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
读和富有思想深度的学术思考。教学采用 讲授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学生上课 前要做好讨论的准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可以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促 进我们对学术问题的深刻理解。
思考题
• 你怎样看待我国的“大德育”和“小德
育”?
• 你怎样理解“道德”这个概念? • “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
• 总之,伦理道德就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
规范的总和。
• 作为个体现象,品德主要指个体的道德品
质,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道德方面 的态度、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在学校生活 中,一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就是经常按照学 校规定的道德标准做事,严格要求自己, 把学校对每个学生的道德规定内化为“慎 独”的道德品质。
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对个体的道德行为 的训练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分 辨是非善恶的道德认知教育,其核心是道 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 问题:道德教育究竟应该采用大德育的原
则,还是应该采用小德育的策略呢?
讨论
• 理论观点1、 •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概念,就强调要依据儿童的心理 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他明确指出,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 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 伴合作时,儿童表现道德”这两个字连用的是
先秦时期的管仲和荀子。管仲在《管子·君臣下》 一书中说,“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
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意思是说,只
要统治者把道德确定为第一件国家大事,老百姓 就会接受教化。荀况在《荀子·劝学》中也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而至乎礼
• 东汉时期的刘熙在《广雅·释诂三》中把“德”解
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更明确地把“德”解释为,“德,外德 于人,内德于己也”。其中也包含着明确的为人 处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的内在含义。 当然,这里的“得”不仅仅是认识上的“得”, 而主要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得”。正如王夫之 在《大学补传衍》中所说:“盖尝论之,何以谓 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意思是说,只有通过 道德实践而有得于心,才可以说是有德。
• 在西方,品德(moral character)指个体的道德品质,
character一词的原意是“印记”、“雕刻”或“雕琢而成 之物”。后转义为由外界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深层的、固定 的人格特质。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心理学 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Character is destiny”的命题。 心理学家把这句话翻译成“性格即命运”或“性格决定命
• 2.道德是伦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
品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伦理学,在西方有人称之为道德哲学,它
“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 学科目,其研究重点在于这样一些问题, 即人们希望其行为符合道德标准,那么, 标准的思想内容意味着什么,应当如何分 清善恶,遵循人类的哪些原则。”
• 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
运”,而道德教育的学者们把它理解为“品格即命运”或 “品格决定命运”。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品格教育, 就是一种以强调美德教育为核心的,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
传统的道德教育取向。不管怎么说,当品德和个体的命运
联系起来时,就成为个体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 向。
• 小心你的想法,因为你的想法可能变成你的话语; • 小心你的话语,因为你的话语可能变成你的行为; • 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你的行为可能变成你的习惯; • 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你的习惯可能成为你的品格; • 小心你的品格,因为你的品格可能变成你的命运
• 理论观点2、
•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
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他同样认为,当儿童的道 德发展处在某一阶段时,教育者只能用比这一阶 段略高一到两个阶段的道德理念来进行教育,才 是最有效的,如果用更高阶段的道德原则来教育 儿童,就会导致儿童不理解、不感兴趣,因而也 就没有效果。如果用更低阶段的观点来教育儿童, 他们就会认为,成人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对这 种教育嗤之以鼻。
• 在西方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起源于
拉丁语的mores(摩里斯),这个词是从希 腊语的mos一词转化而来,最初的意思是指
原始社会公认的风尚、习俗,后来演变为
品质、内在本性、规则、规范和对是非善
恶的评价等。到公元4世纪,又衍生出专指 道德的拉丁文moralitas一词,后来在英文 中写作morality。其本意是只要遵守法律或 习惯就是道德的。
(二)道德和品德概念的区别
•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 作为社会现象,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研究领域
• 因此,人们对道德和道德教育总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进行理解。一
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建立联系和形 成各种关系。为了避免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社会便约定 俗成地形成了调节人们行为的一些准则和规范。如果人们在人际交往 中遵循这些准则和规范,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称赞,这个人的行为就 被认为是道德的。反之,不遵守这些准则和规范,就会受到社会舆论 的谴责,这个人的行为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 和伦理概念有相似之处。伦理学界也经常把伦理和道德互用,指得就 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道 德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习俗风尚等。
• “品德”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也是分别使用的。
“品”最初指乐器部件的名称,通常设定于弹拨 乐器琴颈的正面,是用来规定弦体振动的有效弦 长,标志音高的位置。当把手指按弦于某个品位 时,拨动琴弦,即可发出相应的音高。后来逐渐 演化为古代官吏的品级,如一品为国家最高级的 官员,二品次之,依次类推。把“品”和“德” 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对官员道德品质的基本要 求。
理论体系有何异同?
