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晋文化综述

合集下载

晋文化

晋文化

M9M13 M32M33 M92M91 M2M1
M31M8
第六次发掘后的墓葬排位简表
(9) M102M93 (4) (3) M32M33← M7M6 ← M9M13(2) M92M91 (5) M114M113(1)
M63M62M64 (8)
M31M8 (7)
M2M1 (6)
从上面的第六次发掘墓位简表,我们可 以看到晋侯墓地经过细心的安排,它们从 M114、M113开始到M63、M62、M64结束为 一个时期,即西周时期。M102M93 为一个新 的开始,我们仿佛可以想见一个新的S形布局没有定制,中晚期(晋侯酥 以后)形成晋侯5鼎,夫人3鼎的定制。 2、在鼎五花八门的情况下M113(还有M9) 出现有两件以上的簋形制花纹完全相同的。可 以推测列簋制度早于列鼎制度成熟。 3、鼎簋制度西周早期只遵循数量上的奇偶原 则。其他方面没有要求。
礼崩乐坏?
西周时期昭穆制度没有实行在晋侯墓地墓位 排列上面。进而对是否西周时期普遍存在在墓 葬上应用昭穆制度怀疑。仅仅是观念上长幼有 序地排列墓葬。西周礼制在西周中期之前没有 完整规范和形成定制。约束力真正的体现在中 晚期晋侯墓地中的鼎簋制度可以看出这个结论。 我认为礼制对于诸侯国的约束力存在的时间不 长,原先的礼崩乐坏的原因中,西周礼制的有 效约束时间应该也成为需要考证的原因之一。
研究历程
1、 近代的科学的发掘起于1935年,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的河南汲县山彪镇墓地 和辉县琉璃阁墓地。 2、 1954年侯马晋国古城发现,铸铜遗址、盟誓遗址、石圭作坊遗址发掘 3、197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合作,在翼城和曲 沃两县的勘察发掘。 4、从1980年到200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天 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持续的发掘。 5、1996年以后,晋文化研究向深层次研究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晋国始封地和春秋 晚期的晋公墓地问题,晋文化内在特色、与戎狄的关系和晋国崛起的内外在原因 等问题的探讨。

晋文化资料

晋文化资料

晋文化晋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晋国及晋代(公元280年-420年)的文化形态和风貌。

晋国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晋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晋国的兴起晋国最初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分支,后来获得了独立地位。

公元前403年,趁秦国削弱时势,晋国开始崭露头角。

前秦灭晋后,孟尝君率领的齐军占领中原,晋国灭亡。

但后来魏文侯灭秦之后,刘肥称兵而起,又重建晋国。

晋国建国后,逐渐崛起,逐步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晋国的政治制度晋国的政治制度以世系世党为架构,世族贵族统治的特点十分显著。

国家政权基本上世家的家族企业,由世家的贵族子弟单独掌握执政大权。

魏军铸就的金色壁族为代表的世族努力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不遗余力地对争夺世族地盘的权力。

晋国的文化繁荣晋国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晋代文学是独具特色的。

晋代文人辈出,代表作品有《石门怀古》《孔雀东南飞》等,皆为经典之作。

晋代的文人雅士中也有大才流人,其中以嵇康最为有名。

除了文学外,晋国的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晋代画家擅长山水画,运用水墨画笔勾勒山川河流,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晋代音乐擅长用丝、竹、石、金、木等五种乐器演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晋代雕刻亦以刻画动物为主,重点描绘动物的神态特色,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

晋国的衰落与影响然而,尽管晋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内部贵族斗争和外部侵略的共同影响,晋国最终走向了衰落。

公元420年,晋国灭亡,标志着晋文化的终结。

但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结语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晋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晋文化的精神,将其传承下去,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晋文化概述

晋文化概述

晋文化概述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

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旧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南麓的垣曲盆地、晋西南黄河沿岸及汾河流域,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为代表。

