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2018.5

合集下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综合课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开发、设计和实施日益受到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中小学生参与的技能锻炼,综合能力训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和实施科学原理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课程包括体育、实践工程、艺术、语言、计算机、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1、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

2、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更便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吸收知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一)照课程实施的特点来划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其本身的实施特点分为技能练习型、实践类比型、知识教学型和理论研究型。

(二)照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根据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和实践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体育课程、实践工程课程、艺术课程、语言课程、计算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三)照目标设定的方式来区分从目标设定的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实用技能练习型、文化知识拓展型和科学思维训练型。

(四)照主体角色来分类从主体角色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教师指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多方参与型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握好课程设计思路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牢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激发活动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开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课程设计。

(二)强实施的科学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注意以实验设计的思想推动学生的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以增强学习的科学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

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

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

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

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 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本
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 少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 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 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 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9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 生成
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 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 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 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
12
例(价值体认): 《走进老人,关爱老人》 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关爱老人”服务
14
例(责任担当): 《走进老人,关爱老人》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
家庭、社会做起,积极主动的关心老人,帮 助老人,奉献爱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关爱 老人的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 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 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 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 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 究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草案)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4.在开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开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 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良好的语感。学会
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开展、学习生 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 用习惯,具有安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 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 开展安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效劳 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历,形 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效劳,适应社会 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效劳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语文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 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根本 的语文学习方法。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防止机械的、单一的 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 效劳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 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 方法的理解、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01年,我们国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至九年级以及普通高中阶段,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在国际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调查等各方面的基础上,研制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现在,我们就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解读。

专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历史背景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2.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n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意义(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背景,体现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

它强调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经历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和实践体验过程,突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与其它各类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经验取向的课程、实践取向的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变革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克服应试教育局限性、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社会成长的必然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密切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能力、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 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 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 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基础教学部 教育心理教研室 张振宇副教授 E-mail:zhangzhenyumathe@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虽然各国开设的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注重学生综合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 养。虽然国外的研究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支 持,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与阐述,对 实践层面的研究关注较少。 目前国内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探索及其 相关政策的保障和理论支撑的研究己有部分著作相继问 世,诸如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从理论 上梳理了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郭元祥著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的理念与框架》、廖先亮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理论与方法》等,从课程的实质与价值、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目标、过程等做出了较为全面 的阐述。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层面 的策略、模式研究却几乎空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统一的“综
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 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① 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STS);②设计学习 (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③社 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尽管美国在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 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 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生 成性等基本特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白塔子蒙汉联合小学张景国教育部近日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什么样?《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课程目标有哪些?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课程活动方式有哪些?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

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

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

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

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讲讲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你知道这纲要有多重要吗?就好比是我们在实践活动这片大海里航行的指南针!
比如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同学们去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

这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同学们得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那些古老的魅力。

想想看,当他们深入了解到那些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该有多兴奋啊!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
再比如,组织一次社区服务活动。

这可不是简单地去帮忙扫个地啥的哦!而是真正地融入社区,和那里的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想办法去解决。

这多有意义啊!这就像是给社区注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不只是玩玩而已,它能培养我们好多能力呢!像什么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在其中得到锻炼。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的能力库不断添砖加瓦嘛!
还有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不是旁观者哦!他们就像引航员,引导着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他们会给予指导,会鼓励,会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

同学们之间呢,也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这多棒啊!大家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那种团结一心的感觉,真的让人热血沸腾!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引。

它让我们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它,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1996年末,教育部在上海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将课程分为三类:必修课、 选修课和活动课程,但是三者之间的逻辑是不清晰的,活动课程到底属于必修课还 是选修课呢?说不清。但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的时候上海 市起草、教育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 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 质量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显示,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的 机会较少,如八年级学生在本学期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 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23.8%;生物课上做 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19.3%,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 例为47.1%。
二、《纲要》的研制过程
2001
2014
教育部基础司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有关专家
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张华教授
2016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中国教科院郝志军研究员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指导纲要初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要(讨论稿)》附件
二、《纲要》的研制过程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
近20年来,各地和学校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 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 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如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一般的课 外活动,或者把它等同于学科课程,依据固定教材,按部就班地 上课。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是为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而制订的重要文件。

本文将从指导纲要的背景、目标、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进行细致的论述。

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正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二、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原则1.全面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应该全面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个性化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需求,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应该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探究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施策略1.课内外相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

2.社会资源的利用: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兴趣引导: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考核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对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指导纲要的实施,积极组织和推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1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结构性突破。

2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

3体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4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课程的内涵1界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每周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2主要含义(1)是必修课程。

(2)是经验性课程。

(3)是实践性课程。

(4)是一门综合课程。

3所涵盖的教学内容:(1)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2)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

4四大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及作用(1)关系: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2)作用: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完善了健康、和谐、积极的素质结构;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三、课程的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四、课程的基本价值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

