会主义思想与“乌托邦”《乌托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之作。
摩尔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结构的描述,试图思考一种不同于当时社会现象的制度模式。
他呼吁消除阶级差别,追求公平与和谐,并通过对私有财产制度和工人利益的探讨,暗示了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虽然《乌托邦》是以16世纪欧洲为背景写作的,但它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摩尔提出的理想化社会模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保护、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启示和借鉴。
总结总体而言,摩尔的《乌托邦》是一部旨在揭示并讽刺欧洲社会现象的寓言小说。
通过独特的乌托邦社会结构和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摩尔提出了他对社会公正、平等和改革的看法。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我根据摩尔的《乌托邦》进行的简要解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关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启示。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2f33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4.png)
再次,在主题表达方面,《乌托邦》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社会的形态。莫尔通过乌托邦这个虚构的社会,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和政治腐败等。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完美社会的向往,渴望人类能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个人感受与反应:梦想与现实的拔河
阅读《乌托邦》让我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拔河。一方面,我被乌托邦岛上的理想社会所吸引,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莫尔的这部作品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社会的框架内,去追求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生活。
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梦想的绚烂与现实的沉重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很难找到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使得《乌托邦》既是一部令人向往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感到无奈的作品。我认为,莫尔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社会的必要性。
人物塑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乌托邦》中,莫尔通过对乌托邦公民的塑造,表达了对完美人性的追求。这些公民既理性又公正,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展现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使得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碰撞的效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物。这使得乌托邦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但又难以触及的理想。
第三篇范文:《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本由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创作的小说。
通过描写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乌托邦这个概念的深思。
第一章:乌托邦的背景及社会结构乌托邦是一个由法律规定和组织严密的社会。
这个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层,每个人的角色和职责都得到清晰的定义。
这种社会结构虽然看起来理想化,但也引发了我对个人自由和个体发展的思考。
第二章:乌托邦的教育与伦理观乌托邦注重教育与伦理观的培养。
教育系统十分完备,并且教育着每个人遵守社会准则和规范。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会限制个人思想和创造力,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第三章:乌托邦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乌托邦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非常严格,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所有的决策都是通过共识和公平的程序做出的。
然而,在这种制度下,是否存在权力滥用和对个人权益的侵犯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第四章:乌托邦的经济与生活方式乌托邦的经济是基于共产主义理念建立的,所有的财富都是平等分配的。
这种经济模式是否可以长久维持,以及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第五章:乌托邦的家庭与性别观念乌托邦的家庭和性别观念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男女平等、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乌托邦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观念的实际操作和对个体与家庭关系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附件:1:乌托邦小说原文2:乌托邦社会结构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共识:指各方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或共同理解。
2:共产主义:指建立无私共同利益和财富平等分配的社会制度。
3:个人自由:指个体在合法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不必要的限制和干预。
4:权力滥用:指拥有权力的个体或组织以损害他人权益、谋取私利等非法非正当方式使用权力。
5:个体发展:指个人通过学习、培养技能、提升自身能力等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潜能的过程。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乌托邦》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16世纪初,当时欧洲正经历着启蒙思想的浪潮。
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探索成为重要的主题。
莫尔以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为线索,创作了这部具有启蒙思想精神的作品。
莫尔的意图是通过《乌托邦》,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他以乌托邦社会为对比,暗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
通过乌托邦国家的描述,他表现了对特权、贪婪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莫尔试图激发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以期通过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公正。
对《乌托邦》的理解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首先,在政治方面,乌托邦国家采取了严格的集体决策制度,取消了私有财产和特权。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正和平等。
然而,乌托邦的制度也存在着过度集体化和个人尊严缺失的问题。
其次,在经济方面,乌托邦国家实行了共产主义的经济体制。
个人从事的职业是被国家指派的,个人收入被集体掌握。
这种经济制度消除了对财富的私有化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现实社会中的乌托邦无法实现,但《乌托邦》的价值在于它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思考。
它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问题,并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社会公正和进步。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注意到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不应被任何制度所侵犯。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着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着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着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第一章:引言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创作的经典之作。
