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风骨论与格律化

合集下载

唐宋诗词的音韵与格律演变

唐宋诗词的音韵与格律演变

唐宋诗词的音韵与格律演变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阶段,其中诗词成为该时期重要的文学形式。

而在唐宋诗词中,音韵和格律的演变对于其艺术表达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音韵与格律演变的历程以及其对古代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的音韵系统1.唐代音韵系统:介绍唐代音韵分类、音节结构等基本概念。

2.宋代音韵系统:讨论宋代对于唐代音韵系统的改动和发展,并分析其特点。

3.对比分析:比较唐宋时期音韵系统之间的差异,探讨可能的原因。

二、唐宋诗词中的格律演变1.唐代格律风尚:介绍唐代各种常见格律形式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宋代格律新探索:探讨宋代在格律上进行了哪些创新,并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3.对比分析:比较唐宋诗词中使用的格律形式,分析其演变趋势和变化原因。

三、音韵与格律的关系1.音韵对格律的要求:探讨唐宋时期音韵系统对于诗词格律有何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格律对音韵的引领:分析唐宋时期格律对于音韵演变和使用规范的影响。

四、唐宋诗词音韵与格律演变对古代文学发展的意义1.影响文学创作风格:讨论唐宋诗人在音韵和格律上的创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

2.促进文化交流:探讨音韵与格律演变带来了古代文学领域内部和外部的交流与融合。

结论通过对唐宋诗词中音韵与格律演变进行详细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古代文学发展。

唐宋时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音韵格律,又进行了创新与变革,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研究唐宋诗词和古代音韵格律的学者来说,这一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此文档是通过自动生成的方式得到,并非从现有资料复制和粘贴而成。

陈子昂 诗风

陈子昂 诗风

陈子昂诗风陈子昂生活的年代大体是唐朝初年武则天时代,距东晋以后天下大乱诸雄纷争的十六国时期并没有过去多久,而陈子昂之后就是开元盛世,唐朝即将迎来国力的巅峰。

文学的发展就如社会一样,也在面临着一个新老交替风格转变的时期,而陈子昂正是这个引领文学走向的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之一。

初唐时期诗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多受前朝齐梁诗风的影响,创作注重文辞华丽,用律格式的讲究,题材上大多以歌舞升平,颂扬圣德为主。

而陈子昂则大力呼吁风骨论和兴寄论。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他认为要一扫齐梁诗风的华丽和奢靡,积极倡导回复建安“风骨”,认为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要充实,言之有物,杜绝奢靡和无病呻吟,柔弱无力的表达,而前朝诗歌就过度追求语言的华丽和形式格律上的讲究。

诗歌要起到应该有的“美刺”的效果,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要具有批判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比如在他的感遇二十八首里:“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

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他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统治者过的是醉生梦死,奢靡浮华的生活,这必将导致悲剧的发生。

诗人身上要富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要敢于抨击时政,心系国家存亡和百姓福祉。

陈子昂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亲自领兵上阵杀敌,为国家扫除边患甚至战死沙场。

他一生空有一腔报国杀敌的心,但苦于屡次遭到陷害,到最后也没能如愿。

在他的《送魏大从军》中:“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既是他勉励好友边塞立功,也是自己豪情的流露,通篇充满着为国献身,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

陈子昂如此推崇建安风骨无非是因为在那样一个时局动荡,群雄争霸的时刻,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他们均是政治家、军事家,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远大抱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作品而且还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一批有识之士,使他们都加入到建设国家中,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建功。

初唐诗歌的风格演变与特点

初唐诗歌的风格演变与特点

初唐诗歌的风格演变与特点引言初唐指的是自唐初年间(618年-712年)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初唐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1. 风格演变1.1 早期初唐诗风早期初唐时期(618年-690年),诗歌形式多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以明快、通俗、简洁为特点。

同时,由于五律等其他体裁逐渐发展起来,也使得诗歌创作更加多元化。

1.2 中期初唐诗风中期初唐时期(690年-705年),随着文人士大夫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变革,诗歌开始呈现出更加雄浑厚重、豪放奔放的风格。

