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决定理论发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率决定理论发展综述
黄建宏1,齐
君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利率决定;一般均衡;IS—LM模型摘
要:利率决定理论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作为一项较实用的基础研究,该理论仍存
在着不足之处。
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决定理论从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发展的演进过程。
然后对IS—LM模型分析提出后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
最后本文对当前利率决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5)06-0157-04
收稿日期:2005-09-18
作者简介:黄建宏(1975-),安徽宿松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率理论与政策;齐君(1974-),安徽宿松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与财政政策。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
2005年11月(第6期,总第116期)
Nov.,2005
(No.6,GeneralNo.116)
利率决定理论(thetheoryofinterestratedetermination)是利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
仅从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来讨论利息之高低的话,那么利率决定问题似乎并不复杂。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的,
他们所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利息来源、性质等关于利息本质的内容。
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决定不仅制约于经济社会中众多因素,而且其变动对整个经济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现代及当代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也就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及整个经济的平衡。
实际上,由于利率的复杂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利率决定理论对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利率决定理论的演进过程、最新进展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分别予以阐述。
一、理论发展历程
关于利率的决定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从政治经济学产生之日起,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了此类问题的讨论,但真正能自成体系的早期利率决定理论形成于
18世纪末期。
此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利率决定
理论已逐步完成了由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的飞跃。
在此过程中,利率决定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学派时期、凯恩斯学派时期和新古典学派时期等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下面我们将对利率决定理论的这一演
进过程予以介绍。
在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就是财富,借贷货币就应该支付利息,因此得出利息是由货币所产生的观点,从而形成货币的利息和利率理论。
这些经济学家主要有配第(Petty)、洛克
(Locke)、劳(Law)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
他们
在论及利率的决定问题时认为,利率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一国货币量的多少。
若一国居民负债额或贸易额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会相应减少,这样就会导致利率上升;反之,利率就会下降。
这种货币利率理论尽管盛行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为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所倡导,所以影响较大。
1690年,经济学家巴本(Barbon)在其著作《贸易
论》中首次倡导了实物资本借贷决定利率的理论,之后,诺思(North)、马西(Massie)、休谟(Hume)等经济学
家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认为,人们借
贷的不是货币而是资本,利息应是资本利润的一部分。
于是得出了利率不是由货币供求决定,而是由借贷资本供求决定的结论。
在利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是斯密(Smith,1776),他综合了巴本等人关于利率决定的一些观点,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出发,较完整地论述了利润与利息的关系及利率的决定条件。
斯密指出,利息是放弃使用产业资本而获利的出借人应得到的一种报酬,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
而市场真实利率水平则主要取决于市场中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应
【经济新视野】
157
该说,斯密以产业资本作为研究的对象,摒弃了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对资本认识的片面性,这对利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利率决定理论发展到这一时期,利率由借贷资本供求所决定的实物利率理论已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此时的利率决定理论在论述利率由借贷资本供求所决定时并未深入地去探讨究竟是哪些因素对资本的供求产生影响。
此后的经济学家如庞巴维克(Bohm-Bawerk,1883)、马歇尔(Marshall,1890)、威克赛尔(Wicksell,1893)、费雪(Fisher,1907)等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一问题。
他们以迂回生产说(explanationofroundaboutness)、自然利率说(explanationofnaturalinterestrate)等理论加以解释。
既然利率为资本供求所决定,资本的供求又表现为储蓄和投资,因此利率应由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所决定。
由于这一时期的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都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强调实物因素的传统,从影响实物资本供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利率的决定,因此被称为古典利率理论。
因马歇尔最先将利率、储蓄和投资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均衡的分析方法,得出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均衡点的结论,所以一般将马歇尔视为该理论的首创者。
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与投资等实物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影响,这是该理论的一大理论缺陷。
1936年,凯恩斯(Keynes)在其发表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彻底地否定古典利率理论的利率决定基础,并提出了新的利率理论,即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其数量的大小,即利率的高低应由货币供求所决定。