1961——1962年,考古学家在西侯度遗址发现32件石器以及带切痕的鹿角、烧角,地磁测定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早于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约十万年,由此证实距今170万——180万年前,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已经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芮城匼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人的工具有对应特征,并且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演变发展而来。

人类由猿人跨入早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十几万年前,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

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山西有60处,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和南中部的汾河流域。

在丁村遗址上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的丁村人比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人类在体质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丁村人成为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晋文化

晋文化

太行神韵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类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类历史丰碑。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沃土繁衍 生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太行山 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神农尝百谷”、“粒王填海”、“参卢农耕”、“羿射九曰”“、女娲补天”等神 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相传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都在此活动过。女娲的主要活动舞台就在山西太行山, 有不少女娲遗迹留存,如长治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晋城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的 “娲皇窟”;长子发鸠山,有女娲“精卫填海”的遗迹;黎城广志山,有女娲所至的“娲皇庙”等。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 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 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正剧。
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从某种角度看,山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 以来,山西就是中原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地 带。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大融炉的作用,谱写了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
谢谢观看
晋文化
山西地区古代文化
目录
01 发展脉络
02 文化品牌
基本信息
“晋文化”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的“汾河文化“山西境内,汾河由北南流,至侯马折而西去,形成一个直 角形的大转弯,通常称它为“汾河湾”,它是中华古文化的缘起和荟萃之地。著名的丁村文化就是发现于此。山 西的考古及文物工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经过前后20余年的发掘和研究,在这里发现了分属旧石 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数处。

晋文化总结

晋文化总结

晋文化总结1. 引言晋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东晋、西晋两个时期的文化。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晋文化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晋文化的独特之处。

2. 起源晋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建立。

在十六国时代的动荡局势下,刘裕建立了东晋政权,开启了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文化的兴盛,为后来的西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特点晋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主要特点包括:3.1 文化交流与融合由于十六国时代的动荡,各地的士人纷纷南渡,东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还包括哲学、宗教、制度等方面。

3.2 文人墨客的活跃晋时期涌现了一批才华出众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文化修养高超、才思敏捷而闻名于世。

这些文人墨客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3 士人文化的崇尚在晋时期,士人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崇尚,士人成为社会的精英。

士人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性格品质修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君子风范”。

4. 代表作品晋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以下是晋文化的几个代表作品:4.1 文学作品•张华《文选》:收录了东晋至南朝宋时期的文人诗文,成为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生态的追求和热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4.2 艺术作品•曹氏画派:晋时期出现了以曹绍为代表的画派,弘扬了骨法画风,影响了后来的绘画发展。

•陶瓷艺术:晋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陶瓷作品,如晋代青瓷、足口鼠且纹茶碗等。

4.3 哲学思想•王弼《易传》:王弼是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其《易传》对后来的易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象《养生论》:郭象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养生论》主张“养生”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晋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三晋文化的简称。

三晋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分支。

三晋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特征。

三晋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山西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因此三晋文化具有强烈的商业文明色彩。

2. 三晋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如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三晋文化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如山西的古建筑、壁画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三晋文化在民俗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如山西的社火、舞龙舞狮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三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西文化

