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密自然写景要抓住特点》授课设计
新宁一中杨华当
授课目的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存心人,认真观察光景;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授课重点、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授课策略:以引导、启示为主,以讨论为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阅读过好多写景的名篇,读过此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忧如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可以抓住光景的特点。

二、光景的特点
第一,对于光景的特点,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光景的特点就是某处光景在形态、布
局、风格、气氛等方面差异于他处光景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光景所独有的,他处光景
不会有也许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

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光景,要可以留给别人鲜亮的不同样
于一般光景的印象。

三、鉴赏与训练——写景
(一)赏析
为了弄清什么是光景的特点以及如何来表现光景的特点,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解析这些光景描述美在哪处?写的好,幸好哪里?
[ 例 1]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布置在它们( 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 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
议论:例 1 是用大手笔来勾勒光景的特点。

这是一幅俯视图,缩千里于咫尺。

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彩,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
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寂静的气氛。

[ 例 2]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

荞麦正当开
花,瞭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太阳光从树
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有时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
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 茅盾《景色谈》比喻、白描 )
议论:写光景的特点,也可以用工笔描摹。

例 2 即是这样。

这里用工笔写景范围不大,
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忧如带着泥土的气味,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光景,都没有脱
走开这一特点。

[ 例 3]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其实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友善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议论:例 3 则是经过树影来烘托月亮的美丽,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模糊而富饶美感。

小结:由上可见,光景的特点可是简单的描述还不够,合适的写作方法如“大笔勾勒、
工笔描摹、烘托”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会使收效更加明显。

(二)片段训练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雨景,200 字左右;
2、使用大笔勾勒与工笔描摹手法写一段雨景,200 字左右。

(三)发散写作资料
部署同学预习,完成下几个问题:一是划出文中融情于景的语句;二是概括每篇短文的感情基调,不高出四个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要修业生课前起初阅读参按例文,见附件)
四、鉴赏与训练——融情于景
(一)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详尽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常常需要借助景和物。

这就是所谓“所有景语皆
情语”、“借景抒情”。

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所有都“情随事迁”的阴霾心境。

自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详尽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样有时可以有所重视: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可是投影在详尽光景上的某种感觉,即作者既敬爱所写光景的特
征,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又在光景描述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觉。

如:朱自清
《春》中描述的春雨图。

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村歌般情
味又是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觉。

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光景可是借以寄望的一种比较和象征。

也有好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
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光景的描述认真生动,最后的抒情讨论成为
画龙点睛之笔。

(二)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所有景语皆情语。

”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
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
请同学们先看我们上节课发散给大家的资料,完成作业。

(三)片段作文训练
1、分别以悲伤和快乐两种不同样的感情基调描述雨景,300 字左右;
附件:作文授课配套资料
亲密自然写景要抓住特点
[ 参按例文]
1、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

而我这小楼就像
一只船。

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围绕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安闲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

于是,你不由得要俯
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

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
细冷清的雨丝里,让它冲刷宽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

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
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

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
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
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可是无目的
地那么飘着,在斜风毛毛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毛毛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

让那雨丝的冷清,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
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认识的,雨
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远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
而不肯关窗的我。

(选自《罗兰散文》,有删动)
感情基调:
议论: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
雨这样的富饶诗意。

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陪同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便
成了同样富饶诗意的语言: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屿”,连那煞景色
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

“雨” 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密,让她宽慰;想着受她浸礼,
涤去尘俗。

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

这所有交融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
比喻,深刻的感悟。

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 学生习作 ]
听雨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

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
冷。

百无聊赖中我静静地凝望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
地,滋润了万物。

诚然,她少了夏雨的热忱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
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诚然纤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富强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
的勃发,百花的争艳。

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严冬
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好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稍微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
能轻言放弃。

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稍微的力量,稍微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明亮了起来:不再哀叹自己的细小,不再惧怕学习
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感情基调:
议论: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


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虑,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但用我们的眼睛
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

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

文章到
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拟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

自然文中对雨的描述略显单薄了一点,
使内容不够不够充足,抒情言志略显牵强。

[ 参按例文 ]
故乡的雨
江南的春天素称多雨,一落就是七八天。

住在上海的人们,平时既感不到雨的需要,一旦
下雨,天气是那么阴沉,谁也耐不住闷在狭小的家里,可是跑到外面,没有山,没有湖,
也没有经雨的嫩绿的叶子,所有都不及晴天好,有时阔人的汽车从你身旁驰过,还得带一身泥污回来。

记得六七年前初来上海读书,校里的功课特别忙,常常自修到子夜,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搅乱我看书的情绪。

我虽不象岂明老人那样额其斋曰“苦雨”,天
天坐在里面嘘气,但也的确有些“深恶而痛绝之”的念想。

可是这种事情只在上海才会有。

少时留居家乡,当春雨象鹅毛一般落着的时候,登楼一
望,远处的山色被一片烟雨笼住,疏零的农村若有若无,雨中的荒野新鲜而又安静,令人不易忘
掉 ! 特别可爱的是夜间。

不记得那一年春天,我和邻居两个伙伴,摇着小船到十里外一
个镇上看社戏,结束已经是子夜,归途遇雨,船在河塘中慢慢前进,灯火暗到辨不出人面,船
身擦着河岸再生的茅草,发出沙沙的声音;雨打乌篷,委婉疾徐,如听音乐,如闻节拍。


着伙伴们土著的歌谣,“河桥风雨夜推篷”,真令人神往。

这几年投荒都市,每值淫雨,听着滞涩无聊的调子,回念故乡景色,真感觉连雨声也变了。

人事的变迁,更何待说呢 !(原载《唐弢杂文集 ?推背集》)
子《陶庵梦忆》云:“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

余里中扮《水
浒》,且日,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
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弋肠腔,则十得八九矣。

于是分头四出,
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强健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发,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

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
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

梁山泊好,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称妮而行,者兜截遮
,直欲看煞玠。

⋯⋯”
在的求雨方法,很慎重,可是比起明朝的来,可就得特别小家气了。

终归
是步呢,是退步?在得很。

不于求雨的解,古今是一致的。

袁甫《瓮
牖》云:“夏久旱,四方不免恳求,而雨随至者,多是卷江河之水而上,非阴阳交
感而成也。

徽宗政和七年夏,大雨,有二落殿下省屋上,其事国史后。

雨中那得
有。

此雨是江河之水,所卷而上,无疑矣。


然已去了八百多年,在也忧如不大听有什么落到官屋上来,不于求雨,大多数人却抱着和袁甫一的解,以是由卷来的。

又终归怎对待呢?
大概也是很吧!
不然浅陋,却其实不巧妙。

比起只知道喜春雨、秋雨、夜晚以及村雨的清雅
的人来,他却是有事的依据的。

(原《唐弢文集?海天集》)
点:
雨的,是特别意的。

种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累。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美文可数不数,“雨” 作一个抒情义象,浸着文人墨客
多情多意的心,他予了各种各的雨丰富的表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