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广东)二轮复习训练6第七章实用类文本阅读:把握事实,多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6 文言文阅读
温馨寄语做文言文阅读题,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原文,看看它写的是什么内容,分几个层次,想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必要时可借助“分析和概括”题来通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一般会是五道题。
第一题是文言实词含义理解题,做该题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运用两次代入检验法。
即把词义代入原句检验,如有必要,再将带有该词词义的句子代入原文去判断。
第二题一般是文言虚词题,近两年高考考查虚词题形式比较灵活,最关键的是注意代入法、语法推断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题是文言断句题,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内断句,做题的前提弄清文段意思。
第四题是分析概括题,该题设误陷阱较细小隐蔽,须细心比对。
第五题分为两个小题,翻译题是重点,考生须有得分点意识、语境意识和联系教材意识。
尽可能直译,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宾语。
做信息筛选和文意概括主观题,需要锁定答题区域,筛选概括时要全面、准确,同时注意题干是否要求可用原文词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
少任侠自喜。
明季为诸生。
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
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
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
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
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
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
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①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②,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
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
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
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
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
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
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
锦遁归厦门。
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③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
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
及锦死,子克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
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
克爽乃遣使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④登岸。
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
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
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
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
注①仪:姚启圣的儿子姚仪。
②郑锦:郑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
③糜:花费。
④薙
发:清初,政府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留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政负课.
数万 课:赋税 B .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
苏:复苏 C .子克爽仍.
其爵 仍:沿袭 D .大赉.
降卒,遣之归 赉:赏赐 答案 B
解析 苏:缓解,在困难中得到解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奏启圣与.
子仪屡著战功 B.⎩⎪⎨⎪⎧ 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
用 C.⎩⎪⎨⎪⎧ 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以.
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D.⎩⎪⎨⎪⎧
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 答案 C
解析 C 项两个“以”均为介词,译为“因为”。
A 项前一个“与”是介词,译为“和”;后一个“与”是连词,译为“和”。
B 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译为“替”;后一个“为”是介词,译为“被”。