山西文化

南北文化对对碰之三晋文化篇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

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

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

晋文化纵谈_上_

晋文化纵谈_上_

也可免除奴隶身份。这就意味着国家
官吏的封赏, 只看是否立有实功而不论身份地位和 血缘关系。这一新法的颁布, 不仅促成了铁丘之战 全面获胜 , 而且造就了一支因军功而拥有财产和权 力的新的社会势力, 形成一个凭实功而非凭血统组 合起来的新的社会集团。这就是新兴地主阶级或典 型意义的新兴封建阶级。新法的颁布, 标志着这个 阶级的法权地位全面确立 , 作为宗法奴隶制的掘墓 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 台。这个阶 级的思想政治代 表, 便是后来 主要活动于三晋大 地的战国法家学 派。就此而言, 春秋时期的晋国文化可谓新兴封建 阶级的策源地和孕育法家文化的母体, 亦可谓我国 封建法治文化的摇篮和成文法产生的故乡, 在中国 封建法制史上起了开创奠基的作用。 再就战国时期的魏、韩、赵文化而言。 战国初年, 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率先掀起变法大 潮, 起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大批革新派人士
中华文化研究
晋 文 化 纵 谈 ( 上)
李元庆
晋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古代地域文化形态 , 它
一、晋文化及其历史分期
晋文化 区分: 广义 这个称谓可作 广 、 狭 晋 两义的 作为
的勃然而兴不仅有着广阔的现实时代背景 , 同时有 其所形成的深远历史渊源。这就是西周初年晋国立 国前山西地区远古文化的漫长发展。山西地区的远 古文化, 历经原始社会的旧 石器时代到新石 器时 代, 再到文明社会早期的铜 器时代或古史传 说的 炎、黄、尧、舜、禹时代, 直至西周初年晋国立国 前的时代 , 不曾断层地漫漫延续了 180 余万年。山 西远古文化的漫漫延续 , 为晋文化的崛起创造了历 史前提, 提供了 历史根据 , 可谓孕 育晋文化 的母 体; 也就是说 , 晋文化的勃然而兴, 不但是当时晋 国与魏、韩、赵国家社会变革的时代映现 , 而且也 是山西远古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趋势 , 是山西远古 文化长期孕育的历史产物。晋文化有其旷古悠长的 深远历史渊源。 第三个层面属于晋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流变 , 或 称晋文化之流 。 战国末年 , 魏、韩、赵国家相继为秦所灭 , 秦 王朝建立后, 山西地区被纳入中华大帝国的统一疆 域, 不复存在诸侯割据的独立国家了。但是, 山西 大地所蕴育的晋文化传统并未由此断绝, 而是犹如 百川归海 , 融汇入中国封建文化的历史长河, 连绵 不绝地延续了下来 ; 同时, 基于自身独特的人文地 理环境和晋文化传统的强大制约力, 山西地区文化 的发展依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个性, 并随着时代的 推移而进一步展现出更加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和生 机勃发的文化风貌 ,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 宝库。 以上 , 晋文化及其 源 流 这样三个大的 历史层面 , 正如同上、中、下三幅画面组合而成的 39

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分析晋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保护和推动晋文化的发展。

一、晋文化特点晋文化是在晋代(公元265年—420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晋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汇聚多元文化: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这一时期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晋文化。

2.艺术风格独特:晋文化在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独具风格。

晋代的画家、书法家以及音乐家们在创作中追求自由自在、奔放不羁的艺术造型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晋风。

3.文化思想繁荣:晋代是中国文人墨客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化名流,如左思、阮籍、杨修等,他们的作品以及思想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启蒙。

二、晋文化的传承为了有效传承和保护晋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推动教育传承:加强对晋文化的教育,将晋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晋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2.加强文化机构建设:建立晋文化研究机构,集聚晋文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晋文化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为晋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对晋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挖掘、修复和保护晋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书画作品、文物等,确保晋文化的物质载体得以保存。

三、晋文化的发展晋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纪念和保护,更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推动晋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创新晋文化产品:通过将晋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意产业等领域,推出具有晋文化特色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提升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将晋文化的精华推向世界。

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对话、碰撞,激发出新的艺术火花,推动晋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第三章 三晋文脉

第三章  三晋文脉

第三章三晋文脉——人文旅游资源的历史背景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并且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而显著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东西部的交汇处,使山西成为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这样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山西已经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也使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因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出来,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了解人文旅游资源,就要了解产生它的历史背景。

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看到它的表象时,可以深深的抓住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一、原始社会时期整个原始社会可以大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山西就有了原始人类。

芮城西河度文化,证明了在 250 万年以前,山西已经有了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

原始社会中期的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目前,全山西省共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0多处。

以上资料足以证明,山西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山西更是多达 500余处,遍布全省。

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

尤其是1963年发现于朔县的峙峪村峙峪文化,说明在 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确立。

