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著名摄影师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著名摄影师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著名摄影师在摄影界有这样一位人物,以其独创的摄影理论,卓越的摄影作品影响了无数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就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人物生平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母亲的家族则世代经营棉花,并在诺曼底地区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

因此,家庭富裕的布列松可以更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好在摄影中的布列松布列松的父母希望他接管家族生意,但他对此毫无兴趣,而是对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潜心学习绘画。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审美、构图等艺术理论,这些知识积淀被他运用到后来的摄影生涯中1929年,布列松获得了他的第一台照相机;1931年,布列松决定放弃绘画,专心摄影,契机是他看到了摄影师Martin Munkacsi的一幅剪影作品,为照片中的自由之美所震撼,他说"I suddenly understood that a photograph could fi某eternity in an instant."(“我突然明白,一张照片能够瞬间凝结永恒”)“决定性瞬间”布列松的“瞬间美学”影响了无数摄影者。

决定性瞬间,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代表作《男孩》上面这幅小男孩的照片,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经典作品。

小男孩怀抱两个大酒瓶,兴高采烈、心满意足地走在街上,大抵是顺利完成了爸妈交给他的任务。

照片中的主人公在这一个瞬间自然流露的情感被抓拍下来。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本着这样的理念,布列松擅长从平凡日常中取材,在寻常街道上抓拍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布列松凭“决定性瞬间”这一理论获得了大批拥趸者,1947年他联合一众优秀的摄影师创办了“马格南图片社”,成立70年来,它对世界纪实新闻摄影事业、记录历史、反映社会问题发挥了巨大贡献布列松在中国布列松认为,“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解读摄影大师布列松作品

解读摄影大师布列松作品

布列松认为:
世界凡事都有
其决定性瞬间,
他决定以决定
性瞬间的摄影
风格捕捉平凡
人生的瞬间,用极短Fra bibliotek时间抓住事物的表
《 积
象和内涵,并 使其成为永恒。
水 的 路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
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
责任,每个摄影师都
应深具尊严感,都应
意识到:无论一幅摄
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
技术多么到位,如果
它远离了爱,远离了
一、乾净的画面,避免复杂的背景。
二、凸显主体,不要贪多。画面中主体大一点,背景小一些或 模糊些。
三、看起来舒服的画面就是好照片
四、发挥创意。例如,有时:逆光可营造透明的感觉;闪光可 弥补光线之不足 ,或消除强弱对比太大的不协调。
五、充分利用不同镜头的特性。
六、养成多观察的习惯,把握拍摄的时机。经常拍照,做不同 的尝试,经验的 累积有助技术的提昇。
七、多接触好作品、好艺术品,增进艺术品味。
八、没什么是不能入镜的。
对人类的理解,远离
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 成功的作品。布列松
柏 林 墙
的立意是高远的,但

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

是微小的。
《柏林墙边》
轧金子(1949,上海)
《纽约》
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美 国 模 范 监 狱 所 见
(1975)
拍好照片的要诀-----------
布列松
(1908 -2004) 法国人
世界著名的人 文摄影家, “决定性瞬间” 理论的创立者 与实践者。被 誉为"现代新闻 摄影之父"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着名的摄影师之一,他被誉为是纪实摄影和街头摄影的创始人之一,是现代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精湛的技术著称,而他的摄影思想更是对整个摄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对摄影艺术的贡献以及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一、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布列松提出了“抓拍”的概念,即用相机捕捉瞬间的生活。

他认为,摄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摄影师要能够准确地捕捉那一瞬间的情感和情绪,并将其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

布列松在拍摄时通常使用35mm相机,并将其设置为最大光圈和最快快门速度,以便能够更好地捕捉瞬间的生活。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抓拍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全世界摄影师的推崇和学习。

布列松还提倡“构图”的概念,即摄影作品的构图要有秩序、平衡和谐。

他强调构图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和核心,是摄影师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在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对整个摄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抓拍方式和精湛的构图而著称,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学习。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和艺术风格成为了现代摄影艺术的典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楷模。

他的影响不仅在摄影界,也深入到了艺术界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代摄影艺术的宝贵遗产。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还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真实、生动、深刻的特点而著称,为后人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为后人了解历史、感受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和参考。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财富,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学术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财富。

学者们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和摄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之成为了摄影学科中的重要课题和研究对象。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大师之一,他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瞬间和情感,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成为了他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的作品背后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原则。

