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
这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遛
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踱
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
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
【答案】B
【解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 重复累赘,“妇孺”指妇女和儿童,同后面的“孩童”重复;C 杂糅,“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D 暗换主语,最后一分句加上“《食品安全法》”。
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B项,“合不合格”改为“合格”因为“保证”的对象不可能是“不合格”。
A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者“使”。
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而是”改为“而且是”。
D句子杂糅,可以把最后的“为主题”移至“弘扬传统文化”的后面。
所以选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C.你不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很努力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拟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C应是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无需忧虑,因为!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会更加有朝气。
①总有冰雪会去封锁长路
②虽然总有秋风会去收集落叶
③就让我们默默地享受甜蜜的等待吧
④但春天它从来没有错过向花容鸟语发出请柬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④之间有关联词语“虽然”“但”,②和①之间有时间先后顺序,③后适宜用感叹号。
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学生习作中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王教授寄来的拙作已经收到,真是精妙绝伦!
B.你的大恩大德,我无以言表。
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听说贵公司运转困难,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拙作”是谦辞,应改为敬辞“大作”;C项“垂询”为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D项的“指点”和“不吝赐教”均是敬辞,表示对他人的请求,此处应分别改为“帮助”和“竭尽所能”。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
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吾兄得举。
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注:褐甫:戴名世,字褐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笃:深厚
B.得归省.视省:问候
C.会合不可以期.期:期待
D.惟各勖.励以慰索居勖:勉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斧斤以.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穷经而.著书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今君乃.亡赵走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4分)
(2)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4分)
9.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非常抑郁。
文中作者向好友倾诉了哪些心情?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6.C
7.D
8.
(1)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褐甫抵掌言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4分)(2)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
(4分)9.
分别以后的离索之感;欲做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川观而不得的遗憾;韶光流逝,时不我待的失措感、落寞感、无助感;“不敢一刻自废”的进取之意。
(4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会合不可以期”意思是“以后的相聚会和是难以约定的”,“期”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D.两句的“乃”均表转折,竟然、却。
A.第一句的“以”,在;第二句的“以”,介词,按照。
B.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上面提的庄子、陶潜;第二句的“之”结构助词,的。
C.第一句的“而”连词,表并列;第二句的“而”连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确认信息所在的区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
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
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
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
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
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
