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核心知识点】平均数的意义【前置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具备了初步分析数据的能力。

【后继地位】为后面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思想方法阐释】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及其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具、学具课件、学习纸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运动项目?生:跳绳、羽毛球、篮球……师:咱们同学都是运动爱好者,老师也特别喜欢运动,并且非常喜欢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7号和8号可是场上的主力,下面是他们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你们能看懂吗?7号、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生:能。

师:你们都看懂什么了?生1:一共有5场比赛。

生2:7号第1场,第3场,第4场分别得了9分,10分,11分。

……师:这里的小横线表示什么意思?生1:表示没得分。

生2:这里的小横线表示7号和8号没有上场。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师:仔细观察、分析统计表中每个队员得分情况,你觉得谁的投篮水平更高呢?如果出:生1:8号,因为第一场的7号得了9分,8号7分,7号赢,第3场7号10分,8好第二场13分,8号赢,第4场7号11分,8号12分,8号赢,8号还有一场8分,所以8号的水平高。

师:你真像个小老师,说得头头是道!他是一场一场的进行比较的,第一场的7号得了9分,8号7分,7号赢,把第二场和第三场合起来看,7号10分,8号13分,8号赢,第4场7号11分,8号12分,8号赢,8号还有一场8分,所以8号的水平高。

但是教练要从整体考虑,请同学们观察每个同学的得分,谁的投篮水平更高呢?(下接统计图的引出)如果出这种继续:生2我觉得8号队员的投篮水平高,因为8号的总分是40分,7号队员的总分是30分,8号的总分高。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孩子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几天他们就进行了一场男女一分钟投篮大比拼,你们希望谁赢?各有各的想法,咱们用事实说话,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师:第一轮比赛谁赢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看,第二轮,谁赢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发现比较总数更好一些。

师:男生赢一局,女生赢一局,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三轮,在一名女队员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谁赢了?理由教师请几名同学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师小结:大家所说的平均数是求什么?就是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

这个方法大家同意吗?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接下来咱们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开始研究。

二、分层探究,认识平均数1、移多补少师: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吗?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样移完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像刚才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移完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了5个,2、求和均分男生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呢?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师:其实,不管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怎么样?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啊?老师班里正在评选“优胜小组”,你帮老师算算这两个小组,哪个是优胜小组。

(板书:优胜小组)出示:二、借助素材,体会概念1.整理数据,学习概念谈话:先独自思考并计算,待有了结果就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全组可以形成一种意见,也可以有不同意见。

预设:(1)二组是优胜小组,因为二组的总分高。

算算看。

9+11+13=33(分)7+13+12+8=40(分)(2)一组是优胜小组,因为一组的平均分高。

算算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追问:平均分是什么分数?预设:就是把得分匀匀,让每个同学的得分都一样。

课件展示,匀匀看。

追问:匀匀后,一组同学的平均得分是多少?(11),二组呢?(10)小结:也就是说,一组有三位同学,总分虽然少,但每位同学的平均得分高,二组有四位同学,总分虽然高,但每位同学的平均得分低。

整体来看,一组表现更好,应该是优胜小组。

追问:平均分10分是二组哪位同学的得分?像这样,11就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水平。

(板书)2.利用概念,进行计算,总结计算方法你能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平均数吗?15和17 1、2、3、4、5 1、2、3、4、5、9板书(平均数的求法:移多补少、总数÷个数)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黑板有3排苹果磁片,个数分别为7、3、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磁片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数量没有变?(总量没变)现在每排几个磁片?这个“4”是什么数呢?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小学数学_ 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前置研究单、作业单、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探究思考:哪个队赢了?如果你是小裁判,怎样评判比较公平?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一、情境导入,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1、男女队进行“十秒钟踢毽子比赛”。

根据前置研究单,小组内充分讨论:哪个队赢了?如果你是小裁判,怎样评判比较公平?分组汇报。

2、梳理“移多补少”法。

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看起来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追问:移完后,女队看起来都踢了几个?男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能分别代表两队的一般水平吗?2、升华方法:计算法(1)除了通过观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还有其他办法吗?生尝试回答。

(2)梳理: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3)揭题:数学上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女队中,4就是3和5 的平均数,那么,男队中,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同桌说一说。