这里的石箭镞的出土,说明峙峪人已经发明了弓箭,这是人类改进工具增强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标志。

他们在体质形态上,已经和现代人相似,社会组织上,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二、夏商周三代继原始社会之后,人类的历史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这便是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时代,史称“三代”。

山西-晋文化综述

山西-晋文化综述

名酒产地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 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 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 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 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 香沁人心脾。酿造名酒,必有绝技。《周礼》上记载了了酿酒六 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 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一九三二年,全国著 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 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 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 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为继承和发扬 我国传统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六四年,轻工业部为进一 步发扬我国传统名酒技艺,以汾酒工艺为试点,组织了全国著名 发酵专家秦含章先生为首的技术力量,系统地总结和论证了汾酒 生产工艺的科学性、正确性,为进一步开展对汾酒的科学研究奠 定了基础。
晋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 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 “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 可谓晋商之魂。
进取精神 敬业精神 群体精神
文化特点
重视家规与家风 学而优则商 提高地位 婚姻多不幸 独具特色
科技应用观
数学、地理、交通与商人的经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明清山西商人 很注意对数学、地理、交通等科技的实际应用。明代蒲州大商张四教, 16岁服贾远游,“所经纪废居,咸出人意”。其兄张四维说他“尤精 《九章算术》,凡方田粟布勾股商分等法厘中白首不得肯綮者,弟皆按 籍妙解,不由师授。 晋商还在清代江苏王氏所著《生意世事初阶》基础上,编著了《贸 易须知》,总结了培养学徒和坐贾经商等经验,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 经商著作。由以上之例不难看出,明清山西商人在经商活动中十分重视 科技的应用,并通过科技的应用推动其商业活动。 总之,明清晋商精神表现了山西人经商的思想品质、经营谋略、经 营作风、文化观念等,这是晋商取得商业成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晋风晋韵晋文化内容

晋风晋韵晋文化内容

晋风晋韵晋文化内容晋风晋韵晋文化,是指以山西省为代表的晋地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晋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晋地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风晋韵晋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是独特的艺术风格。

晋地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晋风晋韵。

晋地文化以陶瓷、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为代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例如,晋地的彩陶以其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晋地的绘画则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注重形神兼备,以意境深远、笔法独特而著称。

晋地的雕刻艺术则以木雕和石雕为代表,形态各异、雕工精细,给人以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

晋风晋韵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晋地文化以其多元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文化形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

晋地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其中以晋唐诗人杜牧、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晋地的音乐艺术以曲艺、民间歌舞为主,其中以晋剧、晋绣儿等为代表,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浓厚的晋地乡土情怀。

晋地的传统节日如晋城大会、庙会等,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晋风晋韵晋文化的内容还体现在晋地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制度上。

晋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和重要事件。

晋地曾是北方政治中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晋地还是中国古代商业重镇之一,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晋风晋韵晋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晋地的艺术和文化形式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晋地的历史和社会制度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

同时,晋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晋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晋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晋文化的历史背景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晋文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和争斗非常严重,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日益加剧。

而晋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而逐步形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大量外族的南下入侵,导致中原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前封建王室所主导的士人文化渐渐演变成了以“士人”为代表的文化阶层——士大夫文化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背景的巨变,同样也加速了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二、晋文化的文化特征从晋文化的文化特征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风独特晋文化的文风独特,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强调句式的搭配和修辞的运用。

诸如左思、陆机、嵇康等人皆为代表,其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二)人文关怀晋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关怀也体现在晋文化的创作之中,很多晋文化代表作品关注的是名利之外的生命与情感。

(三)表现主义晋文化相比其他文化更注重人性的表现。

诸如《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作品,通过诗意的表述和隐含的语言意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性弱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勾画。

三、晋文化的影响晋文化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一)文学艺术领域晋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书剑恩仇录》《水浒传》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便是在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思想理论领域晋文化对中国思想理论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崇尚自然、崇尚人性、推崇伦理道德,这些重要思想在晋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发挥和表述。

