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系统工程第四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质量(Q)
产品的质量,应该从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两方面考 虑。 产品设计之初就不合理(例如结构欠佳,提出过高和 不必要的技术要求等),会给制造和装配带来很大的困难, 即使勉强制造和装配出来了,用户对这类“天生”有缺 陷的产品也很难满意。不合理的产品设计可以通过性能 评价、仿真技术等给予剔除和修正。 而在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尺 度来评价。在制造阶段,产品的质量是指生产工艺满足 产品设计参数(技术特征、性能、技术要求等)的程度,产 品的质量实质上就是产品各种技术特征和性能的集合,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产品结构和外形的几 何特征以及产品所用材料表现出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4)制造系统的决策框架模型 综前所述,制造系统的决策框架模型的数学描述为:
4.3 制造系统总体决策分析方法
4.3.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A. L. Soaty于70年代初提出的,其实质是将决策主体对复杂系统 的评价思维过程层次化和数学化。该以决策主体的定性分析 和逻辑判断为主要依据,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一系列数学方 法计算出各种侯选方案的重要度,从而选择重要度最大的方 案作为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 征:分解、判断、综合。
......
图4-2 制造系统总体决策框架模型示意图
制造系统总体决策框架模型的数学描述如下 对前面所说的制造系统决策目标,一般情况下由各个 方面的复杂因素所组成,因此用向量来进行描述,称为决策 目标向量。如环境问题包括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粉尘污 染,废气污染等等。因此可将各目标看成是由各因素组成的 向量,如E可看成由e个因素组成,即:
3.柔性(F)
(l)机器柔性:当要求生产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品时,机 器随产品变化而加工不同零件的难易程度。 (2)工艺柔性:一是工艺流程不变时自身适应产品或原材 料变化的能力;二是制造系统内为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时 改变相应工艺的难易程度。 (3)产品柔性:一是产品更新或完全转向后,系统能够非 常经济和迅速地生产出新产品的能力;二是产品更新后,对 老产品有用特性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 (4)维护柔性:采用多种方式查询、处理故障,保障生产 正常进行的能力。 (5)生产能力柔性:当生产量改变、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 的能力。对于根据订货而组织生产的制造系统,这一点尤为 重要。 (6)扩展柔性:当生产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系 统结构,增加模块,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能力。 (7)运行柔性:利用不同的机器、材料、工艺流程来生产 一系列产品的能力和同样的产品换用不同工序加工的能力。
4 制造系统总体决策框架及分析 方法
4.1 制造系统总体决策目标
C
T
Q
F
E
在考虑制造决策问题时,通 常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低的制 造成本,尽可能快的市场响应, 尽可能高的产品质量,尽可能好 的制造系统柔性和尽可能小的生 态环境影响,即通常应考虑五大 类决策目标:成本(C)、时间 (T)、质量(Q)、柔性(F) 和环境性(E),从而可以构造 出图4-1所示的制造系统五角形 制造决策目标框架。
最高层 Hs:引进生产线
中间层
A1:价格 C
A2:质量 Q
A3:生产率 (即时间T)
A4:柔性 F
A5:环境影响 E
最底层
B1:生产线1
B2:生产线2
图4-4 生产线决策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
B3:生产线3
对此决策问题而言,上述五个决策目标应重点考 虑价格、质量和生产率。为简化此决策问题,可建立 如图3-5所示的简化模型。
1.成本(C)
(l)系统设施和设备成本:建立制造系统需要基础设施 (场地、水、电、气供应、房屋等),制造设备和贮运装置 等,这些方面的投资费用都将以折旧费的形式计入系统或 产品的成本中。 (2)材料成本:包括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工具 消耗和系统所用的辅助材料(冷却剂、润滑油、清洗剂等) 消耗。 (3)劳动力成本:运行系统的直接劳动,也包括开发 系统或产品付出的劳动。 (4)能源成本:有些制造系统耗能很少,能源所占成 本的比例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有些制造系统却耗能 很多,甚至成为制造系统或产品的主要成本因素。 (5)维护和培训成本: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所进行 的维护、修理工作和需要的维护人员、备件等,以及为适 应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必要培训。 (6)其他杂项成本。
X ( x1 , x 2 ,..., x m ) Y ( y 1 , y 2 ,..., y n ) . . .
