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其实是忠臣良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美其实是忠臣良将
说起潘美,也许不太有人知道。
但说起《杨家将》里的潘仁美,估计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这是一个在文学艺术里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大奸大恶之人,其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恶行令人发指。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潘仁美”的原型、北宋开国功臣潘美,绝非奸佞之臣。
1.开国元勋,屡立奇功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
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
因与赵匡胤交情很深,当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潘美拥立其称帝。
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诸将的兵权,唯独潘美例外。
可见,赵匡胤对潘美非常信任。
其后,潘美率兵南征北战,先灭南汉,再灭南唐,后伐北辽,屡立奇功,对北宋的统一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颇受赵匡胤的赏识与器重。
潘美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宅心仁厚。
宋人王铚在《默记》中有记载:某日赵匡胤看见太监带来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儿子,便命左右拉出去斩首。
当时潘美手扶殿柱,低头不语。
赵匡胤看出其心事,便问:“汝以为非也?”
潘美回答说:“臣岂敢,但于理未安。
”赵匡胤便放还二子,并把其中的一个赐给潘美,即潘美的养子潘维正。
可见潘美的确具有仁爱之心,品格忠厚。
剧照与文无关
2.宋辽之战,蒙受污名。
如此一位开国功臣、大宋良将,为何在《杨家将》中竟成了卖国求荣的奸臣了呢?恐怕还得从宋辽之战说起。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 年),辽军以 10 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
宋廷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军由曹彬统率,战败于涿州。
西路军由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帅,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杨业便是《杨家将》中余太君的丈夫杨业。
宋辽之战,辽兵实力强大,杨业深知硬攻不可取,但随军监军王优、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主张强取,更下令逼杨业出战。
杨业就是在力谏不成、被逼强攻而后援接应失误的情况下,兵败被捕,绝食身亡的。
史实如此,是否应该说是王优害死杨业?可为何陷害忠良的罪名最终却落在了潘美头上?仔细推敲,身为统帅的潘美,历经数年征战,对其时的敌我形势应该心中有数,竟然眼看着副帅杨业被逼出战而不力保之,这恐怕就是潘美被后人非议,甚至被塑造成反面人物的根源所在吧。
但潘美是故意任杨业送死而不顾,还是因有心无力而有所顾忌,仍未可知。
3.有心无力,只为自保
之所以说潘美有心无力,有所顾忌,是因为王优的监军身份。
太宗皇帝在兵制上采取了收权的措施,在军中设监军,对在外将领进行监督,负责将士的功过赏罚,甚至有权处死意图不轨的将帅。
后来竟演变为监军有权处理军机,并且能使将帅服从命令。
这就造成了精通军事的将帅无权而不懂用兵的监军发令的混乱局面。
王优恰恰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信任的监军,也难怪潘美可能会心存自保之念而不敢与之作对,唯有眼看着副帅杨业“英雄一去不复还”了。
岁月沧桑,终不能磨灭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丰功伟绩。
然人言可畏,世代相传的文艺作品致使历代多少忠臣良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世人唾骂。
这恐怕比杨业之死还要令人唏吧。
迂腐书生当监军为了彻底消除武将们“黄袍加身”的可能性,宋太祖推行了文臣监军制度。
监军是皇帝派来的,可以上达天听,其名义上为副,实际权力却往往在统帅之上。
如荆湖之役,李处耘以近臣的身份担任护军,恃仗着宋太祖的名头,“临事专制,不顾群议”,几乎坏了大事。
监军们多是些迂腐儒生,对于军事一知半解,半瓶子醋往往又最喜欢指手画脚。
这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往往导致主帅们用兵时束手束脚,不得自由,临战多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