D 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处所、方位,译为“在”;后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由”。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B .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C .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D .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答案 A
解析 根据选项可知,文段有五处需要断开,且第一、三、四处断句在四个选项中均相同,所以只需对剩余的两处进行判断即可。
其中,第二处主要是要辨明“启圣”是作上句的宾语还是作下
句的主语。
由语境可知,施琅平定台湾,克爽、国轩等应是向朝廷投降,而不是向启圣投降,而且“启圣”应该作下句“还福州”的主语,语意才顺畅。
第五处的意思是“因为背上的毒疮发作,去世了”,“卒”的主语应该承前句是“启圣”,而不是“背”,“背”应该是毒疮“发作”的位置。
因此答案为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启圣少时任侠,在通州游历时被当地土豪侮辱,即请求参军。
担任通州知州时,抓捕了那位土豪并将他杖杀,报仇后就弃官回乡了。
B.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决定和郑经的反清部队会合。
姚启圣能言善辩,劝降成功,并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
C.姚启圣和儿子姚仪屡建战功,还自己出资五万白金赡军购马,准备盔甲弓箭。
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其多次立下战功,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D.姚启圣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曾帮助被士兵抢掠的女子回家,还曾自己捐资赎回两万多难民,并请求朝廷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
答案 B
解析“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不正确,原文是说“他在投降的士兵中选拔出三千人,让他们充当自己的亲兵”。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译文:
②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译文: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姚启圣“足智多谋”的两个具体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答案(1)①姚启圣和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到军中,用谋略求见康亲王。
②姚启圣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不同意,催促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征讨。
(2)①故意装作和抢掠的士兵好好说话,(乘其不备)夺下他们的刀把他们杀了。
(“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
”)②善用反间计,命令专门治理海疆的知府用很多钱财离间郑克爽的同党。
(“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
”)③大大赏赐投降的士兵,让他们回台湾,使台湾百姓怀有二心。
(“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
”)④善用反间计,让郑克爽和刘国轩互相猜疑,致使很多优秀将领都没有被任用。
(“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足智多谋”“两个”“具体事例”,解题时要以读懂文本为前
提,按要求进行筛选、概括(或摘抄)。
文中体现姚启圣智谋的具体事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第一段的善用障眼法,消除对方的警惕来制服对方;一类是第四、五段的善用反间计,离间对方与同党、百姓的关系。
回答时只要能摘抄出具体事例或概括转述具体事例即可。
参考译文
姚启圣,字熙止,是浙江会稽人。
他年少时喜欢见义勇为,自我欣赏。
明代末年为诸生。
顺治初年,朝廷的军队平定江南后,他游历到通州,被当地土豪欺侮,于是到军前请求参军,为国效力。
朝廷下发文书让他担任通州知州,他就抓捕那位土豪并用杖打死了他,然后弃官回乡。
在野外行走时,遇到两个士兵抢掠女子,他故意装作和他们好好说话,(乘其不备)夺下他们的刀把两个士兵都杀了,并把女子送回她家。
康熙二年,在八旗乡试中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
前任官员因拖欠几万税款,被抓捕关押在监狱,姚启圣向上级官府呈上文书,替他全部偿还了。
不久因为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削去官职。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部队进入浙江境内,攻陷了温州附近及台州、处州两地的众多下属县城。
康熙皇帝命令康亲王杰书统领部队进军讨伐,姚启圣和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到军中,用谋略求见康亲王。
康熙十四年,因为康亲王的推荐,姚启圣被破格提拔为温处道佥事。
在此之前,耿精忠用书信招徕郑经(共同反清),(但等)郑经到达后,郑经又拒绝了他,耿精忠手下的将士多是郑经的内应,郑经于是占领了泉州、漳州二府,占据了厦门。
姚启圣又让姚仪出征,姚仪在温州打败耿精忠的将领曾养性。
这一年的十月,军队进入仙霞关,奔向福建,耿精忠投降。
朝廷提拔姚启圣担任福建布政使,让他率领部队讨伐郑经。
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从江西赣州进入福建长汀,谋划和郑经会合。
姚启圣说服韩大任投降,选拔他手下的士兵,获得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并让他们充当自己的亲军。
康熙十六年,姚启圣跟从康亲王完全占领了漳州、泉州。
郑经逃回厦门。
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姚启圣和他的儿子姚仪多次立下战功,供应部队,购买军马,准备盔甲弓箭,花费了五万白金,都是出自个人财产,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当时郑经多次入侵,迫使滨海居民迁徙到内地,很多百姓家人离散。
