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摘要:新课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经开展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成熟、丰满起来。

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教师在讲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

所以我认为思品课很重要。

思品课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下功夫,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品课?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引一引、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做一做”七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品德;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1一、引一引引一引就是引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拥有好心情》,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烦恼,学会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做一个乐观的人。

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尽情玩耍、唱歌、跳舞的时候,快乐都伴随着我们,快乐是好心情、是一种感受。

但是,每个人的心情又是不定的,就像大海中的波涛---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而我们时而快乐,时而就有烦恼。

面对烦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先来看看“李萌的烦心事”(教材第10页)看看她是如何面对烦恼的?这样导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听一听听不但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听本节课的内容,听一些与课堂内容相联的音乐、小故事等。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听,能够认真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致使学生从一些小故事中汲取教训经验,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

如在教《伸出爱的手》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新课伊始,播放残奥会的主题曲《和梦一起飞》,使学生初步体会关注残疾人是全世界应该做的事,残疾人也需要人们的关心、关注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明白在没有音乐的无声的世界里,这些聋哑姐姐要练好这么绝美的舞蹈,该付出多少艰辛啊!他们的舞姿不仅征服了所有中国人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更 好 地 发 挥 思 品课 程 的重 要 作 用 。
四 、根 据 不 同情 境 设 计 不 同 的教 学方 法
观察活动 的敏感期 ,他们会越来越多 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 ,因此 《 品 德 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 课要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 导学 生对生活的观察 ,帮助学生 养成 良好 的对生 活观察 的学 习 习惯 。
此 ,在 小 学 思 想 品德 课 教 学 中越来 越 多 地 被 采 用 。运 用 这 一 方 法 要 根 据教 学 的需 要 和 师 生 的 特 点 选 择 情 境 类 型 ,如 画 面 再 现 、音 乐 渲 染 、
生活的落差。因此 ,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全面地观察 、带着 思考 的观察是 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 的重要方 面。在课 堂教学 中,教 师要 注意通过交流 ,不 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 。 二、给学生讲 有趣生动的故事 ,调 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爱听生动有 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 ,讲述生动有趣 的故事 ,寓 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 的哲理于具体形象 的故 事之中 ,使 学生明理悟 道受到启发教育。运用故事讲解 的方法必须 紧紧围绕教学 目标 ,紧扣

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 堂教 学中 ,在教学 内容的选择 、方法的运用、问题 的设计上都要重视 和激发 学生的创新 思维。当学生 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 时,要让学生充分发 表 自己的见 解 ,发挥 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 ,拓宽认识 和思路 。老师切忌按 自己 备课 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 ,应诱导他们从 多种 角度看 问题 ,同时注 意接纳 不同的价值观 ,把握好价值取 向的多元化 尺度。让学生学会灵
顼 代 教 胄
浅 谈 小 学 思 想 品 德 课 的教 学 方 法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虽然该课程已经进入二轮课改,但是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满堂灌”的旧有教学行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很难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一步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个人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要基于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创设丰富的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提升认识,塑造自我,学会做人。

从课堂教学角度讲,我认为应该重点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注重课前探究活动,培养资料搜集能力品社教材编排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呈现,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必须学会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课堂中指导,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课前的资料搜集这一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生的能力较差,信息来源也相对较少。

学生们搜集资料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资料,但只是只字片语,多数学生搜集不到什么资料。

因此,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培养资料搜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否则学生搜集资料容易走弯路或者出现文不对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

教材中有些课例比较适合学生搜集信息,如四下《通信联万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方法、途径、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明确如何搜集资料。

在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后,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中,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的展示了家中的书信,有的到邮局去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寄信的过程;家中有电脑的同学,还向家长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并在班级中介绍了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等,许多同学还谈到了电视、广播、电话的便捷,资料展示、交流异彩纷呈,再也不是以前的无话可说的场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有效性 。

生走近生活 , 去感受周围的人或 者事物 , 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
节 目、 文化活动来 引导学生参 与到品德与社会课 中来 。 除此 之外 ,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 要求教师做课堂 的引导者 , 发挥学生 的 教师还可 以采取合作学 习的形式 , 提高学生 的集体 意识 , 引导学生
2 0 1 4 - 0 1
方 法 交 流
浅谈小学品德与茬会课 的有 效教 学
文, 彭 昌选

