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老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一)秋水仙碱:原为抗痛风药。
公元一世纪即有记述,1793年起用于治疗痛风。
临床应用:
硬皮病、坏死性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白塞病、疱疹样皮炎、Sweet综合征、慢性皮肌炎、口疮性口炎、掌跖脓疱病、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原发性和继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SLE血管炎损害、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持久性隆起性红斑、角层下脓疱性皮病型IgA天疱疮、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坏疽性脓皮病、瘢痕疙瘩、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尖锐湿疣(8%溶液外用)。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可抑制中性白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炎症部位的组织损伤。
主要用于一些中性多核白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病理上以嗜中性白细胞组成的炎症浸润为特征、有PMN趋化性增加Arthus现象为临床表现的皮肤病;以及某些结缔组织病和表皮细胞转换率加快的皮肤病。
其抗炎机制为: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降低其对血管内皮的粘附作用,抑制其溶酶体酶的释放,还能抑制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
剂量:1~2mg/d,一般口服,宜分次给药。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一般认为本药应作第二线药物用。
秋水仙碱不宜与克拉霉素联用,尤其对慢性肾衰者(可用阿齐霉素代替)。
(二)灰黄霉素:原为抗浅部真菌药,1958年起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泛发型扁平苔藓、泛发性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雷诺现象、痛风、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麻风结节性红斑、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硬皮病和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除抗真菌外,尚有抗炎、抗病毒、免疫抑制和秋水仙素样作用。
剂量为15mg/kg/d(亚微粒)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痛、光敏性皮炎、红斑狼疮样皮疹、毛囊口脱屑、过敏性紫癜、白细胞减少、蛋白尿、黄疸、心动过速、致畸、卟啉症。
(三)甲氰咪胍:原为治疗溃疡病药物,上世纪70年代问世。
临床应用: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需用4周)、慢性荨麻疹(与H1拮抗剂合用)、肥大细胞增多症、妇女多毛症(连用6月)、痤疮、带状疱疹、免疫损伤者的单纯疱疹、减轻何杰金氏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瘙痒、皮肤T细胞淋巴瘤、类癌综合症、Kaposi肉瘤、嗜酸性筋膜炎、日光性荨麻疹、硬化性萎缩性苔藓、高IgE血症、耐阿昔洛韦由HSV感染引起的多形红斑、低γ球蛋白血症。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为H2受体拮抗剂,有抗雄性激素、抗病毒、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止痛、止痒作用。
可减低T抑制细胞的活性,使内源性Ig生成,阻断组胺对白细胞趋化的抑制。
剂量:0.2~0.3/次,每日3~4次.
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泻、面红、男性乳房增大、性功能减退。
(四)沙利度胺(反应停):原为镇静剂,1956年起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盘状红斑狼疮、多形性日光疹、光线性痒疹、结节性痒疹、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多形红斑,色素性荨麻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复发性口疮、白塞病、特应性皮炎、结节性脂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坏疽性脓皮病、色素性荨麻疹、移植物抗宿主病、颜面播
散性粟粒性狼疮、尿毒症性瘙痒、皮肤淋巴细胞浸润、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HIV-1相关感染性Kaposi肉瘤、HIV感染者口腔、食道溃疡及直肠炎、糜烂型扁平苔藓、结节病、艾滋病导致的极度虚弱、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移植物抗宿主病、顽固性皮肤瘙痒、硬化性粘液水肿。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免疫抑制作用、阻止溶酶体破裂和避免溶酶体释出,对白细胞趋化性抑制,妨碍PMN产生氧自由基的作用以及能有效地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
剂量为<200mg/d,总量不超过40~50g。
不良反应为致畸和神经炎,也可有嗜睡、头晕、药疹、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减少等。
使用时应注意⑴妊娠早期严禁服用;⑵育龄期妇女服用应采用避孕措施;⑶慎用于驾驶员、高空作业者;⑷定期神经科检查。
(五)苯妥因钠(大仑丁):原为抗癫痫药,1938年起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带状硬皮病、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弥漫性躯体血管角化瘤、皮肤血管炎、囊肿性痤疮、先天性厚甲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男性型脱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麻风营养性溃疡促进伤口愈合(局部)。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有抗惊厥、抗神经痛、抗心律失常作用。