二、深入探究平均数的三个特点1、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1)女队表示很不服气,想让老师也加入,为她们翻盘,想不想知道我踢了几个?大屏幕显示:7个。

快速思考:此时女队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再次运用两种方法,加深理解。

)(2)竟然打平了,男队不甘心,又派了一名同学商场。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91到94页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先和后分”等数学方法,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价值。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学习单、圆片,圆形磁钉,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引导:孩子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能告诉大家你喜欢那些体育运动吗?生:跳远。

生:打篮球。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打篮球。

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篮球比赛你们愿意吗?(愿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师:请看—(多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及从成绩记录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横线表示什么?师:横线表示没上场。

还有什么要问的吗?仔细分析7号和8号的得分情况,思考一下谁的投篮水平高呢?2.出示问题,分析思考7号和8号,到底应该派谁上场呢?生自由回答,各抒己见。

(引出要想胜利,需派打球水平高的选手上场。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篮球比赛”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引发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该选谁上场呢?(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教师引导:请细分析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7号参加了3场比赛,8号参加了4场比赛。

根据统计表的成绩,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我认为应选7号,我就比第一场和第三场,他们俩都上孩子们场了,7号的得分都比8号多。

教师引导:你的意思是只比第一场和第四场的得分,其它场打得好不好我们都不管他了,这样行吗?其他学生纷纷喊出“不同意。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从对数据的个别关注到整体关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磁扣,小棒。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建立平均数的意义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谈话引入:同学们,马上春季运动会了,你们班准备了吗?我们班可是积极备战,体育老师让每个孩子填写一份60米跑的成绩记录单,这是我们班小雅的成绩,她很认真的测试了五次,成绩如下:小雅跑60米,时间如下:(秒)15 14 12 10 1460米我通常要跑()秒【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地参与讨论学习。

】2.感受什么是整体水平①认识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填记录单的时候,下面这句话让小雅很为难。

我看到她先是在括号里填了15,然后就擦掉了,为什么擦掉呢?生:15在里面最大,说明跑得最慢。

生:因为通常水平就是平常水平,填个15,不甘心。

师:然后她在括号里填了10,过了一会又擦掉了。

你能理解她吗?她怎么想的?师:对,她怕自己下次跑不出来,万一跑不出来,不好意思。

师:15和10都擦掉了,那填几是比较合适的?预设生回答14,因为跑了两次,最多,比较合适,师引导填14小雅满意吗?顺势出现14比较慢,12比较快,不合适。

师继续:15是最慢的,10是最快的,12是比较快的,14是比较慢的,有没有不快不慢,正好的,能代表她的能力水平的?师: 13?能填吗?生:因为没有跑出来过。

师: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一下,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小白板试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研究。

【设计意图:当数据不一样时,学生的争议就来了。

小学数学_ 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二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平均数的多媒体课件、平均数练习纸。

学生准备:平均数练习纸、练习本。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喜欢下水玩耍吗?(喜欢)乐乐也喜欢,一天乐乐一个人来到郊外的池溏边准备下水玩耍,看到溏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

生活当中你听到过像平均水深这样的词?(生举例说明)师:你们了解得真多,像平均水深,平均身高,平均成绩这样的词,我们在统计学中把它叫做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乐乐看到牌子,心想:(出示课件)我身高140厘米,下水玩耍不会有危险。

你觉得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老师不作结论)那到底有没有危险,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答案就揭晓了。

关于平均数,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还有吗?还想知道哪些?可能孩子们还有些疑问,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教学例1我这儿有一个孩子们收集矿泉水瓶数量的统计图(1)课件出示例1的象形统计图。

(2)师:从这幅图当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3)指名回答。

(4)师: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5)指名回答。

(6)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7)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这个数学问题。

(8)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办法。

(9)展示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a、移多补少法;b、先合后分计算法),师生共同点评。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出研究课题上周的雏鹰活动中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当小裁判,根据一个大组即两个小组的组员所得星的数量选出优秀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和交流好吗?二、展示研究成果,引出“平均数”1、人数相同情况下求和法比较A小组内五位成员和对方组五位成员的比较,自己小组所得星数量分别是3颗、3颗、5颗、5颗、7颗、4颗。