一、抓住瞬间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擅长抓住瞬间的能力。

他用相机捕捉了许多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些瞬间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让人觉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一刻的真实和震撼。

布列松所追求的并不是静态的美,而是通过瞬间捕捉到的真实生活。

他说过:“摄影是捕捉瞬间的艺术。

”他相信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摄影师的任务就是把握住这些可能性,将它们转化成艺术作品。

二、构图和构图布列松的构图技巧非常出色,他擅长利用画面的线条和形状来营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称与不对称的构图,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非常巧妙,这些元素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构图之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布列松还非常注重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他善于利用线条的延伸和形状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这些技巧使得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三、情感和人文关怀布列松的摄影作品除了技术上的精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将摄影视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不仅仅关注事物本身的形式美,更关注事物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人物,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记录和观察,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状态的反映。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将那些被忽略和被遗忘的瞬间呈现给世人。

四、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并不局限于表现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观察和反思现实世界。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作品精选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作品精选

布列松摄影生涯简介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

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未毕业。

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

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列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

当时,22岁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

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

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

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

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列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

越狱后,他在1 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

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

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以他的独特的摄影风格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摄影界。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瞬间的捕捉而闻名,他的摄影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人,被誉为“35毫米的马赛克大师”。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可以概括为“抓住瞬间”,他认为瞬间是摄影的本质。

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他捕捉到的那一瞬间的生动和真实,这些瞬间充满着生命力和情感。

他在摄影中强调的是捕捉到瞬间的真实性和情感,而非事先构图和后期修饰。

布列松相信,摄影师应该成为耐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捕捉者,等待着那个真实的瞬间的到来,然后迅速按下快门捕捉下来。

布列松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画面构图的艺术”,他认为画面的构图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布列松在摄影中常常运用对称、线条、几何形状等元素构图,通过精心的构图使照片更加有力量和美感。

他善于利用周围环境的线条和造型来构建画面,他的作品中线条感强烈,画面清晰明了,呈现出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艺术效果。

布列松的构图理念影响了众多摄影师,成为了摄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参考。

布列松还强调“光影的运用”,他认为光影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利用光影来营造氛围和塑造形式,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立体感。

他喜欢使用自然光,通过光影的对比来营造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使观者在照片中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魅力。

布列松的光影运用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表现力,成为了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成为了摄影界的经典。

无论是在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中,布列松的思想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今的摄影创作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布列松的影子。

他的摄影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使他们更加注重观察和捕捉瞬间,更加注重画面构图和光影的运用,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布列松经典作品解析

布列松经典作品解析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 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 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 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 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 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 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 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 “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 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 要的部分。”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 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 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 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 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 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 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 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 格 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 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 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 人。”
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 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 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 玛丽莲· 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 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 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 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 度。
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国 1908-2004
决定性的瞬间——布列松的摄影哲学
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 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摄意味着记录—— 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 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 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 上。
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这 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 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而这,正 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布列松作品分析范文

布列松作品分析范文

摄影作品分析范文拼贴的魅力大卫。

霍克尼的作品梨花公路当艺术家遇上照相机,他的摄影作品也会带有他绘画的风格。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拼贴摄影的风格形成纯属偶然,一次,来参观他绘画作品的观众将许多宝丽来胶片忘在他的家中,大卫用它们拍摄了些建筑物的照片,并把这一系列照片粘在他的画板上,形成一张大照片,照片拼贴画从此展开。

后来大卫开始使用35mm胶片,大卫的巅峰之作是一幅巨大的拼贴画,名叫“梨花公路”,为了拍摄此相片,查找了该地区几十年以来的气象预报,确定了十来天都是晴天的拍摄时间,找好角度后,他甚至在拍摄地搭了个帐篷,就像坐牢一样,他使用35mm相机,每天只能在阳光最充足的两个小时内拍照,最终耗时8天完成这幅作品。

有趣的是他将这几天使用过的酒瓶、饮料瓶也拍摄进去,几百张照片最终拼贴又花费了几天时间,最终大作完成。

由于是拼贴画,这幅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中每一部分都使用小光圈以营造大的景深效果,表现的每一部分都相当清晰,无论是前景中的破百事可乐罐子,还是远景中地平线上的山脉,有人戏称,就连“f64”小组也会嫉妒她的景深。

