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合集下载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之处,有许多的优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下面,我就新教材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教材的优点1.印刷精美,原始素材插图增多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线条式图画展示形式,直接采用大量原始的照片或影像素材,而且大多数图片属于第一次使用。

这些图片取材广泛、真实,不仅能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而且提高了可信度,渲染了历史氛围,使教材有了艺术欣赏价值,实现了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以前枯燥的历史知识由此变得更加立体,这不仅符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也使古老的历史情景活生生地得以展现,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2.自我检测活泼新颖新教材把“干巴巴”的练习题换成了带趣味性的“学思之窗”和“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

尽管实质上保留了“材料解析题”,但在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等方面都显著加强。

在检测学生牢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识记、理解、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改变以往所谓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固定答案,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和发现。

3.编排模块化和内容专题化体例的确立新教材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编排和专题化体例,把分散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一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系统化、规范化,以完整的概念或事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展现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尽量避免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单调重复,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师生重新感悟历史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热情。

同时,也在追寻某一模块的溯源与影响中推动师生要特别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一套又一套新的、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法和学法被挖掘出来。

而新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崭新的编排形式,对高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

历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历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历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郭红超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我也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深刻地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的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

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

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

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

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

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

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一个月了,虽然假期里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

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

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

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

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

这对于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

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

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二)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

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

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

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

”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三)既依赖“教辅”,又对“教辅”不满意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劣浅析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劣浅析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劣浅析盘县华夏中学李开菊贵州已经是高中历史新教材实行的第五年,从人民版教材的使用后发现它最大的优点是图文并茂、材料非常丰富,专题性强,适合我们地方的高三的中上层的学生用。

但也有更多的不足,粗略分析如下:首先,历史知识构建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按常规,是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方能产生对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二我们的新教材,必修二讲经济,必修一讲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内容。

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杂乱无章的。

功底不扎实的老师也很弄不明白,何况学生。

所以教师要先看必修二(提前看),教必修一时与必修二进行有机结合,不说让学生明白,至少自己和部分学生清楚。

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学习必修三要轻松一些。

其次,历史知识本身也缺乏内在联系。

编撰教材的专家们可能考查的是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自觉性强功底又扎实的孩子,在根本不了解我们落后山区孩子基础差的情况下弄出了这一轮的新教材。

学生对经济几乎一无所知便要学习政治制度,没有原因、背景过程分析突然给出一个结论,学生一头雾水不说,老师也不一定说得很明白。

历史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等等,分到不同的模块,甚至根本不全,提到什么问题学生大多数是一知半解。

学生连按某种学术观点分化出来的知识不全了解,要在高考中做好源于教材又高一教材的题目谈何容易!再次,同一个历史问题,许多地方提及,但没有一处讲清楚。

给人的感觉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一个好好的身躯,把它砍成几块,通史学得不好的老师很难把它融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何况学生?见于以上情况,老师要多辛苦一些,把新教材三本必修作全方位的了解,教学时可能要适当对教材做些重组。

如果是刚上高中的老师一定要找一套五年前的老教材,因为它简易的通史,把事件的原因、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意义放置于同一个空间中去把握。

教情要以学情为基础——高一的历史如何教盘县华夏中学李开菊11中的学生基础相对差,有部分学生可以说不具备读高中的素质。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困惑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好奇和热情也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已有十多个年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但在新课程面前,还是显得手忙脚乱,有些力不从心。

笔者现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罗列如下,以求教于各方行家。

一、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严重脱节,教学目标难实现三年多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给笔者最大困惑就是学生基础知识很是欠缺,课堂上基础知识落实太难,且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严重脱节,三维目标难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式的编排体系,强化了知识体系,淡化了基础知识,这种编排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基础知识已经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相当贫乏。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乡镇中学,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再加上受师资、不重视“副”课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很好地开设过历史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在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历史课上,曾问过学生这样的问题:唐朝是哪一年由谁建立的?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上来。

大部分学生连我国古代朝代的沿革都不能完整地叙述下来。

学生基础知识如此欠缺,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显得很困难。

二、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现了脉络化、结构化的特点,主要叙述知识的体系和框架。

但由于学生不掌握基本史实,所以很难构建起知识体系,以至于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补充大量的史实。

