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苏州祁浜村和歇马桥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097-06 收稿日期 2023-06-06
摘 要 美丽乡村自提出以来于各地展开了广泛实践,在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等问题。
该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学领域营销进行逻辑链接,尝试将差异化战略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提出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前期充分调研,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尊重村民意向,切实推动村民主体性;鼓励多方参与,提高规划人员门槛,并以苏州三株浜和歇马桥为例比较分析其乡村资源、村民意向及具体建设途径验证思路,提出后续建设建议,旨在从中获取相关建设经验,为中国式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解决乡村景观同质化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差异化发展 中国式乡村
Abstract Beautiful Village has carried out extensive practice in various place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Same Imagines of the Village". We logically link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with the marketing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and try to apply th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fully investigat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dig deep into rural resources; Respect the villagers' intention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villagers' subjectivity; Encourage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raise the threshold of planners, and take Suzhou Sanzhubang and Xiemaqiao as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ir rural resources, villagers' intentions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to verify ideas.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so as to gain relevan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rom them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scape homogenization.Keywords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Chinese country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苏州祁浜村和歇马桥村为例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ased 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Taking Qibang Village and Xiemaqiao Village in Suzhou as Examples
刘 晓 | Liu Xiao 徐诗媛 | Xu Shiyuan 刘志宏 | Liu Zhihong
美丽乡村始于2008年浙江安吉县的新农村实践,2013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性文件内。
随后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1-2],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美丽乡村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
美丽乡村自提出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价值、
建设内容、
评价体系构建及建设类型划分和建设模式上。
其中,类型划分和建设模式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学者们尝试从建设成果突出的乡村中寻找普适性方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然而,一些乡村在建设时急于求成,对于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出现了同质化等问题,对中国式乡村的建设发展造成了毁灭式
打击。
陈天富[3]、王坤[4]等学者指出了河南、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个性同质化问题;房振龙[5]等学者总结现阶段乡村建设过程中有景观、发展模式、产业同质化等共性同质化问题;宋悦溢[6]、
崔腾飞[7]等学者分析了同质化现象产生原因,提出了避免同质化的相关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及
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尝试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提出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以苏州三株浜和歇马桥两村为实证案例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完善思路,为美丽乡村建设百花齐放,留住乡愁找到准确高效的快速路。
1 美丽乡村“美”之内涵与差异化发展需求
2015年国家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美丽乡村被定义为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乡村[8]。
如表1所示,不同学者对于美丽乡村“美”之内涵有着自己的理解。
结合大多数学者的看法,“美”之内涵主要包括了乡村环境之美、乡村发展之美、乡村人文之美及乡村生活之美。
“美”之内涵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及独特性的特点,具体内涵还需考虑时代地域以及突发事件[22]。
乡村环境之美美在自然环境和人为规划设计的人工环境。
发展之美包含了乡村各方面的进步发展。