(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
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
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
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
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
韩愈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
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
即使冒风雪严寒,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
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调笑令·渔父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调笑令·归雁
苏轼
归雁,归雁,饮啄江南南岸。
将飞却下盘桓,塞外春来苦寒。
寒苦,寒苦,藻荇欲生且住。
注:两首词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1)简要分析第一首词是怎样刻画“渔父”形象的。
(4分)
(2)第二首词中“将飞却下盘桓”反映了“归雁”的什么心理?(3分)
(3)两首词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答案】
(1)(4分)环境烘托(侧面描写),(1分)微风细雨、日暮长笛烘托出渔父的从容(洒脱)、悠闲;(1分)选取典型细节(正面描写),(1分)从渔父的装束和日常生活情景入手勾勒人物形象。
(1分)(2)(3分)思归北方,但又担忧塞外苦寒,难以选择落脚之处的矛盾、犹豫心理。
(3)(4分)异:第一首词表达了词人归隐田园的愿望;第二首词表现了词人欲归不得的无奈和随遇而安的超脱。
(2分)同:两首词都表现出词人仕途失意之后自我解脱的旷达情怀。
(2分)【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
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适莽苍者,,腹犹果然。
(庄子《逍遥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5),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昆琶行》)
(6),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阿房宫賦》)
(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三餐而反
(2)夕揽洲之宿莽
(3)则素湍绿潭
(4)君子不齿
(5)冰泉冷涩弦凝绝
(6)架梁之椽
(7)右擎苍
(8)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5题。
骆驼刺
陈忠实
①在沉沉夜幕中,列车进入柴达木。
已是满天星斗,我浑然没有察觉,就己经置身于地理课本上用沙点标示着的这片大戈壁了。
热闹变成一种奢侈,万家灯火遥不可及。
②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就感受到裹入柴达木巨大的无边无沿的苍茫与苍凉之中了。
上边是蓝天和白云,天的蓝让人萌生一种喜欢,飘荡的白云令人无限遐思;下边是一望无际的沙砾,没有遮掩也没有骚扰,没有一缕响声和一丝动静。
天地间便平静到如同死亡了一般,唯有寂静。
③无论把眼光投向哪里,火车刚刚驶过的来处和正在奔去的前方,车轮下路轨所枕伏的一绺直到目力所及的远处,灰青色的灰白色的沙砾无穷无尽。
沙漠的颜色变化着,一会儿是望不透的青灰色,一会儿又转换成灰白色的了,无论怎么变幻,依然是构成主旋律的单调。
在这无边无沿无法望尽的灰白色的沙的世
界里,看不见一只飞翔的鸟儿,甚至连一只小虫都不存在。
在感受宽阔、浩瀚、博大、雄奇的深层,柴达木投射给人心理的苍茫和苍凉同样是切实的、刻骨铭心的。
偌大的火车在柴达木的腹地上奔驰,恰如一只节状的油蜈蚣在缓缓地蠕动,总是让人产生没有指望走出去的疑虑。
④生命在这荒漠里呈现出异常简单的景象。
沙漠的颜色所营造的单调令人生畏,整个世界简单到只剩下一种两种绿色植物:骆驼刺和芨芨草。
一株一株的骆驼刺,形似球状,零零散散撒落在沙砾上,没有簇聚,单株单个,据地自生。
看不到印象中的森林和草地上那种或互相拥挤互相缠绕的复杂,或勾肩搭背倚杆爬高的姿势,或交头接耳唾沫相溅的喧哗。
干旱和寒冷的严酷,使一切绿色生命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刺以最简单的形式生存下来,形成柴达木的唯一点缀。
⑤骆驼刺,短而又细的枝,针状的叶,无媚无娇,仅仅只是一个绿色的生命体。
骆驼刺,开一种细小到几乎看不出的花,和孕育它的沙地一样的颜色,也应是花中最不起眼的色彩了。
然而它的功能却与任何花毫不逊色,授粉,结籽,在沉静的等待中迎接雨水,便发芽了。
⑥远处是昆仑山,寸绿不见,如铁打钢铸似的摆成一道屏障。
白如棉絮的云团,在或高耸或低缓的峰巅和峰谷间缠绵。
⑦一条泥浆似的河出现了。
名曰饮马河,再恰切不过的好名字,却使人感到徒具虚名。
赭红色的水,几乎看不见流动,细小到无法与河的概念联系起来,充其量只算得小河沟罢了。
然而毕竟有水,便是理直气壮的河了。
有水,不管赭红色也罢,浑如泥浆也罢,就能孕育繁衍出绿色的生命,各色水草,就围绕着水的走向蓬勃起来,蜿蜒出荒漠戈壁上一道惹人眼热的绿色。
自然,拥挤和缠绕、簇聚和绣集、勾肩搭背和攀爬倚仗便如任何草地一样发生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然而,在苍茫而又苍凉的柴达木,饮马河毕竟流出来这一缕生动和一缕活泼,一缕让人遏止不住想要拥抱的俗世绿色。
⑧毕竟使人难忘的还是骆驼刺。
在柴达木,在毫不留情地虐杀一切绿色生命的干旱、暴风和严寒里,只有骆驼刺存活下来了。
骆驼刺接受了严酷,承受了严酷,适应了严酷,保持而且繁衍着庞大的家庭,便可骄傲于所有的严酷,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
(选自《陈忠实文集》)1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骆驼刺的?请简要概括。
(4分)
13.请简析文章第③段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6分)
14.赏析文章第⑥段的艺术特色。
(4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答案】
12.4分)①形状,外形如球、枝叶细小;②颜色,如沙地一样;③生存方式,单株生长;④生命力,顽强坚忍(每点1分)