这幅作品的拍摄地点都是在相距不远的几平方米之内,对外进行扇形样的发散式拍摄,大卫尽量掌握好各种方位的透视关系,以达到真实的透视效果。

纪实摄影作品分析黑白低调,一种沉重的感觉,这是总体的作品氛围。

给观者造成视觉上的压抑感第一幅作品的主题是这个孩子,面部娇嫩的孩子,但是眼神却透出一种忧伤,一种不应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忧伤,而抱着她的,是救援人员的头盔,表明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灾难现场拍摄的。

第二幅作品也同样出现了手这个元素,不同的是,这是两双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手,手上的皱纹和沟壑,包括指甲的残缺,说明这两双手是经历过各种劳作的手,为了生活,这两双手显出了更多的老态,更多的沧桑。

而且,这很明显是两个老太太的手。

从她们手腕上的银质饰品上可以看出来。

脚下的水泥地,也暴露出她们的居住环境,阴暗和潮湿,地上的水渍还隐约可见,地板的裂缝不断涌出潮气来,老人的手上有很多黑色的元素,指甲被磨平,甚至磨伤,说明她们在从事与脑力无关的工作,也就是体力劳作,或者在煤场刨煤,或者在分拣什么矿石之类的东西。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一一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 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部分经典作品:1.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新闻摄影布列松《男孩》

新闻摄影布列松《男孩》

《男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2日)法国著名的摄影家,年少时学习绘画,1930年开始加入摄影创作,1931年广泛游历各地,作品也开始在报纸、杂志、书籍上陆续发表。

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

他同时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

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

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名摄影师,布勒松却厌恶被摄,对个人隐私异常重视。

有关布勒松肖像的公布图片少之又少。

甚至在1975年当他接受牛津大学荣誉学位时,上台领奖的他居然用一张白纸遮着自己的脸。

将相机放在一个人的皮肤与他的衣服之间布列松曾经对记者说过,“对我来说最难的是肖像摄影。

你必须要将摄影机放在一个人的皮肤与他的衣服之间。

"意思是作为一个摄影师,你需要透过人物本身的外貌,看到人物深层次的性格、心情、在环境中所表达的信息以及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等。

《男孩》画面中,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

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 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

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

你拍摄的主题必须要看不见你,而你的速度必须要很快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纪实摄影人和新闻摄影人。

从这《男孩》这张照片中,可以体会到布列松深厚的抓拍功底,试想一下,如果照片中的男孩看向了镜头,那样照片的视觉效果将大打折扣,不难推测,布列松熟练地操作手中的莱卡相机捕捉下了这张不可复制的传世经典。

在街头摄影中,摄影者时时刻刻保持观察的状态,甚至在拍摄前先想好构图,再加上足够的耐心,等待有趣的画面出现。

这样以后,你拍的前一万张照片都是烂的我想布列松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想要告诉大多数的摄影人,拍照对于摄影者就像是射门对于足球运动员一样,反复地练习上千万次之后,你自然而然地就摸索到了其中的规律和窍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习惯和拍摄习惯。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布列松作品赏析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布列松作品赏析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布列松作品赏析《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是法国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作品中,布列松将形式与光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瞬间捕捉,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画面。

首先,这幅作品的构图独具匠心。

布列松将火车站后面的栅栏作为前景,将目光引向远处的海报和舞者,以及更远处的梯子和水坑。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营造出一种深度感,还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透视的力量,仿佛自己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个生动的场景。

其次,布列松对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

在黄昏时分,光线柔和而暗淡,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他巧妙地利用这种光线,将火车站后面的栅栏和海报上的舞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舞者的身影,在暗淡的光线中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布列松还通过细节的捕捉和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流动的诗意。

水坑里的涟漪、海报上的舞者、远处的梯子,这些细节都在瞬间被捕捉下来,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画面。

这种流动的诗意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还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涌动。

最重要的是,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他认为,摄影的本质在于捕捉那个决定性的瞬间。

在这幅作品中,布列松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瞬间,让舞者的身影、海报上的舞者、水坑里的涟漪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

这种瞬间的捕捉和呈现,不仅展示了摄影的艺术魅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是一幅充满诗意、情感和艺术性的摄影作品。

它充分展示了卡蒂埃-布列松对形式、光线和瞬间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感。

布列松纪实摄影:《两个中国》历史交替时刻(1)

布列松纪实摄影:《两个中国》历史交替时刻(1)

布列松纪实摄影:《两个中国》历史交替时刻(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二十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

