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学案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2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案 鲁科版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案鲁科版必修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转化,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从原理上解释钟乳石、溶洞的形成,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木炭燃烧过程的有关反应。
3.了解碳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氢盐的性质及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碳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及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碳酸盐与碳酸氢盐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观察多媒体投影并回忆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复习并巩固游离态和化合态的碳元素各种存在状态。
【情境引入】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碳单质,也有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它们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有关碳元素的转化。
阅读课本66页1-5段结合图3-1-1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阅读课本66页了解在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总结碳元素在自然界中进行转化的几种途径观察图片结合课本文字,思考问题,了解并总结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形式1、CO 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的?2、液体中的含碳物质从哪里来的?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样?【探究活动】活动设计1播放模拟溶洞的“形成”的视频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6页活动探究,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以及视频,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模拟溶洞的形成:溶洞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溶洞的图片、以及溶洞形成的视频。
讨论溶洞形成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看图片激起好奇心、视频详细观察自然界中溶洞形成的过程。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溶洞的形成:2CaCO3 +CO2+ H2O === Ca2+ + 2HCO3-△Ca2+ + 2 HCO3- === CaCO3↓ +CO2↑+ H2O 【演示实验】观看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的视频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现象并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现象分析、并用方程式进行表达反应的能力【交流研讨】 1.工业炼铁观看工业炼铁的视频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的交流研讨部分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实例的交流研讨,体会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交流研讨,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以及视频,讨论工业炼铁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并写出下面的化学方程式:① CO是如何产生的② CO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2.木炭的燃烧写出上述碳“三角”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C→CO:2C+O2==2CO (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C为还原剂,O2为氧化剂。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导学案2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导学案2鲁科版必修1班级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质;2、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前预习案】【复习回顾】1.碳元素的几种同素异形体:、、2.【课前预习】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Na2CO3(正盐)和NaHCO3(酸式盐)之间的相互转化: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2. 完成下图中的转化关系式【课堂探究案】【预习检测】1、下列气体中,均属于大气污染物的一组是( )A.CO、SO2、NO2 B.N2、O2、CO2C.H2、N2、SO2 D.CO、CO2、SO22、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HCO3―、Na+、OH―、K+B、CO32―、Ba2+、K+、NO3―C、Ba2+、OH―、Cl―、Na+D、CO32―、Na+、NO3―、H+3、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入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依次装入()A.水;无水CaCl2固体 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C.浓H2SO4;饱和NaH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稀H2SO4【探究一】1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探究二】高炉炼铁过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焦炭和铁矿石,但实际起到作用的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碳元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氧化碳在此过程中自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班级姓名________【当堂检测】1、当下列物质: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锅垢、④贝壳、⑤蛋壳,分别滴入醋酸时,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④⑤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2、将足量下列各溶液与强酸溶液反应,不能用HCO3―+H+=CO2↑+H2O 表示的是( )A、碳酸氢钾溶液B、纯碱溶液C、碳酸氢钙溶液D、小苏打溶液3、人体吸入后会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气体是()A、Cl2B、N2C、COD、CO24、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B、通过灼热的炭C、通过水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5、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2.24L,则所得CaCO3沉淀的质量为()A. 一定为10gB. 一定小于10gC. 可能为0D. 可能大于10g【课后拓展学案】【基础训练】1、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你认为目前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A、植物的呼吸作用与腐烂放出CO2B、动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CO2C、工业大量燃烧含C的燃料D、建筑工业的发展使大量碳酸盐分解。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巩固碳及碳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CO2的实验室制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