而货币的供给基本上为一国的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流动性的偏好(LiquidityPreference),因而他认为,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是决定利率的两大因素。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家就其货币的利率决定理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客观地说,凯恩斯批评古典利率理论忽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过程中的影响基本是正确的,但他过分强调货币的作用,以至认为利率完全是一种货币因素的观点,显然与古典学派过分强调实物利率,存在着同样的不足。
因而汉森说道,凯恩斯对古典利率理论的批评,其实同样适用于他自己的理论。
在凯恩斯利率理论所引起的“大辩论”过程中,罗柏森(Robertson,1937)、俄林(Ohlin,1937)、霍曲莱(Hawtrey)等经济学家将货币因素引入到古典利率决定之中,从而提出了所谓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又称新古典利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利率并不像凯恩斯所说的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并不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所决定。
与古典利率决定理论相比,可贷资金理论承认了货币的非中性,并强调了其在利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应该说是利率决定理论的一大发展。
但由于该理论中的可贷资金总供求均衡并不意味着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这两市场的同时均衡,因而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利率缺乏稳定性,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利率。
与此同时,希克斯(Hicks,1937)和汉森(Hansen,1949)提出了IS—LM模型理论,该理论在分析利率问题时综合了凯恩斯和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并在分析中引入国民收入这一重要因素,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利率决定理论。
希克斯和汉森等人后来被称为新古典—凯恩斯综合学派。
按照该理论,利率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决定。
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即既满足商品市场均衡又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时,IS和LM曲线相交,其交点将决定利率水平。
实际上,根据该模型分析,利率的决定是由储蓄供给、投资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IS—LM模型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利率决定理论完成了从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的飞跃,也因而很快为西方大部分经济学家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新的研究成果
IS—LM模型理论提出后,很多经济学家从实用的角度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下面仅就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作些简要介绍:
1.物价、工资的可变性。
IS—LM模型主要探讨的是在物价、工资不变情况下利率的决定问题,而实际经济中物价和工资是可变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以物价和工资不变作为假设的IS—LM模型难以满足经济分析的需要。
于是梅尔泽(Metzler,1951)、帕延金(Patinkin,1956)等经济学家指出,IS—LM模型理论假设的价格粘性(PriceStickiness)与现实不符,因而他们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物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他们认为,在总的实际收入水平上,物价的变动不但会影响实际储蓄,而且会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因此,IS和LM曲线应由收入、利率以及价格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这样,他们就可以在IS—LM模型中分析价格变动对利率决定的影响。
那么价格水平为何发生变动及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他们则以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相等来解释物价、工资的变动。
如果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出现差异时,价格水平就会通过上下变动进行调节,因而价格变动也就成为IS—LM分析中的一种内生变量,此时经调整的IS—LM曲线均衡才决定利率水平。
158
2.资本存量的可调性。
在古典模型及IS—LM模型中,由于不存在一个完全的资本市场,因此,如果资本边际收益与资本边际成本不一致时,也就无法对资本存量马上进行调整。
对此,经济学家托宾(Tobin,1980)在传统的IS—LM模型中引入资本市场均衡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分析理论。
托宾认为,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要使其总的资本现值最大化。
他以r+δ-π来表示资本的实际成本,并且满足投入的任一边际产品等于每一时点上相应的实际成本。
假如以FK表示边际产品收益,那么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FK>r+δ-π,厂商就会增加他们的资本,如果FK<r+δ-π,厂商就会减少他们的资本。
而这些资本(投资)又与产出有关,从而可导出一条所谓的资本市场均衡曲线,即KE曲线。
该曲线表示能使厂商对所持有资本的现有存量满意,即满足资本边际收益条件的利率和产出的不同组合。
而稳定状态下的利率水平由IS曲线、LM曲线和KE曲线三者的交点所决定,也就是说,利率由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这三者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决定。
此外,托宾在该模型中,还分别讨论了货币供给增加以及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变化等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
3.央行货币政策调节工具的选择假定。
传统的凯恩斯模型均假定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很少关注货币供给。
例如,美联储(FederalReserve)主要是通过选择联邦基金率(thefederalfundsrate)来达到它的政策目标,货币总量控制在这些目标选择中仅仅起一个次要作用。
再比如在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联邦银行(Bundesbank)在实现政策目标时也主要是通过调节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
其他一些国家也基本如此。
所以,泰勒(Taylor,1993)、格特勒(Gertler,1997)以及罗默(Romer,2000)等学者认为,传统模型中关于央行的货币供给假定应由利率假定代替,即央行是通过利率对经济进行调控的。
而罗默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更进一步,他认为央行选择利率的依据是根据市场通货膨胀率的大小确定的,当通货膨胀较严重时,央行将选择高的基准利率以减少产出,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当通货膨胀较轻时,央行将不再关注通货膨胀,而是选择低利率以增加产出。
因而在给定一个通货膨胀率时,在产出—利率坐标中就有一条水平的利率线与之对应,这就是MP曲线(MonetaryPolicyCurve)。
MP曲线代替LM曲线与IS曲线相交将决定一个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
4.开放经济假定。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各国外汇管制的放松,资本的跨国流动越来越自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封闭经济的IS—LM模型分析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考察资本流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蒙代尔(Mundell,1963)和弗莱明(Fleming,1962)
把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到封闭经济的IS—LM模型,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就是所谓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elmingModel)。
