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中国父母的孩子教育与西方父母的差异
![中国父母的孩子教育与西方父母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1f1fec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6.png)
中国父母的孩子教育与西方父母的差异中国父母的孩子教育与西方父母的差异2023年了,尽管时代在飞速发展,但人类对于孩子的教育却始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方式。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的孩子教育的差异。
一、教育方式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喜欢给孩子制订严格的计划和规范。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执行力。
而在西方国家,父母更强调孩子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倾向于通过互动和探索来帮助孩子学习。
他们认为孩子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实践,而不是依赖于外部压力来完成任务。
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敬老、孝道、勤俭节约是家庭价值观里至高无上的准则。
这些价值观也会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体现出来。
中国父母经常会要求孩子更多地关注家庭,信守传统的家庭观念。
而在西方国家,孩子们被教育要尊重平等、包容不同文化和个性,同时也重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选择。
三、学业压力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孩子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有出路。
因此,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会给孩子安排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和家庭作业。
这些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在西方国家,虽然也非常重视学习成绩,但父母会更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四、家长参与教育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父母通常会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帮助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并且会不断监督孩子的学习进程。
而在西方国家,父母更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帮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孩子的独立性在中国,独立并不是一个优先考虑的因素。
中国父母经常会为孩子安排各种活动和任务,不让孩子有太多独立的时间。
而在西方国家,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们认为这对于孩子后期的个人成长和生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虽然各自的教育方式并非完全对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启示。
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7b5c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8.png)
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情景喜剧,我们将揭示中美两国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家有儿女》是一部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电视剧,通过描绘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当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期望。
而《成长的烦恼》则是一部描绘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情景喜剧,它反映了美国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态度。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剧集中的父母教养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这种跨文化比较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电视剧概述《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分别是中美两国极具代表性的家庭情景喜剧,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与共性。
《家有儿女》是一部以中国都市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喜剧,讲述了夏东海与刘梅两个重组家庭中的父母与三个孩子之间的生活琐事和成长故事。
该剧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幽默的对话,深入剖析了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家庭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长的烦恼》则是一部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蓝本的情景喜剧,讲述了西佛一家五口人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经历。
该剧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了美国父母在子女教育、家庭沟通等方面的教养行为,反映了美国文化中重视个体独立、鼓励自由表达的家庭教育观念。
两部电视剧虽然背景和文化差异显著,但都围绕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的窗口。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电视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与共性,为跨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0e5aaec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2.png)
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对比:一、亲子关系在欧洲,家庭教育注重家庭互动。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注重将孩子视为个体,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自我表达,同时也会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欧洲的父母注重孩子的人格培养,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在中国,父母往往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中的纪律和规矩,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听从长辈的话,学会谦恭有礼,尊重师长,许多家庭教育重在家长的约束力。
虽然中国的父母也注重孩子的教育,但在教育中家长普遍担负更多责任,孩子的自主权受到了一定限制。
二、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一定差别。
欧洲的家庭教育通常以百科全书为基础,追求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注重烹饪、手工技艺、管弦乐等各个领域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多元化发展。
在欧洲,很多家长也更愿意接受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
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学习,学习成绩往往是评判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许多中国父母也会在教育中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但具体内容往往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三、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有许多差别。
欧洲的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缺乏约束。
欧洲家庭教育也强调孩子的思维方式、方法论等发展,会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犯错误也没有关系。
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倾向于通过教育手段的约束学生的行为。
例如一些中国父母往往会使用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精细的管理和控制,鼓励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在中国,父母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中负担的是更多的责任,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家庭教育。
总的来说,欧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欧洲,教育更多注重孩子的心智成长,注重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自主探索;而在中国,教育更多注重学习成绩和约束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积极,担负更多责任。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f6c927d011ca300a6c39071.png)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
正如蔡元培所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而父母,作为家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道德观念、能力、兴趣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现状受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限制,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1.盲目攀比。
大多数家长爱面子,习惯性地把孩子看成自己附属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常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去和别人比较,以此来证明自己“教子有方”。
可家长的做法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在对比中丧失了自信心。
2.施加压力过大。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都被当作小太阳,寄予家长所有的爱与期望。
正是家长这种过度的关注,造成了孩子学习焦虑、性格孤傲等心理问题。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西方,其家庭教育的发展则日趋科学化,家庭教育内容倾向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家长也十分注重学习教育常识。
所以,西方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数很有主见,各方面能力也很强,能很快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
也正因为如此,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上,美国人比比皆是,中国人却寥寥无几,这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 家庭教育呈现形式的差别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
“百善孝为先。
”基于这种传统观念,中国家庭教育呈现出“管”与“被管”的关系。
因此,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秉持的是“对外民主,对内专制”的原则,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话无条件服从。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词汇便是“不行”“不可以”“必须”“应该”,孩子即使再委屈也要求全。
所以,中国的父母是孩子的主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永远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在西方,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家庭教育表现出尊重个体发展的特征。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12e6c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f.png)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和价值观,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其家庭教育的差异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父母角色、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三个方面,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中美家庭教育在父母角色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家长更多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与中国家长较为严厉、重视纪律不同的是,美国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对权威、个人主义和自主性的不同追求。
其次,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普遍以考试成绩为导向,追求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注重孩子的功利性成就和升学压力。
这种教育方式倾向于以严格的纪律、刻苦的学习和竞争为核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而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
美国家长更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他们相信,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探索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
最后,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家长普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进入高薪职业、实现经济独立。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对而言,美国家长更强调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孩子的幸福感和内在满足。
他们更看重孩子的个体发展,并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中美家庭教育在父母角色、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注重纪律、功利性和竞争,将教育作为提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工具;而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自主发展、探索和幸福感。
每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在家庭中,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与西方家庭有何不同?