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C、CO、CO2的化学性质2.CO2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碳单质及含碳化合物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具:有关CO2的实验室制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教师设问:碳的单质有哪几种?我们学过含碳化合物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回答进入新的复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启发、引导,进入复习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过哪些物质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CO2?”并引导学生。
在思考后按要求写出有关碳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思考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归纳总结:碳及含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板书)教师在学生板书总结基础之上电脑展示,对比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对比理解、记忆。
2.CO2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学生实验:制取一瓶CO2,并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检查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工业制法:(略)(三)讨论:用化学方法区别(1)CO与CO2(2)CO与CH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法,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放性思维(四)巩固深化:1.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纠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练习:(见附录)分层次练习,注意问题侧重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业:P1171、4巩固深化本节内容,强化知识点(五)板书设计碳及碳的化合物一、碳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二、CO2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2.工业制法附录1-1:《碳和碳的化合物》部分典型例题例题:1.实验室制取CO2,常用的原料是()A.燃烧木炭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石灰石与硫酸反应D.煅烧石灰石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木炭与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但不便于收集,故不选A,不宜用C,因为会生成微溶物CaSO4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D是工业上制取CO2的方法,所以选择B.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于它具有的性质是()A.密度比空气大B.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能与水反应D.能溶于水分析:此题的测试点为CO2的用途与性质,学生需分析CO2的性质和可燃物燃烧条件基础上分析。
碳的化合物复习学案
碳的化合物复习学案碳的化合物复习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梳理知识和变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3、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活动一:头脑风暴,知识回顾?如何鉴别CO和CO2鉴别题的一般思路:活动二:转化网络的构建活动三:利用转化网络清除障碍活动四:网络延伸给力增长下面的转化关系图中,B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的一种液体药品,且B与D 组成元素相同,E与F的组成元素也相同。
A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G在常温下可以分解生成D和E。
其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试推断:① E物质的化学式为;C物质的化学式为;② 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③ F E的转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任写一条)④气体E与F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不同,原因是反馈测试1、区别O2、CO、CO2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 )A 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 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 分别测三种气体的密度D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2、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在通过足量炽热的氧化铜,最后剩余气体是()A二氧化碳和氮气B只有二氧化碳C只有一氧化碳D只有氮气3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低碳”指的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B.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4.(2011.南充市)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5.(2011.广州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B.CO能溶于水生成酸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可以在O2中燃烧6、A、B、C、D、E为单质和氧化物中的五种物质,它们有如右图所示关系。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5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5 鲁科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1年整理〗《碳及其化合物》参考优秀教案
单元2碳及其化合物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与水的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先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一)、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CO+O2 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一氧化碳还会有什么性质呢?[演示实验]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铁,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
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作对比。
现象:分析:[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现象:玻璃管中的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这个现象和结论与木炭还原氧化铁的相同。
[提问]同学们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吗?[学生板演][追问]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回答]是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板书]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O+Fe2O3 Fe+CO2[思考]分析该反应的特点,试谈谈它的用途。
[回答]同焦炭一样,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
[设问]该实验装置不同于碳还原氧化铁装置的一个主要部位是:用酒精灯点燃尾气。
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是防止未与氧化铜充分反应的一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常见碳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
3.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原子结构、化合价、同素异形和同分异构现象等。
2.氯代烃和碳氢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
3.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反应。