该模型认为,由于完全的资本流动和所有证券的完全替代性,小国经济的利率水平是由世界的利率水平决定的。
此后,拉金(Razin,1987)、迪克西特(Dixit,1980)、及摩尔(Moore,1989)对这一模型进行了发展。
还有一些学者放开了小国假定,从一般国家的角度探讨了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本国利率水平的影响,这些学者主要有维金伯根(Wijnbergen,1989)、奥布斯特费尔德(Obstfeld,1995)和罗高夫(Rogoff,1994)等。
三、存在的问题与可发展方向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利率决定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
但在这些新的成就背后,仍存在着利率决定理论研究中难以令人满意的方面。
这主要是:
(1)缺乏微观理论基础。
与目前的大部分经济学理论一样,利率决定理论也有宏微观之分。
在微观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家主要是用人们对时间估价的差异来解释储蓄、借贷与真实利率;而在宏观方面,新古典—凯恩斯综合学派的利率理论都主要采用边际分析等方法,从总量着手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但直到现在,宏微观利率决定理论仍不能形成统一,即宏观利率决定理论并不能由微观利率决定理论演化而来,因此,目前的主流利率决定理论仍缺乏微观理论基础。
其实,早在1970,菲尔普斯在与他人合著的一本著作中就坚持认为,自尊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若不彻底检查其微观学证件,便是不完全的。
杨小凯(1998)也指出,任何宏观经济现象均应是人与人在经济活动中自利行为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如果排除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很可能是以事论事,难以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
尽管后凯恩斯学者如奥肯(Okun,1981)、克里斯勒(Kriesler,1987)等人为解决宏微观理论不一致而作出了努力,但利率决定理论研究中的这一不足至今仍未得到合理解决。
(2)理论的假设前提难以成立。
新古典—凯恩斯综合学派的利率理论均假定,投资与利率之间呈负值关系,即利率上升,投资会减少;利率下降,投资会增加。
杨小凯(1998)通过对社会分工的演进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社会的均衡分工水平是由与制度环境有关的交易效率所决定的。
马克思也认为,投资只是在分工演进过程中提高分工水平的工具。
也就是说,社会有没有投资机会(即是否有分工的可能)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而不是由利率决定的。
如果当前交易效率决定的分工演进潜力已经耗尽,那么即使降低利率也
159
难以提高社会的总的投资额。
国外学者Gelb(1989)、Fry(1988)和我国学者宾国强(1999)所作的统计分析
以及我国连续七次降息的效果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即降低利率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负值关系假定不合理。
此外,该理论也曾受到以罗宾逊夫人为首的一些学者的激烈批评。
甚至IS—LM模型的创始人希克斯自己对这一模型也并不满意。
1979年,在他出版的重要著作《经济学中的因果性》和发表的论文《货币、利息和工资》中,他从流量和存量的角度批评了这一模型。
他指出,IS曲线反映流量均衡,而LM曲线反映的是存量均衡。
两者的同时均衡意味着货币市场在整个时期都维持着存量均衡,即该时期的每一时点中都维持着均衡,这意味着每一时点的预期都完全实现。
但预期完全实现就排斥了不确定性,也就使得灵活性偏
好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结果建立在灵活偏好基础上的
LM曲线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利率决定理论发展到现在,它作为一种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同时也已经大量地应用于各国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之中。
但尽管如此,利率决定理论仍存在着有待完善的方面,仍是一个内在缺陷较明显的理论。
最近以杨小凯、博兰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从专业化与分工的角度对当前宏观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而且杨小凯已经探讨了借贷行为在分工演进中出现的条件(Yang,1999)。
笔者在文中初步建立了一个有关分工
与专业化的利率决定模型,并探讨了均衡利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黄建宏,王建民,2003)。
实际上,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既符合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观点,而且也为当前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1]布赖恩.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4 ̄67.[2]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34.[3]黄建宏,王建民.关于分工、专业化和借贷利率的一般均衡
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52-57.
[4]ABRAHAM・L,PATRICE・P.GeneralEquilibriumRealandNominalInterestRate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4,28(7):1569-1595.
[5]CAMPBELL,JOHNY,N・GREGORYMANKIW.Consumption,Income,andInterestRates:ReinterpretingtheTimeSeriesEvidence[M].NBERMacroeconomicsAnnual,1989(4):185-216.
[6]CLARIDA・Richard,MARKGERTLER.Howthe
BundesbankConductsMonetaryPolicy,inReducing
Inflation:MotivationandStrategy,Romer,ChristinaD.,andDavid,Romer,eds[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363-406.
[7]DAVID・ROMER.KeynesianMacroeconomicsWithoutThe
LMCurve[M].NBERMacroeconomicsAnnual,2000(3):78-114.
[8]KEYNES・
JOHNM.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M].andMoney,Harcourt,NewYork,1936.[9]TAYLOR・JOHN.DiscretionversusPolicyRulesinPractice[M].
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cy,1993(39).195-214.
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蒋民胜]
[责任编校:周玉林]
[1]王涓.走近网络财务[J].财务研究,2002,(2).
[2]蒋立品.知识经济要求会计创新[J].交通财会,2001,(3).[3]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J].会计研究,2000,(3).[4]阎达伍,张瑞君.信息技术对会计的革命[N].中国财经报,
1992-02-11.[5]胡仁翌.电子商务中数字商品的会计核算[J].财会通讯,2003,(2).[6]姚止海.网络时代挑战传统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1,(4).
[7]周继海,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财务与会计,2001,(4).[8]张瑞君,论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4,(11).[9]王霞.略论网络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的会计假设[J].财务与
会计,2002,(6).
[10]ErnestD.Plock.SeekingTransparency
[11]胡仁翌.电子商务中数字商品的会计核算[J].财会通讯,2001,(2).[12]姚止海.网络时代挑战传统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1,(4).
参考文献:
(上接第156页)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