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是遗传物质高一生物优质精讲课件(浙科版2019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遗传物质
20世纪50年代之前,“遗传物质可能是核酸”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不正确的。此 前人们普遍认为DNA是相当小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00,四种碱基在DNA分 子中等量地存在,并简单重复。人们考虑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巧妙适应性,以及发 育过程和途径的极端复杂性,DNA这样简单的小分子不可能发挥出如此重要的控制 作用。相比较而言,含有20种氨基酸的蛋白质大分子倒是能够提供无限数量的排列组 合。
实验结论:转化因子很可能是DNA。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因为当时的技术有限,并不能彻底提纯这些物质。所以,艾弗里通过酶解法, 将物质一个个的排除,通过观察剩余提取物的转化活性来寻找转化因子,这就是实 验设计的“减法原理”。
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提取物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在众多的肺炎链球菌菌株中,光滑型(S)菌株滑的菌落。S型细菌的菌体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
,使菌体不易受到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另外一些菌株的外面没有荚膜,不会引
起病症,长成粗糙型(R)菌落。
项目 菌落
S型细菌
R型细菌
(蛋白质、脂类、RNA、DNA)
不 处 理 R菌
+S菌
蛋
白 酶
酯 酶
RNA 酶
除去蛋白质 除去脂类 除去
RNA
DNA酶 除去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进一步研究表明,用 DNA 酶处理 DNA 样 品,DNA 被降解后就不能使 R 型菌发生转化 ,而其他的酶 (如蛋白酶等) 对于 DNA 的转 化能力则没有影响。可见,一种细菌的 DNA 掺入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 。后来的研究不断证实,DNA不仅可以引起细 菌的转化,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促成转
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R型活菌 转 S型活菌
化
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
鼠患败血症致死。令人惊奇的是,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竟然分离出活的S型
菌。然而,无论是活的R型菌还是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都不能使小
鼠患败血症。由此推测,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一定有一种物质能把某些R型
那么,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又是如何逐步得到的呢
蛋白质
不同 观点
DNA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 质和DNA组成的。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 遗传物质呢?这个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
讨论:你认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①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②可以准确地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 ③结构比较稳定等。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
斑马身上有醒目的条纹,成群的斑马会混淆敌害的视线;雄孔雀身披华丽的羽毛,“孔雀开屏”以吸引异 性;昙花美丽清香,“昙花一现”以避开日晒和寒冷——人们很早就发现,这些家族成员的共同特征 (性状) 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遗传现象,并 首先揭示了两条遗传定律。那么控制生物性状世代传递的基因 (遗传因子) 到底是什么物质?DNA和蛋白质 在生物性状遗传的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在这一章将进一步探索遗 传的分子基础,了解基因的本质及其发挥作用的原理。
人们在了解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这一事实后,希望能进一步弄清染色体的化学 本质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从化学成分上讲,染色体由DNA (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 少量 RNA (核糖核酸) 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研究表明,虽然 DNA 和组蛋白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而且含量大致相等,在染色体行使功能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但DNA更加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特性。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 质呢?
菌转化为S型菌。换句话说,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
菌稳定的遗传变异。这就是病死小鼠中有活的S型菌的根本原因。
艾弗里
加热致死 的S型细
菌
多糖
? 脂类
蛋白质 DNA
“转化因子”
RNA
体 外
关键思路:
转
把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的、
化 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又进行了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他们从活的 S型菌中抽提 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别分离,再分别与活的 R 型菌 混合,放入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原来以为 S 型与 R 型的区别就在于荚膜的不同 ,可能是荚膜物质引起了转化;后来又以为只有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可能蛋白质是 转化因子。可是实验都没有出现预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其中的 DNA 组分 能够把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
表面光滑 (Smooth) 表面粗糙 (rough)
有无荚膜
多糖
类的
荚膜
有无毒性
有
无
肺炎链球菌肺炎胸片
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细 胞壁外面包围的一层胶状 物质。无荚膜的肺炎链球 菌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 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杀 灭。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 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 活并繁殖。
➢ 学习目标 1. 概述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以及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 2. 说明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阐明DNA分子复制过程、特点和意义。 3. 概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遗传信息表达中的作用。 4. 说明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5. 举例说明表观遗传现象。
➢ 本章学习应聚焦的关键能力 1. 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尝试寻找证据解释现象,学会运用证据解释现象 的科学思维方法。 2. 认识建立物理模型是表征DNA分子结构的重要方法,通过尝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 模型,学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3. 通过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尝试运用证据解释现象,学会运用证据解释原理的科学 思维方法。
格里菲斯 艾弗里
1928年格里菲斯: 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基础
1944年艾弗里: 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首先进行了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说明R型细菌无毒
说明S型细菌有毒 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无毒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加热杀死S型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