此时兴起了新乐府运动,并出现了许多长篇叙事诗。

在此阶段产生的一些著名诗人如王之涣、岑参等,他们的作品中显示了一种较为庄严的气息。

1.3 晚期初唐诗风晚期初唐时期(705年-712年),由于政治变动,社会动荡不安,诗歌的创作呈现出一种风格上的转变。

这段时期的诗歌多以抒情为主题,并表现出忧国忧民、悲愤怀古等情绪。

2. 特点2.1 自然真实初唐时期的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讲求真实感和自然美。

创作者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写,展示出自然界万物生机勃勃和恢宏壮丽之美。

2.2 表达个人感情初唐时期的诗歌追求真挚直接地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

通过对爱情、友谊、离别、悲痛等情感主题的描写,打动读者并引起共鸣。

2.3 借古抒怀初唐诗歌中常常借古人名篇或典故来表达作者对时代变革和政治动乱的忧虑与思考。

这种借古抒怀的手法可以使作品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4 形式多样初唐时期不仅有五言绝句形式的诗歌创作,还有七言绝句、律诗、乐府等各种体裁的兴起与发展。

这些不同形式的诗歌为文人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使得初唐诗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结论初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特点脱颖而出。

通过对初唐诗歌风格演变和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进一步探索其中蕴含的社会背景与人文精神。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沈宋: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 君墓系铭序》:唐兴,官 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 互出。而又沈、宋之疏, 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 之为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 名的记载,也是律诗定型 的标志。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被誉为初唐七律诗的样板。
三、骨力的追求
初唐君主对文学的重视,一方面使宫廷成为诗坛活动的 中心,以致于促成了华美诗风的形成及律诗的定型;另 一方面也激起了时代对于文学的热情。 一批寒士才华横溢,他们不能进入宫廷之中,其生活主 题、抱负、志气表现在诗歌之中,促使诗歌出现了对骨 力的追求。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 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 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 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 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 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 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从初唐到晚唐,谈谈唐诗中“风骨”的发展流变

从初唐到晚唐,谈谈唐诗中“风骨”的发展流变

从初唐到晚唐,谈谈唐诗中“风骨”的发展流变“风骨”这个词在唐诗的发展史中贯穿始终,无论是初唐,还是盛唐,又或者是中唐和晚唐。

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诗歌刚健有力;盛唐诗歌昂扬向上;中唐诗歌写尽人间沧桑;晚唐诗歌伤时忧国,哀怨深沉。

它们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唐诗“风骨”的发展历程。

诗绝奢靡风,必然成风骨“风骨”一词出自《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这里的风骨,并无诗歌遒劲有力之意,而是刚正的气概。

“风骨”有刚正的气概之意,鲁迅曾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这里的“风骨”就是此意。

“风骨”可以指人的品格,就比如高适在《答侯少府》所写:“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也写过“风骨”,这里的风骨只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理论术语。

刘勰所写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的文学创作提出的。

因为齐梁的文学作品追求词藻的华丽太过于刻意,而且忽略了自己感情的抒发,缺少了灵魂。

风格每个作家可以不同,但风骨是对每个作家的要求。

这一《风骨》的提出对诗人们的“风骨”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陈子昂中《序》写道:“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这里的“风骨”指的就人的言辞端正。

“风骨”也可指文学创作刚健遒劲的风格。

就如钱泳在诗中所写:“夺魏晋之风骨,换梁陈之俳优。

”除此以外,“风骨”还可以指诗文书画的风格。

谢赫在《古画品录·曹不兴》写道:“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这里的“风骨”便是书画的风格。

唐诗“风骨”是在国风和汉魏风骨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建安“风骨”的概括以及提炼,它继承了国风和汉魏风骨的浓厚的现实主义。

唐诗“风骨”实现了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以及刚健遒劲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标准:风骨与兴寄。

这里的风骨便是主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而并非注重润色词藻的华丽程度来使诗歌更加优美,宫廷化的诗歌太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灵魂。

初唐文艺的风格与特点

初唐文艺的风格与特点

初唐文艺的风格与特点初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文艺风格和特点非常突出,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各种文艺形式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初唐文艺的风格和特点。