其中,经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人文之美体现在乡村人文的焕活,不仅是对历史人文美的继承,更是在继承基础上基于时代而发展。
生活之美可以理解为村民安居乐业和美和谐[23],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环境美与发展美是人文美和生活美建设的先决条件,为其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发展底色。
根
据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可知,不同乡村不
同需求层次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不
同审美需求[24]。
此外,乡村具有独特的地
方性,是乡愁皈依之处。
模板化建设会造成
地方性的极大损害,对中国文化造成致命打
击[25]。
村民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和乡村独特的
地方性使得美丽乡村建设有着差异化发展需
求,具体体现在美丽乡村环境美、发展美、人
文美及生活美差异化发展的建设需求。
2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差异化战略。
在差
异化战略中,差异化具体表现为产品和服务
的差异,差异根源则在于资源和顾客的异质
性[26-27]。
差异化战略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与
营销及工业设计、乡村旅游等领域,其在美
丽乡村建设上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美丽乡村
建设服务对象是村民,即村民相当于战略中
的“顾客”。
国家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员则作为
卖方对美丽乡村建设各方面规划指导,以此为
“产品”“销售“给村民。
根据差异化战略理
论,美丽乡村建设的差异根源和表现如图1所
示。
参考大量文献,如图2所示,美丽乡村建
设差异根源受以下多重因素影响。
基于差异化发展,从美丽乡村建设差异
根源和建设环节出发,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有
以下几个方面。
2.1 前期充分调研,深度挖掘乡村资源
乡村建设的同质化大多是由于建设前期
为追求速度,省略或草率前期调研,对乡村特
色和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盲目照搬其他村的建
设模式造成的[5]。
乡村资源是乡村地域特色的
直接体现,也是乡村区别于其他乡村的关键。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前期调研、深入挖掘乡村
资源,可以为后续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尊重村民意向,切实推动村民主体性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主体。
过去
乡村大多数景观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差
异化根源在于村民的自发性空间实践,其特
色是地理与社会的选择。
而现在一些乡村建
设由村民生活经验主导转变为外部人员专业
经验主导。
专业经验是有限的,无法替代村民
长期生活经验积累,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乡
村景观同质化[6]。
尊重村民意向,推动村民重
回乡村建设实践主体,能够有效促进美丽乡
村建设差异化发展。
2.3 鼓励多方参与,提高规划人员门槛
国家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员是美丽乡村建
设的重要决策者。
单一决策人员看待问题深
度广度有限,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
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鼓励引导村民等
多方参与增加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的机
会[7]。
此外,提高规划人员门槛,任用专业素
养扎实,富有创造力的规划设计师可以为差
异化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3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3.1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江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成果
突出,涌现了安吉模式等经典建设模式[28]。
苏
州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对苏州入选省级特色
田园乡村名单的乡村进行检索,选取建设条
件相似,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成绩显著
的昆山市周庄镇祁浜村三株浜和千灯镇歇马
桥村歇马桥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分析。
(1)三株浜的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形象,周庄近
些年又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原生态的水乡乡村
新面貌。
周庄近年来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周庄香村获评“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
地”[29]。
周庄香村位于周庄镇祁浜村三株浜。
时间(年)相关学者“美”之内涵的不同理解
2013柳兰芳[9]美在环境、布局美在建设美在文化美在生活
2013魏玉栋[10]环境美生产美人文美生活美
2013黄克亮等[11]自然之美发展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
2014匡显桢等[12]自然美发展美文化美生活美
2016崔理想[13]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
2018肖铁桥等[14]环境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
2018刑慧斌等[15]乡境、乡貌之美乡业之美乡民、乡情、乡韵之美
2019刘家露[16]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
2019贺彤[17]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文化
2020马怡菲[18]宜居环境生态经济村落文化美好生活
2021唐瑾[19]生态环境、自然美生态经济美生态社会美
2021徐斌等[20]生态性生产性、经济性生活性地域性、
时代性2021张磊[21]生态美丽产业美丽乡风美丽生活美丽
治理美丽表1 不同学者对于美丽乡村“美”之内涵的理解
三株浜因水成街,作为典型江南水乡村落,依托周庄古镇深度乡村文旅度假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成效卓著。
三株浜美丽乡村建设由发展美的建设开始,三株浜凭借周庄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和江南水乡旅游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美。