![在家庭中,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与西方家庭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8479b78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6.png)
在家庭中,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与西方家庭有何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西方家庭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目的的不同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并保持家族的尊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传统价值观的培养和加强对孩子的抚养和照顾。
而在西方国家,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我成长及开拓创新等个人能力。
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将来的成就,更注重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
二、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同中国家长注重的是严格纪律、苛刻监督的教育方式,经常采取强制性教育,要求孩子努力工作、培养勤劳好学的品质,同时要求孩子对长辈保持尊敬和孝顺。
而西方家长则更加平等和自由,注重孩子的自我表达和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引导和建议,让孩子能够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西方,家长通常会把孩子视为个体,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但在中国,孩子往往被看做是整个家庭的延续和性命的延续,因此在学习方面采用惩罚的方式。
三、教育内容的不同中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的智力发展,强调对经典的传承精神,尊重家长的教诲。
而西方国家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在学习方面更加注重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并参加推荐的课外活动。
四、家教责任的不同在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
因此,中国家长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支持孩子的教育。
在西方国家,孩子通常会在学校内完成学业,而家长更多的是提供他们的孩子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五、对孩子成功的定义不同中国家长更倾向于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于成绩的优异和家庭的荣誉,即孩子的成功由门口指向学校,由学校指向社会。
西方家长更倾向于将孩子的成功定义为能够快乐地、独立地生活,并在社会、家庭和职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36a7c8883d049649b66588d.png)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摘要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又称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代表作。
影片通过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李安从中国文化出发,引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妥协与认同的策略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使中西文化都能从文化差异中懂得另一种文化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的困难。
本文拟就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家庭六大观念差异作一研讨。
关键词:”家庭三部曲”;中西文化;家庭;六大差异目录一、“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3)(一)《推手》 (4)(二)《喜宴》 (4)(三)《饮食男女》 (5)二、“家庭三部曲”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5)(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6)(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6)(三)中西教育的差异 (7)(四)中西道德观念上的差异 (7)(五)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8)(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 (8)引言: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代表作。
影片通过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李安是出生在台湾根却在大陆的一代台湾人。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好,又是近代以来跟西方文化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必然成为中西文化激荡的前沿。
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
李安就是在这样有浓厚中国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家庭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浸染,父权家庭的中国典型模式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础甚至是原始素材。
李安从中国文化出发,引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妥协与认同的策略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使中西文化都能从文化差异中懂得另一种文化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的困难。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fc421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c.png)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长期以来,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教育体制,往往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种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
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1372b0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c.png)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家庭中向子女灌输知识、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虽然家庭教育在世界各地都很重要,但是在中西方社会里,家庭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同。
在西方社会,重视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对孩子的自由发展和个性成长有很高的要求。
而在中国社会,父母侧重于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和考取好学校,重视孩子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同时,中国父母强调家庭的封闭性和亲情的重要性,更多关注孩子的安全。
其次,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
在西方社会中,父母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尝试各种体验,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个性特点。
而在中国社会中,父母更多地采用以教育为目的的规定和制度,通过书本和模仿来建立孩子的习惯和价值观念。
同时,父母也强调尊重长辈和自我约束的教育方式。
最后,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西方社会中,家庭教育更多体现个人主义和自由民主的理念,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能力,注重自由的形成,独立性的体现以及个性的展现。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侧重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个人情感的培养,重视遵守社会准则和秩序,更强调集体意识和社区意识。
中西方社会家庭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社会重视个人独立,中国社会重视家庭和亲情。
西方社会更注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中国社会则更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能力提升。
此外,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导致教育方式和目标的不同。
然而,与此同时,两种社会的家庭教育观念都强调亲子关系和价值观念的传承,这是两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共同点。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36464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6.png)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塑造孩子的品格、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方面展开探讨。