并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加胶原和减少胶原酶活性,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酶。
剂量为2~10mg/kg/d,麻风溃疡用2~4%溶液。
不良反应有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荨麻疹、药疹、齿龈增生、假性淋巴瘤综合征和药物超敏综合征等。
(六)氯喹和羟基氯喹:原为抗疟药,1943年合成。
临床应用:
盘状红斑狼疮、麻风反应、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荨麻疹、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持久性隆起性红斑、萎缩性硬化性苔藓、结节病、肠外阿米巴病、Miescher肉芽肿、皮肤利什曼病、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萎缩性慢性肢端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狼疮脂膜炎、播散性假性皮肤淋巴瘤、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隐球菌病、特发性脂膜炎、播散性环状肉芽肿、毛囊性粘蛋白病、扁平苔藓(包括口腔扁平苔藓)。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易于DNA结合,形成氯喹-DNA复合物,可改变DNA的抗原性并防止与抗体复合、防止补体活化,有免疫抑制、抗炎和滤光作用。
剂量为0.25~0.5/d(氯喹);0.2-0.4/d(羟基氯喹)。
不良反应有白细胞下降、视力模糊,尤其是并发不可逆的视网膜病。
(七)氟尿嘧啶(局部):原为抗肿瘤药
临床应用:
光线性角化、日光性唇炎、鲍温病、脂溢性角化、Queyrat红斑增殖病、云母状角化性假上皮瘤性龟头炎、鲍温样丘疹病、尖锐湿疣、白癜风、淀粉样变苔藓、泛发性表浅性汗孔角化症、寻常疣、扁平疣、银屑病、放射性皮炎、着色性干皮病、表浅性基底细胞上皮瘤、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疤痕疙瘩。
皮损内注射治疗角化棘皮瘤。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为尿嘧啶的竞争性拮抗剂,可阻断DNA合成。
配置成3~5%霜剂或软膏外用。
不良反应为接触性皮炎,且有炎症后色素沉着。
(八)氨苯砜:原为抗麻风药,1908年合成,1949年起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疱疹样皮炎、角层下脓疱病、大疱性类天疱疮、浅表性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扁平苔藓、急性痘疮样苔藓状糠疹、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面部肉芽肿、环状肉芽肿、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Sweet综合征、口腔阿弗他、脓疱性银屑病、囊肿性和聚合性痤疮、增殖性脓皮病、婴儿肢端脓疱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大疱损害、坏疽性脓皮病、慢性色素性紫癜、面部肉芽肿、慢性良性家族性天疱疮、足菌肿、荨麻疹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白塞病、脂膜炎、毛囊性粘蛋白病、脱发性毛囊炎、化脓性汗腺炎、皮肌炎的皮肤损害等。
晚近报告5%氨苯砜凝胶治疗寻常痤疮有效。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具有抗菌、抗炎、抑制溶酶体酶和免疫抑制作用,可干扰和清除PMN氧自由基的产生。
剂量为50~150mg/d。
推荐剂量为第一周50mg/d,以后逐渐增量。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中毒反应,特别是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最严重的是氨苯砜综合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20%。
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忌用,有报道对长期应用的患者,加服维生素E可预防性地减少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九)吲哚美辛:原为解热镇痛药,1961年合成,1963年起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结节性红斑、白塞氏病、Sweet综合征、荨麻疹性血管炎、晒斑、着色性干皮病、单纯疱疹、多汗症、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带状疱疹(外用)、毛囊性粘蛋白病。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是环氧合酶的强抑制剂,能抑制致炎、致痛和致敏物质前列腺素E2的产生,也可抑制PMN的趋化性。
用量为50~75mg/d,宜分次给药(半衰期短)
不良反应以胃肠道症状最多(如消化道出血),偶见肝损、精神症状和过敏反应。
(十)锌制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甘草锌):为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原用于缺锌患者。
临床应用:
肠病性肢端皮炎、寻常型痤疮、脂溢性皮炎、头皮糠疹、小腿溃疡、复发性单纯疱疹(局部)、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炎(连用3月)、银屑病性关节炎、酒渣鼻、尿布皮炎、雄激素源性脱发、顽固性病毒疣、斑秃、休止期脱发、皮肤利什曼病。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作为锌缺乏的替代治疗,也有抗炎、提高细胞免疫力的作用。
