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重难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学习过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哦。
相信你一定行的!问题探究一:在学校工作中,主要有三项工作任务,一是教学,二是后勤供应,三是行政管理。
思考:(1)以上三个矛盾中,哪个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什么?
(2)学校工作能否只注重教学,忽视其他问题?为什么?
问题探究二: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葡萄酒常带有木桶的味道,太阳也会有黑点看到
思考:(1)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问题探究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
比如说,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是有益的,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害的。
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方法论的世界观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清单】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存在着许多矛盾)
a主要矛盾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重点、关键、中心)
b次要矛盾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提示】:在复杂事物中有多个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能有多个。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4、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每一单个矛盾中,只有矛盾两方面)
a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两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主流)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两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支流)【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拓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1)内涵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的众多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而言。
(3)命题指向不同:主要矛盾主要针对“办事情”,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
抓主要矛盾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等。
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坚持两点论:(两点论是含有重点的两点论,反对均衡论)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反对一点论)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
【比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擒贼先擒王,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1)哲学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意义: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要全面地分析矛盾;c,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巩固练习】
1、主要矛盾是指( )
A.急需解决的矛盾 B.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A.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据此回答3~4题。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统一的,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B.两点论与重点论没有任何联系
C.对立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二者紧密相联
D.对立的,讲两点就不能讲重点,讲重点就是侧重在某一个方面
4、下列能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做法有( )
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B.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C.在生产方面,既抓速度和数量,又抓效益和质量 D.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讲民主,不讲法制
5、(2009江苏通州模拟)2009年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问中说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③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任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阅读这首诗,回答6~7题。
6、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善于抓住重点 C.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7、下列说法与上述诗句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牵牛要牵牛鼻子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8、马云说:“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
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
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
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这一论述蕴涵的哲理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要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下边的漫画(标题: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后,生出无数烦
恼)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的矛盾是人们的主观感受④人们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2009年9月18日,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哲学上说,这句话提醒我们( )
A.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抓住主要矛盾 C.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D.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11、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这种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A.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 B.矛盾主、次方面之间的关系
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D.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12、人民币升值是一柄“双刃剑”,对我国经济金融和贸易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这说明我们认识问题要正确把握()
A.主次矛盾,善于分清重点和非重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秩序C.矛盾的主次方面,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D.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13、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是药三分毒”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 B.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绝对真理
14、“一切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因为 ( )
①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矛盾具有特殊性③物质决定意识④联系具有多样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15、下列说法中,蕴涵着“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与量力而行、积极而为
C.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与抽薪止沸、人乡随俗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走近高考】
1、(2011安徽卷·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江苏卷·27)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3、(2011四川卷·27)《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4、(2010高考·福建卷35)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
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
这告诉我们( )
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5、(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2010年高考·上海卷21)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
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事情要把握度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7、(2009高考天津卷·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8、(2008·山东基本能力,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
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你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12分)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答案
课后作业:BBCAC BBBAC ACBAC
高考例题:CDDCD ABD
材料题:答案:(1)题目说法不合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
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的。
(4分)(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2分)(3)矛盾具有客观性,目前,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4分)
(4)我们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就否认社会从总体上是和谐的。
我们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