本书通过一个虚构的社会模型,探讨了理想社会的构建和存在的问题。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乌托邦社会的设想和主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章:背景介绍乌托邦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乌托邦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贫富之分,人民和谐共处,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平等。
这个社会是由一个统治者掌控的,每个人都按照统治者的规定来过日子。
第三章:乌托邦社会的特点乌托邦社会有许多特点。
首先,这个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每个人共同分享资源和财富。
其次,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再次,社会中没有贫富差距,每个人都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第四章:乌托邦的优点乌托邦社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待遇,没有人会因为贫穷而受到歧视。
其次,这个社会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再次,乌托邦社会没有犯罪,每个人都生活在和平与互助的环境中。
第五章:乌托邦的缺点然而,乌托邦社会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这个社会缺乏个人自由,统治者的权力过于集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统治者的规定。
其次,社会中缺乏竞争和创新,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模式过生活,缺乏个性和独特性。
再次,乌托邦社会可能对个体的自由意志产生压制,人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第六章:对乌托邦的思考乌托邦这个社会模型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实现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我们可以秉承公平和平等的原则,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益,鼓励竞争和创新,让社会充满活力。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公平:指在社会和法律中,对每个人都公正地对待,不偏袒任何特定的个体或集体。
2·平等:指每个人在权利和机会上都享有相同的地位和待遇,不论种族、性别、年龄、财富等因素。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在阅读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后,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深刻探讨。
莫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充满理想色彩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乌托邦世界。
《乌托邦》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难。
莫尔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人民情怀,提出了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他的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
在第二部分,莫尔开始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盛世——乌托邦。
这是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和公正的社会,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生活富足且充满幸福。
这个乌托邦的构想是建立在公有制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的,它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以组织生产、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理念。
这种理念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它为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读完《乌托邦》,我深深地被莫尔的思想所打动。
他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更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有着热切的期望。
虽然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可能过于理想化,但他的勇气和才华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他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和追求的方式。
此外,《乌托邦》作为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更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乌托邦》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未来应该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
《乌托邦》的读后感

《乌托邦》的读后感乌托邦的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写成的一部社会政治小说。
通过对于乌托邦国家的描绘,小说探讨了理想社会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追求完美的愿望。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其中的思想深深吸引,也思考了许多关于社会和人类的问题。
小说中,乌托邦被描绘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不存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乌托邦人民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和平与平等。
这种社会秩序的构建令人称赞,但却充满了让人质疑的方面。
首先,乌托邦社会的完美是建立在个体自由的牺牲之上。
个人的意愿和欲望受到集体规定和安排的束缚。
这种集体主义的观念可能导致个人的依赖和缺乏创造性。
乌托邦经济体系的运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放弃个人利益,那么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乌托邦社会看似平等,但在这种平等背后隐藏着隐形的压迫。
乌托邦的国民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虽然每个人都享有基本的权利和福利,但他们也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机会。
个体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受到了限制,这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创造力的退化。
另外,小说中涉及的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乌托邦社会通过防止贪婪、堕落的行为来保持秩序和和谐。
然而,这种道德规范和强制执行是否是真正的自由?是否真正反映了人性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乌托邦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一个完美社会的幻想。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完美往往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前提和假设上。
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人类的贪婪、自私和权力欲望。
而且,每个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基于个体的不同需求和追求。
尽管乌托邦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但它给予了我们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期望和向往。
它提醒我们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积极追求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留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鼓励多样性和创新的发展。
《乌托邦》读后让我深思,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和探索永远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内容。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乌托邦》是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创作的一部哲学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
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中,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秩序井然。