1. 诗歌风格的特点初唐时期的诗歌风格非常高远、瑰丽、雄浑,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出了诗人们豪放自由、奔放不羁的个性。

初唐的诗歌具有手法多样、韵律优美、意境丰富的特点。

大量使用比喻手法,表现生动形象的意象。

在初唐的诗歌中,诗人们多选风景秀丽的地方作为主题,如巨石、峭壁、流水、花木、云霞等等。

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使人不禁感叹万物之灵,景色之美。

初唐时期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诗体——古文体,这种诗歌形式通常以古体诗的形式写成,是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初唐诗人们在古文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诗歌的技巧,使这种诗歌形式更加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2. 散文风格的特点初唐的散文具有简练、明晰、自然的特点。

散文主要以写事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初唐散文具有文字简洁,形式多样的特点,有传记、游记、笔记、杂记、议论等多种形式。

在初唐散文中,最为突出的要算传记。

传记多以名人为主题,是以作者与传主之间的真实关系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传主的人生经历、道德风范和文化成就。

初唐时期杜君羡、颜之推、王仁裕等人都写过很多优秀的传记,这些传记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更是历史资料、文化遗产的珍品。

3. 小说风格的特点初唐的小说主要指《开元天宝遗事》、《幽都离怨》等代表作品,它们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早期代表作品。

初唐的小说风格继承了唐代以前所发展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同时还与当时文艺风格相结合,呈现出快节奏、轻松活泼的特点。

在初唐的小说中,人物塑造非常生动,奇人异事、神怪传说也是主要内容之一。

一些经典的故事如“秦平山鬼”,“唐梁王案”,都成为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故事。

初唐时期还有一些短篇小说,如《宇文公惊龙记》、《胡八一》等等,这些小说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了普通人们的人生故事,以及社会现象和习俗,这为以后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初盛唐诗学中“风骨”概念的演进

论初盛唐诗学中“风骨”概念的演进

论初盛唐诗学中“风骨”概念的演进“风骨”概念是唐代文学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的诗歌分析标准,意指一首好的诗歌结构齐整、意象生动,句与句之间相得益彰,融巧思与境界有机结合,充分表现出作者运筹帷幄的思想精神,文词拙朴、句式熟练,充满审美力量。

一、初唐兴起初唐时期,“风骨”概念受到鲜明的划分,当时把唐代“风骨”概念分裂成许多小细分,归纳为“清韵”、“兴文”、“婉辞”、“工技”、“意会”、“押韵”、“平仄”等各种技巧。

这一时期更注重诗歌的审美美学意象,通过熟练地运用“押韵、平仄、婉辞”等技巧,创作出富有审美力量的诗歌。

二、盛唐衰落盛唐时期,“风骨”概念更加深入,出现了某种层次的细分,赋予了它更加具体的内涵。

古人称长平为“言细工巧”,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一定规律的句式构成,使诗句蕴藉深刻、细腻精巧,描绘出丰满精致的审美形象。

盛唐的诗人们以“言细”来标准来衡量审美质量,考查的重点更多地是巧妙的言辞,而不仅仅是诗体的押韵、平仄等。

三、晚唐重视内在晚唐“风骨”概念的发展受到了魏晋理学的影响,从诗歌本身的精神力量和内在价值更加重视诗歌中神韵的存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准确灵敏地运用“押韵、平仄”等技巧,还要如有生命一般,把它和其他文体元素相互融合,融入文本之中,使之久久流传。

四、宋代将“风骨”概念发挥到极致宋代“风骨”概念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种审美精神层面,诗歌不仅要文严旨深、言细切善,还要把情感折射到具体的画面之中,使其更加细致而有深度。

古人以“应诗共神”、“应物而发思”等观点定义了一首好的诗歌,它会引发丰富的想象力,把情感融入精致的诗句之中,使其充满张力。

总之,从初唐到宋代,“风骨”概念发生了显著的演进,无论是唐代文学本身,还是后世对唐文艺精神的追崇,它都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形式,能够将诗句中的情感晶莹剔透地表达出来,把作者的思想精神展现给读者。

