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

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

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

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

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科学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文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 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竞赛、健身活动、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家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

6.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课程实施1. 教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采取班级教学、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2. 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等方面。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活动场所。

五、课程保障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一、课程目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方面。

其中,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包括课题研究、探究活动等;社区服务包括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

三、课程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自主组织活动、自主管理评价。

教师则应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课程实施可以采用项目式、主题式、课题式等多种形式。

四、课程评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课程资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方面。

学校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企事业单位等;家庭资源包括家庭成员的职业、家庭文化等。

六、教师指导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指导应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七、学生参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参与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应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学生还应注重团队协作,与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校提供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
开展区域教研活动
组织区域内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教研活动,促进学校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程实施
水平。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实施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保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形成多 元化的课程建设模式。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方面,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
方式进行评价。
结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如作品 、报告、演示等,通过评价成果的 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
相结合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 既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重视学 生的实践成果。
02
课程实施建议与要求
课时安排及教学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
建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 周安排2-3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多 样化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评价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 持。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探索
01
02
03
04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 过观察、指导、批改等方式对 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 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活动课程)是指综合运用讲授、抗大论坛,实地考察、实训实践、探究课堂、研讨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围绕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能力、实践视野、社会责任意识,加快学生成熟的一类课程。

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为指导开展活动课程而编写的一种文件,旨在统一学校教育管理,推进活动课程教学规范化。

本纲要适用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的宗旨活动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挑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活动课程的类别活动课程分为三类:学术活动、技术活动和创新活动,其中学术活动包括:模拟比赛、小组探究研讨等;技术活动主要包括:实践技能研究、技术操作实践;创新活动则是研究设计创新活动。

三、开展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1.定对象和内容针对不同学段的活动课程,应具体确定对象,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活动课程的内容、特点和目的。

2.续评价活动课程过程中,应加强评价,明确目标,以持续改进课程,增强学生进行活动课程的兴趣。

3.强管理学校应加强活动课程的管理,对活动课程的组织者和班主任、活动负责人等负责人要实时统计和开展培训,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活动课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4.展研讨在活动课程中,应开展研讨,加强学生的理论讨论,推动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五、活动课程测评活动课程应有系统的测评体系,定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予正确的反馈,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介绍,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以实践为核心的学习”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何有效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 识和技能,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是一大挑战。
教师能力要求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组织、引 导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学生参与度低
部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如何提高他们的积 极性是一大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 导纲要
汇报人: 202X-12-29
contents
目录
•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与工具 •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 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与成果展示 • 综合实践活动的挑战与展望
01
CATALOGUE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案例二:科技创新主题的综合实践活 动
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 研究和开发,最终展示创新成果。
案例三:社会服务主题的综合实践活 动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了解社会问题, 为社会做出贡献。
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
01
学生通过PPT演示、视频展示、 海报等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
02
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能够引 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方案要具体明确
活动方案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具 体要求,确保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方案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方案要注重安全
活动方案应特别注重安全问题,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活动过 程的安全可控。
活动评价与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实践课”)是指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多面手和高素质的人才,在高校里开设的课程。

实践课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如音乐、社会学、文化、企业管理、自然科学等。

本纲要旨在为高校指导实践课的教学活动。

一、实践课的类型和目的1.实践课分为专业实践课、公共服务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是指学生以专业为导向,从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技能、专业素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知识等方面,运用系统的实践性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公共服务实践课是指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有关社会实践活动,以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综合实践课指以本专业以外的实践为主,对学生多专业素养进行拓展。

2.实践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面向未来的知识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良好的社会向度能力,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实践课教学内容1.实践课教学内容应包括实践性知识普及、实践课实践活动、实践课反思学习和实践课实践总结报告四个部分。

2.实践性知识普及:学校应根据实践课的内容,合理安排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提供实际的指导,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性知识学习,对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普及,如安全知识、规章制度等。

同时,要安排学生拜访参观实践基地,听取实践活动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为实践活动做充分准备。

3.实践课实践活动:实践课实践活动是实践课的核心,是学生有机会将实践性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

实践课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实地考察调研、实验室实验、实践创新项目、技术服务、参与社会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中,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实践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安全技术保障。

4.实践课反思学习:反思是实践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实践课反思学习是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反思,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介绍本文档是教育部2023版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的概要。

该指导纲要旨在指导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创新等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鉴赏和创作等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实施步骤1.设定目标:明确每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与学生的年级、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相适应。

2.教学设计:结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成果、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总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

实施步骤包括设定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依照教学计划要求或各学科教学活动编写的,可能分布于一学期的实验活动、前往市域探访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在教室、图书馆等内实施的综合活动。

根据活动的承载内容及实施范围,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传统实践活动与多媒体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2 指导纲要(1)传统实践活动指导纲要(a)一般性要求(i)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准备,在新教学课程中对实践活动有清晰的定位,明确活动的位置及重要性。

(ii)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构建实践活动带给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有趣、丰富、有助于思维发展的形式。

(b)综合技能实践(i)综训综测:集体活动开展合理有效;学生认真参与,激发兴趣,为活动提供能量;课前及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有效建议。

(ii)综述综演:以编译为基础,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使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开展分工,各司其职。

(2)多媒体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a)一般性要求(i)将多媒体教学工具自然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ii)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如实验仪器,节省教学时间,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b)使用技能(i)根据多媒体技术,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实验,并实现实验报告写作;(ii)运用多媒体建立实验教学室、实验室,让学生探究更多的实验技能。

