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形成的
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物质
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物质
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物质是氯氟碳化物(CFCs)和氟氯碳化物(HCFCs)。
这些物质是一类氟、氯和碳元素的化合物,常见的代表有氯氟碳化物(CFC-11,CFC-12等)和氟氯碳化物(HCFC-22,HCFC-141b等)。
这些化合物在被释放到大气中后,被风吹送至高空,经紫外线的作用被分解成氟、氯和碳等原子。
氯和溴原子相对较稳定,并且在上层大气中被光解后可以参与一系列的催化反应,最终破坏臭氧分子。
具体来说,氯原子参与的主要反应是:
氯自由基(Cl)与臭氧(O3)发生反应,生成氯一氧化物(ClO)和氧气(O2)。
氯一氧化物再与另一个臭氧分子反应,重新生成氯自由基,并且再生成两个氧气分子。
这样,每一个被释放的氯原子可以破坏多个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的稀薄化和空洞的形成。
氟氯碳化物(HCFCs)在大气中的寿命较CFCs短,它们的分解速度相对较快,从而限制了它们进一步破坏臭氧层的能力。
因此,国际上也逐渐减少和淘汰使用HCFCs,以减少对臭氧层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CFCs和HCFCs的使用在大部分国家已经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控,尤其是根据1987年《蒙特利尔
议定书》,各国约定逐步淘汰这类物质的使用,以保护臭氧层的完整性和健康。
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空洞的成因
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大气臭氧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十分活跃的一个科学领域。
目前地球两极高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引起了全球环境的变化,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欢迎阅读。
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臭氧层损耗是臭氧空洞的真正成因,那么,臭氧层是如何耗损的呢?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xCl4-x,又称Freon),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CFXBr4-x,又称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如CF2C12在对流层中寿命长达120年左右。
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在太阳的紫外辐射下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CFxCl4-x+hv→•CFxCl3-x+•Cl•Cl+O3→•ClO+O2•ClO+O→O2+•Cl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大约10万个O3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国际组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15种氯氟烷烃、 3种哈龙、40种含氢氯氟烷烃、34种含氢溴氟烷烃、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和甲基溴(CH3Br)为控制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也称受控物质。
其中含氢氯氟烷烃(如,HCFCl2)类物质是氯氟烷烃的一种过渡性替代品,因其含有H,使得它在底层大气易于分解,对O3层的破坏能力低于氯氟烷烃,但长期和大量使用对O3层危害也很大。
在工程和生产中作为溶剂的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氯仿(CH3CCl3),同样具有很大的破坏臭氧层的潜值,所以也被列为受控物质。
臭氧层空洞
日本气象厅称,南极臭氧层空洞较小并不代表臭氧层正在恢复,而是可能南极7月份和8月份气温相对往年较 高有关。
修复
美国科学家2016年发现,首次有确实证据证明南极臭氧层的破洞已经开始萎缩。
1977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评价整个臭氧 层”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评价臭氧耗损对人 类健康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影响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一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
危害
《时代》封面之消失的臭氧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 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如今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 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 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据说那里的兔子眼 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此后,臭氧层的臭氧损耗情况出现好转,但臭氧水平正在恢复的还是第一次被科学证实。
不过,科学家同时发现,人们用以替代氯氟烃的一些物质虽然不会损耗或较低损耗臭氧,但却会造成温室效 应,加快全球气候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气科学家苏珊·所罗门说,这些替代物质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 但到2050年前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1987年,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年保护臭氧 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公约《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 质管制议定书》,又称《蒙特利尔议定书》。该议定书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中国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 书》。
臭氧空洞
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目前,对于臭氧层空洞形成机制大致有三种理论解释:①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②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③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和Halon 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
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
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
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
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
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
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
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
臭氧层空洞及其形成原因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携带北半球释放的氟氯烃的大气环流,随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分流 向两极,然后冷却下沉,从低空回流到赤道附近回归线。
南极黑暗酷冷的冬季,下沉的气流在南极山地受阻,就地旋转,吸入冷 空气形成“极地涡旋”。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极地涡旋的重要作用:内部 空气与外部大气隔离,只有平 流层上部空气可以进入涡内。
大气臭氧层
O3在不同大气高度有显著不同 的环境作用 对流层:NOx和VOCs光化学 烟雾污染物;二级标准:(8h 浓度)1m范围内; 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将大气中 的O3全部压缩到1.01×105Pa, 总厚度平均约为3 mm。
臭氧层的作用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2008年
南极臭氧层空洞变化(1979-2008年)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Farman等人认为臭氧层空洞 形成原因:南极的极低温度 和极地含卤化合物浓度的增 加; Why 南极?