“四唐”变迁中的唐诗风格

“四唐”变迁中的唐诗风格

“四唐”变迁中的唐诗风格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是中国诗歌无法逾越的顶峰,所以后人说唐诗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

唐代诗人名家辈出,佳作不可胜记。

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为诗赋取士。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从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先天元年(712),约100年。

初唐诗歌仍受陈隋时期风格的影响。

初唐诗人上官仪长于五言诗,其诗的内容多写宫廷生活,重视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形成绮错婉媚的风格,时人纷纷效仿其体,称为“上官体”,他是唐代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体。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的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使唐诗呈现出自己的面貌,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大众生活,风格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而真正开创诗风新气象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他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也时有佳作。

尤其是杜审言。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诗的完善方面。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指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从开元元年(713)到天宝十四年(755),约40年。

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人口大批死亡,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佺期、宋之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这一时期诗歌最为繁荣,成就也最高。

盛唐诗歌的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吟咏边塞,有人赞美英雄,有人失意叹息。

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初唐诗歌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初唐诗歌的特点初唐前期诗歌.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初唐诗歌特点

初唐诗歌特点

初唐诗歌特点
有五分法,有四分法。

五分法者,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也;
四分法者,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也。

《沧浪诗话》五分者,《唐诗品汇》四分者也。

目下四分法是广为接受的分法。

其特点大略如下:
初唐——南北诗风合流,律诗基本成型。

理论上亦出现了重风骨之声音。

盛唐——声律风骨兼备矣。

中唐——风骨顿衰,崇尚疏旷澹然之美。

晚唐——自我中心的感慨为主,形式精美,渐趋柔靡。

上说空疏,可参看罗宗强先生《唐诗小史》。

链接:
初唐诗歌总体特征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
积习犹存。

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

“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历程初唐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格律严谨、形式优美而著称。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本文将从初唐格律诗的形式、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发展进行探讨。

初唐格律诗的形式特点初唐格律诗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诗歌体裁:初唐时期的格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这两种体裁都具有严格的音韵规律。

2.诗歌字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字数均遵守了唐代的格律,如五言律诗每句四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两个句子加一个韵脚。

3.韵脚:初唐时期的韵脚形式多样,有的五言律诗采用仄起平承仄平的方式,有的七言律诗采用平起平承仄平的方式。

4.上下文关系:初唐格律诗的上下文关系较为宽松,诗人和诗人之间、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较少。

5.诗中意象:初唐时期的诗歌注重意象的丰富和表现力,诗中常常会出现生动的景象和情感强烈的表达。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特点初唐格律诗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繁荣发展:初唐时期的格律诗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大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涌现出来。

2.形式规范:初唐时期的格律诗形式规范,音韵规律严谨,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影响后世:初唐格律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诗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和借鉴。

初唐格律诗的影响初唐格律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规范诗歌创作:初唐格律诗的形式规范,为后世诗人提供了遵循的准则,使得subsequent的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严谨、更加丰富。

2.后世借鉴:初唐格律诗的形式和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

结语初唐格律诗的发展历程是唐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唐代诗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初唐格律诗中感受到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进程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进程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进程
初唐格律诗的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在那个时期,声韵学的发达逐渐发现了对偶,有些诗人开始专用对偶声韵写诗,他们写诗特别讲究四声格律。

这些实践为我国的诗歌由自由体向格律体过渡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进入了第四阶段,出现了格律诗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诗歌的样式发生了转变,五言诗成为了主要形式,七言诗也确定了其地位。

同时,四言诗开始减少,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的短小抒情诗开始出现。

这些发展都是唐代律诗的萌芽。

在初唐时期,一些杰出的诗人如王绩和初唐四杰,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新,他们推动了格律词和绝句的发展。

其中,王绩的《野望》被认为是第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

这些发展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和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诗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们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唐诗歌风格

初唐诗歌风格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

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

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

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

四杰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

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

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

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

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

唐诗风骨名词解释

唐诗风骨名词解释

唐诗风骨名词解释唐诗风骨是指中国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诗歌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它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风骨的名词解释:1. 题材广泛:唐诗以感人肺腑的爱情诗、咏史抒怀的史事诗、山水田园的田园诗、触动灵魂的人生哲理等众多题材为主。

