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望岳》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岳》是杜甫早年长安举士不中后游历齐、赵期间所作,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抱负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学生审美情趣,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而杜甫的五言律诗最为工整严谨,是唐朝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于学生学习诗歌基本常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仅仅限于小学必备的几十首古诗的背诵,诗歌基础薄弱。
从生理发展角度来说,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完整,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或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思考理解。
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学习、分析、理解和品味,逐渐养成读诗和品诗的习惯。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朗读音频资料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审美情趣。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情有独钟。
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
五岳之首泰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登泰山的诗《望岳》。
板书课题:望岳
(2)解题:什么是岳?(高大的山)
望岳就是望高大的山。
这里特指“遥望泰山”。
(3)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由盛唐到中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屏幕出示,指名朗读)
三、朗读全诗
(1)播放录音,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指导朗读:我们朗读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屏幕出示,指名读之后,老师再强调要点。
)
①做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②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③注意停顿、节奏和语气。
(3)大屏幕出示全诗,以下几个字标红注音,提醒学生注意。
要求学生按以上三点,自由朗读全诗2遍,同位互相听读。
岱(dài)宗夫(fú)如何生曾(céng)云决眦(zì)
(4)指名朗读,互相订正点评。
(5)老师点评后全班齐读。
四、指导学生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1)屏幕出示理解一首诗的步骤:(指名读)
第一步:描述诗联(借助书下注释,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
第二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第三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结合注释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诗的内容。
(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
(3)指名交流。
(学生回答时要板书)
五、赏析词句
(1)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思考后交流。
)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和情感?(学生交流后出示以下答案,齐读。
)
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
这是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拓展延伸
最后一句蕴含什么哲理?联系实际谈谈最后一句对你有什么启发?
全班交流。
七、再读全诗(配乐)
要求:①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②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
a小组读, b女生读, c男生读。
八、人物形象
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引导学生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概括)
充满自信,充满斗志,有着远大的人生理想。
九、屏幕出示写作背景(指名读)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第二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jī)的漫游生活。
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
十、总结全诗
今天我们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歌颂,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
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让我们齐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斗志豪情!
十一、配乐全班齐读
十二、拓展延伸
这首诗从形式上,是一首律诗;从内容上,是一首登临诗。
我们学过的登临诗有哪些?(学生七嘴八舌回答,背诵)
归纳出示登临诗的特点: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或揭示哲理。
十三、课堂小结
我们随诗人一起领略了泰山的雄伟秀丽,感受了诗人的人生信念。
希望我们也像诗人一样充满生活的斗志。
十四、拓展作业
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比较他和杜甫在《望岳》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望岳
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热爱和赞美
颈联:凝望
尾联:俯望期盼登顶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觉得上的还算比较成功,三个学习目标基本完成,比较关注学生全体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时我觉得要用朗读贯穿始终,所以上课时我就突出了这一点。
朗读指导到位,在朗读展示时有两个孩子读的特别好,我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
因为课本注释比较详细,我把理解诗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交流,特别是其中几个孩子有精彩回答,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对时间的把控不够准,最后的拓展练习,在一个孩子回答不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多让几个孩子交流订正就匆匆收场,
留作课下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