例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时间跨度大,内容相当多,在旧教材里分九课时来讲述,新教材只用一课时。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开课中存在的问题从2008年秋入学的高一年级始,我市的高中学校统一使用了人教版的高中教材。

到2009年秋季结束,2008届学生都进行完了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从2010年春开始,这一届学生都开始了选修模块的学习(有的上学期就开始了),然而,在选修模块的学习上,却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虽然大多数学校能够按照省教育厅教学指导意见开课,但仍有极个别学校我行我素,想当然的开课,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结果选修课有开选修一、四的,有开选修一、四、六的,有开一、二、四的,有开一、三、四的,等等。

二、教师使用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感觉到的问题1、在听课评课和与教师座谈中,老师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必修模块课本编得简略,看起来书上内容很少,没有多少字,但这些文字的知识背景很多,如果不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样教师讲起来就非常困难,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

相比较而言,老师们觉得选修课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老师们普遍认为,选修课教材编得较好,上课容易处理,讲起来容易。

不存在我们原来认为的选修课不好讲的问题。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初中所学内容大都没有印象,高中一入学就采用专题模式讲,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老师讲起来也有很大难度,直接影响了课堂进度。

3、学校硬件跟不上,一些学校老师没有电脑或有电脑没有网线上不去网,教室里没有电脑操作平台,老师想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用不上,直接影响了一些课堂内容的教学,使一些需要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无法用多媒体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些学校领导没有课改意识,使一些老师的课改课或采用意识的课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评价,甚至受到指责,影响了教师进行新课改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实施教学还采用老办法的现象还很普遍,许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教材,采用老办法,不管什么课型,都是采用老办法,上课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先提问旧课再导入新课,板书标题逐目讲解,一讲到底,老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可见,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摘要: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教师会贯彻落实政策的要求,在讲授历史概念时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致寥寥,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地反思回顾,采纳学生的建议,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知识,增添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基于此,以下对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应对建议引言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价值已逐渐显露,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采取科学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

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存在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一、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在对高中历史课堂展开调研后能够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会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其时间、经过和结果,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死记硬背。

在此模式下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较为浅显,对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判断,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习积极性会被磨灭殆尽,且高中阶段学习节奏快,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科学习压力较大,教师采用不当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地讲解历史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大多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出优化调整,以口头讲述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中兴致寥寥,部分历史教师在讲述完章节内容后会进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梳理章节学习的重点,及时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并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此背景下,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若高中历史教师延续口头讲述,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其全面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之处,有许多的优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下面,我就新教材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教材的优点1.印刷精美,原始素材插图增多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线条式图画展示形式,直接采用大量原始的照片或影像素材,而且大多数图片属于第一次使用。

这些图片取材广泛、真实,不仅能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而且提高了可信度,渲染了历史氛围,使教材有了艺术欣赏价值,实现了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以前枯燥的历史知识由此变得更加立体,这不仅符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也使古老的历史情景活生生地得以展现,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2.自我检测活泼新颖新教材把“干巴巴”的练习题换成了带趣味性的“学思之窗”和“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

尽管实质上保留了“材料解析题”,但在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等方面都显著加强。

在检测学生牢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识记、理解、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改变以往所谓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固定答案,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和发现。

3.编排模块化和内容专题化体例的确立新教材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编排和专题化体例,把分散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一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系统化、规范化,以完整的概念或事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展现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尽量避免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单调重复,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师生重新感悟历史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热情。

同时,也在追寻某一模块的溯源与影响中推动师生要特别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一套又一套新的、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法和学法被挖掘出来。

而新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崭新的编排形式,对高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内容过于繁杂、教材更新周期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问题分析1. 内容过于繁杂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以“修身”的理念为核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内容过于繁杂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事件、人物众多,而且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容也相对复杂。

这使得教师往往只能匆匆带过,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

2. 教材更新周期滞后新课改意味着历史教材的更新和改进。

然而,现实中教材更新的周期相对滞后,导致学生使用的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存在差异,无法及时跟上教学内容的改革。

这就使得教学所用的教材与实际要求脱节,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

3.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采用教师主导的一体化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和开放性。

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降低,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同时,也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对策提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 1. 精简历史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而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精简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加强教材更新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历史教材的更新和审核,确保教材与新课程要求相符。