1908年出生于法国,2004年8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布列松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1948年至1949年,布列松在中国行走了一年,其中有6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6个月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在变革中的历史瞬间,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本帖图片均出自布列松于1955年出版的《两个中国》(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一、北平1948年12月的北平已经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在布列松的镜头里,表现最多的是围城内百姓的生活习惯并未改变,人们还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

1948年12月,北平,街头的警察。

1948年12月,北平,阅读报纸,通告南方国军的胜利。

1948年12月,北平,茶馆里。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1948年12月,北平,茶馆里。

1948年12月,北平的茶馆。

1948年12月,北平,城外被共产党军队包围。

国民党召集的10000名新兵站在皇宫的院子里等待命令。

1948年12月,北平,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国民党征召的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1948年12月,北平,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国民党征召的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右侧是摄影师布列松。

1948年12月,北平,国民党征召的新兵,母亲在叮嘱儿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在拍摄中独特的感受力和洞察力。

他是人文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拍摄真实、自然、瞬间的瞬间和人类情感。

这篇文章将分析布列松的摄影思想,以及他如何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他的理念。

布列松摄影思想的核心是“瞬间”。

“瞬间”是指拍摄者看到并捕捉到的瞬间时刻,它瞬间的闪现及瞬间的消失使摄影者有了在时光中定格的能力,也让瞬间成为了摄影者表达自我的工具。

他认为,只有通过捕捉特别的瞬间,才能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

他相信,每个瞬间都是独特的,并且不能被重复。

因此,拍摄者必须敏锐地观察,并在瞬间出现时迅速拍摄,以捕捉瞬间所带来的情感和意义。

布列松的摄影风格以自然主义为基础。

他相信,摄影应该表现出自然界中的真实情况。

他的摄影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拍摄者在用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一种真正的现实情况。

他很少使用特殊的技巧或装置来拍摄,而是利用自然中的光线、背景和对象的姿势来表现瞬间的情感和意义。

他喜欢使用暗室技术,以保持自己作品的真实性和质量。

布列松在选择对象时很谨慎,他经常以人为主题。

他喜欢在人群中寻找人物,展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活的细节。

他特别关注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以此传递情感和意义。

他的作品经常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普通瞬间,这些瞬间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视或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在这些瞬间中,他发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富有表情的一面。

布列松相信,摄影是一种能够捕捉到感性的方式,因此他的工作中强调情感表达。

他的作品充满了灵魂和生命力,这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真诚的情感来表达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

他认为,摄影不仅是技术和色彩的结合,更是一种能够深入人的灵魂的艺术形式,往往通过瞬间带来的情感和意义来表现出最可贵的价值。

总而言之,布列松的摄影思想是瞬间、自然和情感的结合。

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真诚的情感,他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并成为了人文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闻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摄影——图片作品分析1.针孔成像原理图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

光进行直线传播。

当光经过景物,再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2.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 )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

3.绘画桌暗箱通过暗箱将影像投射在绘画板上,然后用笔描画出影像的轮廓,创作逼真的绘画。

4.窗外景色又名《鸽子窝》(实景)。

1826年,尼埃普斯将一面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进照相机,然后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对着窗外的景物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曝光,最终制出了这张风景照片。

这是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

5.尼埃普斯(1765—1833)和他的照相机6.牵马的孩子2002年,法兰西博物馆购得一幅尼埃普斯拍摄的荷兰版画《牵马的孩子》。

经摄影史家考证确认,这幅照片摄于1825年,比《窗外景色》的拍摄时间早一年。

现在有观点认为,《牵马的孩子》应该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7.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1851)是“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

8.尼埃普斯与达盖尔9.工作室一角摄于1837年。

达盖尔将一面涂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放在加热的水银蒸汽上熏,再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

他用3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这张自己首次定影成功的照片。

10巴黎寺院街达盖尔摄于1838年。

这是达盖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照片中场面宽阔,景物清晰,具有较强的空间纵深感。

11.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1800—1887 )12.塔尔博特用卡罗摄影术拍摄的人物肖像的负片及印片摄于1845年。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负片人物肖像。

13.汉堡大火废墟比欧乌、史特尔茨纳摄于1842年。

14.芬顿(1819—1869)和他的马车摄于1855年。

抱酒瓶的小男孩图评分析

抱酒瓶的小男孩图评分析

抱酒瓶的小男孩图评分析
带着酒瓶的小男孩(巴黎穆浮塔街)
2004年8月3日,20世纪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马格南图片社的联合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国逝世,享年95岁。

