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教育发展和改革思路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是指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该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对于促进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探讨其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首先,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这意味着要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规划纲要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
这意味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规划纲要还强调要注重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和加强教育质量监控,纲要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其次,规划纲要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关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纲要也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进一步实现。
再次,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通过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与国际接轨,借鉴先进经验,为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纲要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纲要要求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均衡现象。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
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五个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五个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
到2015年,基本解决城乡“入园难”问题,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
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其次,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第三,要进一步扩大国家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三、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
一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四、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
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
五、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
一要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形成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态势。
十二五教育总结(一)
十二五教育总结(一)前言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作为一名资深创作者,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教育领域。
十二五教育规划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稿中,我将总结我对十二五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正文1. 教育改革的进展•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十二五教育规划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十二五教育规划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十二五教育规划鼓励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机会不足。
•教育体制僵化: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和分数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空间。
•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3. 建议和展望•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推动教学模式创新: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给予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
•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激发他们的教育创新和热情。
结尾在十二五教育规划的指引下,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我们能够构建更加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教育改革的美好未来!前言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作为一名资深创作者,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教育领域。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根据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根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我校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今后五年内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使学校实现“六优”、“三化”。
即:优化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优化教师队伍、优化管理手段、优化评价体系、优化教育质量,把我校建成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的示范学校。
一、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社会满意、家长放心、教师自豪、学生喜欢办学理念:以优化环境为依托、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校训:厚德、博学、弘志、笃行校风:和谐、臻善、求是、创新教风:科学、严谨、关爱、敬业学风:勤奋、探究、合作、进取二、基本思路(一)优化办学条件增加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是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助和自身努力,坚持实用、先进、科学的原则,在未来的五年中从校舍、设备、软件三个方面形成优良的办学条件。
1、校园再规划(1)2012年~2014年,争取建一座1500平标准化食堂宿舍综合楼。
(2)建一条200延长米甬路。
(3)建一座100延长米自行车棚。
2、设备高水平(1)2014年以前全面完善语音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多种功能用房。
(2)每个教室配备视频展示台,实现班班通,校校通。
(3)加大远程教育网络的运用,力争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达到先进水平。
3、软件上档次(1)到2014年,学校藏书超过万册,图书流通率学生人均每学期达到20册以上,报刊杂志达到种以上,实用齐全,满足师生进修、学习之需。
(2)各学科教学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光盘、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基本齐全,根据需要及时添置。
(3)为广泛开展活动课和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验室要购置相关实验器材,同时,充分利用“校长办公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的规划方案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的规划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务实、进取、文明、博爱的拼搏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XX 县区具有特色的学校。
二、办学目标:1、精细化管理工程:五年内把学校建设成精细化管理特色学校,制定完善精细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过程管理资料,建立精细化管理科研课题。
用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成为XX县区有特色的学校。
2、学校特色工程:根据我校实际,周永福与喻小春先生分别捐款40万与18万修建了两所爱心学校,在此感召下,争取在五年内把我校建成一所具有爱心特色的学校。
3、教学设备现代化工程:(1)、五年内投资20万元增加计算机教室一间,学生计算机40台,建成校园局域网,实现与internet网互联互通;(2)、投资约7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一间;(3)、投资20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学系统;(4)、投资2万元,完善学校常规电教设备,购置教学软件。
4、危改工程:五年内完成,对小学教学楼进行全面改造,完全解决照明、厕所、房顶屋面渗漏、门窗破旧等,争取资金把原中学旧楼改成教师宿舍,把原教师旧宿舍撤除,建成大型运动场,成为绿色校园。
对中心校小学部教学楼进行加固,修好保坎。
5、科研兴校工程:实行科研兴校战略,按照新大纲、新课标要求,围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区级研究课题进行教育改革,一至六年级均开设英语,信息教育技术、健康教育等课程。
6、艺术教育工程:发挥艺术教育办学特色,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加强课堂艺术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得以与谐进展。
7、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争取教师编制达到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好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教师技能培训的训练,建立奖励机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老师的教育工作能力,通过各类途径,使学校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80%,区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达50%。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2月目录前言 (6)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7)一、“十一五”期间首都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7)二、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新形势 (8)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0)一、指导思想 (10)二、主要目标 (11)第三部分重点工作 (14)一、基础教育: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 (14)(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4)(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5)(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6)(四)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17)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职业技能 (17)(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17)(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8)(三)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18)(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19)三、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9)(一)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19)(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1)(四)扩大社会服务功能 (22)(五)发挥文化传承职能 (22)四、终身教育:搭建便利市民学习的网络平台 (23)(一)健全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23)(二)广泛开展各类继续教育 (23)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4)(一)深入开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24)(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24)(三)加快办学体制改革 (25)(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5)(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6)(六)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26)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27)(一)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27)(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27)(三)改革成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28)(四)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28)七、提升首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8)(一)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 (28)(二)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 (29)(三)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29)(四)开创良好的教育外事服务局面 (29)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30)(一)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30)(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 (30)(三)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31)九、加快调整学校空间布局结构 (31)(一)合理调整基础教育空间布局 (31)(二)加快调整职业教育空间布局 (31)(三)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32)(四)加大空间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 (32)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32)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32)(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32)(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3)(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3)(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4)(六)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35)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35)(一)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35)(二)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36)(三)建立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的长效机制 (37)(四)健全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38)三、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38)(一)完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38)(二)优化投入分配结构 (39)(三)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9)四、推进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 (40)(一)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40)(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40)(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41)(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41)五、健全和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42)(一)健全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 (42)(二)依法强化教育督导机构的工作职能 (42)(三)完善教育督导保障措施 (43)规划实施 (43)前言规划性质:“十二五”时期是实现首都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之教育改革正式版
“十二五”规划之教育改革姓名:许光明学号: 2009100233 班级: 09地理科学关于“十二五”规划中教育改革的思考一、引述(一)、“十二五”规划中教育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
(二)、“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教育改革的措施:1、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
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
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因此,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事。
为了使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国家制定了“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
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指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这份纲要是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质量优先,促进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宗旨的。
在这个纲要中,国家对未来五年的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划,内容涉及到了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等方面。
教育体制的变革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部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治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其中,学校治理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它将推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入和加快,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本质上来,即回归到教育本身,而不是成为其他方面的工具。
教育方式的探索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教育方式上,纲要提出了要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让教育更加普及和便捷。
同时,纲要中也提到了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这意味着,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和实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考试评价到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将继续深化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推动全社会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这将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纲要中提到,要推进教育质量的落实和监管,推进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这将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水平,使教育更加值得信赖和尊重。
总之,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国家为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性文件。
纲要中对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方向规划和任务部署,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方面。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和面临形势(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研究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全省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推进。
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6%、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成125所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中高等职业院校及一批示范性专业,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双双实现“三连冠”。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等学校124所,在校生177.5万人,高校数和在校生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2005年提高8.5个百分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快发展,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推进和持续推进的原则,制定完善创建规划、评估制度和主要指标,分时段、分步骤提出建设任务,科学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
自2007年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以来,全省7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4%。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化解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4952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3233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84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28倍、2.61倍和2.65倍,全社会教育投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分别增长17.1%和22.4%。
2023年十二五教育规划
十二五教育规划十二五教育规划一、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幼儿园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我县把教师培养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使教师了解前沿理论动态,拓展新的教育基础理论,扩大人文与科学领域知识面,学习并掌握最新的幼儿教育研究成果,研究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增强专业技能。
形成园本化的课程特色和自身教育教学专长。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通过一年的培训,力争使每位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
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培养对象:全县幼教工作人员,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
四、具体工作措施:(一)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规程》、《纲要》、《幼儿园管理规范》、《幼儿教师行为规范》等教育、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幼,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
(二)通过以老带新结队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把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培训重点。
(三)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教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学期结束围绕这一方面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
(四)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
(五)做好其他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概述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制定《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档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具体措施。
发展目标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小学教育的综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创新教育方法: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校园设施和教育资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促进家校合作:积极建立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的家庭支持和教育资源。
发展重点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具体重点包括:提升教育质量优质教育是小学校发展的关键。
针对提升教育质量,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提高教材的质量和针对性。
2.推广优秀教育方法: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鼓励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增加教学用品、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师资建设优秀的教师是小学教育的核心。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落实师资待遇政策:加大对教师待遇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激励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加强师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专业水平,共同推进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提高教育发展效益的关键。
在这方面,应注重以下工作:1.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十二五”盐城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推进策略
“十二五”盐城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推进策略第一篇:“十二五”盐城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推进策略“十二五”盐城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推进策略● 常逢生过去的五年,是盐城教育实现率先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服务发展、优先发展的五年,是盐城教育坚持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并举,推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并重,服务人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进的五年,是全市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教育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百姓,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的发展推动盐城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盐城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发展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与此同时,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教育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谋划“十二五”,谱写新篇章,盐城教育未来发展要有明晰的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