区别于其他乡村发展旅游的“改头换面”,三株浜立足于闲置许多农房的特点,在不增设建设用地的情况下,整合利用闲置宅基地,建成民宿集群发展乡村旅游。
三株浜的嵌入式开发既保留了村庄原始肌理等乡村原生环境美,还在开发过程中改善了居住环境,建设实现了乡村整体环境美。
最后,三株浜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将现代时尚生活带入三株
浜,经济发展,乡愁依旧,年轻人陆续回到村
庄,给老龄化的三株浜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设
达成美丽乡村生活美的最终目标。
(2)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
千灯古镇文脉丰厚,是百戏之祖昆曲的
发源地[30],有着不逊于其他古镇的独特文化
资源。
近些年来,千灯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
得了不少成就,成功创建了苏州市“美丽镇
村”建设示范镇,其区域内歇马村入选第四批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歇马桥是昆山市唯一中
国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取得
较大成果,经过评选被认定为昆山最具历史
文化美丽乡村。
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于
2016和2018年先后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
发展规划》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
歇
马桥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护修
复了村落文化遗产,完善了村落基础设施,
将不适宜居住的老街民居修复解危,保护同
时建设了乡村环境美。
歇马桥由镇变村后产
业结构单一,商业衰落,以农业为主。
通过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歇马桥利用优越文化景
观资源与统一回收农田及闲置农屋发展乡村
旅游,打造独特民宿品牌,发展完善了第三
产业。
此外,歇马桥还利用东边土地打造农
业生态果园种植基地,丰富了过去单一的第
一产业。
乡村产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完
善,产业强了,钱包鼓了,村民笑容也多了,进
而完成了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美、
人文美及图1 美丽乡村建设差异根源和差异表现
图2 美丽乡村建设差异根源影响因素图3 三株浜和歇马桥的自然资源比较
生活美建设。
3.2 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比较
美丽乡村差异化建设根源在于乡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及村民建设意向。
乡村资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规划师根据乡村建设基础,结合村民生产生活精神需求规划建设出不同的美丽乡村。
因此,比较美丽乡村建设需从差异根源的比较出发,结合建设路径差异比较,深入分析比较美丽乡村建设的差异化发展。
(1)三株浜和歇马桥的乡村资源比较三株浜和歇马桥的乡村资源在表层上是相似的,但通过深入分析亦可发现其各自独特之处。
如图3,在地形地势上,三株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歇马桥则相反,二者均无特殊地形;在水系上,三株浜水体形态人工感更强,歇马桥则是灵动曲线;在绿化上,三株
浜绿化率较歇马桥高,村内有树林隔离交通要道;在农田分布上,歇马桥农田分布更为集中。
社会资源比较如图4,歇马桥历史文化资源雄厚,除了韩世忠抗金相关历史传说,还有慷慨激昂的红色历史及浓厚“歇马”驿站文化。
与歇马桥相比,三洙浜村文化资源相对单薄,特色不鲜明。
如图5,除了村域面积差别较大,三株浜和歇马桥社会资源差异较小,二者均处于边界位置,交通便利,其中歇马桥位于两市边界,交通更为便利。
此外,三株浜和歇马桥均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现象突出,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
歇马桥除了农业还有着经商的传统。
(2)三株浜和歇马桥的村民意向比较三株浜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其余主要从事三麦、油菜、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性格开朗乐观,热爱参与集体活动,还保留着许多
过去的生活习惯。
歇马桥村民同样大部分外出打工,剩余村民农工副三业共同发展,农产品主要种植有西葫芦、水稻等,村民性格勤劳节俭、质朴热情、披荆斩棘、不畏艰难,老年人喜欢悠闲地去左邻右舍串门。
三株浜和歇
马桥的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均持支持开放的态度,受周边古镇发展旅游的影响,村民们对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改善乡村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美十分支持。
(3)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比较
如表2所示,基于差异化发展,受相似乡村资源和村民意向的影响,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些许相似之处,三株浜和歇马桥都有着基础设施不足、经济落后、乡村空心化、闲置大量农房等资源问题及发展旅游、提高生活水平等发展意向,因此都有着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旅游和将闲置农房作为民宿充分利用的建设措施。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成果突出的两个乡村,其美丽乡村建设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三株浜的美丽乡村建设侧重于开发,主要为嵌入式开发,歇马桥作为传统村落,则更侧重于保护,主要包括对水乡整体环境及文化遗产的保护。
②三株浜和歇马桥都有将闲置农房作为民宿再利用,但三株浜闲置农房数量多,形成了特色民宿集群,而歇马桥闲置农房数量少,
更多是结合自身“歇”文化作为发展特色。
③三株浜和歇马桥都有发展乡村旅游,但其旅游主题各放其彩。
三株浜因渔耕传统和民俗活动特色鲜明的特点,乡村旅游以渔耕文化为主题,民俗活动体验为亮点;歇马桥则结合文化资源丰富、农田集中分布、乡村氛围休闲的特点发展文创产业、艺术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精品乡村。
④三株浜和歇马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措施有较大不同,三株浜文化建设体现在鼓励村民参与文艺活动上,歇马桥则是建立纪念馆和教育基地,这主要是由于三株浜村民热爱参与集体活动和歇马桥文化资源数量庞大。
⑤三株浜和歇马桥的乡村生活建设不同。
三株浜对于现代时尚生活更加向往,现代时尚生活也为三株浜注入了新的活力。
歇马
图4 三株浜和歇马桥的文化资源比较
图5 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社会资源比较
