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导学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
积单位》导学案设计
课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本设计在教学比较面积大小时,注重让学生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比较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明白可以通过观察、重叠、拼摆正方形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还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激发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设计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小正方形去比较两个面积接近的长方
形的大小。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去拼摆,再讨论这样拼摆的不足,从而知道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要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去拼摆。
教学过程呈现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独立思考、猜想操作、推理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米、1分米、1厘米)、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分钟)
1.组织学生观察教材60页情境图,交流发现。
2.教室内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怎样用数据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1.认真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教室内的物体。
(桌椅、黑板、门窗、国旗,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平整、光滑的表面)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填一填。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2)一个周长是16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厘米。
二、尝试探究,感悟深化。
(20分钟)
1.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
(1)观察黑板和国旗的表面,组织学生比较哪一个面比较大。
(2)告诉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组织学生列举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4)触摸体会: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引导学生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猜测。
(2)出示○、△、□三种图形,请学生任选一种测量图形的面积。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指出: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引导学生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
4.引导学生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学习面积的概念。
(1)直观感受黑板和国旗表面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结果。
(2)跟老师一起口述面积的概念,加深记忆。
(3)以“××表面的大小就是××的面积”的句式说出其他物体的面积。
(4)拿出自己的字典,摸一摸封面和侧面,体会这两个面的大小。
2.探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1)观察,猜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2)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图形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明确:正方形能铺满整个长方形而没有空隙,是最佳的选择。
3.(1)明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2)观察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和1米的正方形,体会它们面积的大小,并列举出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物体。
4.明确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
3.将下列图形的面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支铅笔长约18()。
(2)教室的面积约是60()。
(3)一根跳绳长约2()。
(4)一个书签的面积约是8()。
5.用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面积是()
周长是()
面积是()
周长是()
面积是()
周长是()
三、巩固练习。
(10分钟)
1.教材62页“做一做”。
2.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1.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实践验证。
面积是()
周长是()
四、全课总结。
(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
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师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