对方组得星数量分别为6颗、2颗、4颗、3颗、5颗,得星数量总和分别为:3+3+5+7+4=22(颗),6+2+3+5+4=20(颗),22颗>20颗,A2组胜出。

请同学们提出建议并交流。

2、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去掉1人的方法B组在汇报的时候遇到人人数不同的情况,4人一个小组,得星分别为:3颗、5颗、6颗、5颗,总数为:3+5+6+5=19(颗),对方小组得星分别为:4颗、5颗、6颗、3颗、3颗,总数为:4+5+6+3+3=21(颗)。

考虑到自己小组与对方组人数不同,所以想把对方组的人数去掉一个,也就是去掉3颗星。

4+5+6+3=18(颗)。

19颗>18颗,我们组胜出。

同学们提出疑问,部分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案。

3、“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C小组学生通过把星星摆出来的方法,将得星多的同学的星移给得星少的同学,求出平均每个同学所得的星,然后再进行比较,学生总结研究方法,引出“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铺垫孕伏.1.小华 4 天读完 60 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 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一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 160 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 1、2 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 3 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索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问题.(板书课题:)2.教学例 2.(1) 出示例 2.用 4 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 6 厘米、 3 厘米、 5 厘米、 2 厘米.这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非每一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 1 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 4 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普通浮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者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 16 厘米,再用16÷4=4 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 6 厘米中取 2 厘米放入 2 厘米杯中,从 5 厘米杯中取 1 厘米放入3 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 4 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 4 厘米.这说明原来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 4 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 厘米,矮个身高 140 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 160 厘米.并非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在不少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7) 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 (厘米)答:这 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 2 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 4 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 4 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一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 4 厘米;例 2 是求的平均数, 4 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一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 4 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 28 米、 29 米、 27 米.求平均成绩.3.教学例 3.(1)出示例 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 6 个同学,第二组有 7 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学生号 1 2 3 4 5 6 7 平均一组136 142 140 135 137 144 ——二组132 141 133 138 145 135 142(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 ÷6=834÷6=139 (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 (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139-138= 1 (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 1 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 7 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 39 千克、 36 千克、 38 千克、 37 千克、 35 千克、40 千克、 34 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一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板书设计探索活动小小预言家活动目的1.让学生通过思量、分析,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活动准备老师把家里今年前三个月用电量情况制成统计表.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用电量 84 度 93 度 87 度约 ? 度活动过程师问:(1)同学们能用学到的本领,帮我算算我家前三个月,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是多少?(2)请你预测一下,老师家 4 月份大约用电多少度?儿童电视节目的调查活动目的l.让学生通过对爱看什么样栏目电视的采集、整理及数据分析,体味统计的意义.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儿童电视片头片段的录相带、录相机、几种表格.活动步骤一、教师打开录相机,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各种节目片头.你喜欢看什么类型节目:“我喜欢看《大风车》”、“我爱看《东方儿童》”、“我爱看《东芝动物乐园》”、“我爱看《小神龙俱乐部》”……二、展开1.师:如果要你去了解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栏目的电视,你准备怎么做?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一问.生:可以在所住的小区进行一次调查生:可以在班级里问一问.师:是不是可以设计项目,让被调查的人来填写.这种方法叫“问卷法”.2.小组合作.下面我们就来讨论采集数据的方案(包括对象、方法、内容).说明自己组的方案及其优点,别的组进行质疑.(l)小组讨论,可能浮现的几种情况;小组 1:用谈话的方法进行调查,步骤是:随意地找同学,碰到一个同学问一些问题 (随机抽样),问题主要有“你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哪个栏目的电视?”小组 2: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小组 3: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还有一点补充,在问卷下面增加了一栏,备注栏,让同学们挑选后还可以写一写问卷中没有引出的但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如《新闻》等.小组 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下面增加了一问,你为什么喜欢看这个栏目.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达板书:采集数据的方法方法:谈话法问卷法随机调查调查的对象:部份全部事前准备:设计谈话内容问卷.(2)评价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三、采集电视栏目的收视情况.出示课题:儿童电视栏目收视率的调查.l.师,现在我们用谈话法来了解我班同学喜欢看的电视栏目.(1)采集数据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姓名性别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原因(2)整理数据并制成表.2.回答问题.(1)男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女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2)哪个栏目是同学们最愿意看的?有哪些收获?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你看电视与你的学习有没有发生冲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90——9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数据整理分析最基础的一步: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

