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经济大恐慌时期世界经济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
1929~1933年經濟大恐慌時期世界的經濟探討
作者:
吳東益。
縣立平鎮高中。
高三七班
壹●前言
在戰間期後期、二次大戰前夕,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的經濟危機規模龐大、影響深遠,而各國在處理事件的手法不一,經濟實力較雄厚的英國、法國、美國等以廣大的殖民地和本國市場努力地克服這次的危機,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不堪衝擊,進而對外侵略,因而變成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在面對現在能源危機、次級房貸等經濟問題的同時,我們應該以前人發生的過事件當作借鏡,探討應變的政策與避免可能會發生的國際衝突,以減少人與人之間因此而發生摩擦為主要主旨,克服這波的經濟難關,謀取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貳●正文
一、經濟大恐慌的背景
01、一次大戰的發生
1914年德國、奧地利等組成的同盟國與英國、法國、俄國等組成的協約國因塞拉耶佛事件而發生了衝突,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此次戰爭的規模龐大,近代攻擊武器加入戰局,加上參戰國與他們的殖民地物資、人員全體動員,導致戰後面臨到嚴重的重建問題。
02、美國的崛起
美國幅員廣大,資源豐富,再加上科學、工業發達,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原是英國,其次是法國,德、美兩國依次列為第三、四位,這些國家都是高度工業化的國家。
但是經過四年大戰的消耗與破壞,德國因戰敗固然經濟衰退,英、法雖然是戰勝國,但在戰時或戰後都須向美國借貸,以重建本國的經濟,頓時由富轉貧。
因此美國在戰後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而『紐約代替倫敦而成為世界金融業的中心。
』<註一>
二、經濟大恐慌原因
01、美國政治孤立主義興起影響經濟發展
『大戰後美國經濟勢力雖然擴張得很快,但是外交卻逐漸走向冷漠孤立的途徑,
形成所謂的「孤立主義」。
美國孤立主義的思想所以興起,乃因於美國建國初期尚是一個弱小的國家,開國元勳如華盛頓、傑佛遜等人,都諄諄訓誡美國人民,不要參加歐洲各國間爭權奪利的糾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國際衝突,且美國東、西都有大海洋與舊大陸相隔離,美國人民自始就有獨闢世外桃源,不跟舊大陸打交道的想法。
美國這種孤立主義的思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更加昂揚起來,是因為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只有一年多,但用去的戰費多達三百五十餘億美元,官兵傷亡約十二萬;戰後空手而回,既未取得一寸土地,又未取得一分賠款,人民因此深感參加國外戰爭有損無益,且美國借給協約諸國的一百多億美元,戰後多難收回,更使美國人民感到參戰的不智。
戰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長期受到孤立主義的籠罩。
種種情況使得一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主張孤立主義的哈定(Warren G. Harding)當選為總統。
』<註二>
02、世界各國關稅壁壘
受到美國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國會通過提高關稅的法案,以保護內的工商業發展,但是如此的政策,導致各國群起效尤,各國的商品都被彼此的關稅壁壘所束縛,國際貿易幾乎停頓。
三、經濟大恐慌各國的現象與解決方法
01、美國
進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時代的美國,全國人民爭相投資於工商業,競購公司股票,致使股票價格作不合理的上漲,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加上各國關稅壁壘,陷入了生產過剩的困境,經濟在轉眼之間崩潰。
『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紐約証券交易所的股市大跌(黑色星期四),引起所有產業的恐慌,之後四年間,有四千五百家以上的銀行破產,工業生產衰退百分之五十以上,1933年失業人口高達一千三百萬人,屬於結構性失業。
』<註三>
『在1933這一年美國有六百四十萬頭豬被活活扔到河裡淹死,有五萬多姆棉花被大火燒光。
在英國、法國、巴西、丹麥、荷蘭,整箱的橘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入大海,無數的乳牛、小豬被殺死……。
』<註四>
在美國經濟大恐慌達於嚴重階段之際,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當選為總統。
小羅斯福就職之後,除了採取緊急措施,管制金融,對工商業大量的貸款和津貼,刺激私人投資;提高物價,減少農業生產,克服農產品過剩;對失業者給以最低限度救濟;除了興辦各種公共工程來救濟失業以外,同時還推行一連串具有長期性的經濟改革計畫,而國會也制定了《緊急銀行法令》、《國家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等法案,大大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
『新政的兩個階段包括前期(1933~1935)和後期(1935~1939)。
前期以歷時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國第73屆國會特別會議為其先導﹐這屆會議通過了一系列反危機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兩大主軸法案《國家產業復興法》和《農業調整法》。
1935~1936年,反對和支持新政的鬥爭激化,上述兩個主要法令因被美國最高法院先後宣布為違反憲法而被廢止,新政於是轉入後期。
羅斯福政府相應地通過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繼續推行新政,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
』<註五>而新政也順利替美國解決了經濟大恐慌的危機。
02、英國、法國