人类所排放氟氯烃主要在 北半球,欧洲、俄罗斯、 日本和北美约占总量的 90%,且是对流层。 北极有没有?
合作机制值得借鉴 对于气候变化、雾霾污染问题,只要共同行动,可以遏制 或者延缓环境危机。
Thank You !
1 卤素气体的
排放和聚集
2 卤素气体传
输至平流层
5 活性卤素气体
返回对流层并被 去除
极地涡旋和冰晶 云加剧了极地冬 季和春季的臭氧
层消耗
3 卤素气体在紫
外线照射下转化 为活性分子
4 活性卤素气体
在全球范围引起 臭氧层消耗
臭氧层的破坏机理
臭氧层的破坏机理
氟氯烃化合物来源
含氯气体
喷雾剂、发泡剂、制冷剂
旋涡内温度下降至240-195 K 时,水汽凝结成为冰晶云,并 吸收、积聚氟氯烃化合物。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近年来,臭氧空洞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尽管我们不时听到它的名字,但如果你问一下身边的人臭氧空洞究竟是什么,他们大概也只是想到了几个词汇——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等,而真正了解它的原理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又有多少呢?所谓臭氧空洞,是指大气中的臭氧层由于人类的污染活动和天然因素而被破坏,形成一种空气层缺口,这种缺口可能给人类的健康、生态系统、农作物产生极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将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一、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1. 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并向大气中释放热量、进而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这类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CFC)、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其中,CFC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温室气体。
CFC经由大气的对流层达到臭氧层,进而通过紫外线的作用将臭氧分解,导致臭氧层损失,从而形成臭氧空洞。
2.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臭氧层造成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会增加,而水蒸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导致臭氧分解速度反而加快,那么就会加速臭氧层的破坏。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来尽量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二、臭氧空洞的防治对策1. 加强环保意识减少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减缓臭氧层的破坏的最佳方式。
因此,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保,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减少开车、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等等。
2. 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且能够重复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
由于清洁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因此减少了使用化石能源的必要性,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环保减排的目的。
3. 减少CFCs使用CFCs是影响臭氧层的主要嫌疑犯。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提出了限制工业使用CFCs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使用带有CFCs的产品。
臭氧空洞名词解释
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大气动力学解释认为,初春,极夜结束,太阳辐射加热空气,产生上升运动,将对流层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输入平流层,使得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小,容易出现臭氧洞。
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氟里昂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然而,当它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16公里~30公里)时,由于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游离的氯离子。
这些氯离子非常活泼,容易与臭氧起化学反应,把臭氧(O3)变成氧分子(O2)和氧原子(O),从而使臭氧总量减少,形成了臭氧洞。
本来,在离地20公里~30公里的大气层内,是臭氧集中分布的地带,称作臭氧层,太阳辐射透过这层大气时,大量的臭氧吸收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0.20微米~0.30微米波段),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强度。
然而,若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大大减少,则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会增大。
从医学上来说,较短波的紫外线辐射杀伤能力最大,能杀死细胞,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产生突变体,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强烈的紫外线还可以穿透海洋10米~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四分之三左右,抑制浮游动物生长。
人们一旦了解了臭氧洞的危害和形成原因,相信会对臭氧洞演变的预测和防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臭氧层内各地分布不均匀,世界三极地区即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臭氧层微薄。
某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屋顶上开了天窗,如果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上,人们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
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南极臭氧洞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超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为什么臭氧层会出现大洞
为什么臭氧层会出现大洞
说到臭氧层,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有所了解,臭氧层是一种保护地球不被紫外线晒伤的物质,但是臭氧层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空洞,为什么臭氧层会空洞?由于人们使用空调冰箱中还有的氟利昂等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所以保护臭氧层,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近几十年来全球臭氧总量是下降的,尤其是在南极地区下降最明显。
特别是在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减少,会出现低于全球平均值30%~40%的.闭合低值区(通常这个值设定为220多布森单位)。
所以,与周围地区相比,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就出现了一个“空洞”,这就是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并不是全年都存在。
通常南极臭氧在每年7月下旬开始减少,8月中旬后就出现较为明显的臭氧洞,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臭氧洞的面积最大,10月底后因为气温升高臭氧急剧增加,臭氧洞逐渐填塞,12月中旬恢复正常,就不再有臭氧洞了。
臭氧洞有严格的科学定义,并不是所有的臭氧低值区都能称为臭氧洞。
南极春季出现的臭氧洞至少有3个特点:一是臭氧数值低,应在220多布森单位以下;二是低值区范围大,低于220多布森单位的范围经常超过百万平方千米;三是低值持续时间长,常达2~4个月。