• 道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你希
望能够掌握哪些方法?
• 阐述你对道德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争执的
看法。
第一章 绪论
道德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 以儿童青少年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以哲学伦理学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理念 为参照原则,以学术界对道德心理学问题 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为立足点,阐述一 种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思想,希望能为我国 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提供 某些有思想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教育内 涵。
• 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
规律的学科。在道德教育方面,它主要研 究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通过怎样 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促使个体形成和发展 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 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品德是社会现实的关系和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通
过社会环境的熏陶,使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在个体身上不断 地主动内化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 是社会教育,都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探讨 怎样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意识。 当然,这个过程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本身 必须是真正道德的,其制定过程也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 心发展规律。显然,离开对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及其规律的 探讨,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学的研究 可以发现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事实和规律,反映的是个 体当前的道德现实,伦理学和教育学则引导个体朝向理想 的道德境界发展。
• 把握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了
解中国和国外关于道德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理论观点,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 实际,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道德教育的理 论观点和教育实践,着重从个体道德发展 的角度分析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理解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 影响,理解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结构成分 以及知情行之间的关系等。
一、“道德”和“品德”的理论 内涵
道德(morality)和品德(moral character)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 别的概念,从它们的思想起源和本质属性 来看,其联系和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道德和品德概念的思想起源
• 1.什么是道德? • 在我国西周时期的古代典籍中就有“道”和“德”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后半句话的意思
是说,只要学到了礼,并且按照礼的要求去做, 就可以认为一个人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 此后我国历代的很多思想家又对道德的内
涵做了大量新的解释,认为东方传统的道 德本质就是“遵从天命之本性”。随着东 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道德这个概念演 化至今,其基本含义一方面指个人的道德 修养和基本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指正确 处理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 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争 论)
第一节 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道德教育 (1)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大德育,或者说,
是一种广义的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当然,也有人认 为,大德育还应该包括诸如劳动教育、礼 仪教育、军事教育、审美教育等等,
• (2)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狭义
• 由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强调“为政以德”的政治
道德,因此对官员提出了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 孔子明确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这里就包含着用道德来做官为人、 治理国家的道理。中国古代重视道德的传统,说 到底是使有德者成为治理国家的人才,因此, “惟有德者才能治天下”的道德观念便和官员的 品位无形中结合在一起了。换句话说,官员的品 位越高,其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就应该越高。
• 教材:杨韶刚主编:《道德教育心理学》《西方
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版。
• 其他参考教材:科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
德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檀传宝著,《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这两个字,只不过最初它们是分开使用的。“道” 的原意是指道路。《说文解字》称“道,所行路 也”。所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指的也是这 个意思。后来,“道”逐渐被引申为事理,引申 为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 “德”在《卜辞》中被解释为“徝”或“憄”, 从“直”从“心”,意思是人做事要站得直,把 心放得端正就是有“德”。老子的《道德经》在 被翻译成英文时,也是作为“人生之路”(The way of life)来理解的。
• 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参与——责任—
—主动性——创造性)告诉我们,凡是和学 生本身的道德教育有关的事情,学校就应 该首先经过学生的讨论,只有结合实际地 提出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规定, 才能使他们愿意真心地去执行规定。学生 才会负责任地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建议,用 正确的方式推动学校道德规范的合理化。
范体系,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精神。因 此,伦理学主要研究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范畴、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评价等。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明确指出:“伦理学研究道 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 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 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 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 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结论
• 道德教育应该首先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
律,由小德育做起,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逐渐 增加大德育的内容。
• 为了研究和教学的方便,我们把道德教育心理学
的范畴主要确定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内,其中 主要针对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我国社 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 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学校中实施道德教育,因此, 它是一种相对狭义的、遵循个体年龄发展和道德 发展特点的道德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