唐代诗人善于将自然景物、历史事件、人生百态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呈现出高度丰富的题材内容。

2. 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唐诗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以及丰富的描写技巧,如写景、写人、写物等。

这些手法和技巧使得唐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产生共鸣和审美享受。

3. 严谨的格律要求:唐代诗歌非常注重格律的运用,主要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

五言绝句要求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要求每句七个字。

这种严格的格律要求使得唐诗在表达上更为精炼、凝练,给人以秀丽、优雅的感觉。

4. 精湛的思想表达:唐诗以其深刻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诗人们善于通过简洁而含蓄的文字表达出对人生、爱情、忧愁、离别、自然等诸多命题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以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使诗歌充满智慧和哲理。

5. 高尚的情感表达:唐代诗歌以其纯净的情感和唯美的表达,给人以高尚的审美享受。

诗人们以洗练的语言,表达出对友情、爱情、思乡之情的痛切感受。

他们那种真挚、深沉的情感,使得唐诗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寄托。

6. 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唐代诗歌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有些诗歌注重形容细腻,有些注重意境深远,有些则力图表达感情。

不同的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诗作,给人一种大开眼界的感受。

唐诗风骨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璀璨辉煌的时期。

唐代诗歌以其广泛的题材、精湛的艺术手法、凝练的语言和高尚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唐诗风骨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世文人,并延续至今。

初唐格律——精选推荐

初唐格律——精选推荐

1.初唐诗人对格律定型的贡献。

近体诗创作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主要体式,尤以律诗最为重要。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格律发展的最完整时期。

(一)从“上官体”到沈佺期、宋之问在艺术形式方面,初唐诗人的一大贡献,是成功地借鉴南朝齐永明以来讲究声韵的经验,又把繁琐的“四声”、“八病”之说简化,使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完成了格律诗的声韵配置。

律诗定性与沈铨期、宋之问,而沈、宋之前的宫廷、台阁诗人如上官仪、“文章四友”等,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上官仪经常参加宫廷宴集,应制奉和,注重辞藻声律对偶之美,却又不像一般宫廷诗人一样从类书中简单地掇拾词藻和典故,而是能够凭着对景物的细致体察,凭着精巧的构思,自铸新辞,形成了绮丽精巧、婉转流媚的艺术风姿。

《旧唐书》本传说他“工于五言诗,好以起错婉媚为本”,时人谓“上官体”。

上官仪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关于声律和对偶的经验,著有《笔札华梁》,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促进近体诗的成熟有所贡献。

上官元之后,最著名的宫廷、台阁诗人是“文章四友”和沈铨期、宋之问。

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他们都是台阁诗人,在律诗定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崔融的律诗体制严谨,但缺乏情感的贯注。

他著有《唐朝新定诗体》,讨论对偶、声韵等问题,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意义。

李峤有一组咏物的五言律诗,其特点是声律、辞藻甚为考究,但缺乏感情的投入,“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在律诗体制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作品值得重视。

它的七言歌行《汾阴行》是诗歌史上的名篇。

杜审言今存诗大都符合近体诗的规范,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完全合粘。

可见他已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律师体制,在律诗发展定型的过程中,他的贡献可以和沈、宋比肩。

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称之为“律师正宗”。

他的三首七绝在艺术上也已经相当成熟,如《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初唐四杰”每人两首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兼具风骨、韵律之美

“初唐四杰”每人两首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兼具风骨、韵律之美

“初唐四杰”每人两首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兼具风骨、韵律之美2022-07-13 15:49·品诗赏词说文谈史“初唐四杰”是唐代初年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二》中高度评价了“王杨卢骆”:“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大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河津人。