在摄影世界中,布列松的地位可以说极其崇高了。

他是第一位被卢浮宫收藏作品的摄影师,为本是纯记录的新闻摄影注入了人文和艺术的内涵。

他走遍世界各地,拍摄了无数令人难忘的照片,记录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活出了一份令人羡慕又仰慕的传奇人生。

但如果我们回到他的照片本身,就会发现,布列松的作品能够持续几十年都如此打动人心,并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他始终关注的平凡中的动人。

比如他最有名的这一张照片,既不是名流也不是英雄,只是巴黎街头一个普通小男孩帮爸妈买东西回家,却点亮了每一个观看者的脸庞。

对于小朋友来说,买这么两大瓶酒,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了!小男生的脸上满是自豪和得意,再看他身后,哟,还有两个小迷妹,那这小伙子累不累的可更得硬撑了。

这个瞬间,引得我们每个人都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心里也不免留下了一个悬念——他可别没走几步就扑街啊!
布列松将这份幽默感与紧张感交织起来,呈现了跨越时空的亲切、真实与生动。

西方最大但人文艺术摄影

西方最大但人文艺术摄影

西方最大的人文艺术摄影引言人文艺术摄影是一种通过摄影将人类生活、情感和文化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西方,人文艺术摄影在过去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西方最大的人文艺术摄影作品,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西方人文艺术摄影的起源西方人文艺术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摄影刚刚发明不久,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摄影来捕捉现实世界中的情感和美感。

这一时期的西方人文艺术摄影往往通过黑白照片来表达,照片中的人物和场景都带有强烈的情感和故事性。

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西方人文艺术摄影的先驱之一。

他的作品《乞丐母亲与她的孩子》以其真实而感人的场景而闻名,展现了贫困和社会问题。

布列松的作品启发了一代摄影师,他们开始探索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传达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观点。

西方人文艺术摄影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人文艺术摄影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摄影师们开始尝试使用彩色照片和新的摄影技术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一些摄影师开始采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展现出来。

著名的西方人文艺术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以其对自然景观的捕捉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而闻名。

他的黑白照片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之美,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在20世纪后期,一些西方人文艺术摄影师开始尝试将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更具艺术性和想象力的作品。

他们使用色彩丰富的照片和后期制作技术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

西方人文艺术摄影的文化背景西方人文艺术摄影的发展受到了其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西方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被视为宝贵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人文艺术摄影中得到了体现,摄影师们经常通过拍摄个人故事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布列松有着怎样的摄影理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布列松有着怎样的摄影理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布列松有着怎样的摄影理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本文导读: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是指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决定性瞬间》是第一本摄影著作(1952年),后来成为布氏摄影方法的同义词。

书中,他定义摄影为"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相伴"徕卡"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这与他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他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

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

他通常使用35mm平视取景小型相机,使用50mmf2的镜头拍摄,拍摄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实为宗旨。

他从不使用闪光灯等附加光源。

当光线不足时,他宁可使用高速胶片。

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结缘"马格南"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该图片社在二次大战之后真正引人注目。

战争时期,卡帕在前线与死亡斗争,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名作。

二次大战开始,布列松从军后成为德军的俘虏。

三年中,他两次试图逃走,第三次终于成功。

他返回巴黎,参加了抵抗组织。

这一时期,他拍下了许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肖像。

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鲁欧、撒尔托尔等人的肖像都收集在他的《决定性瞬间》中。

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摄影著作。

收录了他本人选择的600张图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绘画、电影摄影、个人生活方面的图片,其中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02年。

有许多少见或从没有出版过的作品。

还有许多抓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包括那张1938年的家庭野餐的照片,1932年在巴黎拍摄的跳过水坑的男子照片等。

布列松的这张照片好在哪儿?

布列松的这张照片好在哪儿?

