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与乡土建筑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建筑设计与乡土建筑环境
郭凯军
【摘要】建筑是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所形成的,表达着人与特定环境生动的动态关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直至全球文明,乡土建筑适应并适度改造建筑及其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力求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寻求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9
【总页数】2页(P65-66)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乡土建筑;环境;解析;策略
【作者】郭凯军
【作者单位】众城城建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引言
乡土建筑关注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其存在形态受环境各方面要素的影响。

乡土建筑是构成乡土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

乡土建筑于当代社会具有特别的价值和生命力,它们并非出自建筑师之手,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然而却是土生土长的乡土精神与精湛的营建技艺相融合的结晶,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建成、人文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

如何吸收乡土建筑环
境观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聚焦于乡土建筑研究的根本目标,完成立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本土文化特征基础之上的传统乡土建筑环境和设计手法向当代的转型;重新注意本土建筑,找寻乡土建筑的现代表达之路,找寻使乡土建筑自然精神、建成精神、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方式,有其迫切的现实性,更有久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笔者认为借鉴、转化、延续乡土建筑及其环境观。

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观;同时,在建筑实践领域,也能够更好地结合乡土建筑环境观指导我们进行现代建筑创作的探索。

1 乡土建筑环境释义
乡土建筑环境是在多层次的空间范畴中一个特定的地区和既定的历史时段内,由乡土建筑及其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有序、动态平衡的系统,是建筑本体与载体的统一。

乡土建筑环境的要素包括构成乡土建筑的建造技术、院落空间、聚落形态以及地区环境中的自然、建成和社会因素。

2 乡土建筑环境的当代阐释
乡土建筑环境是由乡土建筑及其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有序、整体的系统,包括构成乡土建筑的建造技术、院落空间、聚落形态以及地区环境中的自然、建成和社会因素。

它们之间相互决定、影响、反馈和调节的作用机制共同构成了乡土建筑环境。

同时地区的自然、建成、人文环境又对乡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以动态、有序、整体的观点研究乡土建筑环境的优点在于:
(1)抛弃传统静态研究,关注动态建造“过程”;
(2)抛弃传统形式功能,关注空间本质属性;
(3)抛弃局部,关注整体。

3 现代建筑设计与乡土建造理念
3.1 建造与环境概述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地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象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人类开始反思自身与环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普遍意识到自身是自然系统的部分。

建筑从环境的对立面重新回归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3.2 乡土建造理念的环境设计解析
乡土建筑的建造过程是一个“模型加调整”②的过程。

民间传统的建造与乡土的真实生活、地缘息息相关,是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化状态中被反复选择、反馈、筛选、调整的自组织系统。

系统各因素之间、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不但有着长期磨合后的协调关系,而且还有根据不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自我调节功能,同时,这种整体结构还有其广泛的适应性③。

传统乡土建筑的建造大多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生态观,以此反映对建造环境的认同、适应和利用。

乡土建筑在“建造”层面所能达到的创造性、适应性、自由性、复杂性以及指对性是不言而喻的。

乡土建筑在其建造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相当于“设计的形成”。

充分体现在三方面:(1)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2)以人为本的营造体系;(3)因材致用的构筑方式。

3.3 现代建筑设计对乡土建造理念的表达策略
乡土建筑是通过建造过程实现的。

借助乡土建造过程和演变过程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隐含在过程之中的设计理念,研究过程中自然、建成和人文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变化。

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常常与对现代建筑建造方式的反思联系在一起。

乡土建筑的营造方式、过程及其结果使得建筑师及学者们在批判现代建筑时既有了具体的工具,又从中受到借鉴,启迪新的设计方法及方法论思想④。

应批判地看待乡土建造理念,吸收其科学内涵——与环境的动态调适与平衡,并注重调适的双向互动过程。


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为前提,积极提倡乡土建造理念,并注重吸收现代建造技术及体系,综合采用“适宜性建造”策略指导现代建筑建造。

既要求它与本地环境因素相适应,延续本地传统,又要求它在适应现有基础之上满足将来的需求。

现代建筑设计的“适宜性建造”策略具有动态延续、动态适宜、动态适用的特征。

4 现代建筑设计与乡土院落空间
4.1 院落与环境概述
院落是传统建筑空间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构成特征。

东西方文明都选择围合内院的方式建造庇护所。

但由于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文明成果各有特色。

院落与环境的适应、共生,使得院落空间在保持、传承、延续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变异。

4.2 乡土院落空间的环境设计解析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⑤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世间构成不外乎“天、地、人”,人便是从自然中来。