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
山西剪纸 山西面塑
影响因素
1、民族融合的熔炉
三晋地区历代与强族为邻,在历史上几次气候较冷的时期(西 周、东汉、南北朝、宋、清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迁移, 三晋地区外来少数民族随之增多,各民族相互影响,三晋地区 就起着熔炉的作用。
2、文化的“对撞机” 晋北地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的边缘地带, 而晋南地区则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晋南 的中原文化以黄土大地般深厚而广阔的胸襟接 受外来游牧民族文化,而游牧民族也被先进的 中原文化吸引着。两种文化在三晋地区相互碰 撞。
三晋文化区的形成及其 风格特征
-08历史3班 43号 2010/5/10
一、三晋由来
《商君书· 徕民》:“秦 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 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 晋。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 三国三分晋国而得名。
西周叔虞等封地
春秋—晋国
战国—韩、赵、魏
二、地理位置
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 的峡谷之间,四周山环 水绕。整个地貌是一个 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型高 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 其东靠太行山山脉,西 有吕梁山,南挨黄河, 北环长城,其中由西北 向东南依次有:大同、 忻定、太原、临汾、运 城这些盆地。
三、气候&地质类型

气候:温带大陆性季 风气候
北部 四 季 分 明 中南部
夏季气温高
秋季短暂
冬季较长,寒冷干 燥
吕梁山以西
森林草原向干草原 过度的灰褐土
四、丰富多彩的三晋文化
民间艺术:炕围画、剪纸、忻州、晋南的刺绣等等
名人:荀子、韩非子、关羽、阎锡山、傅作义等等
其次、三晋地区与历史上多次成为国都的城市 相比,少受一些政权更迭的影响,人为的损失 也就少一些。(秦亡——阿房宫)

晋文化概述

晋文化概述

晋文化概述山西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各个时代的前列。

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山西历史上社会变革活动波澜壮阔山西地区有确切史籍记载的历史开始于晋国,晋国的前身是古唐国,而古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时代,并在夏朝立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为了接续当地的文化传统,保持社会稳定,当叔虞受封唐地后,推行的治国方略就是周朝廷要求的“启以夏政”,其核心就是在政治制度上可以不实行西周时期实行的严格的宗法制度。

在这一政策的作用下,晋国前期就发生了政治制度的大转变,即有名的“曲沃代翼”,由晋公室的旁系小宗取代了当政的大宗,使晋君的地位由“侯”转变为“公”。

这个转变并不仅仅是个人或宗族之间的政权转移,而是晋国在政治变革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为后来全方位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曲沃代翼”顺应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也为晋国的全面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

此后,晋献公对外伐疆拓土,对内剪灭旧公室的残余势力,为晋国的对外称霸和对内改革廓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到晋文公时代,晋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郭偃之法”。

郭偃是晋国大夫,主张从经济领域入手实施改革,进而扩展到用人制度。

“郭偃之法”虽然没有否定传统的“亲亲”的用人政策,但更强调“尚贤”。

“郭偃之法”还改革了分配体制,采用“君食贡”制度,要求国君不保留土地,而是从土地拥有者那里收取税赋。

这些思想,不仅指导和促进了晋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为三晋法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

春秋末期,晋国三个异姓卿大夫家族瓜分了晋国公室,形成韩、赵、魏三个新的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扼制了晋国国势的下降趋势,使晋国获得了新生。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率先改革,尤其以魏国的社会变革最有成效。

魏国的变革主持者是魏文侯,主要实施者是李悝,参与者包括了各方面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如思想家卜子夏、军事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

三晋文化·根深而叶茂的山西戏曲文化·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

三晋文化·根深而叶茂的山西戏曲文化·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

三晋文化·根深而叶茂的山西戏曲文化·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三晋文化·根深而叶茂的山西戏曲文化·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到了宋金元时代,山西地区、主要是晋南地区,由于具备有利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于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为诸种表演艺术融合为戏曲艺术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而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

山西晋南地区古称河东。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历史文化源远而流长。

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东连上党,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同上)。