一、家庭角色定位的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对于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权威人物,母亲则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而在西方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权威更加平衡,相互之间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这种差异带来了中外家庭教育中对于权威的看法和家庭责任分工的不同。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普遍将教育视为一种竞争工具,重视学术成绩和知识的积累。
因此,中国家长普遍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补习班安排,以期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而在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因此,西方家长更加倾向于让孩子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经验来获取知识与技能。
三、亲子关系的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和严格的要求,通常会以严厉的态度来要求孩子完成各种任务和义务。
而在西方家庭中,父母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因此,亲子之间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西方家庭中更为常见。
四、独立性的培养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对于独立性的培养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西方国家,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精神。
总结而言,中外家庭教育在家庭角色定位、教育理念、亲子关系和独立性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虽然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但通过了解和借鉴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我们可以为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95a8f85856a561252d36fec.png)
浅谈中xx家庭教育及启示家庭是孩子受教的第一课堂和终生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无法取代的终生教师,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中美双方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在家庭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双方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家庭教育的含义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一个重要部分。
其实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活动,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也是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每个成员全面发展的学习;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者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体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占最大部分的。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和基础。
当孩子还在妈妈身体里的时候,胎儿就已经开始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了。
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婴幼儿期教育和学前教育方面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那些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将会为学校教育建立稳固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次,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比接受其它两种教育的时间要长。
任何一个人的性格,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是和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3329db6a0116c175e0e4826.png)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家庭教育文化的差异中西家庭教育文化的差异中西家庭教育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一、家庭成员地位关系不同:比如《刮痧》中许大同在看到自己儿子丹尼斯与他的外国老板的儿子打架时,让丹尼斯向老板的儿子道歉,遭到拒绝后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
这就是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的一个明显差异:中国家长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在中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在我国,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受规矩,服劝导。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替孩子做选择,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1 / 5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家长的心理期望不同: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因此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重视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有出息,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79c2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8.png)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主要由两国文化、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等多个因素所决定。
以下将从教育价值观、父母角色、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中美两国的教育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感,家庭教育强调孝顺、服从和纪律等价值观。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家庭教育更强调个人的自我发展和价值观多元化。
因此,中国家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而美国家庭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创造力和自尊心。
其次,中美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父母通常扮演着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角色,他们以严厉和规范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督促和管束。
而在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扮演孩子的朋友和导师的角色,他们更开放、包容和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
这种父母角色的差异导致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分别在强调纪律和自由之间取得平衡。
第三,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功利性和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和分数的提高,父母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
而美国家庭教育更强调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素质,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参加兴趣班、社交活动等,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最后,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目标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以便进入好的学校和未来的职业成功。
而在美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强调整体的个人发展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因此,在教育目标的不同下,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会在培养方法和教育质量上存在差异。
总的来说,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主要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虽然有差异,但每种教育方式都有其优势和特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相应地,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教育经验,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与西方不同点在哪里?