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

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创情导入师:今天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想请大家帮忙,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应该怎么比较?谁有办法。

生举手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想求平均身高。

像平均身高这样的词在统计学当中我们把它叫平均数。

谁还知道其他的平均数。

生举手回答。

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提问:关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通常情况下研究问题要从简单的例子开始(例1),这里就有一个,请看大屏幕。

1、从这幅图当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生回答。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从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片当中我们获取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齐声回答:能。

引导学生提问: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水瓶?2、大家手中都有这幅图,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4、师生共同交流两种解决问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的方法。

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移多补少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计算的方法。

提问:1、平均数13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水瓶的个数吗?2、平均数与实际每人收集个数有什么关系?(二)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两个判断(学习例2)1、判断一生读题并判断对错,揭示答案,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2、判断二生读题,给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3、健康队也参加了比赛。

请同学们当一次裁判看看哪一个队的成绩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的方法。

4、通过条形统计图再次进行比较。

引导出平均数的意义(板书),并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那个队的成绩好。

简单的说一下理由。

师总结:通过对平均数的比较就能裁定哪个队的成绩好,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把它记录下来,谁愿意用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学生说老师写。

并作比较,总结出用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的步骤。

幸福队健康队19+15+16+20+15=85(个)18+20+19+19=76(个)85÷5=17(个)76÷4=19(个)三、巩固提升课件出示:1、先估计一下女生的平均数是多少?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

在估计一下男生的平均数是多少?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

2、学生计算男生成绩的平均数。

并和女生成绩平均数比较出谁的成绩好,说明理由。

3、再观察一下每个人的实际成绩与我们求出的平均数。

你想对男生说些什么?生回答。

4、回过头来解决开始时的想一想和提出的问题。

(四) 总结及布置作业1、实践作业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幸福队健康队19+15+16+20+15=85(个)18+20+19+19=76(个)85÷5=17(个)76÷4=19(个)17<19《平均数》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平均数》效果分析上完《平均数》这一课,在对课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掌握情况好,达标率高从评测练习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全班24人,全部及格,21人优秀,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7.5%。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课开始出示课本例1图片,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

老师借助课件动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平均数所表示的意义,所以整堂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

四、练习设计的精当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大,体现了一定的张力,练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

老师借助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更直观的将平均数与每个人的实际数进行对比,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值得商榷的地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很多,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反馈时如果时间允许,还应该扩大反馈度,倾听更多组的交流意见,发现孩子们在自学中的优点与不足,真正发挥自学的效果。

《平均数》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数据整理分析最基础的一步: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

编写意图: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

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平均数》评测练习一、填空。

1.18、19、20、21、22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

2. 加工一批零件,前2天每天加工120个,后3天共加工420个,这5天平均每天加工()个零件。

3. 我们班每人平均发放5本作文本,18位同学总共需要()个作文本。

4.小明两次考试的分数为92和94,平均分是()。

5. 四年级五位同学跳绳次数为52、56、48、49、50,那么平均跳绳次数为()次。

二、选择。

1、光头强砍树,第一天砍了5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砍了110棵,平均每天砍多少棵?()A、(50+110)÷2B、(50+110+110)÷3C、(50+110)÷32、水文监测站在一天的0点、6点、12点、18点,测得的水位高度分别是8米、12米、7米、10米。

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水位高度。

()A、(8+12+7+10)÷4B、(8+12+7+10)÷(0+6+12+18)3.一个小组有4个图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2千克、30千克、35千克、31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千克。

A.43 B.20 C.324. 明明数学、英语、语文的平均分是95分,期中英语是91分,语文96分,数学是()分。

A.90 B.95 C.985.三年级3个班同学捐图书,一班和二班共捐23本,三班捐了16本,平均每班捐图书()本。

A.20 B.13 C.56. 下列有关平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平均数是偶数B 平均数是奇数C 平均数是整数D 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量三、判一判1、小明家门前的小河平均水深1.1米,小明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2、长青路小学全校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平均每人捐5元。

那么,全校每个师生都一定捐了5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