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五色文化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五色文化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龙飞包蓉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彝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彝族五色文化是彝族人民情感与创造力的表现。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对设计师的创造行为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架构,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彝族五色文化复兴,在教学中的文化调研方式和文化元素提取,以及对民族文化现代教学模式的建立上进行解读。
关键词:彝族;五色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1-02
一、彝族五色的文化特质
(一)民俗色彩与民族性格、地域特点
彝族色彩的喜好受地域和民族性格所影响。
彝族地域特点,造就了凉山彝族勇敢、豪放、朴实、善良的品格。
这种性格特征与其传统民俗色彩无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民族性格作为一个固有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其审美意向。
如: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凉山彝族人热情淳朴,勇敢豪爽的性格特点促使一代代彝族人倾向于喜爱高纯度的色彩,特别是喜好使用原色来装饰和美化生活,以制造激情鲜活的氛围,较少或不使用复色和纯度较低的色彩,从而就形成了单纯、强烈、明快的视觉印象。
强烈的色彩无声地传递着彝族特有的民族情感和情怀,成为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民族性标志和文化符号之一。
在彝族人看来,色彩丰富了彝族淳朴的精神世界,由于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地分散,因此各地服饰色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就地域上来看,云南彝族色彩丰富用色,或大胆炙热的大红,或对比强烈的青蓝色与中黄色,或灰白色与象牙黑,或含蓄优雅的青色、白色;就色彩本质而言,对个别色彩的喜爱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群体活动中逐渐产生,是民族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
(二)民俗色彩与民族社会生活
各种手工艺形式是彝族社会生活主要体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彝族撒尼人刺绣,刺绣上面的颜色是这个象征符号系统中的要素之一。
撒尼刺绣色彩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
彝族撒尼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石林地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生存环境、日常生活、
劳作、信仰、庆典和习俗等,造就了撒尼人独特的文化。
撒尼人的刺绣色彩即反映了撒尼人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五方时辰观和审美观。
而作为云南彝族重要的工艺美术形式,云南彝族撒尼人刺绣以其独特的造型、纹样、色彩技艺及特质,突出表现了彝族先民在社会生活领域,生产实践与精神实践自然融合。
传统刺绣中的造型主要有马缨花、植被、人物舞蹈姿态、等多种抽象形态,往往是黑、红、黄、蓝、绿五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基调是红、黑两色以黑布或白布为底色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对比。
色泽明快艳丽,显得典雅、庄重、古朴,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彝族刺绣所反映的彝人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义。
二、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的特点
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是艺术、材料、技术、装饰、工艺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长期以来中国高校包装设计教育和包装市场处于平行线状态,各自发展,没有交叉点,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一直徘徊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中,课程设置游离于文化、市场之外。
包装设计中的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大多还停留在表面装潢阶段,近几年包装设计课程在教学模式设置上逐渐有了改善,把关注点转移到包装的材料、造型结构、加工工艺、回收环保、成本预算、市场调查、消费需求等等与市场接轨的几大元素上,反而逐渐脱离了传达文化元素的初衷。
没有文化不成设计,建立旅游产品包装市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以及把握文化本源的过程中配合协作,增强三者之间的互动是高校包装设计教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接轨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彝族五色文化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方法的设想
(一)规范彝族五色文化内容,完善课程设置
色彩在古书中有记载。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乱木,使目不明。
”《荀子》:“目好之五色”。
何谓五色?《释名·释彩帛》:“青,生也。
象物生时色也。
”“赤,赫也。
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
”“白,启也。
如冰启时色也。
”“黑,晦也。
如晦冥时色也。
”
人类认识色彩通常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其中认为,色彩是在人们视觉上观察大自然万千物质世界的认知物象,是在人们情感上表现出的认知印象,因此,依据认识色彩的心理过程,可判断出,色彩是一种审美意识上的表现形式。
彝族色彩的产生根源来自于彝族对自然生命的理解,据史书记载,古彝人的原始宗教崇拜天气,相信万物有灵之传说,他们认为天、地、人和万物的总根源是二气—清气、浊气,这两种气节将天地区分。
两种色彩的出现说明了色彩对于万物的重要性,使彝族人更加相信色彩的作用力,这就产生了彝族最初的“三色”文化,即“黑、红、黄”三色,继而多民族文化穿插,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当今的“五色”文化,彝族色彩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与精神、文化的归属感,已经成为主导少数民族区域的重要因素。
随着设计文化内涵的再提案,使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这对于促进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来说具有明显的识别性。