同时,学校应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教学用书。

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以保持与教学内容的同步。

3.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通过引入互动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创新评价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应对这些困难,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教材更新和教学内容的压缩新课标下,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压缩,教材也有所更新和调整。

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于一些教材更新较大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对于教学内容的压缩,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所侧重和深入讲解,避免泛泛而谈,重点失焦的情况。

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做到知识点的精讲细讲,确保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系统完整的。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于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学生可能会觉得内容单一乏味,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历史文物、实地教学等方式,使历史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可感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会爱上历史,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历史的魅力。

三、考试评价体系的改变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增加一些开放性题目和应用题目,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会更高。

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并适应新的考试评价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考试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神思能力,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考题。

四、教学资源的匮乏在新课改下,对于历史教学的教学资源要求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教师需要更多地利用一些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资源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社团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历史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历史素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些弊端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些弊端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些弊端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

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专题型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国和世界通史的掌握很不到位。

因为在我省,乃至全国很多省份,中考当中,历史是开卷考试。

中考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必要掌握太多的基础知识,也根本不愿花时间记忆历史基础知识。

所以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时间、朝代概念都不清楚,稀里糊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学生基础普遍差,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再加上课时又少、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很困扰。

高中历史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而高中历史新教材采取专题式的编写结构,将旧教材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并且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这就给历史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大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不知所云。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日益下降,课改的宗旨和目标,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就落空了。

所以根据实际看来,高中学生对于专题式的历史知识结构还不适应,不具备探究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地方高中,教学和网络资料很有限的情况下,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很多困难。

二、人民版的教科书布局结构不太合理高中课本必修共分三册,必修一的内容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必修二的内容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文化史。

一般高中都按照顺序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先学必修一内容,而编者没有预想到的是,这样的编排顺序有一些弊端。

首先按内容结构来说,政治史的发展是以经济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是基石,没有经济,就没有政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也随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但同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难点。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知识内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知识内涵1.知识点繁多、难度较大。

新课改中,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繁多,涉及到了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往往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地理、政治、文化等背景知识。

同时,教材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较为抽象和难理解,可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

对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可以采取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需把握教学节奏,不仅仅要讲清楚知识点本身,还需注重如何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标准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拓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缺乏深度和广度。

新课改的高中历史课程相对于之前的教学,更注重史料来源的监管与教育、学生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培养,强调将历史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人际关系中。

这方面教材安排了一定的体现,但要实现深度和广度的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学生的时间紧迫,不能深入探究的知识点需要资源的支持与梳理,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较全面地涉及历史课程。

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历史活起来》这一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创造力,为判断历史事件提供多样化的视角。

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社会活动,结合实践探究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1)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1)
②中老年教师知识老化、知识面相对较 窄、史学观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③新教科书刚刚使用,新的课程内容还 需要逐渐熟悉,新的教法还需要摸索, 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 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着问题。
3.如何充分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突出历史 学科特点,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还存在很 大差距
3.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重构知识 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李付堂先生指出:“促成社会发展各 领域内容的融通”“实现古今历史过程 的贯通”“达成中外历史的沟通”。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 全局。
首先教师要了解历史学科新课程的 整体教学内容,从整体上认真研究课程 标准与教科书,总体设计教学进程,并 重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之间的 内在联系。
首先,现行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生动历史 史实相对较少。
其次,教师往往忽视过程的学习,往往 把学生当作单纯知识传授的对象,认知工 具。
第三,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会考和高考 缺乏了解和认识,新会考与新高考的突出 特点是新情境、新材料、反映现实问题。
5.必修课教学内容含量大,课时相对少, 课时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突出
第四,高中历史新教材新知识、新 内容、新理论较多,课程内容相对较深、 跳跃性强,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
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
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应具有一定的学 科科研能力,但从我省教师的现状看:
①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不足、驾驭 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教学中力 不从心;
生3:第8表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积极 方面是平民与贵族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但我 觉得消极方面是它还带有一些传统色彩。

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看法【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很多的教材内容都随之发生着改变,相对于过去的老教材而言,其很多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精神,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笔者就其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学校开始采用新课标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材,这些新教材的内容到形式上与过去的老教材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过去的单元式变成了现在的专题式,特别凸显出了能力的培养。