1931年9月,英國停止金本位制,各國相繼跟進,國際匯款結算和貿易發生極大的混亂。
英、法兩國皆實行保護貿易,加強自治領土與殖民地的連結。
英國與法國分別成立有排外性的「經濟聯盟」和「法郎聯盟」,以及實行各種公共建設試圖克服恐慌。
03、德國
在這次的大恐慌中,受創最嚴重的莫過於是戰敗國。
原先美國為了幫助德國有能力償還戰後賠款,實行了「道玆計畫」,將資金投入德國,漸有成效,但發生經濟大恐慌後,美國將資金撤回,德國陷入嚴重的經融恐慌,失業嚴重。
1931年美國胡佛總統提出了延期付款方案,允許德國延後一年支付賠償金,但是於事無補。
接著奧地利、德國陷入金融風暴。
1934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總統、總理、黨主席),主張擴大軍需產業,成功大幅減少失業人口,而德國也走向了法西斯主義(國家全體利益比個人利益優先),開始對外侵略。
04、義大利
義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戰後經濟尚未復甦,「法西斯戰鬥團」的墨索里尼在1922年取得政權。
1933年發生經濟大恐慌,使得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境內更為盛行。
身受經濟壓力的民眾,廣泛支持高壓秩序和規律的國家主義。
05、日本
自從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漸強,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皆擊敗了龐大的中國和俄國,一次大戰又參加了協約國打了勝戰。
但在經濟大恐慌時期,日本經濟受損嚴重,加上錯誤的金融政策,導致經濟雪上加霜。
日本採取了「金解禁」政策,解除自1917年來黃金出口,想藉此恢復當時為世界標準的金本位制,安定匯率、擴大出口,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經濟恐慌。
『街上到處是失業人口,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東北地區因為農作歉收,農村陷入貧困中,賣女兒成了稀鬆平凡的事情。
有人形容情況為「對著狂風暴雨大開門戶」。
1931年12月日本再度禁止黃金出口。
』<註六>當時適逢中國在抵制日貨,加上遇到大地震,使原本更加蕭條的經濟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由於長期受到由戰爭取得暴利的經驗,使得日本於昭和六年(1931年)選擇了出兵占領中國東北地區,也就是九一八事變,結果確實令日本國內的經濟獲得一定程度的好轉,此後隨著日本軍方勢力的膨脹,出兵中國的勢力也增強了。
06、蘇聯
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式計畫經濟,在史達林的領導下,「五年計畫」順利推動,幾乎未受大恐慌的影響,持續進行重工業的發展。
四、經濟大恐慌後續的影響
01、資本主義的調整
大恐慌突顯自由競爭的不合理,使資本主義價值動搖。
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主張由政府主導加強經濟體制,所以也稱為「修正資本主義」,演變成後來的「混和經濟」制度。
02、社會主義抬頭
共產黨在第三國際的指揮下在亞洲、東歐蓬勃發展,例如中國共產黨的壯大。
03、獨裁主義興起
民主政府無力解決困難,使獨裁主義與軍國主義抬頭。
德國、義大利、日本依賴
軍備擴張,侵略鄰近國家歐洲、伊索比亞、東亞,以解決失業問題。
進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參●結論
由以上探討得知凱因斯提出「一般理論」,以「有效需要」做為政府干預經濟蕭條的理論基礎,轉變了過去亞當斯密主張的政府自由放任市場運作,挽回了全球經濟大恐慌的局面,也影響後來的經濟理論,包含一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不同的時期為了因應時局的不同,會有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不同的經濟理念,這些思想和對策是不斷被更新的,從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機制,凱因斯的政府適時干預市場,到了1970年代美國「新保守主義」崛起,經濟上採取積極的市場機制,消除對消費者與生產者造成阻礙的政策,這些都證明了經濟政策是不斷變動的。
當時國際間溝通和協商的管道不那麼盛行,各國為了自身利益的發展而制定一些有利於本國的策略,但沒想到後果是如此的嚴重,大家都沒有得到好處,甚至發生「以大欺小」的侵略事件。
如今有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雖然不能完全的解決或幫忙協商國際間所有的事務,但至少提供了各國互相表達意見的管道。
正當美國享受著世界強國的頭銜,在滾動的黃金二十年代,在在資本主義的頂端,絲毫未發覺關稅壁壘會導致嚴重的金融大風暴,或許這對美國而言事件是一個轉機,給美國一個警惕,要不斷地醒思各方面的國際問題,不是只要實行利於本國的政策,自私的行為,可能導致其他國家的群起效尤。
當小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的時候,並非所有的人都表示贊同,同時也有批判的聲浪出現,只是在後人的評價中,「新政」成為小羅斯福最大的政績,這中間其實有很多的事情可以探討,包括政治人物的遠見、膽識和氣魄,若當時政策失敗,很有可能把美國推入深淵,而小羅斯福也成了昏君。
『羅斯福堅決的反對者、報業大王赫斯特說「新政」是苛政;不是榨取富人,而是榨取成功者。
另外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的法西斯主義。
』<註七>
肆●引註資料
<註一>小松田直。
圖解世界史。
(台北:易博士文化,民94)。
頁176。
<註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形勢
http ://.tw/~linghsun/oldbook1/4062.doc。
民97.6.10
<註三>小松田直。
圖解世界史。
(台北:易博士文化,民94)。
頁176。
<註四>羅斯福新政。
.tw/~wenlurg/forghis/new%20deal.htm。
民97.6.11<註五>朱志焱。
外國歷史故事5。
(台北:謙謙,民80)。
頁12。
<註六>小松田直。
圖解世界史。
(台北:易博士文化,民94)。
頁178。
<註七>孫鐵。
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
(台北:大地,民93)。
頁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