一、坚持高目标定位,把“苏北领先,全省争先”作为加快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各地都对未来5到10年的教育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确定了一系列奋斗目标,包括苏北各市,目标定位都很高。
市委、市政府把“苏北领先、全省争先”作为未来五年盐城教育发展总的目标定位,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的确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苏北领先、全省争先”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现实的标杆,具体地讲就是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教育贡献份额等要在苏北各大市名列前茅,部分发展指标要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努力创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典型经验,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
全市上下要形成共识,如果说,“十二五”盐城教育要谱写的是一曲华彩乐章,那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就是这曲乐章的主旋律。
十二五教学改革规划
1、以职业技能鉴定站为纽带,深化技能鉴定功效,努力扩大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范围(增加3到5个工种),研究切实可行的方式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课程体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并轨,力争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特色技能鉴定工种,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应聘竞争力;2、以西班牙设备贷款到货为契机,合理规划利用外资设备,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西班牙设备贷款到货后”工作,促进实验教学及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开展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实验教学改革,加大职业技能融入课程体系比例,扩大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范围及覆盖面,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争在5年内,将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办成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实训基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与工学结合并举,利用专业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
在现有实训条件下,继续深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寻找探索更有效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各专业必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以签约方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建立“资格认定”制度,设立专业符合度、学生容纳量等质量标准,规范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保证实习及实训质量,全面深入体现焦作大学“产学研”这一办学理念。
4、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要通过省、校两级精品课建设推动全校的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要使我院四分之一的课程达到校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标准,发挥精品课的引导、辐射作用。
要建立新教师“课前培训制”、“助课制”及“试讲合格证”等相关制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定期组织“优秀课”评选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
要加强教材建设,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评估制度,鼓励使用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优秀教材,重点支持特色教材的编写,加大立体化教材建设力度。
5、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加快教学内容更新,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实践。
“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研究
“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研究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创新则是一个国家实现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加强教育质量与公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本文将重点探讨“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研究成果与启示。
一、教育体制改革在提高教育质量与公平方面的研究1.1 落实素质教育: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研究表明,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应对未来挑战。
相关研究还发现,素质教育的落实对提高教育质量和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具有积极影响。
1.2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又一重点。
研究发现,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农村学校资源整合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向贫困地区倾斜等举措,能够有效缩小城乡、贫富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孩子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1.3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发迫切。
研究显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二、科教兴国战略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的研究2.1 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科教兴国战略则意味着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
研究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国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数量的增加。
2.2 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十二五”时期,中国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研究显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孕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2.3 加强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大冶职校“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冶职校“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2020)》发布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述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思路、预期目标,明确学校工作重点,部署推进规划实施的战略、政策、措施,是前瞻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概况大冶职校创办于2006年,五年的办学历程,在学校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办名校”的办学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每年都实现了预定的发展目标,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办名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
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学校招生从2006年招生67人增加到2010年招生792人,招生工作呈上升之势;教学工作,拓展内涵深度,规范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学校工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社会声誉逐年提升。
2、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学校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重视学生技能培养。
学校紧紧围绕数控、模具、电子电工等工科专业,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开展讲练结合、人人考核过关,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具有一技之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学校学生六次参加省市数控、制图、计算机等技能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受到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赞扬。
2007年,黄石市计算机技能大赛,学校四人分获得一、二等奖;2008年,黄石市机械制图竞赛,学校六人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得团体奖,湖北省幼师技能竞赛,三人获三等奖,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两人分获省11名、13名;2009年,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两人分获三等奖、优秀奖;2010年,一人获省数控技能大赛三等奖,三人获省幼师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优秀奖。
徐州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徐州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全市教育系统以“办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扎实推进“六大工程”,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得到较好维护,“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市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加快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也是徐州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的重要时期。
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推动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更为重要。
全市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突出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更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善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好徐州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章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两个率先”、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2)
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清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为贯彻《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上饶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加快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优质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推进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
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一个地区形成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综合实力的标志。
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同时还存在总量不足、优质高中比例不高、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尚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高层次基础教育的要求。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把握“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升内涵”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目标,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效益明显、优质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
3、明确“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全市普高数量调整到7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900人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在校普通高中学生达13万人以上,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中学生由目前的167人提高到200人以上;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创办3—5所优质特色高中,探索发展2—3所综合高中;教师全部具备本科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的占30%以上比例,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巩固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立现代、科学、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并在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上有新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讨论稿)制定并实施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重要地位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是站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运筹谋远,引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需要。