同时,河东在地理上也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历代商贾贩运货物的重要通道,也使各种表演艺术随着商业通道而得以广泛传播。

在宋金元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这里又是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地区。

当南宋与金对峙时,战争在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线反复进行,而晋南地区逐渐稳定了秩序,生产得到恢复,“家给人足,仓廪有余”(《金史·世宗本纪》),“户口殷繁充实”(宇文昭《大金国志》卷一八),经济文化已经兴盛起来。

在这种条件下,戏曲艺人便结合当地的习俗,利用节假日、家寿日、社日、祭日等各种时机,走乡串户,以艺博食,并传艺授徒,在民众中广泛地传播戏曲表演艺术。

到了元代,这里又被划归中书省,属于“腹里”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为促进各种艺术向前发展,推动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在当时,一些与戏曲文化关系密切的事业首先获得了发展,更有力地推动着晋南地区的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比如,当地遭受战争破坏的庙宇大都得到修复,并陆续重建了一批新庙宇。

这些庙宇成为戏曲演出活动的主要场所。

又如,印刷、造纸业获得高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军事方面
晋及三晋都以拥有庞大的军队而著称。 步兵和骑兵首先起源于晋国。形成车兵、 步兵、骑兵协同作战的局面。

三晋诸国军队连同后勤人员最多时总数 约近200万人。 (四)、经济方面 晋国从原来单一的农耕经济演变成农耕 与畜牧并重的经济方式。 在太行山、吕梁及晋北表现尤为突出。

此时山西境内有“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已经被汉化 鲜卑:平城(今大同市) 拓跋氏—大同市 慕容氏—长子县、黎城县 羯族:羯人石勒—山西榆社县 氐族—苻氏,曾在晋阳、襄汾县 羌族—襄汾县
汉时和亲:昭君出塞行经山西
由蒲坂渡河—东行河东郡(今夏县禹王 城)—北经闻喜(汉武帝赐名)—经平阳 (今临汾市)、阴地关(灵石县)、太原 (古城营)—北越句注(今代县)—至平城 (大同市)—转而西行雁门郡城(右玉县), 北出杀虎口。 2、佛教东传 佛教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土盛行,与十六国和北魏拓 跋族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章 晋文化综述
一、晋文化的概念
晋文化,是先秦时期晋人所创造的文化。 它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区域性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 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 展而发展。 2、晋文化的界限 晋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其严格的界限。 时间上,起于晋国创立,至于三晋诸国


1、民族融合
山西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公元前3世纪,战国结束,秦统一,少数 民族被驱赶到长城以北的沙漠草原地带。 当秦灭亡,西汉统一时,匈奴部落也在 漠北完成了统一。 匈奴单于冒顿40万铁骑选择了白登(今 大同市东)作为向大汉刘邦讲理的地方,刘 邦只好与冒顿(modu)称兄道弟,乞求和亲。
1、
灭亡。
三晋诸国灭亡后,晋文化的文化因 素已融入汉族文化的海洋之中,但不能 再称“晋文化”。 空间上,包括晋及三晋统治的所有 疆域,而非山西省行政区。 二、晋文化的形成 自晋国创立直到西周晚期三百余年, 在晋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宗周文化。

真正的晋文化萌芽于西周晚期。 例证:上世纪70年代在闻喜发掘的青铜器。 形成于春秋早期。 例证:晋姜鼎、子仲姜盘(现存上海博物馆)


宋:
司马光:夏县人,著有《资治通鉴》
宋代扩建晋祠 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铁人
元杂剧:
白朴:河曲人,写16个杂剧。《裴少俊 墙头马上》与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 《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并称元杂 剧的四大爱情剧。 郑光祖:襄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作 品有18种,现存8种。 明清小说: 罗贯中:太原人;《水浒传》、《三国 志通俗演义》
唐至明清时期的晋文化
唐初:
柳宗元:永济人,文学家,思想家
《天说》、《天对》 王勃:绛州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 祖籍太原(祁县),后随父迁居 蒲州(永济) 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太原人 名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中期: 白居易:太原人 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唐晚期成就不大。

