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蒸腾作用》word教案.doc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4《蒸腾作用》教案设计(1)
蒸腾作用一、背景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绿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以此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节课题内容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探究和“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蒸腾失水以及与其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相联系;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但是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侧重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尤其作为刚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需要教师组织好演示活动和探究活动。
初中生好奇心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重要概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概念为:“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作用叫蒸腾作用。
”本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四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A.绿色植物可以通过根吸收水分。
B.绿色植物主要通过导管运输水分。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睡的参与。
D.绿色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
D1.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D2.水分主要以气体形式散失。
D3.蒸腾拉力促使水分从低处向高处移动。
D4.蒸腾作用可以降低物体温度、拉动水和无机盐运输学生在构建“蒸腾作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将吸收、运输、蒸腾等作用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整体理解植物生活。
第5章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分析蒸腾作用与植物生长、环境适应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
1.演示蒸腾作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解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原理。
(四)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生活中与蒸腾作用相关的现象,分享观察和发现。
2.教师点评,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
2.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的现象。教师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的思维发展: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模型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蒸腾作用。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填空题:通过填空题,让学生回顾蒸腾作用的过程、作用等关键信息。
3.应用题:设计一些生活实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结构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入理解植物生理过程,尤其是蒸腾作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1.学生对蒸腾作用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对蒸腾作用的了解较为浅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他们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
2.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浇花、植物晒太阳等现象,引发他们对植物吸收水分、蒸腾作用的思考。
3.前置知识回顾: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长、水分运输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4《蒸腾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蒸腾作用1、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3)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3、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4、教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5、教学过程:导入:播入两幅场景让学生体会对比:在炎炎烈日的夏天,人们是愿意走在林荫小道上,还是愿意走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蒸腾作用的学习主题。
教学设计:精讲点拨1教师活动一、蒸腾现象(演示实验)观看演示实验视频,多媒体逐个展示问题: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4、想一想这些水珠从哪里来?5、水珠主要从什么器官散发出来的?6、袋内的水珠是以液体形式流出来的还是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7、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二、蒸腾概念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分析并逐个回答问题。
2、学生归纳总结蒸腾概念多名学生作依次回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水分散失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精讲点拨2置疑并过渡:植物蒸腾出的水分究竟是怎样由根到叶并散失出来呢?教师出示多媒体。
学生仔细观察,回忆讨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水分通过根毛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强调根毛和气孔的作用。
归纳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精讲点拨3置疑并过渡: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结合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探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蒸腾作用》教案
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了解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尝试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义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和分布教学难点叶片结构的观察、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气孔开闭的原理教学突破教师引导、点播,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1、盆栽月季花5盆,塑料袋若干,细绳若干等。
2、新鲜的蒲公英叶片、清水、双面刀片、镊子、毛笔、培养皿、滴灌、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植物叶片的永久装片。
学生准备1、搜集各种植物的叶片2、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并搜集移栽植物的注意事项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几副场景: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谈笑风生;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两旁的行道树去依然沉静的挺立着。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到凉快?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大树为人们遮荫,久而久之会不会被晒死?3、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探究一:植物的蒸腾作用1、展示问题(1)夏天,人们经常在门前或室内撒一些水,为什么这样做?(2)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出了汗会感觉到凉快,为什么?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并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寻找结论⑴提出问题:植物能够蒸发出水分吗?⑵作出假设:植物能够蒸发出水分。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月季花,大塑料袋,细绳),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⑹表达与交流:在班板内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并说明所得结论。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厚,分析比较实验设计,重点分析不完善之处:将整个月季花、花盆和植物体一起罩住,不能排除水是由土壤蒸发出来的可能。
第5章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将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观察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3.蒸腾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蒸腾作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回答准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实践活动要求积极参与,认真观察,记录详细。
4.拓展阅读和课堂练习巩固要求独立完成,确保知识的掌握。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不断提高生物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互助,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蒸腾现象,引发学生对蒸腾作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详细介绍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作用,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蒸腾作用。
3.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尝试在家中种植一株植物,并定期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关注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蒸腾作用》 教案设计
第4节蒸腾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4节,本节主要任务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以及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内容,掌握了植物一些基本的生理作用,并初步了解了叶片及气孔的相关知识。
而即将学到的蒸腾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叶片和气孔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五、教学过程:(一)趣味性提问,导入新课:利用投影提出问题: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教师边口述以下内容:同学们,对于玉米我们并不陌生,肉香汁甜,是一道美丽的佳肴,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1、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推测吗?学生思考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蒸腾作用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这说明什么?2、继续提问:(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一课,关于植物生理生态学的重要章节,它主要介绍了植物体内水分通过叶片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植物体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发生部位及主要过程。
(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矿物质运输及温度调节的作用。
(2)学生能够分析蒸腾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对植物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蒸腾作用如何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矿物质的运输,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对植物生理过程充满好奇但理解尚浅。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分析复杂生理过程和生态系统间关系的能力还需培养。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实验演示和启发式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动画和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蒸腾过程。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蒸腾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针对蒸腾作用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讨论,促进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揭示蒸腾作用的内在机制和生态意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蒸腾作用教案
第五章第4节蒸腾作用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
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
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
识。
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
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三、学习流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阅读书本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完成下面
的填空。
1.植物体内的以形式散失到。
植物
体内水分的蒸腾主要是通过上的来完成,叶柄和
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北师生物七上5.4蒸腾作用教案
孔数目和分布时,想一想,怎样保证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大家说得很好,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种生物学上求平均值的方法—五点取样法。
(向学生展示五点取样法的示意图)在我
们生物学上,有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叫做五点取样法。
即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取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所以我们可以依照此方法选取叶片的下表皮,再求得气孔数目的平均值就可以作为最后的实验结果。
比较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时,应该怎么办?
真聪明。
生记下:多处测量求平均值即可保证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取样法。
中,消耗水分的去向)。
1%~5%。
散失到体外。
蒸腾作用。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第五章中,我们探索了植物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绿色植物的生理过程。其中,5.4节《蒸腾作用》是理解植物如何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关键内容。本节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深入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为此,本案例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育语言,辅以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生态保护意识。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感知蒸腾作用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例如,通过展示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让学生感受到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呈现植物蒸腾作用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此外,我还将结合教材内容,强调蒸腾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下作业: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与评价:
1.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入?
2.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在小组合作中,自己是否积极参与、与组员有效沟通?
4.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蒸腾作用?”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蒸腾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13)
《发酵技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
(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三、教学难点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
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五、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
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在课前自制好了酸奶。
4、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制作酸奶的过程: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
(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5、教师提问和酸奶制作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
如问: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答: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避免酸奶腐败。
问: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答: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加入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
《蒸腾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第五章第四节《蒸腾作用》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具有蒸腾作用的现象以后,才能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是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
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拟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理解清楚,那么学生就不会明白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学情分析: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具有蒸腾现象以后,才能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想: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先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理解,然后给出;对于蒸腾作用的过程,主要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教学,那么应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
《蒸腾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北师大版 (2)
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树目和分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难点:1、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根底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枯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枯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外表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腾作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周艳邰胜萍曾亚军〖教学目标〗1.知识:(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结构2.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
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
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五、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
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
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
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
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
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
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
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
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教学反思〗“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
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