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数字、国家教委决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宗旨是()
A.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 加强语文教学的国际交流
C.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D. 增强语文课程的时代感
2.数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平衡关系?()
A. 重阅读轻写作
B. 重写作轻阅读
C. 阅读与写作并重
D. 随意选择一种教学方法
3、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技巧,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B. 修辞修饰语言的外在形式,而与内容无关。
C. 修辞手段多种多样,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D.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可以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
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其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习惯,并深化理解。
B.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语言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C.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思考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等。
D.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速度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中国第一位“同步卫星增强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陈天民,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帮助解决了进口产品问题。
B.报社驻农村的记者站,主要从事农村群众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及采写相关的报道。
C.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汉宫秋》是中国古代较出色的杂剧作品。
D.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频繁上下山,山体滑坡,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推移小循环系统。
6.《金色池塘》对“秋田”的描写显得意味深长、颇耐寻味,“秋田”象征的深层内涵是()
A.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B.生命的年老衰败
C.人生的无奈与悲剧
D.大自然永远充满生机
7.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流派及其特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现实社会中的不满和反叛精神。
B. 文言小说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人物心理。
C. 古代诗词中,“词”起源于宋代,以抒情为主要特点。
D.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四言诗,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8.下列关于语文学科教学能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重点,不需要强调学生的写作能力。
B. 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需注重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C.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 语文教学评价只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9、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诗的是( )。
A.《登高》
B.《赋得古原草送别》
C.《江雪》
D.《将进酒》 10、下列关于“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比喻是一种直接描写事物的方法
B. 比喻是通过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意义的
C. 比喻只能用于比较简单的事物
D. 比喻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
11、()是古代中国文人的初等教育机构,它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A、私塾
B、书院
C、宗学
D、书局
12、在文学作品中,“铺垫”通常指的是()。
A、故事中的背景叙述
B、人物性格的发展
C、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D、动作的高潮
13、教材选择原则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正确的原则?
A.内容科学
B.语言规范
C.活泼有趣
D.符合教学进度
14、课堂提问的对象应该包括:
A.只有题目理解有困难的学生
B.只有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C.包括所有学生,不同层次同学提问内容不同
D.只提问同桌的同学
15、下列各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攫取更多的财物,可称为渔人之利。
B. 听到他的一番话,我的心不禁哗然。
C. 她在拿了书出来之前,总是把它装模作样地翻来看看封底。
D. 看着如此颠三倒四的老师,家长们的表情都不无尴尬和惊讶。
16、下列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形容多愁的情感如流水一般悠长。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写一直以来都无计可施,后突然意外找到出路的情景。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对将要远行的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偏爱菊花,到了秋天百花凋谢,菊花却是独秀,表现出对菊花的深切情感。
17.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B. 楚辞注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C. 汉赋倾向于华丽繁复的风格
D. 唐诗重视长篇大论和复杂情节
18.下列关于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描述中,不属于“阅读”领域目标的是:
A.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B.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C.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D. 能背诵所有古诗文及经典名句
19、下列哪一项属于鲁迅的小说?
A、《骆驼祥子》
B、《呐喊》
C、《红楼梦》
D、《边城》 20、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下列哪一种比喻属于暗喻?
A、你是光明的使者。
B、春天的花像少女的脸颊。
C、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D、水是生命之源。
21、下列关于“文学赏析”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文学赏析的中心是深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
B. 文学赏析需要注重对作品风格、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分析。
C. 文学赏析总是需要借助历史、社会背景才能进行的。
D. 文学赏析是一种主观体验,但需要坚持以作者意图为中心探讨。
22、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下列哪种策略最不适合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A.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
B. 要求学生对课文做出准确、一致的解释,并列举理由。
C.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并分析彼此的不同看法。
D.帮助学生构建逻辑关系链,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核心内容。
23.下列汉字的笔画数统计错误的一项是()。
A. 万,五画
B. 月,七画
C. 原,八画
D. 面积,十三画
2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 自然界要惩罚那些懂得欣赏她谦逊地低头,但不忘昂首举步的人。
② 高度赞赏并深切理解自然的伟人,而时间也属于自然,往往会走出自己取舍“是非”的怪圈,对曾经作出错误判断的事物,不再争论其正确与否。
③ 自然是伟大的,关于自然的一切,人类都应当心怀谦卑与感激。
④ 明智而有远见的人,往往不做沮丧失落的傻事。
⑤ 当我们夸大事物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透支未来。
2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四言诗。
B.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杜甫。
C.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
D. 《木兰诗》是汉代文人创作的五言律诗。
答案及解析: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
请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
第二题
请简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题
阅读以下文章片段并回答问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暮然回首,何其多也!”诗歌语言简洁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感慨。
这首诗歌能 suscit 怎样的阅读情感?分析其产生的情感契合之處。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第一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匆匆》(节选)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我们无法挽留沉浸在过往中的自己。
回忆总是让人沉重的,即使是在春日因为这花开花落,在乎这拂晓与黄昏,甚至在乎这星星的闪烁。
《书法之美》
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乃是汉字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所在。
在用笔的过程中,凝结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情感。
一旦笔墨干湿、浓淡、疏密、快慢等变化在书写时得以恰当运用,书法艺术便进入“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问题:
1.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匆匆》与《书法之美》的文化内涵。
2.若教师在教授这两篇文章时,应当如何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及情感?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要求:请结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评析这段材料中的做法。
(14分)
第三题
材料:
《杜甫的诗》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学生能够赏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生能够模仿杜甫诗歌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一: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的理解。
重难点二: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赏析。
教学过程:
1.引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并提出本次学习的目标。
2.知识讲解:详细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研读:精选几首杜甫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4.课堂讨论: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师适当引导和补充。
5.实践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模仿杜甫诗歌的手法进行创作。
6.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模仿杜甫诗歌创作的小作文。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要分析该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存在的优点。
2.该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学重难点把握上存在哪些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设计题(22分)
(单选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现有学生处于学会利用课外资源进行阅读的初期阶段,请在以下教学情境中选择最适合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以《绿野仙踪》为阅读材料,引导初中生从小品看出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
A.教授学生如何整理阅读笔记,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B.组织学生观看与《绿野仙踪》相关的电影片段,引出讨论。
C.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并准备发言材料。
D.在电子黑板上展示并讲解《绿野仙踪》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并引导学生观看
动画介绍。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模拟试卷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数字、国家教委决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宗旨是()
A.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 加强语文教学的国际交流
C.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D. 增强语文课程的时代感
答案:C
解析:国家教委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模拟题二:
2.数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平衡关系?()
A. 重阅读轻写作
B. 重写作轻阅读
C. 阅读与写作并重
D. 随意选择一种教学方法
答案:C
解析: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扩展和实践。
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两者的重要性,并给予适当的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平衡。
对于教师资格考试,建议您参考官方考试指南,使用正规的辅导书籍和模拟试题进行复习,并在实际考试中严格遵守考试规则。
祝您考试顺利!
3、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技巧,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B. 修辞修饰语言的外在形式,而与内容无关。
C. 修辞手段多种多样,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D.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可以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
答案:B
解析:修辞并非仅仅修饰语言的外在形式,它与内容息息相关,是内容表现形式的一部分。
合适的修辞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表达更生动形象,更能打动读者。
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其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习惯,并深化理解。
B.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语言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C.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思考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等。
D.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速度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答案:C
解析:“【】”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并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策略。
它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联想和归纳,从而提高达成理解后的深度和质量。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中国第一位“同步卫星增强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陈天民,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帮助解决了进口产品问题。
B.报社驻农村的记者站,主要从事农村群众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及采写相关的报道。
C.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汉宫秋》是中国古代较出色的杂剧作品。
D.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频繁上下山,山体滑坡,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推移小循环系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别能力。
C项是列举导致句号使用错误,应用顿号。
6.《金色池塘》对“秋田”的描写显得意味深长、颇耐寻味,“秋田”象征的深层内涵是()
A.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B.生命的年老衰败
C.人生的无奈与悲剧
D.大自然永远充满生机
答案:C
解析:《金色池塘》中,“秋田”不仅仅是一个背影,它是生命的代名词,是用来象征生命本身颜色的田野,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年老衰败。
这其中隐含着对亲近人的眷恋与依赖、怀念与救赎;也提示了生命天生拥有的悲剧,并不是婚姻与爱情抚慰不了的。
因此,答案选C。
7.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流派及其特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现实社会中的不满和反叛精神。
B. 文言小说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人物心理。
C. 古代诗词中,“词”起源于宋代,以抒情为主要特点。
D.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四言诗,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反对理性与刻板,A项描述不准确;明清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是白话小说而非文言小说,B项错误;《诗经》中也有非四言诗的作品,D项表述过于绝对。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古代诗词中,’词’起源于宋代,以抒情为主要特点”。
8.下列关于语文学科教学能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重点,不需要强调学生的写作能力。
B. 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需注重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C.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 语文教学评价只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同样重要,A项表述错误;文言文教学除了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还应注重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的讲解,B项不全面;
语文教学应当全面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D项描述过于简化。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9、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诗的是( )。
A.《登高》
B.《赋得古原草送别》
C.《江雪》
D.《将进酒》
答案:D
解析:《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属于唐诗。
而《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江雪》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唐诗。
10、下列关于“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比喻是一种直接描写事物的方法
B. 比喻是通过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意义的
C. 比喻只能用于比较简单的事物
D. 比喻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
答案:B
解析:比喻是一种通过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通过复杂的事物来表达简单的概念,也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
11、()是古代中国文人的初等教育机构,它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A、私塾
B、书院
C、宗学
D、书局
答案:A、私塾
解析:古代中国的私塾是最基本的文人群体教育单位,通常由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联合创办,招收地区内的儿童进行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
书院则通常指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而宗学是皇族成员的教育机构,书局一般指的是出版书籍的地方。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A、私塾。
12、在文学作品中,“铺垫”通常指的是()。
A、故事中的背景叙述
B、人物性格的发展
C、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D、动作的高潮
答案:A、故事中的背景叙述
解析:铺垫在文学创作中是指通过叙述背景、人物、事件的细节来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准备。
它往往不是高潮部分,而更多的是为故事做铺垫是为了让故事更加连贯、合理,同时为高潮部分的爆发提供背景和原因。
因此,铺垫更多地与故事的背景叙述相关,而选项B、C、D涉及的内容通常是在铺垫之后才会展现的。
正确答案是A、故事中的背景叙述。
13、教材选择原则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正确的原则?