姚启圣又捐资赎回难民两万多人,并请求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百姓的困苦生活渐渐缓解。
等到郑经死后,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沿袭他的爵位,称为延平王,凡事都由刘国轩等人决定。
姚启圣命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门治理海疆,用很多钱财离间他的同党。
郑克爽于是派遣使者送来书信,说愿意称臣入贡,但不剃发留辫,登上大陆。
姚启圣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不同意,催促水师提督
施琅进军征讨。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进攻台湾,夺取了澎湖。
姚启圣驻守厦门监督运送粮食,用大船装载钱币、丝绸、货物、稻米送到部队,大大赏赐投降的士兵,送他们回台湾,台湾百姓果然怀有二心。
又设反间计让郑克爽和刘国轩互相猜疑,很多(优秀将领)都没有被任用。
施琅于是平定了台湾,郑克爽、刘国轩等人都被迫投降。
姚启圣回到福州,不久,(因为)背上的毒疮发作,去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
王度常以.师礼事之。
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
”度受而宝.之。
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
又置二十四字,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
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
举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绝。
嗟乎,此则非凡镜之所同也。
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虽岁祀攸远,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大业七年六月,度归长安,至长乐坡,宿于主人程雄家。
雄新受寄一婢,颇甚端丽,名曰鹦鹉。
度将整冠履,引镜自照。
鹦鹉遥见,即便叩首流血云:“不敢住。
”度因召主人问其故,雄云:“两月前,有一客携此婢从东来。
时婢病甚,客便寄留,云‘还日当取’,比.不复来,不知其婢由也。
”度疑精魅,引镜逼之。
便云:“乞命,即变形。
”度即掩镜曰:“汝先自叙,然后变形,当舍汝命。
”婢再拜自陈云:“某是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千岁老狸,大行变惑,遂为府君捕逐,逃于河渭之间,为下邽陈思恭义女,嫁鹦鹉与同乡人柴华。
鹦鹉与华意不相惬,逃而东出韩城县,为行人李无傲所.执。
无傲,粗暴丈夫也,遂将鹦鹉游行数岁。
昨随至此,忽尔见留。
不意遭逢天镜,隐形无路。
”度又谓曰:“汝本老狸,变形为.人,岂不害人也?”婢曰:“变形事人,非有害也。
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恶,自当至死耳。
”度又谓曰:“欲舍汝,可乎?”鹦鹉曰:“辱公厚赐,岂敢忘德。
然天镜一照,不可逃形。
但久为人形,羞复故体。
愿缄.于匣,许尽醉而终。
”度又谓曰:“缄镜于匣,汝不逃乎?”鹦鹉笑曰:“公适有美言,尚许相舍。
缄镜而走,岂不终恩?但天镜一临,窜迹无路。
惟希数刻之命,以.尽一生之欢耳。
”度登时为匣镜,又为.致酒,悉召雄家邻里,与宴谑。
婢顷大醉,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
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
一座惊叹。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受而宝.之宝:珍宝
B.清音徐引,竟.日方绝竟:从头到尾
C.比.不复来,不知其婢由也比:等
D.愿缄.于匣,许尽醉而终缄:收藏
答案 A
解析 宝:作动词,把……当做珍宝。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以.
尽一生之欢耳 B.⎩⎪⎨⎪⎧ 而.非字书所有也而.
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C.⎩⎪⎨⎪⎧ 为行人李无傲所.执神道所.
恶,自当至死耳 D.⎩⎪⎨⎪⎧
汝本老狸,变形为.人又为.致酒 答案 B
解析 A 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B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C 项和“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D 项动词,成为/介词,替,给。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B .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C .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D .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答案 C
解析 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注意句中的语气词,仔细审读即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度对侯生非常敬重。
侯生临终前送给王度一面外形奇特的古镜,说这面镜子可以辟邪。
B .古镜是传说中黄帝所制的十五面镜子中的第八面,不同于一般的镜子,有照妖的功能。
C .婢女鹦鹉是千年狸猫所变,因祸害人类而被府君追捕,遇到古镜后被迫说出自己的来历。
D .王度心怀仁慈,答应了鹦鹉的要求,收起了古镜。
鹦鹉也遵守自己的承诺,醉酒后死去。
答案 C
解析 婢女鹦鹉并没有祸害人类。
10.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汝先自叙,然后变形,当舍汝命。
译文:
②公适有美言,尚许相舍。
缄镜而走,岂不终恩?
译文:
(2)从文中找出能表明古镜具有辟邪功能的两处内容。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答案(1)①你先交代自己的来历,然后再变回原形,我就饶你性命。
②恩公刚才已经有了言语,许诺放了我。
让您收了镜子再逃,那不是辜负了您的恩德?