4.乙炔、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和常见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验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究有机化合物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与生活相关的有机化合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理论讲解:介绍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化合价等。
3.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验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实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5.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6.小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7.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意识。
3.讨论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贡献。
4.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清晰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概念和实验过程。
2.实验器材和药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并确保安全使用。
3.研究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复所学内容。
以上是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3)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3)鲁科版必修1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程序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引入] 在初中我们接触过碳,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学生阅读] 阅读P59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展示模型] 展示C60、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设问] 通过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还想了解哪些知识?需要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1、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了解碳原子的排列情况);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3、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在这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为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C60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型不同,牢固程度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三章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整合提升学案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章末整合提升一、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同分异构体1.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
(2)碳原子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
(3)多个碳原子间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碳链或碳环上还可以连有支链。
2.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以乙烯(C2H4)为例]电子式用“·”或“×”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成键情况的式子结构式(1)具有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的结构;(2)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或排列顺序的式子,但不表示立体构型结构简式CH2===CH2结构式的简便写法,着重突出结构特点(官能团)球棍模型小球表示原子,短棍表示共价键(单键、双键或三键)空间填充模型用不同体积的小球表示不同大小的原子子不必标出,其他原子及其他原子上的氢原子都要指明。
例如:丙烯、正丙醇的键线式分别为。
3.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常用方法和思路基团连接法将有机物看作由基团连接而成,由基团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可推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如丁基有四种,丁醇(C4H9—OH)、C4H9—Cl分别有四种换位思考法将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原子或基团换位进行思考,如乙烷分子中共有6个氢原子,若有一个氢原子被Cl原子取代所得一氯乙烷只有一种结构,那么五氯乙烷也只有一种结构等效氢原子法(又称对称法) 分子中等效氢原子有如下情况:①分子中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②同一个碳原子所连的甲基上的氢原子等效;③分子中处于镜面对称位置(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时)上的氢原子等效定一移一法分析二元取代物的方法,如分析C3H6Cl2的同分异构体,先固定其中一个Cl 原子的位置,移动另外一个Cl原子1.下列有关甲醛的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A.结构简式:HCHO B .电子式:C.空间填充模型:D.最简式:CH2O解析:选B。
A项,结构简式就是结构式的简单表达式,甲醛中含有醛基,结构简式为HCHO;B项,甲醛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有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碳氧双键;C项,空间填充模型体现的是组成该分子的原子间的相对大小、分子的空间结构、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氧原子半径小于碳原子,碳原子半径大于氢原子,所以其空间填充模型为;D项,最简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的最简关系式,所以甲醛的最简式为CH2O。
《碳及其化合物》 导学案
《碳及其化合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等)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和还原性。
3、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4、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原理。
二、知识梳理(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用途:用于裁玻璃、切割大理石、作钻头等。
2、石墨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用途:用于制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3、 C60结构: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用途:在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4、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的吸附性:由于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氧气充足时:C + O₂点燃 CO₂氧气不充足时:2C + O₂点燃 2CO3、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C + 2CuO 高温 2Cu + CO₂↑与氧化铁反应:3C + 2Fe₂O₃高温 4Fe + 3CO₂↑(三)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CO₂+ H₂O = H₂CO₃(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石灰水反应:CO₂+ Ca(OH)₂= CaCO₃↓ + H₂O (此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3、用途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人工降雨、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化工原料4、实验室制取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₃+ 2HCl = CaCl₂+ H₂O + CO₂↑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1.2《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导学案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1.2《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导学案 鲁科版必修1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转化形式⎪⎪⎪⎪化石燃料燃烧—动物遗体分解—火山喷发—动植物呼吸—――→产生 大 气 的CO 2――→消耗⎪⎪⎪⎪ —光合作用—溶解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1)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乳石、石笋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高炉炼铁(1)原料:______和__________(主要成分是______)。