为此,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结合扬州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幼儿园毛入园率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为%,均达到或超过《“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提前三年普及了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明显进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较200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为% 。
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优质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市进一步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创建力度,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2009年,全市已拥有省优质幼儿园167所、省实验小学137所、省示范初中114所、四星级普通高中11所、三星级普通高中17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在省优质、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初中、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和省重点职业学校以上学习的学生比例分别达69%,74%,85%,78%和 93 %,目标实现度分别为115%,105%,106%,89%和102%。
(三)教育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教育层次结构趋向合理。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进程,全市教育总体层次结构重心呈明显的上移态势,高等、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层次结构比例按在校生计算由2005年的1::::,调整为1::::,教育层次结构更加适应全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各地根据适龄人口下降的趋势,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规划全覆盖的契机,继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撤并小学93所,初中12所,普通高中15所,目标实现度分别为 115%、%和100 %。
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校均覆盖人口分别提高到万人,万人和万人。
扬子津科教园和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全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能力,有效促进了高校与城市和产业结构的互动。
类型结构进一步改善。
全市继续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开放职业教育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建省外生源基地,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均稳定在50%左右,2009年为 %,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万人,目标实现度为%。
受生源迅速减少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职业教育规模增长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年增长较2008年减少了个百分点。
专业科类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围绕全市“双重”、“三创”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06-2009年加工制造、商贸旅游类等社会需求旺盛的科类规模进一步增长。
加工制造类、商贸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长分别达%和%。
其中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和维修、宾馆服务管理、烹饪等专业招生年均增长在5%以上。
(四)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围绕教学中心,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策略,强化教研科研,实施精致管理,基础教育以“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为要求,职业教育以强技就业为导向,教育质量的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2009年,本二上线人数达12777人,是2005年的倍,本二万人口上线率达,提高了个万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学科位次大幅前移,全市普通高中办学质态明显提升。
几年来,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订单式”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工作网络、拓展就业基地,省重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依旧保持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就业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
(五)师资素质显着增强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合格率已基本达到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通过实施学历提升工程,高学历教师比例提升显着,2009年,全市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和%,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21 和 25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为 %和%,初中本科及以上比例达%,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比例为 %,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 %和 %。
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小学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稳步提高,2009年达 %,较200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通过内培、外引、激励等措施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较200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目标实现度为%,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的位置。
(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全面实施,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已基本达到合格学校建设要求。
围绕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92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以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配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使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条件上跃上一个新平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村中小学优质资源建设力度明显加大,82%的新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分布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分布比例由2005年的:1调整为:1,在省实验小学和省示范初中学习的农村学生比例也分别由2005年的 % 和 %,提高至%、% 。
教育信息化应用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开设“网上同步课程”,使城乡40余万中小学生共享3000课时的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数字化校园”22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137所,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成效显着,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格局在逐步形成。
(七)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着。
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由2005年的28所调整为现在的18所,实现了每县(市)都有一所在校生35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高职院校集约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占地147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扬子津科教园建设已基本完成,入住学生近5万人,扬州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全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达万人,年均增幅为%,总目标实现度达 67%。
骨干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近几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在机电一体化、汽车、信息服务、“三把刀”等“十大”专业群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装备了一批与现代化生产基本同步的先进设备,取得了教学、科研双丰收,共建成省级示范专业22个、市级示范专业47个,建成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4个、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8个、省特色专业8个、省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4个,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
合作办学进程加快。
校企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市职业院校分别与市内外10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校企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订单培养的比例已达60%以上;区域联合取得新进展,与江西、安徽、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甘肃等地职业学校成功实现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每年有2000名左右的外地职业学校学生来扬求学、实习和就业;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与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联合办学,互派教师、学生赴国外实习,构建起职业院校对外合作办学的交流平台。
富民行动有新拓展。
深入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市建成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2个,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1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9个;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向国外输送劳务1019人,联手培训万人,使万名农民成功走进工厂就业,并开展农业培训10万多人次;有45%以上的乡镇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近百万农民开始和市民一样享受社区教育。
(八)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通过深入推进“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深入开展师德师能建设双“百千万”工程,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活力;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职业教育双师型工程”和“名校长工程”,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群体,省特级教师达67人,名校长达40人,中青年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达962人、双师型教师达554人,目标实现度分别为67%、40%、%和%。
(九)素质教育实施迈出新步伐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切实加强。
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明礼诚信教育等德育活动,重点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校园行”系列活动,60万中小学生崇尚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促使德育成果转化为学习动力;学校体育、艺术和卫生工作进一步强化。
开齐上足艺体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启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特色学校创建有序推进,创建省级体育卫生工作优秀学校15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所,目标实现度分别为%,50%和15 %;艺体高考成效显着,2008年,全市艺体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2386人,万人口上线率达,创历史最好水平,艺体特色高考,成为提升全市高考质量的新增长点。
(十)教育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教育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减免学杂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收学杂费的普惠政策;教育帮扶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各相关部门积极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扶贫助教活动,全社会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合力。
教育系统注重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教育质量、招生、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