南极臭氧洞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为了冰箱和空调等的制冷,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氟利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正是这类化合物最终导致了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及其控制途径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及其控制途径1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1)由于太阳特殊的活动。
(2)由于南极周边大气的特殊活动。
(3)由于大气中氯氟烃类的气体。
虽然自然因素可能对臭氧层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最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破坏臭氧的机理主要是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照射下分解出Cl原子基,Cl再与O3发生链反应。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研究表明,进入平流层的哈龙比氟利昂更危险。
2保护臭氧层相关措施臭氧层损耗作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与人类的生存,它的保护需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
(1)国际社会的举措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通过了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在该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
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缔约国家和地区也在增加。
到目前为止,缔约方已达165个之多,反映了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重视和责任。
不仅如此,联合国环境署还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以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2)我国的措施我国政府和科学家也十分关心保护大气臭氧层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臭氧空洞的名词解释
臭氧空洞的名词解释臭氧空洞(Ozone hole)是指地球上部分区域中臭氧层浓度明显减少的现象。
它是在地球大气层中,特别是距地表15至50公里处的臭氧层中出现的。
这一现象首次由一支英国科学考察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南极洲发现。
臭氧层由臭氧分子(O3)组成,位于平流层和同温层之间。
臭氧层对地球生物体起到保护作用,能吸收紫外线B(UV-B)和大部分紫外线A(UV-A),减少直射到地表的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辐射直接暴露在人类、动植物以及海洋生物体表面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和生态损害。
臭氧空洞的形成和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人为气候变化物质,特别是氯氟烃(CFCs)和卤代烃等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中,然后被太阳辐射分解为氯原子和氟原子,从而导致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氧气。
这一反应会消耗臭氧,导致臭氧层浓度降低,形成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主要集中在南极洲上空,特别是在南极的春季。
这是因为南极洲的大规模冬季极夜导致大气温度降低,进而加速了氯原子与臭氧的反应速率。
此外,南极地区存在极大的寒冷条件和湿度较高的平流层云,这些因素也加剧了臭氧层消耗的速度。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了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和研究认识。
1987年,联合国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限制和消除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使用。
这一议定书推动了国际社会减少使用氯氟烃和卤代烃的行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臭氧层的消耗速度。
然而,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臭氧空洞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现代工业社会中还存在其他较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如溴化物和氟烷类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加剧了臭氧层的消耗,还可能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解决臭氧空洞问题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一方面,国际社会应加强监测和研究,掌握臭氧层及其消耗的动态变化,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臭氧空洞的出现。
另一方面,减少使用臭氧层消耗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南极圈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南极圈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
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也是原因之一。
宇宙高能粒子簇射破坏了臭氧层。
美国地球与宇宙研究局局长登·贝克认为,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发现,地球每隔27天就有两天半要受到宇宙高能粒子簇射,射向地球的带电粒子,其能量为200~1500万电子伏特。
这些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作用下沿着磁力线向南北两极射去,当南半球冬季到来时,南极大陆处于黑夜,大气中间层的氮、氢化合物在带电粒子的影响下浓度开始升高。
当南极大陆出现太阳的早春季节到来时,氮、氢化合物由于气温升高开始发生化学反应,这一过程使臭氧层迅速遭到破坏,因而在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
由于大气层总环流的稳定性和地球磁场的不同结构,北极磁场比南极磁场较强和均匀,因此这种化学过程只对南极大陆产生影响。
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
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之一,其主要浓集在平流层中20-25km 的高空,即大气的臭氧层。
臭氧层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界以及调节地球的气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臭氧层在不断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
那么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臭氧空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人类活动影响。
一、大气化学规程解释。
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从而破坏了臭氧层。
臭氧层空洞(Ozone depletion)概要
1985年3月,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签署了《关于保护 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标志着保护臭 氧层国际统一行动的开始。 为了能够真正对氟利昂等臭氧层损耗物 质的生产、使用实际国际控制,1987年 9月16日,24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 市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 利尔议定书》。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 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 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 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 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 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 以及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呼声更加高涨。