(2)过程(实际起还原作用的是______)①CO 的产生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铁矿石被还原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1课时 碳的单质及化合物教案 鲁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及化合物教案鲁科版必修1教材与学情分析:有关碳的的化合物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本节是对碳及其化合物更深入的学习,同时本章内容是通过自然现象出发引出这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自然到化学,化学到实验室,实验室到社会“的思维主线。
将学生从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认识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三者联系起来。
开阔了学生了的视野。
教学目标: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4.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重点:1.同素异形体概念及形成的原因;2.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并对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比较。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教学过程: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对物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巩固和复习,培养学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环节1引入课题【展示】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国家为什么提倡低碳生活,那么我们又怎么做到低碳生活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我们的今天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1.低碳标识图形由外围的C状外环和青山、绿水、太阳组成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含碳的物质?学生:金刚石,石墨,CO2,CO,CaCO3, Na2CO3等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含量增多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CO2能够吸收地球透射到大气中的红外辐射,并将它反射回地面,从而干扰地球的热平衡,使低层大气温度上升。
碳的化合物教案
碳的化合物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碳的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3. 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2.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碳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碳的化合物是由碳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和无机物中最丰富的一类化合物。
碳的特点是四价、能形成较稳定的共价键,形成单独的链状、环状或网状结构。
2. 碳的化合物的分类2.1 有机化合物: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按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链状、环状和网状化合物。
2.2 无机化合物:不包含碳氢键或碳碳键的化合物,例如碳酸盐、氰化物等。
3. 碳的化合物的命名方法3.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依据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官能团的类型以及取代基的位置等进行命名。
3.2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根据元素的名称及化合价进行命名,常用的命名方法有系统命名法和常规命名法。
4.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4.1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多样的性质,包括溶解性、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例如,醇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酸碱性。
4.2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染料、塑料、橡胶等领域。
例如,乙醛被广泛用于医药和感光材料的制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展示:通过图表展示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的分类。
3. 讲解:详细介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有机化合物的不同性质。
5. 应用:带领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产品。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
7.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练习题。
五、教学资源1. 教学用图、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化学碳及其化合物学案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1、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2、认识和的主要性质2、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根据生产、生活中实例,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二、知识再现知识点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碳是构成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既有态的碳元素,又有态的碳元素,如。
2、碳的常见主要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金刚石石墨外观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用途3、同素异形体是指,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等,和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4、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化学方程式 (2)、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碳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还原性举例:可燃性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举例: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举例:氧化性Mg CO CO 2、自然界中碳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存在的,像这样含有______的盐称为_______ _,像这样含有__________的盐称为__________。
3、和的性质比较 俗名 色态 溶解性 热稳定性 与盐酸反应 与反应 与反应 鉴别 转化 用途(三)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植物通过__________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形成________,并释放出________,再转化为淀粉。