五、基本理念1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现实与未来的需要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其教育功能4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5重塑学校文化,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8.05.04•【字号】皖教基〔2018〕11号•【施行日期】2018.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以下简称《纲要》),现转发给你们,为进一步贯彻好《纲要》精神,特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予以落实。

一、认真学习《纲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纲要》是在总结过去十几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出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设计,对其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管理及保障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纲要》的出台,是新形势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具体回答,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践育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的行动指南,对于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定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性课程。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切实采取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到位各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对课程课时、开课方式等课程实施全过程做出具体要求,确保开足课时,实现活动目标。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改)【范本模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改)【范本模板】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纲要解读
6.推荐了活动主题,给中小学校提供了操作指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课程概念、性质理解存在偏差 2.课程不开或开设不规范
3. 缺乏课程资源
4. 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课程的要求 5. 评价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纲要的基本框架
正文部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规划与实施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人 文 积 淀
人 文 情 怀
审 美 情 趣
理 性 思 维
批 判 质 疑
勇 于 探 究
乐 学 善 学
勤 于 反 思
Hale Waihona Puke 信 息 意 识珍 爱 生 命
健 全 人 格
自 我 管 理
社 会 责 任
国 家 认 同
国 际 理 解
劳 动 意 识
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规定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自主性
实践性
开放性
整合性
连续性
(二)四种主要活动方式及其关键要素 考察探究 活动 社会服务 活动 设计制作 活动 职业体验 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结构的变化
以 前 四 个 研究性学 习 指定领域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 劳动技术 (非指定 领域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解 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 冯新瑞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研制组核心成员 2018.5 哈尔滨
目录
Content
纲要研制的背景与意义
纲要的结构与主要变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吉林省教育学院 黄春华 2018.5.31
正确认识《刚要》的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学习经 历,是教育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教 育部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 制作、职业体验作为必修,很少有 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是一个重要 的里程碑”。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
五、关于组织管理问题
三级责任主体 国家:明确课程设置及其建设标 准,宏观指导与管理等; 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包括教 师研修、课程资源与共享机制建设、 实施情况督查等; 学校:组织实施主体,明确实施 机构与人员、进行校级层面整体规 划,加强与社会各部门、机构、人 员横向联系等。

小结: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 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 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 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 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养生成非一日之功。《指导纲 要》注重长周期的主题活动设计, 使活动内容具有进阶性、递进性。 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设计, 处理好学期、学年、学段间的有机 联系,建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主 题序列。 育人意图的实现是一门艺术,如 同盐溶于水,食之有味,却不留痕 迹。

三、关于实践方式的分类指导 认识:侧重指客观见之于主观 实践:侧重指主观见之于客观 实践活动方式的分类指导是《指导 纲要》研制的重点、难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问题

• 义务劳动、 志愿服务、 勤工俭学
• 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 研学旅行
社会 服务
考察 探究
设计 制作
• 手工制作、 动漫创作、 创客活动
职业 体验
• 模拟情境、 与现实岗 位中体验

四类实践方式取向各有侧重,活 动要素也有所区别,但没有绝对界 限,都蕴含着古老的知行合一思想, 强调以用促学,注重隐性知识、暖 知识的获得和跨界学习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 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共14学分: 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 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社会 实践6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 体验等; 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 于40小时。
四、关于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注重反映活动要素、在实践中学习的本
质要求; 强调对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写实记录、 原始资料的积累; 由专业人员基于写实记录,对在活动 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倾向、潜在能力进 行分析、判断。 有一个合理的约束机制,确保结果的真 实可靠。 例如某校志愿服务评价:
志愿服务学分=工作单位时间x劳动强 度系数x工作质量权重系数
Hale Waihona Puke 半开放结构:面向真实生活,必然要
求过程的开放生成,不是按照固定的教材 去上课,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操作工;同时 也不是没有预设和指导,课程本是预设。 目标预设而过程相对开放: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及三个学段、四个 方面的育人目标(学习进阶)。 主题预设而具体内容自主选择:注重将 重大主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 题,用综合实践活动形态实施专题教育。
注重“三个强化” 处理“三个关系” 防止“三个倾向” 知行合一、以用促学 请大家指正!谢谢!

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社会实践6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 验等; 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
关于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新颁布的《综合实 践活动指导纲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 一、关于综合与分科的问题 二、关于生成与预设的问题 三、关于实践方式的分类指导 四、关于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五、关于组织管理问题

新的《课程方案》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方面有哪 些主要变化?

一是在文本表述上,保留原来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将 原来的“社区服务” 修改为“志愿服务” 。

二是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式:“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 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目标更具体,强化了指导性和可操作 性。 四是学分由原来的23学分,调整为14学分。研究性学习6学
一、关于综合与分科的问题
《指导纲要》规定为“跨学科实践 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强调它的综合实施。 学科课程:从特定的学科视野出 发,在相对固定体系内纵向深入积累 知识; 综合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 展需要出发,注重横向思考、跨界学 习。 两者关系: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二、关于生成与预设的问题
《指导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真 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这句话,在2001年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对课程 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 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