托马斯·莫尔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本文将在分析《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的基础上,探讨幸福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托马斯·莫尔认为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在《乌托邦》中,乌托邦社会的人民生活简朴,他们不追求奢华和物质财富,而是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内心的平和。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净化,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安宁和谐。
托马斯·莫尔认为,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不是外部的物质享受。
在乌托邦中,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互助合作实现了精神上的幸福。
在《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认为幸福是与人的自由和平等息息相关的。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没有剥削和压迫。
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托马斯·莫尔倡导的这种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秩序,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幸福。
他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托马斯·莫尔认为幸福是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紧密相连的。
在《乌托邦》中,乌托邦社会实行共产主义制度,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都归全社会所有,人民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成果。
在这个社会中,不存在贫富差距和阶级剥削,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分享社会财富。
托马斯·莫尔认为,只有在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秩序下,人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的幸福是建立在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的。
托马斯·莫尔认为,幸福还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来实现。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撰写的文学作品,它以描绘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战争与冲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机会。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被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所吸引,也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非常和谐的。
他们不追求物质财富,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机会都得不到。
这给他们的未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乌托邦社会的教育理念,努力改善现实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另外,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没有贫富之分的。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报酬和待遇,社会中不存在着贫富悬殊的现象。
这种社会形态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也让我开始思考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分化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这种现象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也让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乌托邦社会的理念,努力改善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分化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生活待遇。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这部作品,让我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深深地被乌托邦社会中的和谐与幸福所吸引,也对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和贫富分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够让现实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够借鉴乌托邦社会的理念,努力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幸福与美好的生活。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托马斯·莫尔所著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没有犯罪的乌托邦世界。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思考。
在小说中,乌托邦社会的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和谐之中,他们不追求私利,而是追求共同的利益。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工作,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种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贫富差距悬殊、战争频发、犯罪猖獗的情况。
乌托邦社会给了我一种希望,让我相信人类社会可以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也意识到乌托邦社会并不完美。
在小说中,乌托邦社会的人们失去了一些个人自由,他们的生活被严格规划和控制,甚至连感情生活都受到限制。
这让我开始反思,一个真正的乌托邦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过度集权和控制的社会。
这让我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发展需要平衡,需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权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统一和规范。
除此之外,乌托邦社会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小说中,乌托邦社会是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手段来建立的,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依靠理性和科学,而不是依靠战争和剥削。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知识和智慧,而不是追求权力和财富。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乌托邦社会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人类社会可以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乌托邦社会需要平衡和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权利,需要依靠理性和科学的手段来建立。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乌托邦的读后感

乌托邦的读后感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乌托邦的想象和思考感到十分震撼。
乌托邦所描绘的社会,是一个理想而完美的地方。
每个人都在过着幸福和平等的生活,不存在贫富差距、压迫和剥削。
人们各尽所能,共享资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种乌托邦的概念让我不禁思考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乌托邦中消除了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让我意识到,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乌托邦中,人们不再为了金钱而奔波劳累,而是追求知识、艺术和生活的真谛。
这让我反思,现实中我们是否过于强调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和幸福感。
其次,乌托邦中的社会秩序极为和谐。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义务,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社会。
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出现自私自利、竞争激烈的情况。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乌托邦中的人们那样,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而稳定。