三株浜的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根源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比较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根源
资
源
乡村资源特点村民意向三株浜美丽乡村建设歇马桥美丽乡村建设村民意向乡村资源特点
资
源
自
然
资
源
自
然
资
源
文
化
资
源
文
化
资
源
社
会
资
源
社
会
资
源
桥则是对原有淳朴高品质乡村生活的保留。
3.3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
丽乡村建设建议
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符
合上文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
路,差异化发展成果突出。
然而从差异化发
展的角度来看,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
设仍有些许不足和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以下
是基于差异化发展的一些三株浜和歇马桥美
丽乡村建设建议。
(1)三株浜乡村旅游主题特色不鲜明,
应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与乡村特性,确定更
具特点的乡村旅游主题
三株浜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渔耕文化为载
体,渔耕文化是苏州大多数乡村共同的文化
特点[31],以渔耕文化为旅游主题无法与其他
乡村区别开来,长此以往,将失去发展的持续
动力和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由表2可知,从差
异化发展的角度,三株浜对于美丽乡村建设
差异根源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以致文
化属性薄弱,以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
也随之特色不鲜明。
因此,从差异根源出发,
建议三株浜进一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性从
而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特色建设展示差异化
发展的乡村产业美。
(2)歇马桥村落文化和生活美的建设侧
重于保护,应结合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更新
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歇马桥对于村落文化与生活的建设侧重
于保护和展示。
从差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歇
马桥这一建设举措虽然较好地保护了村落文
化生活特点,延续了其文化生活的差异性,但
对发展的诠释却不到位。
由表2可知,这主要
是由于乡村资源中社会资源政策背景的影响
和村民意向的收集中忽略了外出打工年轻人
的想法以及规划人员对于村落的建设相对传
统不够创新。
最好的保护是发展,基于差异
化发展,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引入现
代文化和高新技术,引导村落传统与现代融
合,有机生长焕发新的活力。
(3)三株浜和歇马桥对于村民意向的收
集不足,应充分收集村民意向,带动村民参与
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更多可能性与发展的后
续动力
美丽乡村建设的差异化发展离不开乡村
资源与村民意向的共同作用。
由表2可知,三
株浜和歇马桥对于村民意向的收集不到位,
村民意向数量较少,尤其是歇马桥村落,三株
浜还有“吃讲茶”听取村民后续意见。
美丽
乡村建设最终服务对象是村民,村民是乡村
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意向的充分调研有利
于维持乡村的地方性特征和维护乡村的差异
性。
基于差异化发展,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
乡村建设应充分收集村民意向,村民意向的
表2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三株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比较
增加和村民的参与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后续发展动力。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所向的伟大工程[32]。
然而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乡村特性消散、千村一面等问题。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广大学者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案例共性的总结,对于普适性的差异化发展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美丽乡村“美”之内涵。
从内涵出发,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引入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出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前期充分调研,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尊重村民意向,切实推动村民主体性;鼓励多方参与,提高规划人员门槛。
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了三株浜、歇马桥两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发现三洙浜和歇马桥的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符合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参考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思路提出了三株浜应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确定更具特点的乡村旅游主题、歇马桥应结合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更新发展、三株浜和歇马桥应充分收集村民意向等建议。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的提出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与途径,有效避免千村一面现象的产生,也可以为已经出现同质化现象的乡村指明纠错方向。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且实证案例选取数量较少,下一步有待采用前沿评价方法与软件,结合更多定量数据统计和实践案例修正完善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孙宏新. 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6):104-107.
