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说课月球之谜 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语文说课—22月球之谜人教版新课标2019
一、教材分析
大伙儿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

这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文章。

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符合三下学生的阅读特点,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字,从已解谜、未解谜、未知谜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这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现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课后又收录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名及提供了一个“资料袋”,赋予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三下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科普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广,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但在进行表达时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掌握、依照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

由此,确定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月球之谜,了解月球之谜,讨论月球之谜。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依照教材编排体系、单元要求、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不谜。

难点是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品词析名法、指导朗读法、
2、学习方法:自读自司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依据课标精神,我发言权“谜”入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升华兴趣,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链接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把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的巧妙整合,引导学生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为教学理念,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教学,我着重来讲讲第二课时的设计程序。

(一)、回顾信息,认识月球之谜
1、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了哪些信息?
2、反馈、
〈板:已解、未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够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面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我抓住“已解、未解"二词,使学生快速回顾了信息,引导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并对月球质疑,激
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机。

(二)、体会奇导,了解月球之谜
1、宇航员看到的将是一幅如何的景色,默读课文,什么地方给您印象最深?动笔划一划,
2、交流
1)、指名读,您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不?(出示句子)
2)、什么地方让您觉得奇异?(指导朗读)
A、这个地方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天空黑沉沉的,那么表面也应该如何?
解说原因,简笔画。

指导朗读
B、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月球是一片荒漠。

在我们生活中,有石、有土、有山,会有什么?
3)、站在地球上看,本来以为月球上会有什么?
此时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4)、欣赏月球上的照片和视频,师解说、
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再去体会奇异的景色。

您有什么话想说的?
3、回读句子
采纳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看了月球的相关图片,从而进行一系列的交流反馈、交流与对话不仅能够缩短信息获得的时空,更重要的是,智慧撞击的火花能够照亮思想的深处,情感的交融砥砺能够加深对学习生活的体验与促动。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积极鼓舞学生对他人质疑、评价或是补充完善,以培养学生倾听、反思、评价、辩论的意识和能力,这个过程,始终注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提炼课文的表达方式,以体现语文课以读为本的特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是心与心的握手,情与情的沟通,思与思的交融,智与智的碰撞。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和启发者;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方式,同时搜索整合相关资料,与同学老师展开质疑辩论。

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动的的探究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学习”和“交互学习”、
㈢、自主探究,讨论月球之谜
1、面对这奇异的景色,宇航员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地球,科学家也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有了什么发现?
自由读3-7自然段,您明白做了些什么实验,您有什么话想说?
2、同桌合作,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实验进行研究,认真读一读,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特别多现象,您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除了通过一定的情景,还要借助教师与
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中,我利用网络学习的自主选择性、资源共享性和学习内容的无限性优势,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项目作为探究任务,然后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接着在主动参与、协作互动的状态下体验探究过程、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

3、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1)、尘土
细菌水藻
想看不?这是月球上的水藻,是月球的尘土带给它这身新嫩青绿的绿衣裳。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呀!
您有什么想法?(渗透用:————,难道———?讲话)
指导朗读
2)、岩石
4、还有谜团不?您从哪里读出来?(板:未知)
同桌交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互相说一说。

提供一种说法,(出示:-—-—,难道——-—?)
5、交流
依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共同讨论、我设计了让学生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
的探究任务,多方位、多层次的让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㈣引领生活,以“谜”促情促志
1、面对这么多的谜团,您觉得该如何办?
2、是啊,从古至今,面对神秘的月球,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努力与探究。

咱们中国就有个“探月计划”,“嫦娥一号”于2019年发射登上月球。

到2019年,人类计划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居住地,面对月球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正如阿姆斯朗说的:“对一个人来说那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那是一大步。

”希望在不久的以后,您们能迈出那一大步。

以罗杰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认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

大语文观也认为: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安排学生进行了项目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后,学生对月球的了解趋于深入、细致化。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学习发散点,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迁移、拓展,以实现知识、能力的内在整合、生成。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领生活,以“谜"促情促志。

六、板书设计
22月球之谜
已解
未解
未知
板书一目了然,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是多元的。

多元是智慧的花,诗意的果,是内涵最丰富的思想的折射。

学习活动应该提倡多元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去强求学生与我们保持理解上的一致性。

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学习,应该是一个象诗一样迷人的字眼。

"这是我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也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