而乌托邦也不是毫无缺点的。
书中揭示了一些乌托邦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社会中普遍缺乏个人私有财产,人们的生活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这使我再次思考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平衡问题,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是否能够保护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乌托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尽管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构建,但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它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它提醒我们,社会公平和人的幸福感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改变。
读完《乌托邦》,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理想社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
虽然现实中无法完全实现乌托邦的美好愿景,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积极地对待社会中的问题,并思考如何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作为一种理想化社会形态的描述,一直以来都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思考。
最近读完乌托邦这本小说,让我对乌托邦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背景信息、故事情节、作者用意以及未来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乌托邦这一理念。
首先,让我们了解乌托邦的背景信息。
乌托邦一词最早由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中提出。
乌托邦的字面含义是“不存在的地方”,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个没有贫穷、犯罪、战争等问题的社会。
乌托邦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一直受到文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
故事情节方面,乌托邦中描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
人们在这个社会中没有财富争夺,没有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公平。
每个人都平等地享受工作机会和福利待遇。
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故事中的乌托邦社会是一个充满和平和谐的乌托邦社会。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认为作者的用意是试图揭示人们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设想,作者希望唤起读者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乌托邦是一种理想,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对于未来的影响,乌托邦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思考。
尽管现实中完美的乌托邦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鼓励人们去探索、去追求更好的社会形态。
乌托邦的设想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社会变革的发生。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的信念,即只要我们坚持追求,就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结来说,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它代表着人们对于完美社会的追求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乌托邦》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乌托邦的概念和意义,并在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中从中得到启迪。
乌托邦的影响将持续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发社会变革的发生,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正是乌托邦的存在,让我们对于未来持有信心,并勇敢地追求梦想。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人类社会历经漫长的发展,一直不停地探索理想的社会模式。
在人们的想象中,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
最近,我读完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感悟,对这本书进行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评述。
《乌托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被称为乌托邦的理想社会模式。
这个社会中,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统一劳动和生活的安排,取消了阶级制度等。
这个社会模式给人以很大的启示,让我重新思考了社会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式。
首先,乌托邦模式的存在表明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现实社会中,私有财产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人们争夺资源、争夺权力,使得社会充满了矛盾和拮据。
然而,在乌托邦社会中,这些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
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被合理地分配,每个人都享受着平等的待遇,社会和谐稳定。
这让我不禁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其次,乌托邦社会的统一劳动和生活安排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角色,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匠,都在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追求和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失去了整体意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乌托邦社会的存在,让我们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努力。
但是,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乌托邦模式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乌托邦社会的完美与否取决于每个人对于社会的理解和奉献。
如果有人破坏了社会的平衡和秩序,那么这个完美的社会就会瓦解。
与此同时,人的天性也难以被完全剥夺,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乌托邦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乌托邦社会模式中的统一劳动和生活安排是否会剥夺人的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空间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兴趣和个性各异,正是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乌托邦。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和谐、平等、幸福的环境中,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犯罪。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富差距、剥削和压迫、战争和犯罪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人们生活在痛苦和不安中。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好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为生活所迫,而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这样的社会,无疑是我们所向往的。
其次,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实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物质追求的漩涡,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一个关注人们精神需求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为了金钱和权力而争斗,而是追求真理、美和善。