(2)空气中的_________有很大一部分被海水吸收,溶于水_________逐渐变为_________。
这些______又与空气中的和水反应生成__________。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1)溶洞的形成过程: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的燃烧(与氧化物转化),写出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垢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炉炼铁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解悟例1、通入下列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D 、溶液解析:A 中,弱酸(的水溶液)不能与强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B 中()O H CaCO OH Ca CO 2322+↓=+,在过程中可以产生白色沉淀;C 中会发生↓=++322322NaHCO O H CO CO Na ,(因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小于的,所以溶液浓度大或者饱和时,会有沉淀生成);D中3232223CO Na SiO H O H CO NaSiO +↓=++,而硅酸是一种白色胶状沉淀。
故选A 。
变式训练:过量的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有沉淀产生的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 、溶液 例2、除去混在粉末中少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加热B 、加溶液C 、加盐酸D 、通入足量的气体解析:根据二者的热稳定性,受热不分解,而受热易分解,O H CO CO Na NaHCO 223232+↑+∆故加热可除去中混有的固体,而其他答案都是在溶液里才能进行反应,故选A 。
变式训练:除去溶液中少量的方法是( ) A 、加热B 、加溶液C 、加盐酸D 、通入足量的气体例外、现有25ml ,2mol/l 的溶液和75ml,1mol/l 的稀盐酸反应,(1)将溶液缓缓滴入盐酸中;(2)将稀盐酸缓缓滴入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的情况是( ) A 、均为0.84l B 、均为0.56l C 、(1)>(2)D 、(2)>(1)解析:虽然都是和盐酸反应,但滴入顺序不同,结果产生的的量不一定相同。
(1)将溶液滴入到盐酸中,因为一开始盐酸过量,故只要能反应的全部转化为气体,(注意判断过量问题);CO 2CO C①②③ ④↑++=+223222CO O H NaCl HCl CO Na 1mol 2mol 22.4l 0.05mol 0.075mol V 1l molmoll V 84.02075.04.221=⨯=(2)将稀盐酸滴入到溶液中,因为开始时过量,反应则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Cl NaHCO HCl CO Na +=+332 1mol 1mol 1mol 0.05mol 0.05mol 0.05mol第二步:↑++=+223CO O H NaCl HCl NaHCO (注意判断过量问题) 1mol 1mol 22.4l 0.05mol (0.075-0.05)mol V 2l mollmol V 56.014.22025.02=⨯=,故选C 。
三、夯实基础1、金刚石、石墨和碳60的性质有所不同,原因是( )A 、构成原子不同B 、各自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 、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D 、硬度不同 2、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和俗名一致的是( ) A 、碳酸钙 石灰石 B 、氢氧化钠 纯碱 C 、碳酸钠 苏打 D 、碳酸氢钠苏打3、下列各变化中,在木炭燃烧时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A. B. C. D.4、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⑤胡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 A 、只有①②④⑥B 、只有①②③④⑥⑦C 、只有①③④⑤D 、只有②③④⑤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溶液与溶液反应↓=++-3223BaCO Ba COB 、溶液与溶液反应O H CO OH HCO 2233+=+---C 、溶液与盐酸反应O H CO H CO 22232+↑=++-D 、溶液与溶液反应↓=++-3223CaCO Ca CO6、为制备干燥、纯净的,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由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应依次分别盛放( )A 、水;无水固体B 、饱和溶液;浓硫酸C 、浓硫酸;饱和溶液D 、饱和溶液;稀硫酸 7、关于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比易溶于水B 、比稳定C 、石灰水能和反应,不与反应D 、等物质的量的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8、无色的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石,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 A 、一定含有、,至少含、中的一种 B 、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C 、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D 、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9、某二价金属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和产生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3 B 、2:3 C 、3:4 D 、4:510、把通入含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时,生成沉淀 B 、当时,生成沉淀 C 、当时,生成沉淀 D 、当时,无沉淀生成 11、下列应用体现了碳的导电性的有( )A 、铅笔芯中含有碳B 、干电池中用石墨棒作电极C 、用墨书写的书画年长日久也不变色D 、用碳取暖12、纯净的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的分解率是( ) A 、50% B 、75% C 、92.7% D 、100%13、有10g 含有杂质的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了0.1mol ,试推断杂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和②和③和④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4、将空气与按体积比5:1混合,跟足量赤热焦炭反应,恢复至原温度,在所得的气体中,一氧化碳体积分数为(假设空气中,其它成分不计)( ) A 、29% B 、43% C 、50% D 、100%15、加热使之分解,并按下图继续变化,最后得到的质量不可能是( )A 、B 、C 、D 、 四、能力提高1、将足量的通入和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 )和通入体积(V )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2、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6g 无水,搅拌后静止,最终析出的晶体的质量( ) A 、等于1.06g B 、大于1.06g 而小于2 .86g C 、等于2.86g D 、大于2.86g3、在已平衡的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装入100ml 1mol /l 的盐酸,再分别加入xg 和y g ,反应后天平仍平衡,则x 、y 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4、欲除去一氧碳气体中的氧气、和水蒸汽等杂质,需使含杂质的一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的一组物质是( ) A 、浓硫酸、溶液、灼热铜网 B 、溶液、浓硫酸、灼热铜网 C 、灼热铜网、浓硫酸、溶液 D 灼热铜网、溶液、浓硫酸5、质量相等的石墨和足球烯所含的质子数( ) A 、前者多B 、相等C 、后者多D 、无法确定6、根据碳族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为强氧化剂 B 、、都是弱氧化剂,而、都是还原剂3CaCO 2CO CO()2OH Ca 2O C∆2CO 3CaCO n nnnC 、可与反应而不和盐酸反应D 、锗单质的熔点介于铅、硅之间,是半导体材料7、加热和混合物40g 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得残留物固体21.2g ,把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含有0.05mol 的溶液中,恰好使生成的沉淀完全消失,则x 的值为( ) A 、6 B 、7 C 、9 D 、10 8、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种常见单质, X 、Y 、Z 三种化合物中有一种为离子晶体。
(1)X 、Y 、Z 中含有丙元素的是__________(填代号) (2)Z 的化学式_________,X 的化学式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