将彝族文化元素灌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中,配合恰当的色彩语言,包装设计会在视觉感受上放出耀眼的光芒,但盲目的将民族文化元素繁复,散乱的应用在包装上,造成包装指向不明确,消费者不能明确悉知包装的功能性,究其根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逻辑性的、多变的教学结构,因此,在坚持“教学个性”和“教学逻辑”原则上,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这个课程结构中突出文化主题与包装形式相匹配。
(二)实时跟进旅游产品市场,规范教学调研
设计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属于创造型学科,在不同的包装设计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思维激发,进行主动的选择与思考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南部、哀牢山脉、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红河、南盘江流域、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以及玉溪、曲靖、思茅、昭通地区,是彝族集中分布的地区。
在云南,政府专门建立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以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馆内珍藏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品类最齐全,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学生到云南民族博物馆,彝族聚集地或者彝族旅游区进行彝族色彩文化和产品包装的校外调研,就地取材,挖掘色彩文化元素,力求元素丰富、色彩文化资料准确、详细,并在尊重当地彝族人应允的情况下,做图片和访问式资料收集。
返校后进行归纳整理。
(三)立足承传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教学架构设置规范文化市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原色,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高校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属于社会人才培养工程,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与设计教学结合是今后艺术学科的教学趋向。
四、彝族色彩文化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对彝族文化具有开创性的现实意义
有的人类学家还认为:单凭口头语言的维系和延续的社会,一般是受口语媒介支配的小规模共同体,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易变性。
2010年10月26日至28日,在彝族年节庆期间,彝族“五色观”学术研讨会在楚雄清镇的彝寨举行,该次研讨会是全国首次彝族“五色观”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全方面探讨了彝族青、红、黄、白、黑五色。
彝族“五色观”第一次被作为新的色彩观来研究和探讨,彝族文化的挖掘越来越成为学科建设、学术建设的重头戏,因此彝族色彩文化具有艺术实践意义,并为今后的色彩文化研究提供和拓展一个
全新的研究平台和思维空间。
这种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需求,进行针对性、综合性的系统教授,对于民俗艺术研究、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等各专业学科领域都具有开创性的现实意义。
(二)对规范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现实意义
民族创造出文化,文化又融凝此民族,传统民俗文化观作为中国设计元素之一,既能从中找到设计灵感,又能使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活跃的体现。
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可以如泉涌般,不断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同时民俗文化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彝族色彩是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性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色彩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较为常见,能够突显出少数民族特色性文化。
经过教学设想,学生抛弃了以往主观唯美、天马行空、脱离文化现实的设计习惯,将多学科知识和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整合起来,利用多角度的文化调研,让学生不仅掌握调查研究、分析理论知识的能力,并且得到了校外实践锻炼,对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策略性设计、元素提取流程等具体方法进行了规范和了解。
为获取有效的一手资料与社会服务等综合性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从高校教育角度看来,促使了学生多角度认识旅游产品包装设计,锻炼了学生对文化题材设计的洞察力。
五、结语
彝族色彩延续至今,传统的“五色观”色彩体系其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凝结了无数彝族先民的智慧与审美思想,从五种主色搭配的丰富变换,既有以一贯之的脉络和传承,又有变幻多姿的创新,它以其独立又统一的风格,丰富的思想内涵、浓郁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了独特、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正是承载了彝族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视觉文化,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在设计教学领域的趋向性。
本文把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装饰型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传达予受众,从而实现形成具有中国少数民族个性化的文化产业,被后代所承传。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ZJY1307的成果之一;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yb20110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国松著.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8-29.
[2]贺萍.包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厉以宁,朱非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资源整合-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8.
[4]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04.
[5]钱穆.民族与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