布列松的这张照⽚好在哪⼉?
此⽚拍摄于⼆⼗世纪五⼗年代,题⽬为《巴黎穆费塔街》(Rue Mouffetard, Paris)。

在布列松的职业⽣涯中,该⽚的题材意义其实并不⼤。

这张照⽚好就好在它运⽤⼩男孩的表情展⽰了⼀个⼤时代的微妙变化,所以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在这张照⽚中,⼩男孩怀抱着两⼤瓶红酒雄赳赳⽓昂昂地向拍摄者的⽅向⾛来,他后⾯的⼩⼥孩已经发现了摄影师。

⼩男孩的脸上带着⼀点点好似胜利归来的得意神情。

布列松通过穆费塔街上⼩男孩的表情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个信息——⼆战结束了,法国乃⾄欧洲进⼊了承平时代,⼈们的⽣活正在变好。

从拍摄技巧的⾓度来说,虽然这张照⽚上⼩男孩的⾯部有⼀点点模糊,但是在相机没有⾃动对焦功能的年代,抓拍⼀个迎⾯⾛来的⼈是需要较⾼的抓拍技巧的。

这个真实的瞬间也就成了五⼗年代的定格。

坚持抓拍,从不摆布也是布列松贯彻终⽣的信条。

提到布列松的抓拍,就不能不说“决定性瞬间”。

17世纪的雷茨(Retz)主教曾在⽂章中写
道:“世间万物皆有其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偶然读到这句话后便将其记住,并从其具体语境中抽离出来。

如今,这⼀概念被每⼀位从事纪实摄影的⼈熟知。

有意思的是,照⽚发表后,⼩男孩被他的⽗亲责打了⼀顿。

原来,这个孩⼦是偷偷地为邻居跑腿买酒,赚零花钱呢!⼏⼗年后,当他五⼗岁⽣⽇时,布列松将这张照⽚签名后送给了他。

经历过岁⽉,当他再看到这张照⽚时,回忆⼜会怎样⼀触即发呢。

马丁·曼卡奇:他让布列松拿起了相机【布列松的选择】NO.013

马丁·曼卡奇:他让布列松拿起了相机【布列松的选择】NO.013

马丁·曼卡奇:他让布列松拿起了相机【布列松的选择】NO.013《布列松的选择》是世界摄影巨擘亨利·卡迪埃·布列松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做的一件造福后世的事情,他在全球范围内把自己这一生最推崇的85位杰出摄影家的代表作收集到一起(每人一张,个别人有两张)在巴黎办的一个展览的名字。

这93张杰作时间跨度达117年。

本期为第十三期。

马丁·曼卡奇 Martin Munkacsi (1896-1963)1931年,三个正在跑进坦噶尼喀湖的非洲裸体男孩,悄然闯进了一位匈牙利摄影师的镜头。

生命的律动与激情和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动感瞬间被这位匈牙利摄影师用照片完美地记录下来。

取名为《坦噶尼喀湖的三个男孩》。

这幅照片也直接影响了日后的摄影大师布勒松对“瞬间”概念的理解。

布勒松后来回忆道:“我必须得说,它对我而言是一幅特殊的照片,就像点燃烟火的点火器......使我突然感到摄影可以通过瞬间来达到永恒。

这是唯一一幅影响过我的照片。

照片里的影像是如此的富有张力而生气盎然。

这简直是个奇迹,直到今天我仍然对它折服不已。

”这位伟大的摄影师便是马丁·曼卡奇。

对很多人而言,匈牙利的三大摄影家是安德烈·柯特兹、布拉塞和罗伯特·卡帕,很少有人知道马丁·曼卡奇。

其实他在当年的知名度要远远超过前三位。

在一段时间里,他也是这四个人中混的最好的一位,30年代,曼卡奇的年薪就超过了10万美金。

马丁·曼卡奇出生于匈牙利,后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少年时期曾几次离开家庭谋生,表现出独立自由的个性。

1912年,年轻的曼卡奇在布达佩斯开始了浪漫的诗歌写作生涯,为杂志和报纸留下了青春时代的创作痕迹。

同时为了谋生,他还开始为一些杂志采写体育报道,并且在接触了相机之后于1921年开始为《Az Est》杂志拍摄体育照片,在动感的世界里开始了图像的探索之旅。

1927年曼卡奇来到柏林,很快与著名的厄尔斯坦通讯社签订了三年的合同,经常为《柏林画报》以及通讯社的刊物投稿,拍摄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体育摄影,同时包括一些新闻采访,并且逐渐涉足时尚摄影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
"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部分经典作品:
1.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2.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

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3.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5.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

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

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

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6.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

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7.男孩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

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摄影家布勒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布勒松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是名符其实的.他有不少这类表现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情绪的作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抓拍究竟在摄影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这些名作当中可以体会到.布勒松认为:"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
8.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9.轧金子(1949,上海)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

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10.门里门外(1949,北京)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11.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

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mm或90mm等镜头拍摄。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1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