(3)技术经济模型的构成 根据上述描述,联系决策变量和决策目标之间的技术经 济模型为:
Ti Ti ( X , Y ,...); i 1 ~ t Q j Q j ( X , Y ,...); j 1 ~ q C k C k ( X , Y ,...); k 1 ~ c Fl Fl ( X , Y ,...); l 1 ~ f E m Em ( X , Y ,...); m 1 ~ e
T (T1 , T2 , Tt ) Q (Q1 , Q 2 , Q q ) C (C1 , C 2 , C c ) F (F , F , F ) 1 2 f E ( E1 , E 2 , E e )
最高层 Hs:引进生产线
中间层
A1:价格 C
A2:质量 Q
A3:生产率 (即时间T)
最底层
B1:生产线1
B2:生产线2
B3:生产线3
图4-5 经简化的层次分析模型
2、建立判断矩阵 Hs A1 A2 … Aj … An 参与层次分析的 A1 A11 a12 … a1j … a1n 人员应是对研究对象 A2 a21 a22 … a2j … a2n 富有经验并有判断能 力的专家,他们应能 . . . . . . . 对每一层次中各要素 . . . . . . . . . . . . . . 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 断。合理构成判断矩 Ai ai1 ai2 … aij … ain 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关 . . . . . . . 键。 . . . . . . . 判断矩阵是以对 . . . . . . . 上一层的某要素而言 An an1 an2 … anj … ann 将本层次诸要素之间 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 其中Hs为上一层的某要素,A1~An为本层次 的,其形式如下: 的诸要素,aij为对于Hs而言,Ai与Aj的相对重要
5.环境性E 制造系统的环境性是广义的,包含了许多内 容。可大致归类如下: 1)生态环境影响 制造系统及产品在整个生命周 期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制造过程中产生 的废气、废液、废物、产品寿命结束后的处置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2)资源综合利用 制造系统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 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利用能力,包括生 产制造过程可能要用到的原材料、能源、土地和 水资源等的优化利用。 3)职业健康 制造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对劳 动者职业健康造成的损害。 4)安全性 制造系统及其产品在运行或使用过程 中因故障等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不安全性。
4.2 制造系统总体决策框架模型
制造系统的决策变量 技术经济模型 制造系统的决策属性
X=(x 1,...,x n) Y=(y 1,...,y n) . . . . . . . . .
......
C(X,Y,...) T(X,Y,...) Q(X,Y,...)
......
F(X,Y,...) E(X,Y,...)
:
E ( E1 , E2 , , Ee )
同理其他各决策目标可表示为:
T (T1 , T2 , , Tt )
Q (Q1 , Q2 , , Qq )
C (C1 , C2 , , Cc ) F ( F1 , F2 , , F f )
(2)决策问题中的决策向量的构成 一个决策问题可看作由若干类决策变量组成,每类决策 变量又包含各个方面具体的决策变量,因此将每类决策变量 看作一个决策向量,每一个决策向量又包含着若干个决策变 量,构成了各决策向量中的元素。于是整个决策问题的决策 向量可用如下决策向量组描述: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的步骤如图4-3所示
决策问题 构造层次 结构模型 建立判断 矩阵 层次单排 序
一致性检 验
是 决策结果 通过 否
一致性检 验
层次总排 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
通过
否
图4-3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的步骤
根据构成决策系统的目标、侯选方案等要素建立多级 递阶的层次模型; 对同属一级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 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建立判断 矩阵。建立判断矩阵是进行决策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一定的计算,确定本层次各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次 某要素而言的相对重要度,即进行层次单排序; 通过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若 不一致则需返回(2)步重新修正判断矩阵;若为可接 受的一致性矩阵,则继续; 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方案进行层次总排序。 对总排序的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若不一致则重 新修正判断矩阵;若一致性可接受,则完成决策。
min C C ( X , Y ,...) min T T ( X , Y ,...) max F F ( X , Y ,...) max Q Q( X , Y ,...) Ti Ti ( X , Y ,...); i 1 ~ t min E E ( X , Y ,...) Q j Q j ( X , Y ,...); j 1 ~ q 制造系统的五大制造决策目标集合组成了制造系统规 X Y C k C k ( , ,...); k 1 ~ c 划、设计、试验和运行的目标函数,由制造的决策变量 F F ( X , Y ,...); l 1 ~ f l l 到制造的决策目标映射的技术经济模型则为制造系统的 E m E m ( X , Y ,...); m 1 ~ e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五大 决策目标既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因此应该 X ( x1 , x2 , xm ) 以系统的观点去看制造系统的总体决策框架模型,从而 Y ( y1 , y2 , yn ) 抓住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制造系统的总体决策 其中: 框架模型可以在系统的决策过程中提供量化的分析结果, 从而为决策提供辅助技术支持。
2.时间(T)
制造系统中,时间要素是指: (l)制造系统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变化 (品种、批量、要求的交货时间等)反应的快慢程 度。为了使制造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一般 都希望从产品的订货、设计、制造到产品出厂的 整个过程时间要短;当生产过程发生变化时,系 统的反应要快,响应时间要短。 (2) 制造系统能以多快的速度制造出产品,即 系统的生产率如何。生产率的要求将直接或间接 影响制造系统内其他要素的选择。高的生产率一 般都会使生产成本降低,但高的生产率要求使用 专用机床、传输线和专用自动化控制,这些又会 使制造系统的柔性降低
例1:某企业拟引进一条新的生产线,有三种类型可以选 择。要对此问题作出决策,可根据制造系统决策框架模型, 确定引进生产线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决策目标因素。从系 统的角度引进生产线应考虑成本(价格)、质量、生产率、 柔性和环境影响,即制造系统的五大决策目标均应考虑,于 是可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如图3-4所示
下面对层次分析法作进一步详细的介绍 1、建立决策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的最高层为决策总目标,是决策所要解决的 问题。对于制造系统总体决策问题,该层就是要达到的总 决策目标。 最高层的下层是由实现目标必须考虑的准则和每个准 则所包含的具体指标组成,称为中间层。中间层一般有一 层或多层。对于大多数制造系统总体决策问题,中间层的 第一层就是各决策目标向量。 最底层为待排序的各类事物组成,如待比较的方案、 侯选措施等。对于制造系统总体决策问题,最底层就是决 策向量及组成决策向量的决策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