剂量硫酸锌0.1~0.2g/次,1~3次/日。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与牛奶或食物同服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十一)碘化钾:原用于祛痰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从19世纪起就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孢子丝菌病、皮肤藻菌病、放线菌病、芽生菌病、脓癣、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环状肉芽肿、多形红斑、Sweet综合征、疥疮结节、口疮性口炎、色素性痒疹、掌跖脓疱病、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有抗炎作用,干扰PMN氧自由基的产生,可增加坏死组织的溶解和PMN的蛋白分解,增强其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也可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它释放肝素,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
剂量为抗真菌用3~12g/d;抗炎用900mg/d。
不良反应为感冒样症状、发热、皮疹、胃部不适;可加重疱疹样皮炎和肺结核。
(十二)氮芥:原为抗肿瘤药
临床应用:
组织细胞增生症、肾型SLE、蕈样肉芽肿、白癜风、银屑病、斑秃和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多症(局部)。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为烷化剂,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核分裂;外用进入体内可形成乙烯亚胺基,后者与巯基起作用,激活酪氨酸酶,加速黑素生成。
剂量为氮芥5mg加95%酒精10ml (白癜风);氮芥10mg加入蒸馏水50ml (蕈样肉芽肿)外用。
外用不良反应为皮肤干燥和接触性皮炎。
(十三)氯苯酚嗪(B663):原为抗麻风病药,1962年起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盘状红斑狼疮、坏疽性脓皮病、脓疱性银屑病、肉芽肿性唇炎、Melkerson—Rosenthal 综合征、掌跖脓疱病、严重的寻常痤疮、皮肤血管炎、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恶性脓皮病、白癜风、异位性皮炎、Sweet综合征、寻常狼疮、分枝杆菌感染。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具有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剂量为100~400mg/d。
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红染、色素沉着、皮肤干燥(鱼鳞病样改变),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小肠炎。
(十四)醋酸葡金(金诺芬):原为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
临床应用:
关节病型银屑病、落叶型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盘状红斑狼疮。
Jessner皮肤淋巴细胞浸润。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作用于体液和细胞免疫过程;减少骨质的浸蚀,破坏,抑制滑膜炎症。
剂量为3mg,每日2次。
不良反应有皮疹、剥脱性皮炎、脱发、口腔溃疡、蛋白尿、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大便不成形。
(十五)安体舒通:原为保钾利尿药
临床应用:
重度痤疮、多毛症、男型脱发、化脓性汗腺炎。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可阻碍雄激素作用于其受体,故有抗雄激素、抑制皮脂腺的生长和分泌作用。
剂量为60~200 mg/d。
毒性小,可有皮疹、嗜睡、男性乳房增大、面部多毛、上腹不适等,长期单独使用可致高血钾与低钠血症。
(十六)柳氮磺胺吡啶(SASP):原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
临床应用:
系统性硬皮病、坏疽性脓皮病、疱疹样皮炎、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严重的斑秃、角层下脓疱病、白色萎缩、Melkerson-Rosenthal 综合征、掌跖脓疱病、扁平苔藓、白塞病。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对结缔组织有特别的亲和力,为5-脂肪氧合酶和环氧合酶抑制剂;近发现能清除氧自由基。
剂量为1~2 g/d。
偶有消化道反应、头痛、皮疹及粒细胞减少和急性溶血(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十七)己酮可可碱:原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
临床应用:
皮肤血管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淋巴水肿、网状青斑、白色萎缩、Sweet综合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红斑性肢痛征、坏疽性脓皮病、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和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等);皮肤感染性疾病(蜂窝织炎、慢性疖病)免疫缺陷性疾病(高IgE综合征);肿瘤(疤痕疙瘩、和氮芥合用治疗蕈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病(硬斑病、系统性硬皮病、CREST综合征、嗜酸性筋膜炎);变应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钱币状湿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代谢性疾病(粘液性水肿、皮肤钙质沉着、发疹性黄瘤、类脂质性渐进性坏死);顽固性复发性口腔阿弗它。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具有减低血液粘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纤溶,扩张血管、免疫抑制及抗纤维化等作用。
剂量:口服成人200~400 mg/次,每日2~3次;静滴每次200~400 mg,溶于250~500ml 溶液中缓慢滴注,在90~180分钟滴完,每日1~2次。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和焦虑等,少数有胸闷、心动过速、轻度低血压,个别可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贫血,肝肾功能不良着应酌减剂量,用口服缓释胶囊可减少不良反应。
(十八)硝苯地平:原为抗高血压药
临床应用:
雷诺现象、色素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硬皮病引起的溃疡、严重的慢性冻疮(疗效70%)。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为钙通道阻滞剂之一,有抑制钙离子内流作用,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效的扩张皮肤血管,且有明显的抗血小板作用。
剂量为10~80 mg/d
不良反应有眩晕、头痛、踝部肿胀、恶心。
(十九)长压定(敏乐定局部应用):原为抗高血压药
临床应用:
斑秃(1%)、男性脱发(需较高浓度直之5%)、局限性硬皮病。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为哌啶嘧啶的衍生物,其使毛发再生的机制为使小血管舒张致局部血流增加和使毛发生长期和细胞分裂期延长。
外用3~5%溶液,
一般外用较安全,但长期应用应注意全身吸收。
近有长期应用本药引起假性肢端肥大症的报道。
(二十)甲硝唑:原为抗滴虫和阿米巴原虫药
临床应用:
玫瑰痤疮、痤疮、皮肤混合感染、减轻下肢溃疡的恶臭、疥疮(局部)、阴道(尿道)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
抗厌氧菌、抗螨虫。
剂量为0.6~1.0g/d,分次服。
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为最多,其他有头痛、眩晕、白细胞减少、致畸。
(二十一)烟酰胺和烟酸(维生素PP):原为防治糙皮病药
临床应用:
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大疱性类天疱疮(和四环素合用)、多形性日光疹、冻疮(多型红斑型)、白癜风、硬皮病、黄色瘤、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多形性红斑、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硬红斑。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可促进组织代谢、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纠正多形性日光疹中色氨酸代谢的异常。
剂量0.1~0.5g/次,每日3次。
不良反应:常见有皮肤潮红和瘙痒(烟酸多见),偶有胃肠道症状、心悸、荨麻疹。
(二十二)对氨基苯甲酸:属B族维生素
临床应用:
疱疹样皮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白癜风、阴茎海绵体硬结症和外用作为化学遮光剂。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是机体正常色素代谢所需的物质;参与核酸代谢,能吸收中长波紫外线。
剂量为3~6g/d,分次服,5%软膏和酒精溶液用作化学遮光剂。
不良反应为偶有胃部不适,药疹,外用可致接触性皮炎。
(二十三)双密达莫:原用于治疗冠心病
临床应用:
狼疮肾病、变应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急性、慢性、寒冷性)、新生儿硬肿症、扁平疣、类脂质渐进性坏死、Sneddon综合征、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白色萎缩(后三种病应与阿司匹林合用)。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抑制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聚,增强内源性PGI2的作用,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和抗病毒作用。
剂量:用大剂量4~7mg/kg/d。
不良反应有乏力、头痛、眩晕、轻度胃肠道不适等。
(二十四)维生素E(生育酚):为强抗氧化剂
临床应用:
冻疮、寒冷性多型红斑、下肢溃疡、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硬皮病、血管性疾病(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单纯性紫癜、雷诺现象、血栓性静脉炎等)、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手部顽固性皮炎、弹性假黄瘤、膨胀纹、环状肉芽肿、黄褐斑(与维生素C合用)、毛囊角化性疾病(毛囊角化病、毛周角化病、掌跖角化病、鱼鳞病等,配合维生素A应用)、预防光老化、预防口服DDS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预防口服维甲酸所致的肝酶和血脂升高。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可增强细胞的抗氧化作用,调节组织内呼吸功能,参与多种酶活动,并可改善皮肤微循环。
剂量:从300 mg/d~1200 mg/d不等,应依疾病而定。
不良反应有轻度恶心,长期应用妇女可引起月经失调。
(二十五)羟基脲:原为抗肿瘤药
临床应用:
寻常型银屑病,脓疱性、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淋巴瘤,黑色素瘤,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能抑制嘌呤与嘧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从而选择性地阻止DNA合成。
剂量为25~50 mg/kg/d。
,分2~3次,治疗银屑病一般用药4~5周可获得最大效果。
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还有胃肠道反应、脱发、无力、眩晕、皮肤色素沉着、致畸、皮肌炎样发疹。
(二十六)达那唑(炔睾醇):为弱雄激素,原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应用:
胆碱能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慢性光化性皮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青斑样血管炎、抗磷脂抗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继发于SLE的血液学异常(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盘状红斑狼疮、自身免疫黄体酮皮炎、非霍奇金淋巴瘤、减轻骨髓增生性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顽固性瘙痒。
作用机制、剂量和不良反应:
为一种弱的雄性素,也有孕激素样作用,具有改善免疫和炎症的作用。
用量为口服200~600 mg/d,治疗SLE最大可达1200 mg/d。
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大剂量致痤疮、多毛,少数有胃肠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