这样的社会,让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追求?再次,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时常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一个没有战争和冲突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努力维护和平与安宁。
这样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合作和对话,才能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我认为《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性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丑恶一面,如贪婪、自私、残忍等。
而《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善良的地方。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关爱弱者,尊重生命,追求真善美。
这样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明白: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之,《乌托邦》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创作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乌托邦文学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以架构一个理想社会为出发点,探讨了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人性的种种问题。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与思索。
乌托邦通过描绘乌托邦岛这个理想社会,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作者莫尔以一种幽默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尖锐地指出财富分配不均、劳动剥削等社会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的设想,给予人们启示。
在乌托邦岛上,社会制度得到了全面的改良和完善。
财产公有化,人人平等,劳动与收入成正比,每个人都能享有充分的教育和健康服务。
这种社会秩序下,人们之间没有争斗和仇恨,相互之间以友爱和合作为核心。
这种设想令人向往,正如书中所言:“在乌托邦,人人都以公共的利益为己任,个人的努力与劳动成果能够为整个社会所共享。
”然而,乌托邦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可行,都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人性中的自私、贪婪等弱点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克服,社会制度的建立又需要多少铺垫和漫长的实践呢?乌托邦的设想并非一下子能够实现,但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改进的动力。
与此同时,乌托邦也提醒我们,理想的可能性往往伴随着种种问题的出现。
在书中,莫尔通过乌托邦的居民的讲述,揭示了一种完全幸福的社会也会失去个体的创造力和进步的动力,因为任何变革和创新都会破坏现有的平衡和秩序。
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人们在自由、幸福的社会中是否会变得懒散,进而导致社会停滞不前?乌托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内心冲突。
它警示了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理想,而忽视了社会和个人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才能趋近于理想。
乌托邦深入人心的原因就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社会的渴望,同时也让读者思考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乌托邦的阅读,我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看到了追求理想和进步的重要性。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引言《乌托邦》是英国文学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创作的一部哲学政治小说。
该小说以一个理想国家的描述,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说中展示的乌托邦社会的特点和莫尔思想的深邃所吸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乌托邦》的读后感:作者的理想社会构想、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思考。
作者的理想社会构想《乌托邦》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其中人民可以和谐地共同生活。
乌托邦社会的经济制度是按需分配,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待遇。
生产资料在整个公社中被共享和管理,以确保资源的均等分配,并避免贫富差距的出现。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这种经济制度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与安定。
乌托邦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共和国,各级领导人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并为期两年。
所有的法律和政策都是由参与民主讨论的公民投票决定的。
这种政治制度使得国家免于统治者的专权和腐败。
此外,乌托邦社会还鼓励男女平等,尊重个体和社区的自由。
整个社会的构想使人感到乌托邦社会的进步和平衡。
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虽然《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但莫尔也在书中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构建,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不公进行了抨击。
莫尔通过描写乌托邦社会的优点,暗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莫尔对当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评,认为官僚主义和腐败是导致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原因。
他通过乌托邦社会的民主制度和严格的法律规范,试图改变当时封建社会的现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治理方式。
此外,莫尔还对贫富差距和男女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通过乌托邦社会的均贫制度和男女平等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并试图提供解决方案。
对个人自由的思考在《乌托邦》中,莫尔对个人自由的思考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乌托邦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和居住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和压迫。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社会科幻小说,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其思想和观点仍然让人深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对《乌托邦》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乌托邦》最为引人入胜的是莫尔对乌托邦社会的构想。
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下,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别,人人平等。
这种社会制度看似理想,但实际上却是不可行的。
莫尔通过描述乌托邦社会中的种种规定和制度,揭示了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例如,在乌托邦社会中,婚姻是通过政府安排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种制度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口的控制,但却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人权利。
另外,乌托邦社会中没有个人财产,一切财富都由政府控制分配。
这种制度虽然消除了贪婪和利己主义,但也限制了创造力和个人发展的空间。
通过这些描写,莫尔让我意识到,完美的社会制度往往是建立在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牺牲之上。
其次,我对《乌托邦》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感震撼。
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斐尔是一个经历了乌托邦社会生活并对其进行批判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来揭示乌托邦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拉斐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真理和公正,却发现真理和公正在乌托邦社会中是那么的脆弱和虚幻。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乌托邦的荒谬性和不实际性。
