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缄分明,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缄分明,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象征艺术手法,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高尔基借海燕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中国作家茅盾又借小白杨来赞颂什么呢?一起学习《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常用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现代作家、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处女作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中篇)。

长篇小说《虹》,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

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

辑有《茅盾全集》。

1981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启动茅盾文学奖。

这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2.背景:《白杨礼赞》写于皖南事变之后(1941年3月)年的重庆,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团结一致,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怀念延安生活、歌颂党的英雄儿女的优秀散文姐妹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散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X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zhān)主宰.(zǎi)倦怠.(dài)恹.恹欲睡(yān)倔强..(jué jiàng)虬.枝(qiú)婆娑.(suō)开垦.(kěn)潜.滋暗长(qián)锤.炼(chuí)旁逸.斜出(yì)秀颀.(qí)刹.那(chà)(2)理解词义①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②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文中是贬词褒用,是对海燕大无畏精神的赞美。

③渴望:迫切地希望。

④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文中指海鸥和海鸭因恐惧而发出叫声。

⑤飞窜:飞快地逃窜。

⑥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⑦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争辩。

文中指比声音的高低。

⑧蜿蜒:文中指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⑨预言: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2.作者简介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背景探寻《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白杨礼赞》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

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学法“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2、感知白杨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

2、检查预习:字词积累与朗读: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白杨。

补充介绍茅盾文学奖鲁郭茅巴老曹二、观察白杨(学生活动)用20-50字写一写你眼中或心中的白杨形象。

出示图片学生写并作交流三、感知白杨1、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美?2、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互助合作讨论完成填空。

明确:(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四.领悟白杨1、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2、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1、明确“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6分钟以改成陈述句的形式理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明确两者间的相似点。

点拨: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1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1苏教版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作业设计
做课后习题第1.2.3题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教 学反 思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四、运用拓展( 17 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①、在你身边是否也有和白杨树一样的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的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白杨屹立依旧,白杨精神屹立依旧。课文中的白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找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案(2)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案(2) 苏教版
《白杨礼赞》(二)
课题:
《白杨礼赞》(二)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理解反问、排比的手法特点。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复习引入】
四、师生共同小结课文。
五、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 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一)
1、描写白杨Leabharlann 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2、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
3、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 语句: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柟枋②伍,甘居榆枣③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注:①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这首格律诗。
②木冉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
③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木冉枋”相对,与文中白杨树同意。
1、这首诗和《白杨礼赞 》表达的主题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合作,教师只做适当补充。
3、理解反问排比的手法特点
(1)让学生把这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体会语气。
(2)明确: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三、追踪美点,赏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最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最自然的思想 教育的语句、语段等,加以背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某某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_________的白杨树,它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白杨礼赞茅盾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

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

二、揭示学习目标三、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1)听《白杨礼赞》朗读录音。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一幅幅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细描,或抒情写意。那么听朗读录音时,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礼赞
课 题
白杨礼赞
课 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初步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2、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难点: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
PPT
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学:问题探究:
(一)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白杨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感官的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坚强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很显然,作者将白杨树人格化了。
(2)课文仅仅是赞颂白杨树吗?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仔细阅读、认真揣摩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测:完成《伴你学》“达标导测”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生长环境(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初二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 题
白杨礼赞
课 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诗。

其中象征的寓意是作品的重心内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本文的难点。

在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搜集资料,获取相应的知识积累。

另外,如何试着模仿、学习、应用散文的写法技巧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2.锻炼学生的发现、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2.通过主题句的反复,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歌曲导入: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吧!有没有同学听过这首歌?播放《小白杨》,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来唱唱吧。

3.课前热身:(1)你了解作者吗?(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3)你会解释这些词语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示预习成果,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屏幕上出示课件。

二、目标导学,探寻事理。

1.听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法细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在思考问题和回答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要求学生同桌、小组间讨论,最终形成答案。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画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3)试着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江苏省溧阳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2 苏教版

江苏省溧阳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2 苏教版

白杨礼赞课题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研习课文1、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2、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讨论、明确。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3、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中有异。

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讨论、明确。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讨论,明确。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设想本文与上一篇《海燕》相比,对物象“白杨树”的描写比较集中、详细,其象征义也比较好解读。

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比较直接。

所以,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没有多大难度。

这课的学习不妨放在对文本“情感美”“画面美”“背景美”的赏析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加以仿写,以写促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PPT,课文录音教学流程预习阶段1、字词整理。

2、成语积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2、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三、解题切入文本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怀着敬意的赞扬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预设】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2、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

3、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直抒胸臆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敬意”“赞美”。

五、品味本文的画面美1、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美白杨树?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来 【预设】 第3小节:“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 第5小节:全部 第7小节:“……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 将这些语句按照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进行分类。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板书4、 学习作者在描写白杨树时运用的方法——把握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白描,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外兼备”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白杨图》。

5、齐读“白杨图”部分 六、拓展迁移1、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七、作业:课后修改小练笔。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环境烘托的手法并了解其作用,并能将这种手法学以致用进行小作文练习。

2、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掌握本文中“白杨树”的象征义。

一、导入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小节划线、第5小节、第7小节划线),男生读“白杨赞”(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 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 1、这样的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课文第2小节,男生读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白杨树外在形象 极普通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普通对抗西北风——坚强不屈内在品质 不平凡生长环境雄壮伟大黄绿错综(色彩) 无边无垠(幅员) 坦荡如砥(地势)4、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

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5、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三、学以致用。

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

学习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

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 ——不是2、知人论世:《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革命根据地军民却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他们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七小节 (1)、将 “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其实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小节。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仪器“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五、拓展迁移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

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师生交流。

雄壮伟大的生长环境(极普通)白杨树(不平凡)烘托六、作业:1、背诵课文第七小节。

2、将课上的练笔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2、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哪些方面?明确: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1、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

(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三、写法探讨——怎么去写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提问: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明确: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3)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总结:课文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三个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说明: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

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第二课时四、主题探究——为什么写1、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示例:“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七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