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NGO最紧缺的资源是最具有细分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根NGO最紧缺的资源是最具有细分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作者:暂无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4年第9期
当草根NGO 一旦拥有真正具有细分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缺资金、技能、政策、理解等问
题将不再是问题。

文/ 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梁振宇
草根NGO 最紧缺的资源是什么?有的NGO 经济拮据,这些穷得发不出工资、甚至资金链断裂做不下去项目的机构的负责人说:“最缺资金赞助!”有的NGO 成绩甚微,这些累得没有星
期天、甚至一直没做出什么成功项目的机构的负责人说:“最缺技能培训!”有的NGO 难以注册,这些已有实却没有名、甚至好几年都没获批合法登记的机构的负责人说:“最缺政策支持!”有的NGO 被人责难,这些貌似好心办坏事、甚至做对了事也不被公众认可的机构的负责
人说:“最缺公众理解!”
首先说“资金”
当今的中国,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地方官员,大到外企国企、小到民众个人,深到电视报纸、浅到QQ 微博,聚到科研机构、散到公知学者——几乎全社会都想做公益。

无论是政府还
是企业,无论是富豪还是乞丐,即使做公益的目的不一样,但无论他们出于何种目的而做公益,只要是他们认为能满足自己的目的、或认为真正做得出社会成就的公益项目,他们就愿意投资、愿意大笔投资——这与商业投资方只投资自己认为能赚钱的商业项目是一个道理,公益资金赞
助方也只赞助自己认为能高效带来社会效益的公益项目。

因拿不到资金赞助而经济拮据的草根NGO,通常拿出的公益项目,或不能满足赞助方需求,或高投入低产出、或让人捉摸不懂、或注定无法持续、或无法带来社会效益,甚至有时募捐人
自己都无法清楚地介绍项目,这当然没人愿意给钱,难道要资助方因为这个机构是做公益,就
把钱给他浪费?
而这些草根NGO 中,如果有团队能拿出真正优秀的公益项目,或者改善原有项目的文案内容、财务信息、设计架构、执行计划等让资助方不清不楚的因素,其自然很容易获得资金赞助——谁不愿意选择好项目?
接着说“技能”
技能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无论商业领域还是公益领域,相关技能都是必须品。

但做不出好项目的草根NGO 是否真正理解了“技能”的含义?做公益与做商业的区别并没
有想象中那么大。

做商业需要的技能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共关系、项目
管理等等,做公益也同样需要这些技能:公益机构有员工,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公益项目
要宣传推广找赞助,这就需要市场营销;公益资金要高效使用且公开透明,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在此不一一赘述。

大家不要误解“NGO人才”或“公益人才”这类名词的含义,一般情况下的“NGO 人才”
或“公益人才”,仅仅是指“从事公益工作的人力资源”,并不是“具有‘公益技能’的人力
资源”。

世界上没有一门技能叫“公益技能”,好比世界上没有一个学科或一套课程是教人
“如何当总统”,同样也别指望有一个学科或一套课程教人“如何做好公益”。

无论是商业还
是公益的人力资源,产生价值的基础与核心都是细分的专业技能。

想要改变,就要纳入拥有各个细分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而不该学习“如何当总统”的课
程之后,几个人的小团队又做财务、又做公关、又做项目、又做法务、又做人力资源管理——
这样分散精力和时间,且样样通、样样不精,明显不符合社会大分工,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
再说“政策”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政策支持,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有政策支持,公
益项目可用做得更好、更顺畅;但没有的话,也并不会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只该被认为是需
要的,不该被认为是最紧缺的。

换个角度想,指望官员帮自己做事、与政府部门对着干、看不懂政策传达的意思等等,是
一些草根NGO 处处碰壁、难以注册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公益机构和个人一样,首先应该靠的是
自己,自强、自立后,再与公权利部门结成伙伴关系,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万万不
能指望他们当自己的办事员、甚至把他们变成对立的敌人——合作是关键。

再者,与政府相关的问题是宏观环境问题,所有人都处在这个宏观环境中,一般情况下没
有特例存在。

为什么有的公益机构在这个宏观环境中可以做好公益项目,而有的公益机构却不能?
最后说“理解”
类似的词语还有“同理心”、“社会认知”。

首先绝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公益让自己生活的
社会更加美好,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公益机构或公益项目所做的事情恰恰与这绝大多数人的期
望契合,所以“不理解”之类的情况发生,往往应了一句老话“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

实实在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公益机构面对公众的不理解时,自然会十分困扰和难受,然而悲
伤或愤怒不能真正解决任何问题,这种情形下唯有反思自身的真实缺陷、沟通公众的表达诉求,再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被公众不理解,要做的是想办法让公众理解,而不是坐在电脑前
看着公众责骂的言语,然后祈祷对方能突然开窍变得理解,或是满口无奈地倡导公众要理解——这不仅毫无意义还显得很幼稚,公众没有义务主动花精力和时间了解并理解公益机构,但公
益机构却有被公众理解的需求,所以不被理解不是公众的问题,而是公益机构自身的问题。

商业企业往往有“公关部”、“品牌部”、“企业形象部”等几人至几百人的团队责让公
众理解该企业,大家精细化、专业化分工,成天就研究这件事,才勉强把这件事做好。

而有数
据显示,中国44.8%的公益机构,全职人员在3 人以下,显然大部分公益机构没有足够的、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花心思做“让公众理解”件事。

如此看来,草根NGO 实际上最紧缺的资源是:具有细分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缺资金赞助、缺技能培训、缺清官开道、缺政策支持、缺公众理解等等,在拥有真正具有细分专业技能的人
力资源后,都将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