唐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学。

写《斗鸡檄》,坐罪免官。

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二十七岁。

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意在劝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陈子昂的理论主张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 以耿耿也。 ——《修竹篇序》
风骨: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现实关注、伦理价
值,又有强烈的感染力、浓郁的情感抒发,表现
出一种内外结合而形成的挺拔有力的艺术风格。
感遇(其二)
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赢粮:携带着粮食。匝:周 昏曀:昏暗云翳。羽檄:有羽毛的紧急书信。兢:战栗、恐惧。 跼:弯曲。崩危:崩塌的危险。 缅:遥远。籍籍:藉藉。 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 阶梯,故名。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 是为太平。藜藿:粗劣的饭菜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
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该诗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使 格调显得高亢悲壮,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芊蔚:草木茂盛。 朱蕤,红色的花。 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冒:覆盖。 迟迟:徐行貌。《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时迟迟其日进兮,年忽 忽而日度。”白日:光阴。晚:暮也。 袅袅:吹拂貌。《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 竟:终究。
《登幽州台歌》诗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其 年三月,唐军前锋为契丹所败,举军震恐不前。陈子 昂急国难于眼前,屡进良策,并愿为前驱,反遭主帅 武攸宜贬斥。“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 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卢藏用《陈氏别传》)。 此首短歌,以对时空之思考,抒写时不我与、壮志难 酬之孤愤。沉雄悲壮,苍劲质朴,实乃初唐诗坛扫荡 齐梁颓风之作,洪钟巨响,振聋发聩。 “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黄周星《唐诗快》卷二) 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指燕昭 王与乐毅等明君贤臣契合之事,已为千载岁月泯没, 后世不复得见,建功立业之机遇已化为乌有。幽州台, 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楚 辞《远游》)
《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点:
1.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
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
之功 。
2.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 感人。 3.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中《远游》篇的影 响 。《远游》有云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陈子昂诗歌风格
1、怀抱着强烈的现实关注和政治使命感,其诗歌的 题材内容往往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针砭时弊的 政治立场有关,感怀怀才不遇和对政局之失望。 2、诗歌的语言古朴、直接,往往多语出《诗经》和 《楚辞》,并不注重辞藻的雕琢和音韵格律的工整, 简练爽朗、言简意深。发人深省。 3、其诗歌颇具汉魏风骨,多悲壮慷慨之气,自我形 象鲜明,整体风格雄厚,遒劲、悲壮。 4、其诗歌直接开启唐代诗歌复古风气之先河,为后 世杜甫、韩愈等人推崇。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 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 黄初、建安矣。”
第四章 初唐的风骨论与格律化
第一节 陈子昂与风骨论
第二节 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第一节 陈子昂与风骨论
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
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
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 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兴寄:比兴寄托。包含对艺术启发、感染和含蓄
深藏的思想寄托。
风雅:国风、小雅。关注现实的作品。
陈子昂的理论主张: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 骨”的优良传统,反对“彩丽竞繁”“兴 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恢复建安文人 的慷慨意气和人生理想,反映了时代的要 求,架起了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桥 梁。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 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昂摔琴
一日,子昂过市,见众围,致前。乃因其中者 前置一琴,欲售,价千两银,琴好,金贵,故众人 叹而羡之,叹身无纹银,羡琴之精巧。遂围观者愈 多,亦叹,亦羡。 “吾欲买之”,其时众人皆奇, 视转至其声,乃子昂。取千斤而得之,众人围之, 欲睹其人抚琴,乃言某日某地聚众人而现其声。 当日,众人皆至,途中听者亦至,数百人围于陈之 厅堂。数时,子昂现,微欠身,众人侧耳垂目之际, 子昂将琴举,摔之,乃为片、为线,众哗然。 忽 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 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 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 弹之!
2. 陈子昂诗歌创作
陈子昂诗歌代表作 : 《感遇诗》三十八首、《登 幽州台歌》。
三十八首诗非一时一 地所作,大体可分两类, 或感慨时事,或感伤身世。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北京西南。此地曾有燕昭王建黄金台与郭隗、乐毅 等明君贤臣契合之事。
第二节 沈佺期与宋之问
在武后朝,宫廷诗人中注出名的是杜审言、宋之 问、沈佺期。他们的风格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 独特风格。 但是他们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宫廷诗歌比赛的 风气,包括其他的一些原因,他们的作品开始越 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其中杜审言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为“文章 四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