要: 目前, 在小学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 , 其可以培养 学生乐于探讨 、 热爱生活的优 良品德。 因此 。 就 小
学 品德与社会课 的有效教学进行 了相应 的探讨。 关键词 : 小学 ; 品德 与社会课; 有效教学
( 0 6 ) .
四、 联 系学生生活 。 充实教学 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课 的开展过程 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 生学 习和生

( 作 者单 位
・编辑
重庆 市铜 梁县 石鱼镇 小学 )
张珍珍
4 -・ {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幸 ・ 夺 ・ 孛 ・ 夺 ・ 夺 ・ 夺 ・ 争 ・ 寺 ・ 夺 ・ ・ 夺 ・ { ・ 争 ・ { ・ 夺 ・ 幸 ・ 夺 ・ {, ・ 争 ・ 夺 ・ ÷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争 ・ 夺 ・ 争 ・ 幸 ・
2 . 充分组织课中教学 学生成为教学进程 的推动者 , 挖掘他们 潜力 , 使 他们在 自主决定 、
自主选择 、 自主组织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 的乐趣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对帮助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认识,光靠考试是看不出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说、如何做。

作为一名小学思品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充分把握这门课的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做人的道理,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公民奠定基础。

本文将与大家探讨如何进行小学思品课的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

教师要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极为广泛,包罗万象,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

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它犹如一个生活万花筒,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健康、快乐地有意义地生活。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和亲身体验为主,以传授学法为重点,立足于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43-01《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

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

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要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是值得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我们越来越觉得追求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认识规律,因此我们不应把教科书上的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应本着时代的需求,附着时代的节拍,应用教材,超越教材。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语言表达、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变化,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悟出道理。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始终注意三点:一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建立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备课;二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体现德育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三是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度,不能冲击正常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

而兴趣的产生又来自于形式,几年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到,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在发挥着最佳的效应。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

在实践中萌生活力——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在实践中萌生活力——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笔者以为 。 我 们 更 要 从 具 体 的课 堂 教学 开 始 人 手 , 毕 竟 校 内课 堂
才 是 我 们 进 行 教 育教 学活 动 的主 阵 地 。 诚 如 笔者 在 前 面所 述 , 我
们 的课 本 内容 就 来 源 于具 体 生 活 ,它 其 实 和 我 们 的 真 实 生 活 与
的 过程 中 , 将 具 体 的 理论 知识 与社 会 实 践 紧 密 联 系 起 来 , 一 方 面
深 刻理 解 了这 些 理 论 知 识 的 具 体 内 涵 。另 一 方 面还 懂 得 了 它 在 具 体 实 践 中 的应 用 价 值 。 同时 。 还 有 利 于 这 个 学 科 的兴 趣 培 养 ,
过 程 中加 强课 本 知 识 的 社 会 实践 化 , 将 书 本 知识 与 具 体 的 社 会 实践 活 动 紧 密联 系起 来 , 在 课 本 知 识 中徜 徉 社 会 , 在 社 会 实践 中深 化
书本 知 识 。
关键词 : 品德与社会
社会实践
教 学 策略
中图 分 类 号 : G6 2 2
翻 开 品 德 与 社 会 学科 的教 学 课 本 ,我 们 会 发 现 里 面 有 很 多
社 会 状 况 是 一致 的 ,只不 过 我 们 教 师 在 传 统 的 教 学 方法 的影 响
下, 销 蚀 了 这个 学 科 内容 的多 样 性 与精 彩 度 。面 对 这 个 现 实 , 我
诸如 “ 做一做 ” 、 “ 活动 ” 、 “ 社会小调查 ” 之类 的教学版块 , 它 们 一 般 都 与 具 体 单 元 具 体 章 节 的具 体 内容 有 着 密 切 的联 系 ,是 这 些 内容 的有 效 延 伸 与 实 践 拓 展 。 具 体 的 教学 过 程 中 , 很 多 教 师 都认 为 这些 内容 无 足 重 轻 , 属无病呻吟 , 也 有 的一 瞥见 实 践 活 动 版 块 的 要求 , 便 由衷 地 反对 , 认 为 其 实 施 起来 存 在 着 诸 多层 面 的 难 度 与 障 碍 ,尤 其 在 当前 安 全 意 识 与 任 务 压倒 一 切 的 情 况 之 下 。所 以, 教 材 中编 者 的这 些 良 苦 用 心 一 般 都 被弃 如 敝 屣 , 不加理 睬, 任 其 自生 自灭 。 达 不 到具 体 的教 学 效 果 , 也 使 得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作者:郭元明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01期【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的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是一门集学科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