特点: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调动任免;
按级别领取俸禄; 加强国君的权威和国家财政收入。 各地官员听命于中央。 第二:法家思想的影响 代表人物: 李斯、韩非、尉僚、商鞅、吴起、 李悝

(二)思想方面
荀况的思想影响后世很大 第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积极探索自然,

汉晋时期的并州河东文化
特点:士家望族崛起
太原王氏、闻喜裴氏、河东安邑(今 夏县)卫氏 1、闻喜裴氏 自东汉末年,闻喜人裴潜为曹操所知, 任尚书令,光禄大夫,裴氏始成为世家大族。 西晋闻喜裴氏以裴秀(裴潜之子)为代 表,另外裴秀子裴閤(ge)、裴秀弟裴楷亦是 西晋政坛的重要人物。


佛图澄是在北方传教布道的第一个高僧。 山西和河北成为北方佛教传播的中心。 东晋时对佛教做出卓著贡献的另一位陕西 籍佛学家是法显。 平阳郡人,旅行家,翻译 家, 是第一位留学天竺的中 中 国僧人。用15年时间, 间, 游历29国,著《佛国记》 终年86岁。

北魏、北齐时是山西佛教一个长足发展 的黄金时期。 (1)这一时期山西地区建造的寺庙 五台山佛光寺 五台山显通寺
封爵者:
公:89人;侯:33人;伯:11人; 子:18人;男:13人 与皇室联姻者: 皇后:3人;太子妃:4人 王妃:2人;驸马:21人 公主:20人

北朝时期的晋文化
时间:包括从十六国到隋初约300年历史。 地域:长江以北地区的文化。
构成:中原文化
北方游牧文化 一部分江南文化 同佛教一道传来的印度文化 原因:民族融合 佛教东传

中国“宰相村”:
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 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中外历史 上堪称独一无二。 据《裴氏世谱》统计: 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 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 侍郎:44人;常侍:11人; 御史:10人; 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

五台山菩萨顶寺
五台山碧山寺(十万禅寺)
五Hale Waihona Puke 山寿宁寺五台山明月池(观海寺)
悬空寺
交城玄中寺
晋城青莲寺
(2)这一时期的塔、像
是佛教寺庙的建筑群体。安放佛骨的地 方;佛庙、佛堂。 五台山大白塔(佛舍利塔)大同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

傅山:太原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櫵斧》、《七夕》、《红叶楼》、 《咏史感兴杂诗》等。 薛瑄:河津人,明代著名理学家。 陈廷敬:山西泽州人。编纂《康熙词典》

四、晋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韩、赵、 魏三国相继被秦吞并。三晋作为政权从此在 历史上消亡了,但晋文化作为优秀文化因素 却全盘为秦、汉、唐、宋等前后相继的王朝 所吸收,从而成为汉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政治方面 第一,郡县制度 最初县比郡级别高,战国时都以郡辖县。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 第二,君权集中和统一思想的理论,对后世 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隆礼尊贤”、“平政爱民”思想也 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三)经济方面
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副并重 (四)文化方面 晋国晚期出现的以刀代笔刻画的图像纹, 直接影响了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作品,潜 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意识。

4、土地私有制、郡县制,人殉制度的瓦解和
奴隶获释等都较早的出现在晋或三晋。 (二)思想方面 1、保民爱民 提出轻徭薄赋、不误农时等保民政策。 2、朴素唯物主义 战国时期,三晋大思想家荀子和韩非子, 把过去支离破碎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 想因素提高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荀子《天论》;韩非子:“矛”、“盾”


鼎盛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 三、晋文化的特点 晋及三晋时期 (一)政治方面 1、冲破西周礼制的束缚。 从曲沃代绛后,晋国君位的继承基本没有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 2、公室嫡族衰弱,异姓贵族势力强盛 3、崇尚法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晋国是春秋各诸侯国制订法律最多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