![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与西方不同点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dc4603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d.png)
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与西方不同点在哪里?中国和西方的家庭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家庭角色、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等方面体现。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不同之处。
1. 家庭角色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是男尊女卑的,即男性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决策者,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和养育孩子。
这种分工模式在过去的社会中十分普遍,也为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塑造了深刻的影响。
而在西方,家庭角色分工通常是更为平等化的,男女双方都应承担家庭责任,包括经济支持、照顾孩子和家务等。
2. 教育方式在中国,父母通常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更好的未来。
但通常的教育方式是比较严格的,父母会通过强制性、训练式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例如考试成绩好坏对待不同等。
而在西方,教育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尊重个性的发展,愿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并且注重培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家庭关系在中国,家庭关系通常比较亲密,且常常不限于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长辈与子孙、亲自关系较近的亲戚等。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和分工,尊重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孝顺和敬老也是受到重视的传统。
而在西方,家庭关系相对亲密度较小,家庭成员之间是更加独立的个体,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是家庭的重要目标,而传统的家族关系并不是非常重要。
4.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际关系通常比较重视“面子问题”。
这意味着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尽量维护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形象,而面子是与尊严和地位紧密挂钩的。
在西方,人们通常更注重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形式上的礼仪和仪式感。
他们对平等、个性尊重和实事求是的意识更强。
5. 社会尊重在中国,由于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尊重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国家,中国重视社会稳定和尊重家庭中长辈的地位。
而在西方,他们往往是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民主,尊重个人能力和个性。
因此,西方社会对于家庭的尊重是相应较少的。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9e10cf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c.png)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摘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替补的。
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浅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建议性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原因1.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
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
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2. 两种不同的育儿观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
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
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浅析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8d571277232f60dccca12d.png)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浅析我们可以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的观念和做法:●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的个体,有自己独立意愿和个性。
无论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他是自己的主人,甚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仔细考虑,尊重和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后面走。
他们认为这对孩独立性的培养十分要。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着,往往要抱着或拉孩子走。
●西方人巴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淡薄.他们并不煞费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应各种环境,具备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让他们认识劳动的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粉刷房屋、简单木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外出当杂工,如夏天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扫落叶等。
西方孩子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已起来挨家挨户去报了。
这在娇惯子的中国家长看来可有些“残忍”,而正是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本领。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中,孩子逐渐成长为有独立生存能力和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的是孩子的学习。
中西家庭观的差异的原因
![中西家庭观的差异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51bcd3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8.png)
中西家庭观的差异的原因1介绍在国际社会,中西家庭观的差异备受讨论。
中西家庭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角色、家庭结构、家庭情感、家庭传统等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逐一介绍中西家庭观的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2家庭角色中西家庭角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和子女角色上。
在西方文化中,男女平等的意识被普遍接受,因此对于家庭角色的分工也往往比较灵活。
丈夫和妻子通常都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并且在家庭中负担比较均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扮演家庭的经济支柱和领导者,女人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这种传统思想在现代中国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挑战。
3家庭结构中西家庭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上。
在西方文化中,核心家庭(夫妻和子女)是最基本的家庭单位。
夫妻独立生活、单独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被普遍接受,即所谓的“小家庭文化”。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扩展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是最基本的家庭单位。
子女成年后仍与父母同住、共同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
4家庭情感中西家庭情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爱的表达方式和家庭关系上。
在西方文化中,爱的表达方式比较开放,亲密的身体接触和直接的口头表达被认为是情感亲密的表现。
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随意,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更注重沟通和互动。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通常是默默无闻的,通过一些细节和小事表达。
此外,中华文化注重“孝道”,体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恩爱”关系上。
5家庭传统中西家庭传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上。
在西方文化中,家庭传统较少,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创新。
同时,大部分西方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等宗教,这些宗教信仰强调的都是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传统千百年来一直是社会文化的中心,被文化或传统价值所约束。
此外,中华文化注重节庆和风俗习惯,这些传统都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之对比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之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e5597d5ba0d4a7302763ad9.png)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之对比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
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
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
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
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摘要:父亲角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同角色扮演对儿童、家庭及社会会产生不同影响。
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存在“缺席”与“在位”、“集体”与“个人”、“陪伴”与“管教”的差异,“父权”观念、父亲自身角色意识、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扮演各有优势所在,要相互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中西方差异角色”一词最初是在戏剧中使用的概念,后被社会学借用,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1]。
“父亲角色”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传统养家者的经济角色,到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道德指引者,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性别角色榜样,再到7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元化角色,有关“父亲角色”的界定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父亲角色”被笼统地定义为“特定社会对父亲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2]。
本文中的父亲角色主要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
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父亲角色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差异。
虽然存在差异,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却是共同的,父亲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仅能与母亲角色的相对缺陷形成互补,还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使父亲自身及妻儿的幸福感有所提升,从而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表现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西方父亲在参与程度、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缺席”与“在位”“缺席”与“在位”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性表现。