13.(6分)写出了柴达木的单调、苍茫和苍凉的特点,突出了环境的严酷(恶劣)(2分);为骆驼刺的出现提供背景(2分);衬托骆驼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2分)。
14.(4分)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分),将冷硬与柔软两种对立的形象组合在一起,点染出环境的奇异色彩(2分)。
15.(6分)骆驼刺在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礼赞生命的顽强坚忍;骆驼刺傲视严酷,生生不息,体现了生命的尊严;骆驼刺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绽放生命之美;骆驼刺形象启示人们在逆境中活出风采。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
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二从上下文关联。
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
这时的答案应具体。
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
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
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表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
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
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作为“狐狸”的“刺猬”
陈少明
以赛尔·伯林曾把托尔斯泰描述为一只自认为是刺猬的狐狸,但我觉得,他自己却更像一只以狐狸的
方式行事的刺猬。
狐狸与刺猬的说法,是伯林对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是刺猬则只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种发挥。
它用以比喻两种相反的思想性格:“刺猬”的胃口大,喜欢对广泛的事物采取整体把握的立场,即把各种问题或见解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去处理;“狐狸”则不然,关心的不是全,而是多,即多方面地追逐、猎取目标。
伯林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进行分析。
《战争与和平》试图提供一种普遍的历史哲学,但吸引人的却是精彩的具体情节,而非那乏味的哲理。
托翁生性是一只狐狸,却以为自己是刺猬。
毫无疑问,伯林不欣赏甚至厌恶大体系,这是由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伯林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史家,其实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学家,是与波普、哈耶克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领袖。
这批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激烈抨击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以历史决定论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他们把这种思想体系看作法西斯政治或极权体制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思想敌人。
伯林是以《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斐声国际思想界的。
他把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把那些认为自由属于一种价值坐标,根据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宇宙的完善计划来确定政治目标的思想观点都划归为“积极自由”,从中分析其导向社会控制的思想机制。
这自然导致他以多元论反一元论的哲学立场,也即决定他反刺猬、反体系的思想基础。
然而,问题在于,是否可以由此把伯林看成纯粹的狐狸呢?也不尽然。
刺猬只知道或关注一件大事,这一以贯之的“一”,可包括两层意义。
一种是形式上的,即逻辑上把观念组织成一个整全的理论系统;另一种是实质上的,即思想上致力于维护一种价值立场。
这在有些思想家那里,两者也许是统一的,如约翰·罗尔斯之《正义论》,但另一些人如伯林,两者则是不一致的:伯林反对大体系,但终生坚持一种价值立场。
无论是写哲学评论,还是作思想人物的个案分析,其总目标都是为自由主义理想张目。
所以我们也许能够说,伯林的行为方式是狐狸的,但抱负则是刺猬的。
否则,他就不会是杰出的思想家。
与18世纪的狐狸当道不同,从思想学术的基本特性看,20世纪的中国是刺猬得势的时代。
这是由现代中国的历史情势决定的。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传统的社会结构及价值系统就日趋解体,世纪之交维新派的努力失败,结果是旧体系瓦解,价值真空出现。
从“五四”时代“问题与主义”论战开始,进入刺猬角逐
的时代。
但是刺猬得势而没有得逞,在这个世纪末,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等待刺猬
....的时代。
目睹或经受过某种刺猬的祸害的一代人文知识分子,多数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不谈价值,回避立场,做纯粹的狐狸;一是勉为其难,侈谈主义,依然做没有建树的刺猬。
因此,以赛尔·伯林思想性格的分析,应该启示我们大多数人作出新的选择,那就是,以刺猬的抱负,做狐狸的工作,不迷失自己的价值立场。
(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7.作者认为以赛尔·伯林“更像一头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结合全文,概述作者这样认为的依据。
(6分)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最后一段中“等待刺猬”的内涵。
(6分)
【答案】
16.首先提出观点,指出以赛尔•伯林是一只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接着阐明“狐狸”与“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