[2] 张笃川. “美丽乡村”视角下河南省乡村聚落空
间优化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2):137-142.
[3] 陈天富. 美丽乡村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与对策[J]. 经济地理,2017,37(11):236-240. [4] 王坤,刘康. 贵州省乡村旅游同质化及其创新策
略[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5):109-115.
[5] 房振龙,舒蓓,赵宏波. 美丽乡村同质化问题的
分析与建议[J]. 现代园艺,2020,43(22):132-134.
[6] 宋悦溢,张帆,丁彦芬. 均质化的特异性:乡村景
观同质化现象的根源剖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22(8):110-114.
[7] 崔腾飞. 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分析、驱动
机制与转向策略[J]. 贵州社会科学,2022,396(12):145-152.
[8] 帅志强,蔡尚伟.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
准颁布实施的意义、作用及执行[J]. 生态经济,2016,32(3):198-201.
[9] 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
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 理论月刊,2013(9):165-168.
[10] 魏玉栋. 与天相调让地生美——农业部“美丽
乡村”创建活动述评[J]. 农村工作通讯,2013(17):48-50.
[11] 黄克亮,罗丽云.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
建设[J]. 探求,2013(3):5-12.
[12] 匡显桢,兰东. 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表现为“四
美”[J]. 理论导报,2014(1):19-20.
[13] 崔理想.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
[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3):60-64. [14] 肖铁桥,陈晓华. 基于“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规
划与建设路径——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26(2):94-100.
[15] 邢慧斌,席建超. 旅游扶贫视角下特困区新型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2-117. [16] 刘家露. 绿色发展新理念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D]. 贵阳:贵州大学,2019:14-15.
[17] 贺彤. 基于生态视角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9,39(16):172-175.
[18] 马怡菲.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上海:东华大学,
2020:8-9
[19] 唐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视角下的中国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29.
[20] 徐斌,王胤懿. 美丽乡村之“美丽”谈——基于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思考[J]. 浙江园林,2021(1):42-46.
[21] 张磊.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哈尔滨:东
北林业大学,2021:14.
[22] 葛家君. 美丽乡村内涵性发展研究[J]. 城乡建设,
2015(5):58-59.
[23] 吕方.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J]. 新视野,2023,237(3):84-92. [24] 温建良. 从马斯洛需求角度解读人的视觉审美差
异[J]. 设计,2016,248(17):40-41.
[25] 宣朝庆,王茹薪. 地方性再生产的时空逻辑——
基于北碚乡村建设的理论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81-92. [26] 步会敏. 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D]. 厦
门:厦门大学,2008:4.
[27] 王婉婉. 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J]. 赤峰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1):158-159. [28] 陈秋红,于法稳.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
综述[J]. 学习与实践,2014,364(6):107-116. [29] 孙佼佼,郭英之.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积极感知测
度与多元影响路径——以昆山市周庄为例[J]. 经济地理,2022,42(8):213-221.
[30] 邬才生. 苏州的古镇与名人[J]. 江苏地方志,2015
(3):38-43.
[31] 徐雁. “耕读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
[J]. 江海学刊,2003(2):154-161.
[32] 霍松涛.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和
突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4):226+236.
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智慧城市视角下创新社区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2C Z HC 012),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南水乡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编号:2022SJYB1437),2021年度博瑞奖教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编号: 21BRRT003)作者信息:刘 晓,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诗媛,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志宏,博士,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