中国父亲的缺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出现,在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及婚内家庭、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中,都会出现显性或隐性的父亲缺位现象。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调查统计,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父亲一方外出的就占40.2%,4.3%的留守儿童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城市家庭中,据英孚教育联合腾讯教育频道的问卷调研显示,在近5000个被调查者中,78%的人认为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仅6%的爸爸会把80%以上的业余时间用来陪伴孩子,但用来亲子共读、科学探索等高质量的互动仅占不到25%。
因此,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陪伴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这是中国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
传统家庭中,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易出现教育不一致;在核心家庭中,很多男性忙于工作,经常不能陪伴孩子,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却只感受到母爱,出现很多“婚内单亲妈妈”,很多爸爸变成“隐形爸爸”;在离异家庭,父亲很少有机会和意愿陪伴孩子,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稳步上升。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965~2010年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大幅增长到7.2小时。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家有5岁以下孩子的父亲,96%跟孩子一起进餐,98%跟孩子一起玩,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60%给孩子念故事书。
即使孩子父母离异,孩子的父亲也会时常陪伴孩子,注重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与中国父亲相比较,西方国家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间、质量方面更可观,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二)“集体”与“个人”“集体”与“个人”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差异性表现。
“集体”指中国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集体意识,“个人”指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个性发展。
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的一大文化,这一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集体中的他人对自己进行定位,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来。
受此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横比,引导孩子用外在的标准衡量自己,以了解和调整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服从和服务集体。
如2012年春节期间,漫画《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引发了网友的感同身受,反响热烈,很多网友疯狂转发,转发和评论量一度达到了13万之多。
不少人纷纷吐槽,最恨“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且自己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同时,《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青年报》等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漫画,一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与此相反,西方父亲对孩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个人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集体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
西方父亲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天分,因此,西方父亲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天分,充分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你真棒”是美国家长经常用来鼓励儿童的一句话,通过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注重通过横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的能力,而西方父亲很少拿孩子做比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导致中西方孩子在个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别。
(三)“管教”与“陪伴”“管教”与“陪伴”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表现。
中国父亲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大多数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在子女做错事情时出现呵斥甚至打骂行为,“不行”、“不许”等命令式词汇更常见。
在中国父亲看来,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子女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和管教。
同时,大多数中国父亲认为子女没有社会经验,而父母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管教能帮助其少走弯路,所以中国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数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们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在西方父亲看来,人生而平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地位,所以西方父亲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会选择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引导孩子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与中国父亲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一)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父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权利,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其历史法律中都有相关对父权的保护条例。
具体来说,古代父权主要包括父亲对其子女的生杀权、责罚权与送惩权、财产权。
“但中西方法律在内容上不完全相同。
中国的父权几乎是绝对的、永远的,而在西方社会,则有一定限制,并随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
父权在中国一直得到强化,在西方则逐渐削弱,最终走上不同道路”[3]。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古代西方的父权观念逐渐淡化,西方的孩子逐渐被视为独立的个人,所以有关父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中国不同,由于中国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因此当父权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淡化的同时,中国的父权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甚至在现代化社会,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这种现象尤以农村家庭为主,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导致父亲的优越感,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古代父权观念影响程度不同,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现出差别。
(二)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程度不同“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其影响方式有所不同”[4]。
同时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孩子的认知状况、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若父亲普遍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则会受到影响,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
因此,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中西方父亲的意识程度存在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进程度不同。
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自身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
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西方国家起步早于中国,而在其理论支撑下,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父亲角色,在实践中一步步推进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
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西方父亲普遍认识到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参加相关亲子教育培训课程,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如美国的父亲会带孩子参加童子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父亲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对父亲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社会上有关的亲子教育活动普遍较少,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开展,且宣传覆盖面较窄,因此中国父亲了解父亲角色重要性的途径较少,从而导致中国父亲对自身角色意识程度整体性不高现状。
另外,由于中国父亲主要把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投入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部分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付诸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方父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
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3%的父亲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其中,城市地区有33.5%的父亲听说过,农村地区仅有21.5%的父亲听说过。
另外,约有25%的父亲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力,23%的父亲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孩子的榜样,只有35%的父亲零散地谈到了一两点影响,如对孩子性格、三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由此可见,关于对自身独特角色的认识,中国父亲没有认识到,或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不同罗斯・帕克和艾斯利・拜特等人于1993年就发现:母亲所持的态度与父亲的实际参与水平有关,这个结果是他们通过调查300位初为父母者得到的,其中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均有所投入。
具体来说,“母亲对父亲的育儿技能和参与活动感兴趣及对父亲参与水平的评价等都能对父亲的参与水平产生影响”[5]。
因此,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亲的参与程度。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但是中西方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问题存在态度上的差别。
例如,当父亲给孩子喂奶或者换衣服手脚笨拙时,中国的母亲大多会说“你放那儿,让我来”,而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耐心教导父亲的动作,这种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亲在角色投入中积极性的差异。
另外,中国人看到父亲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可能就会觉得这位父亲“奶味”较重,也会质疑这位父亲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上的,是忙于挣钱养家的,这就间接导致在意他人看法的中国父亲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色投入。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家庭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们看来,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
例如,部分美国的男卫生间里,有专门为带孩子的父亲准备的换尿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