A.内容科学
B.语言规范
C.活泼有趣
D.符合教学进度
答案:C
解析:教材选择应以科学性、规范性、与教学进度相符为主要原则。
虽然活泼有
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并非首要的原则。
教材内容更应该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14、课堂提问的对象应该包括:
A.只有题目理解有困难的学生
B.只有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C.包括所有学生,不同层次同学提问内容不同
D.只提问同桌的同学
答案:C
解析: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设计相应的提问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
15、下列各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攫取更多的财物,可称为渔人之利。
B. 听到他的一番话,我的心不禁哗然。
C. 她在拿了书出来之前,总是把它装模作样地翻来看看封底。
D. 看着如此颠三倒四的老师,家长们的表情都不无尴尬和惊讶。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用法。
A选项中的“渔人之利”意为捕鱼的人得到利益,比喻趁他人不利而捞好处的行为。
句中使用该成语正确表达了其意图,即表示他这样做是为了从中获得利益。
B选项中的“哗然”意为声音震天响,情绪受到激发而全家欢喜的样子,但此句中表示的是心理反应,因此不合适。
C选项中的“装模作样”意为假装,强装,但这个成语多用于行为上的表现,而非内在的发自心地的行为,所以用
法失当。
D选项中的“颠三倒四”指思想这种行为很不明白,前后颠倒,或动作行为没有规则,颠三倒四。
此句用于形容老师的行为不合适,因为这是对行为准则的描述,而非表述思维混乱,两用成语用法失误。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
16、下列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形容多愁的情感如流水一般悠长。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写一直以来都无计可施,后突然意外找到出路的情景。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对将要远行的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偏爱菊花,到了秋天百花凋谢,菊花却是独秀,表现出对菊花的深切情感。
答案:B。
解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理解。
A选项引用的诗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诗人在此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愁绪,暗喻着自己将继续承受这种无休止的孤独的感情,正因为“愁”的多,所以才像长流不息的江水一样。
这个解释是合理的,没有理解错误。
C选项的诗句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临别之时的内心的不舍与酒煮黄昏,酒韵荡漾,暗合了离别的凄凉和对故人的不舍之情。
此理解正确。
D选项中的诗句出自白居易的《惜牡丹花》,诗人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菊花在秋天独自开放的坚贞不屈,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特别偏爱,以及菊花待到晚秋开花后的寂寞灭绝时,更无其他花可供欣赏的失落情感,这种解释也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B选项的诗句出自陆游的《剑门道中遇雨》。
诗的上一句是“山行尽处疑无路”,意思是说山路险峻到了一定程度后,怀疑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则转折描写在前进中突然惊喜地发现了一处以前的村落,呈现出了一片新天地。
不是原诗表述的突然意外找到出路的境地,故而理解有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7.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B. 楚辞注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C. 汉赋倾向于华丽繁复的风格
D. 唐诗重视长篇大论和复杂情节
答案:D
解析:唐诗重视长篇大论和复杂情节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唐诗有各种不同的风格,但主要侧重于抒发情感、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并不特别重视长篇大论和复杂情节。
长篇大论和复杂情节更多出现在后来的宋代的散文和明清的小说中。
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说法。
18.下列关于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描述中,不属于“阅读”领域目标的是:
A.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B.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C.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D. 能背诵所有古诗文及经典名句
答案:D
解析: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阅读”领域目标主要包括理解词语、朗读课文、鉴
赏文学作品等。
虽然背诵古诗文及经典名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并不是“阅读”领域目标的全部内容,更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学习目标。
因此,选项D不属于“阅读”领域目标。
19、下列哪一项属于鲁迅的小说?
A、《骆驼祥子》
B、《呐喊》
C、《红楼梦》
D、《边城》
答案:B、《呐喊》
解析: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其中《呐喊》收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短篇小说。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
20、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下列哪一种比喻属于暗喻?
A、你是光明的使者。
B、春天的花像少女的脸颊。
C、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D、水是生命之源。
答案:B、春天的花像少女的脸颊。
解析:暗喻指的是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但并不使用“像”或“如”等词语。
选项B中虽然没有使用“像”或“如”,但明确的将“春天的花”和“少女的脸颊”相比较,从而构成一种比喻关系。
而A选项是明喻,直接使用了“是”来表达直接的比较关系。
C和D选项则是直喻,直接指出了事物的本质关系,没有显而易见的比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