通过拉斐尔这一人物形象,我看到了作者对理想主义的警示,他告诉我们,在追求完美的社会制度时,我们应当保持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追求理想,而是要思考和权衡其中的利弊。
最后,我对《乌托邦》这部小说的读后感是对人性的思考。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看似都和谐相处,在和平与平等的环境下生活,但实际上,他们也受到了制度和规定的束缚。
他们没有了贪婪和欲望,但也失去了一种人性的本真。
这让我思考到,人性中的善恶不仅仅是由外在的环境和制度所决定,更多地是由内心的选择和道德标准所决定。
尽管乌托邦社会下不存在贫富之别和阶级之争,但人们依然会沉溺于权力和地位的争夺中,依然会出现犯罪和背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二、《乌托邦》简介《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托马斯·莫尔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莫尔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在兴起“圈地运动”,他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羊吃人”。
莫尔在《乌托邦》中借一位外国旅游者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说:“你们的绵羊本来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了,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凶残,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都蹂躏完啦。
”莫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
他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人道等抽象概念,深刻地指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
”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岛国内,财产公有,消灭了私有制,所有东西都尽归公有。
在平等基础上实行生产公有和消费公有。
在乌托邦岛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一切为大家所公有”。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男女,都有参加劳动的义务,因为人人劳动、所以消除了剥削。
在分配问题上,莫尔提出“按需分配”的主张,尽管在以手工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剩余产品不多,要实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不过,莫尔大胆地提出了这一原则,意义十分重大。
乌托邦岛国对城市人口规模加以严格限制,不得过分集中。
除郊区外,每座城市规定只有6000户,每户成年人少则10名,最多16名。
超出限额的部分人口则将迁往人口稀少的城市。
乌托邦岛国的政权形式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
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所有官员都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乌托邦全岛分54个城,每个城分4个区,各区每30户选举一名低级官员摄护格朗特。
从每10名摄护格朗特中选一名高一级的官员特朗尼菩。
全国的最高机构是元老院,并设民众大会。
元老院推选一人任国王,国王是终身制,但如国王虐待人民,亦可撤换。
国家政权偶尔组织人民反抗侵略,其余几乎全部职能在于组织社会生产和安排人民生活。
官员除调解民事纠纷外,主要的任务也是以身作则参加劳动。
莫尔实际上提出了国家消亡的思想,即随着阶级对立的消失,国家的职能逐渐缩小,随之变成一个生产合作组织。
不过,遗憾的是莫尔没有提出实现国家消亡的途径。
乌托邦岛国社会在经济上是个统一体,最大特点是财产公有,全部土地都是共有财产。
各地生产的一切产品都由国家的最高机关—元老院进行统计,进行再分配。
生产组织者不是整个国家,而是城市,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
家庭的产品全部交给国家,各户可在指定的市场上领取需要的物品。
家庭的实质就是一个公共作坊。
这种家庭的基本标志不是血缘关系,而是经济上的结合。
一个儿童如果不愿意从事这个家庭所担任的那种手工业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转到另一家庭。
一个家庭的经济规模超过经济上的需要时,国家可以把公民从这一家调到另一家庭去。
乌托邦社会几乎无例外地包括在家庭手工业体系内。
在乌托邦岛国,农业受到很大重视,但是在这里农业并不是一种职业。
农业工作是按义务劳动的原则组织的,每人必须从事两年的农业劳动,只有特别爱好农村生活的人,才可以申请把这两年的劳动期限适当延长。
乌托邦没有真正的乡村,在乡村里只有农场。
人们从城市来农场做一个时期的工作后,就又回到城市做自己的基本工作。
乌托邦社会实行6小时工作制,每天有1小时文娱活动。
乌托邦岛国重视国民教育和学术研究。
儿童都要上学,不但要求儿童读书求知,还重视他们的品德教育和培养。
一般社会教育则着重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主义和正当娱乐,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对犯有重罪的人,罚做苦工或贬为奴隶。
改造得好的,可减刑,甚至取消奴隶身分。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先由教士推荐并经行政官秘密投票选出。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可不参加劳动,如果不能胜任研究工作,得仍然去劳动。
劳动者自修有成就,可不做自己的手艺,专门做学问。
乌托邦岛国主张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
他们最古老的一条法律是:“任何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宗教受到责罚。
”但岛内禁止无神论的存在。
莫尔的宗教观近似于自然神论。
他认为世界有其规律性,受自然规律支配,是由神主宰的。
莫尔的人生观,强调合乎自然和理性的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人尽自己一切努力去追求现实生活。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现实生活目的。
构成人的幸福的是快乐。
快乐分为二类,一类是精神上的,二是身体上的。
二种快乐之中,精神上的快乐最有价值,但莫尔并不拒绝合理的肉体上和感官上的享乐。
他说:“不是一切快乐,只是正直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德行引导我们的本性朝向正直高尚的快乐、如同朝向最高的善一样。
”这种观点反映了刚刚形成不久的资产阶级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如何认识和看待《乌托邦》莫尔的《乌托邦》对16世纪初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并揭示出产生社会的不平等和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是财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
《乌托邦》鲜明而真实地评述了原始积累带来的经济变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它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小农在圈地运动中普遍被剥夺了土地,处于衣食无着的贫困状态。
单从圈地史方面来看,《乌托邦》至今仍然具有最珍贵的史料价值。
莫尔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决定了他是要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的。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
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最后,莫尔所采取的这种态度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制约的。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阶段,无产者还没有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更不会展示出她所具有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莫尔还不可能将他们视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主导力量。
另外,莫尔的“乌托邦”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条件充其量还只能是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而且其中也不乏对古代奴隶制的赞美之处;由于当时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莫尔对商品与货币的认识也是很不充分的。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应予注意的四、“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思想其实在中国也早就存在。
其中以孔子《礼记·礼运》中讲述的“吠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主张影响最为深远。
此外张鲁的“吃饭不要钱”的实践(毛泽东称之为“原始社会主义性质的实践”),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述的美丽的桃花源世界,洪秀全“人人平等博爱,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财产归公,团结和睦”的太平天国运动纲领,以及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念都蕴含着乌托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