本文笔者就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在编写体例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学校和教师用惯了过去的老教材,就会觉得新课标教材的知识较为分散或者其系统性不是很强。

通过对其仔细的研究和审视,可以发现,新课标教材的主线其实非常的明晰,主要分为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大板块的内容。

其中每一板块的内容都引用了很多典型的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文明发展的趋势和脉络。

其经济文明的历程就是从自然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从工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其政治文明的历程就是从人治发展到今天的法治,民众也从以前的臣民发展到如今的公民;思想文明的历程在扬弃中进行批判和继承,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掌握好新课标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点拎线,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在属性上的相似点或者相同点,利用移植或者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想象和联想这些不同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同时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其综合类比和因果类比,启发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认真地分析,进而发现其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类似关系。

比如在学习西方不同国家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确立的时候,可以将美、德、法和英这四国向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路径进行比较,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模式进行分析,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模式主要有政党、宪法和议会等民主形式,主要是以政党制度、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作为其基本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着重强调的是法制、竞争、参与和制衡等,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根据一定的理论线索来进行归类,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思维信号,同时还能促使学生自己进行积极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推知出其他和其相似的历史事件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使其能够活学活用。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近年来,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和教学内容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设计不合理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和组织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例如,有些知识点缺乏相关背景信息,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的困难;有些内容过于简略,难以满足学生的深入探究和思考要求;另外,教材的知识点难易度分布不均,一些过于简单和基础的内容占据较大篇幅,而一些重要的、深入的内容则被简单的提及或者粗略的概括。

二、教学内容单一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每个时期都包含基本的历史事件和主要史实,但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考。

尤其是对于现代史的教学,缺乏对多种历史观点和学术争议的探讨和讨论,难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热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多元化的、立足于当代社会需求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发掘、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方面信息,拓宽知识面和思想视野。

三、教学工具落后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多媒体工具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传统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阅读学习中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的实施,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可玩性,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热情。

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并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特长,而且学生的学习成就难以在不同的考试场合间进行有效的比较。

因此,需要在历史教育中引入多方面的评价方式,打破仅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门槛,采用多角度、多领域、多方式等总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不合理之处,缺乏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期待。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教材编写、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在教材编写方面存在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广泛涉猎的学科,而目前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庞大,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全面讲解。

教材内容的过多会导致学生厌烦,学习兴趣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教材还存在着知识点的堆砌问题,学生难以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历史思维、历史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第二,教师自身素质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问题。

教师在新课改改革中需要具备更高的教学素养和专业知识。

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此外,一些教师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启发式的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要鼓励教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难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应采取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高中历史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目前普遍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较低,许多学生将历史视为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情感价值的任务、讨论课、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新课改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改所带来的变化影响深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等方面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材选择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材的选择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旧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的堆砌,缺乏深度与思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的整合。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仍然沿用旧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

这样一来,高中历史教学难以适应新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积极推广新的历史教材。

新教材更加注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当学校和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新教材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然而,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义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活动和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新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角色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的监管者,而现在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导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然而,一些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角色中,缺乏对新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应用。

这导致教师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例如,可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加强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优缺点及其改进建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优缺点及其改进建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优缺点及其改进建议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5级教育硕士单林云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内容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据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重新编订的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模块+专题”的编写模式,在满足了时代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完美地践行着新课标,但是随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凸显的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基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优缺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即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各大出版社相应地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升级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时代对于人才的新要求。

目前高中教育领域主要流通的历史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

本文针对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历史教材即人教版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究,以发掘其在现实教学使用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对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高中历史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该版本的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优缺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新编订而成的,其教育理念相对而言是前卫的,与旧版(1994年)教材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改革的过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出现的一些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着理性的思维以及教学实践的总结,本文全面分析了其优缺点。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优点1.“模块+专题”编写体系有利于把握历史脉络新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大的改革之处在于打破传统以时序为纲的编写理念,采用了全新的“模块+专题”编写模式,将历史发展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块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与阐述,同时将同一时期的中外史进行混编,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把握某一领域如政治的历史发展脉络,又有助于学生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理性地评判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

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

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

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

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

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

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

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

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

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

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

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

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

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

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

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

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

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

”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

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

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

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