3 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实验活动的不同用途,我们可以分为传统实践活动与多媒体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一般性要求及各种技能及要求。

而传统实践活动和多媒体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也需要依据教学计划要求,灵活取舍,满足活动的实际需求。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创新能力。

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综合性,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实际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活动内容1. 科学实践:开展科学实验、观察和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2.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3. 艺术实践:开展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4. 体育健身:组织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5.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6.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1. 活动安排:学校根据课程计划和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任务;2. 活动组织:学校设立实践活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与权限,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3. 活动实施: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设计合适的实践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4.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校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五、活动保障与支持1. 师资支持:学校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2. 设备设施支持: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场所、设备和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 资金支持: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4. 管理与指导支持:学校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管理与指导,确保活动质量和安全。

六、活动管理与评估1. 活动管理:学校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明确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流程;2. 活动评估:学校制定综合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及家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前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劳动实践、技术制作、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4. 信息与技术教育: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心理素质。

6. 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7. 体育与健康: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四、课程实施1.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实施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2.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5.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实施工作。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二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1.自主性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4.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5.连续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二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1.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3.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4.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一课程规划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二课程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1.课时安排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2.实施机构与人员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3.组织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4.教师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5.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开展科学评价;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五、课程管理与保障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推动教师的持续发展;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要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断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水平;二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1.网络资源开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开发优质网络资源,遴选相关影视作品等充实资源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各地要探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2.硬件配套与利用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并积极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如创客空间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出自中国哲学家司马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使中小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和提炼学习内容,有助于深化理论、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技能,它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提出指导纲要。

一、理论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应该体现学生在发展全面健全的身心、学习优秀的学习能力、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习惯等方面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包括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重点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方面,针对不同学期的不同内容,应提供适当的讨论、阅读、写作、表演等各种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情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将各种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以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各种自然实验、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活动的作用,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管理规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安全、师生之间的和谐,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效果等要素,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五、考核评价为了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应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突出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原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这可以使学生安全、规范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规范的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生发展身心、学习优秀学习能力、形成完善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习惯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特点,应提出更加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指导纲要,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一、实践目的与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接触自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活动类型1. 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2. 科技实践:包括科技创新、科学实验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文化实践:包括文化体验、文艺演出等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 体育实践:包括体育竞赛、健身锻炼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三、实践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4.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实践活动内容与要求1. 实践活动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2. 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尝试。

3. 实践活动应注重安全,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学生的安全。

4. 实践活动应注重实效,确保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收获。

五、实践活动时间安排1. 活动时间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可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

2. 学校应对实践活动的时间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3. 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应充分考虑季节、节假日等因素,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六、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1. 学校应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并及时向学生发布活动通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1--41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1--41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变迁等-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参观”、“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2023版背景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目标本指导纲要旨在规范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概述指导纲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 教育活动的定义和目标:明确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定义和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详细说明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并介绍如何进行教育活动的评估和监督。

3. 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涵盖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4. 教育活动的评估与反馈:介绍如何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包括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成果的评价,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5. 教育活动的资源与支持:提供教育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包括教师培训、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的支持。

实施与推广教育部将配合各级教育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展培训活动,以确保指导纲要的有效落实。

同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形成良好的实践教育氛围。

总结《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指导纲要,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是我国教育部在2015年11月20日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加强课程教学,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指导纲要包括宗旨、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过程、实施机制等内容,为中小学教育机构和教师提供操作指导,以便为学生提供质量有保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宗旨本指导纲要的宗旨是: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安排和组织教育课程,引导学校加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人才。

二、目标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引导学校科学地安排和组织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切实抓好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人才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1、实施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施理念:以创新、探索、实践为主要特点,以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注重实践性、拓展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构建独立活动、开放学习、尊重创新、加强指导的教学理念。

3、实施对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依据当地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情况,围绕学科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开展学生参与重大实践活动的课程,包括校外体验式活动、研究式活动等。

四、实施过程(1)科学开展实践活动课程,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历史文化、社会实践等,制定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构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课程,并科学组织实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职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职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
职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 教职部2023版
前言
本文档旨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指导,促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发展。

本指导纲要基于教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实践和学科特点而制定。

一、背景与意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核心目标及内容
1. 核心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2. 内容涵盖: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艺术创作、体育运动、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兴趣进行设计。

三、实施原则和方法
1. 实施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任务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结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 实施方法:根据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目标,灵活运用探究式研究、合作研究、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

四、课程组织与评价
1. 课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作为独立课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2. 评价方法: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

五、师资培训和资源支持
1. 师资培训:加强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培训和专家指导。

2. 资源支持:为教师提供实践课程教材、教学素材、实验设备等必要的教学资源。

结语
本指导纲要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进行细化和调整。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心得体会(4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心得体会(4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心得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近期,我认真研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并在实践中运用了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体会和收获。

首先,我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指导纲要》中提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艺术、体育、劳动等方面的素质。

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我注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指导纲要》中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多种形式,包括实验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文体实践等。

这些实践形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又能提供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还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地组织和安排实践内容。

这种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我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指导纲要》中强调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要求教师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专业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我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和效果。

评价体系要多样化、综合化,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等不同形式。

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能力和素质,为他们的发展和选课提供参考。

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研读和实践运用,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亏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e当今社会变迁日边严坐了-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惶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阪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唇动为非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傲"、"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白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c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何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白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圄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e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

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E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囚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囚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