一、贴近生活策略《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教师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来自社会。

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以及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

品德课上,教师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

例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

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我就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靖边县第九小学 郭帅瑜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靖边县第九小学 郭帅瑜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靖边县第九小学郭帅瑜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

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

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关键词: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教学策略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

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从出发点、回归和归宿三个方面也可视为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一、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实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

(一)教学主题的生成源自儿童实际生活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

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

课程教材是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教材对具体教学主题的生成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因地制宜的,对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学主题,力求达到课程、教材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的一致。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切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需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为此,教师对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作了调整:对于竞争,主要强调“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正面说明“竞争要遵守规则”。

同时,重点探讨如何合作,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道德、伦理、公民责任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部分。

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实例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和活跃思维。

要注意通过多种题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真实的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教材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选择合适的教材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避免过于抽象或者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新颖且充满启发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效进行教学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效进行教学

头说 : “ 才是我儿子应该住 的地 方呀 !”听完故事后 ,我 问 这 学生 :同学们 ,你 们觉得孟子 的母 亲带着孟 子三次搬家 ,对不 对 ,对 孟子 有帮 助吗?” 有 的学 生认为 : 孟子 的妈妈 给孟子选 择 了好 的环 境, 孟子成 长为一 个知书达 理 的人 ,他们 搬家是 让 对 的。也有 同学认 为 :孟子不要搬家 ,他们 还可 以想想其他办 法 。如 :他们住在 墓地附近 ,孟子 的妈 妈可 以给他讲某些 已故
{柴堂毒 _ i辨 j
在小 学 《 品 春
儿 童是 品德与社会性 发展 的启 蒙阶段 。 品德与社会 是 以儿童 生活 为基 础 ,促进学生 良好 品德 形成 和社会发展为 目标 的综合性课程 。如何陶冶学 生高 尚的道德情 操 ,培养学 生良好 的道德 品质 。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 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 , 以达到好 的教 学效果 。结合小学思 想品德课 的特点 ,我谈谈在 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
内容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心理 学研究表 明,学生情感 的引发 ,往往 与一 定的情景有 关 ,情感受外 部环境和气氛 的影 响。从 内心产生道德准则 的 自 觉性 ,把道德行 为规 范作为 自己的行 动指南 ,以此指导和调节 自己的行为 。 如 :我在 上苏教 版 三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第八课 有多少 人为 了我 时 ,有感情地说道 :是 啊,我们 的生活离不开各行 各业 的劳 动者的劳动 ,我们还在梦 中时 ,你 可 曾想到 :是谁 已 经开始 了一 天的忙碌 生活 ,生活 中究竟有多少人为 了我们不顾 自己的休 息一大早忙碌着 ,使我们健康 平安地成长?是我们勤 劳 的人 民。声情 并茂 的朗诵 ,深深地 吸引了学生 ,学生入境 生 情 。这种 朗诵句 段、诗文、名人名 言等 的方法形象、生动 ,学 生容易接受 ,导入新 课 ,水到渠成 ,恰到好处 。 利用新颖 的引 导艺术 ,教师创设与教材 相适 应的情境气氛 , 能使 学生在特 定 的情境 中,情感产生预热 ,积极地参与活动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摘要: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适应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达到让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培养素质、能力的教学要求,要求品德老师要在教学中勇于探索,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文明习惯。