(2)①鹦鹉遥见,即便叩首流血。
(鹦鹉在远处看到了,马上伏倒在地,以头叩地,血流不止。
)②度疑精魅,引镜逼之。
便云:“乞命,即变形。
”(王度怀疑她是妖精,用镜子逼迫鹦鹉。
鹦鹉说:“饶命,我即刻现原形。
”)③然天镜一照,不可逃形。
(鹦鹉对王度说:“宝镜一照,我就不能遁形逃脱了。
”)(写出两处即可)
解析作答时,抓住题干中的“辟邪”这一关键词,联系文章第二段的内容(文章第一段讲的是古镜的来历及特征)筛选信息即可。
参考译文
隋朝汾阴县有个叫侯生的人,是当时有奇特的本事的人。
王度经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
侯生去世之前,送王度一面古镜,说:“拿着这面镜子,各种邪魔就远离你了。
”王度接受了并把它当做宝贝。
这面镜子直径有八寸,镜柄上雕刻着一只蹲伏的麒麟,镜身四角则是龟龙凤虎。
还写着二十四个字,字体像是隶书,点画完整,但却不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字。
镜子要是放在太阳下一照,背面的图案和文字就显露在影子里,一丝不差。
拿起来用手敲它,清脆的声音徐徐飘散,余音袅袅,一天才完全消失。
哎呀,这不是平凡的镜子所拥有的啊。
侯生常说:“以前我听说黄帝当年铸过十五面镜子,第一面直径一尺五寸,那是效法十五月圆而铸的。
其后,每面镜子都比前一面小一寸,而这就是第八面镜子。
”虽然这传说年代久远,但从高人嘴里说出来,应该不是假的。
大业七年六月,王度回长安,途经长乐坡,晚上在程雄家借宿。
恰好有人在程雄家寄放了一个婢女,(那婢女)长得很端庄秀丽,名字叫鹦鹉。
王度打算整理一下鞋帽,就拿镜子出来照一照。
鹦鹉在远处看见了,马上伏倒在地,以头叩地,血流不止,嘴里还说:“不敢住了。
”王度(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就把程雄找来问其中的缘故。
程雄说:“两个月前,有一个客人带着她从东面来。
当时她病得厉害,客人便把她留了下来,并说‘回来时带她走’,但等到现在客人也没回来,因此我也不太清楚她的来历。
”王度怀疑她是妖精,就拿镜子逼迫她。
她立刻叫道:“饶命,我即刻现原形。
”王度就收起镜子说:“你先交代自己的来历,然后再变回原形,我就饶你性命。
”婢女拜了两次后讲述起来:“我是华山府君庙前长青松树下的一只千年狸猫,由于变形惑世而遭到府君的追捕,我逃到河渭之间,做了下邽陈思恭的养女,他把我嫁给了一个叫柴华的同乡。
我与柴华过不
到一起,就往东逃到了韩城县,被一个叫李无傲的人捉住。
李无傲是个脾气暴躁的男人,带着我在外游荡了好几年。
前些日子到这里,却忽然把我丢下。
不曾想我在这里遇到宝镜,再也无法隐藏了。
”王度又问她:“你原本是狸猫,变形成人,难道不是来害人的吗?”婢女回答:“我变成人,与人相处,从来没有害过人。
但逃跑躲藏迷乱人心,却惹得神仙们讨厌,所以我知道自己是该死的。
”王度听完又说:“我想要放过你,怎么样?”鹦鹉说:“承蒙恩公宽厚,感激不尽,怎么敢忘了您的厚德。
但宝镜一照,就不能再遁形逃脱了。
不过,做人时间长了,恢复原形感觉羞耻。
希望能把(镜子)放回盒子里,准许我一醉到死。
”王度又问:“我把宝镜放在盒子里,你不会逃跑吧?”鹦鹉笑着回答:“恩公刚才已经有了言语,许诺放了我,让您收了镜子再逃,那不是辜负了您的恩德?但是宝镜一照,已经无路可逃,我只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享受人生最后的欢愉罢了。
”王度马上拿出镜盒,又为她取来美酒,叫来程雄家人和街坊邻里一起设宴畅饮。
没过多久,婢女就醉了,只见她挥起衣袖,翩翩起舞,并唱道:“宝镜啊宝镜,让我哀伤自己的命运。
自从离开我的原形,到今天已经历了多少人家?活着固然有许多的快乐,但死去也不必有太多的悲伤。
什么才是我最眷恋的啊,也就是这一方天地难以忘怀!”她歌唱完,拜了两拜,随即化为狸猫死去了。
在座的人无不感到惊异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