中国人以“片断”代“全貌”,将自然规律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于院落空间营造,用一种全心的视角解读乡土建筑的院落空间与环境。

院落空间为水平方向四面围合的半封闭室外空间,其形态是极为单纯简化的,但综观乡土院落,其样式确是丰富多姿。

乡土院落空间是自然、建成、社会等多种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院落形成的法则。

充分体现在:(1)与自然环境关联的本体;(2)与建成环境关联的实体;(3)与人文环境关联的内涵。

4.3 现代建筑空间对乡土院落空间的表达策略
斯东说过,“念念不忘过去的历史杰作,会被看作是感情用事和迂夫子式的,但我相信一座房子的灵感必定是历史的积累。

虽然我设计的房子中没有一栋照抄古典实例,但它们都具有一种端正的风貌以及我所希望的一种人们在历史杰作中所能联想到的庄严感”⑥。

院落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精髓,在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独有的空间本体、空间实体及内涵。

随着社会变革的演进,建筑外环境的空间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院落空间在现代建筑中也将产生更多的变化。

现代建筑设计应注重吸收乡土院落空间理念,以现代手法再现空间本体;注重运用现代建造方式和建造材料,以现代语言转化空间实体;同时,更应注重吸收中国传统的乡土院落空间的文化精华,赋予现代院落空间以生命,从而更好地表达、传承空间精神内涵。

5 现代建筑设计与乡土聚落形态
5.1 人居环境概述
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着眼于“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也有称为“人
类住区”),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中国乡土聚落营造观念中的“天、地、人”的“三才”观念正是从环境、人的整体观念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和顺应,以及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思维。

5.2 乡土聚落形态的环境设计解析
“现在有必要重新正视现实,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建筑学,单体的房屋只是人类聚居的一个要素(element ),由房屋所组成的聚落才是房屋营造艺术的前提”⑦。

乡土聚落形态是其对环境适应关系的直接表现,它的形成与演进受制于多种影响因素,由于影响乡土聚落形态的环境因素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乡土聚落中各要素的形态也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

自然环境因素对聚落形态演变的影响既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聚落逐渐演变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建成
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会更为显著,但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仍在某种程度上持续存在,并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发挥作用。

乡土聚落形态在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演进。

5.3 现代建筑设计对乡土聚落形态的表达策略
“聚落的解释者不应该采取模仿聚落去设计建筑的态度,而应该采取从聚落中得到启示去设计建筑这样的态度”⑧。

人居环境建设基于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传统、尊重地方文化、尊重自然和谐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综合体现。

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承袭、自然环境的契合、建成环境的融合。

人居环境建设应在兼顾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社会等背景的前提下,关注乡土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动态关系,从而在提升整体和谐、转化外部和谐、延续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建设人居环境的整体和谐。

6 现代建筑设计对乡土建筑环境的表达
柯里亚曾说过:“传统建筑尤其是乡土建筑,使我们受益匪浅,它们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基本共性的建筑原型。

”⑨乡土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演进的,它超越了纯粹的形式层面,深入到形态背后的深层内因,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及人文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现代建筑设计对乡土建筑环境的表达正是对乡土建筑与环境动态关系的表达,包括三个层次:传承、转换、创新。

(1)传承在当代依然具有适用性的乡土建筑环境观,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参与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中。

(2)转换是基于现代建筑设计基础之上的对乡土建筑环境的当代诠释。

它立足于当代,因此比传承地方传统更进一步。

(3)创新是基于现代建筑基础之上的对乡土建筑的再创造。

它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既强调地方特色,又注重对地方发展的重
塑,使现代建筑既传统又现代。

注释:
①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252.
②拉普卜特A著.宅形与文化[M].常青,徐箐,李颖春,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③王冬.关于乡土建筑建造技术研究的若干问题[J].华中建筑,2003,4:53.
④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新建筑,2008,4:15.
⑤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⑥戴念慈.现代建筑还是时髦建筑[J].建筑学报,1981,(1):32.
⑦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导论[J].建筑师,36期.
⑧[日]原广司著.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222.
⑨汪芳.查尔斯·柯里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强,井文涌,王诩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4]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彭一刚.传统聚落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日]长岛孝一.当代乡土·传统建筑的现代化[J].王炳麟译.华中建筑,1998,16.
[9]汪原.迈向新时期的乡土建筑[J].建筑学报,2008,7.
[10]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新建筑,2008,4.
[11]龙小明.“院落”的内涵[J].南方建筑,1996,01.
[12]李宁等.传统聚落构成与特征分析[J].建筑学报,2008,11.
[13]单军等.传统乡土的当代解读[J].世界建筑,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