但是,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所包含的大都是理论知识的教育,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简单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以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可见,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导致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彻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热烈的教学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客观的说教知识,不但枯燥乏味,而且肤浅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努力拓展教学途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角色表演、比赛、课本剧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社会需要诚信》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步骤:①让学生自己阅读《七个背囊》的故事;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内容;③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年轻人,你会怎样选择?④要求学生续写故事:当年轻人扔掉“诚信”的背囊后,会有怎样的结果?⑤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故事和格言警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问题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内容单一、过于平淡很多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往往只是在讲解基本的品德知识,缺乏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讲解和分析。

这样的方式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

2.缺少生动的案例和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教育方式。

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和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解决对策1.拓展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应该多样化,涵盖更多具体的社会案例。

同时,教师要注重通过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细节上刻画人物形象、动态情境化的讲解品德知识。

2.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参与性教师可以在课程讲解的前、中、后建立多种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提问回答、细节点评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交流,增强课堂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注重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应该多利用社会资源,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放到有趣的场景中,提升学生受教育的兴趣性、实际性和乐趣性。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充分利用各类图书、网络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积极去探索、发现,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5.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但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主体性理论教育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善于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机遇,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有效的教学应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较深刻的记忆呢?一、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

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随之转化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

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成绩和他们的个人素质,对他们的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影响。

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尤为严重,教学中存在假、大、空的现象。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能够给学生带来震撼作用,影响他们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讨
、 组织辩论 . 深 化 明 理
学生 的道德 认识 不能 只局 限于课 本 , 有 时必 须通 过 活动 拓展 认识 , 深化 明 理 , 而开 展课 堂 辩论 , 是 达 到 这一 目的 的有 效 方 法 。 中央 电视 台 曾经 现场 直 播 “ 国 际大 专辩 论 会 ” , 吸引 了无 数 观 众 。 来 自不 同 国家 的选手 旁 征博 引 , 唇 枪舌 剑 , 向广 大观 众 展示 了敏 捷 的思 维 , 超 凡 的 口才 。 在 思想 品德 课教 学 中 , 教师 通过 创设 道德 认 知 冲突 或抓 住 学 生 的认 知 冲 突 , 让 学 生 采 用 辩 论 的 方式 解 决 乐形导人 、 图 画形 导 人 、 实物 形 导 人 等 。 根据 导人 方 式 的不 同 。 老 师 可 以 创设 不 同 的 教 学 情 境 , 展 开 课 堂 教 学 。 比如 : 在 讲 述 《 统 一 的 多 民族 国家 》 时, 收集 我 国 少 数 民 族 的 生 活 图 片 , 以展 示 各 民族 的 独 特 风 采 , 当学 生沉 浸 在 多 民 族 的 独 特 风 情 时 , 老 师逐 渐 导 入课 堂 , 让学生在美 的享受中迅速接受新的知识 , 这 样 政 治课 堂氛 围就 会 很 活 跃 , 教 学 质 量 也会 提 高 。 二、 改变 枯 燥 的 陈 述 , 创设情境演绎 。 加 强 学 生 的感 悟 。 好 的开 始 是 成 功 的 一半 。 情境导 人吸引学生之后 , 如 何 使 学 生 把这 种 热 情 保 持 下 去 就 是 老 师 要 思 考 的 问题 。 正 如 情 境 导人一样 , 创设 生 动 活 泼 的情 境 , 营 造 特 定 的 良好 的氛 围 . 会 提 高学 生 的兴 趣 , 引 起 学 生 的求 知 欲 望 。 但是 , 在情境创设时 , 教 师不 能 想 当 然地 去设 定 学 生 的 反 应 。要 注 意 引 导 学 生 切 身 融人情境中 , 体 验 情 境 中 人 物 的情 感 , 师生 、 学 生 之 间 相 互 交 流感 受 。 同时 , 老师还要把握好 “ 度” , 及 时 引 导 学 生 参 与 到 教 学中, 移情人学 , 多设置一些 有启发性 的问题 , 让 学 生 自 主感 悟 并 消化 课 堂 知 识 。 常见 的情 境 有 : 教 学观影 、 小 品表 演 、 故事演绎 、 实 物 模 拟 等, 比如 : 在讲述“ 乐观与悲观” 时。 讲述故事 : 父 亲 欲 对 一 对 孪 生兄 弟作 性 格 改 造 , 因 为 其 中一 个 过 分 乐 观 , 而 另 一 个 则 过 分 悲观 。一 天 , 他 买 了 许 多 色 泽 鲜 艳 的新 玩 具 给 悲 观 孩 子 , 又把 乐观 孩 子 送 进 了一 间 堆 满 马 粪 的 车 房 里 。 第二天清晨 , 父 亲 看 到悲 观 孩 子 正 泣 不 成 声 , 便 问: 为 什 么 不 玩那 些 玩 具 呢 ? “ 玩了 就会 坏 的 。” 孩 子 仍 在 哭 泣 。父 亲 叹 了 口气 , 走进车房 , 却 发 现 乐 观孩 子 正 兴 高 采 烈 地 在 马 粪 里 掏 着 什 么 。 “ 告诉你 , 爸爸 , ” 那 孩子 得 意 洋 洋 地 向父 亲 宣 称 , “ 我想 马粪 堆 里 一 定 还 藏 着 一 匹小 马 呢 !” 之后 让 学 生 分 角 色 表 演 , 深入 感受 乐 观 与 悲 观 的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特点;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教材从内容到方法上已不同于由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可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

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现象还是有之。

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1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教师要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1.1明确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

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在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上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感悟,现将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归纳如下:一、导题新颖,疑在趣中教学手段是以灵活教授为主,不是故弄玄虚,以海市蜃楼之势,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要求新,求活。

就如春风拂柳一般,让学生在课堂伸枝展叶,活学活用。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观察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法,力求做到新而有趣。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56个民族56枝花》一课时,我就利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服饰特征,让学生导读后进行搭配,然后渗透给学生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6个民族。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生回答之后,继续问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入课堂教学,不仅使课堂学趣增强,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形象生动、娱乐课堂(一)设定情境即借助多媒体,以录像、投影、展示挂图、布置环境创设等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形式也使他们较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加之以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内容,引导他们在对生活体验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在教学《邻居有难我帮忙》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自己在生活中也曾有过受人援手之时。

每天上学、放学,在校、在家,都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是帮助他人。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果遇事大家都置之不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那么如果人人都献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学生通过在校在家所见所遇的平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自身体验中感受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真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自然得到更好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

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

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在的驱动力,学生们表示,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腾飞发展;学生们兴趣盎然,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多媒体通过精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

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如六年级下册《放飞和平鸽》一课,其中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想想怎样表达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这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成小组,愿意唱歌的为一组,愿意画画的为一组,愿意写倡议书呼吁世界人民珍爱和平生活的为一组,愿意发表演说抒发情感的为一组……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小组间进行展示、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大加表扬。

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走上黄土高坡》一课时,我以本课内容为载体,设计了“合作探究与生活实践指导”环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上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

(1)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什么爱唱歌?(2)黄土高原哪些地名是以塬、墚、峁命名的?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先是互相讨论、分工,然后分头展开调查探究,取长补短,合作交流,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

学生通过多方探究,明白了黄土高原人们唱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了解了“文明塬”、“桥子墚”、“疙瘩峁”等地名,并且还搜集了一些图片和照片。

通过这样集体完成作业,巧用课外资源,不仅能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品德教学的广度和厚度,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参与实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出发。

引导他们反思、提高、创造自己的生活,把课堂的品德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老师讲完了走进市场购物应注意的事项后,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
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

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教学完《家乡水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回归生活,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生活周围的节水情况,知道水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我们的水资源已经很缺乏了。

只有人人节水,才能保护我们好的水资源,进而产生从小保护水资源的情感,为保护水资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学生自行讨论设计出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语,组成宣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保护水资源;制定了保护水资源的实施计划,如:号召大家用淘米水浇花、用洗手水冲厕所、多植树造林等,逐渐带动全社区的人行动起来,提高了人人从自我做起的节水意识。

又如,在学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后,我结合班级情况,让学生们找找自己班存在的问题。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班级里存在的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了。

我就趁热打铁:“这么多问题,大家说怎么办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给自己班定规则。

于是,课后,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从改进自己班集体的角度出发,针对班里出现的问题,每人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班
级规则。

我把他们定的规则稍加整理后张贴在墙上,取名为“我们的约定”,每周一反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们都很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一些不良现象也都及时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