它们破坏臭氧的能力称为“臭氧耗减潜能 值”[ Ozone Depleting Potential (ODP)]
消耗臭氧物质(ODS)及臭氧耗减 潜能值(ODP)
ODP 全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哈龙 Halon 四氯化碳 甲基氯仿 含氢氯氟烃 溴氯甲烷 甲基溴 Carbon tetrachloride (CTC) Methyl chloroform (TCA) Hydrofluorocarbons (HCFCs) Bromochloromethane Methyl Bromide (MBr) 0.6-1.0 3.0-10.0 1.1 0.1 0.001-0.11 0.12 0.6
南极臭氧空洞是指在南极地区出现的臭氧总 量低于全球平均值30-40%的闭合低值区(通 常这个值为220多布森单位)。这个闭合低值 区常被人们称作南极臭氧洞。
随后的几年里臭氧洞的面积不断 扩大,洞内的臭氧含量不断降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臭 氧洞继续发展,臭氧洞的最大面 积已由80年代末的2000万平方公 里左右扩展到目前的大约2900万 平方公里。
臭氧层为什么出现破洞
臭氧层为什么出现破洞地球的臭氧层空气污染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臭氧层过去几十年来受到剧烈的破坏,臭氧层空洞也出现了。
那么臭氧层空洞为什么出现,有什么影响呢?一、什么是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空洞是指在季节性及地理位置变化以外,臭氧层上某些特定地区及其活性物质集体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它不同于它的大区域的气候变化,它的地理位置、形态和大小的变化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化。
二、臭氧层空洞是怎么产生的1、人为破坏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开发和活动的过度影响,污染物的排放过多,大量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比如氯氟烃和氯代烃废气排放,地表的持续使用某些合成氟化合物及氯氟烃,人类活动过度污染臭氧层,导致它不断穿透,最终出现臭氧层空洞。
2、自然形成臭氧层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造成臭氧层的热带空洞,夏季空气温度变高,使臭氧层上部的温度也出现变化,太阳辐射加剧,从而导致温度升高,使臭氧层出现空洞。
三、臭氧层空洞对人类有什么影响1、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对紫外线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当臭氧层空洞形成时,紫外线辐射会增加,容易中暑,使皮肤病、眼病、肺癌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2、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也使得内部大气温度上升,降低了臭氧层对热量的改变比。
大气对太阳热辐射的封锁能力降低,进而使得地球的温度整体不断的上升,因此也出现了全球变暖的情况。
3、臭氧层破坏物质增多臭氧层的破洞会使改变整个臭氧层层结构,除了紫外线辐射增强外,臭氧层空洞也可能会使大气中高空过量的对人体有害物质,比如氯氟烃、氯代烃等,随着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大气中有毒、有害和致癌物质的排放会更多,危害更大。
综上所述,臭氧层空洞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污染造成,另一方面也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穿透及造成臭氧层损伤,最终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臭氧层空洞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增强、温室气体排放更多等问题,严重危害全球环境,因此要求人们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有效地保护臭氧层,减少空洞的形成,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环境。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目录1、基本信息 (1)2、成因 (2)3、危害 (2)4、难题 (3)5、研究 (3)6、修复 (3)1、基本信息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
2、成因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从而破坏了臭氧层太阳活动影响解释,认为当太阳活动峰年(即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前后,宇宙射线明显增强,促使双电子氮化物(如NO2)与O3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奇电子氮化物(如NO3)增加,O3转换为O2 3、危害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如今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
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臭氧层空洞是现在很受人重视的问题之一,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臭氧层会出现空洞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氟利昂的广泛运用造成了臭氧层空洞。
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气体,由三个氧原子组成。
所谓臭氧层,主要是指离地面15-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比较集中的臭氧。
即使在那里,臭氧的浓度也只有10ppm( 即百万分之十)。
倘若将这些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上空,仅有3毫米厚。
可就是这么稀薄的一层臭氧,就吸收了太阳辐射到地球的99%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人类和其它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灼伤。
如今,这宝贵的臭氧层正遭到严重破坏。
“元凶”是谁?是氯氟烃(CFC),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氟利昂。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氟利昂被广泛地用作电冰箱的制冷剂,用作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用作电子元件和精密仪器的清洗剂,用作药剂和美发的喷雾剂等。
氟利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被排放之后绝大部分都积存在空气中,然后慢慢地飘浮到高空的平流层,在那里经过光解分离出氯原子,而氯原子正是残害臭氧的“杀手”——1个氯原子在连锁反应中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空洞危害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
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减少渔业产量。
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
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臭氧层空洞对人类的影响高能量的紫外线(波长为315–280纳米)可以导致皮肤癌,另外低层大气(对流层)臭氧增加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形成的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臭氧的产生主要因为太阳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其主要作用是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
然而,近些年来,臭氧层在不断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北两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并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那么,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臭氧层空洞扩大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类:
首先,从自然角度来说,臭氧层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从而破坏了臭氧层;同时太阳活动对臭氧层存在影响,在当太阳活动峰年(即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前后,宇宙射线明显增强,促使双电子氮化物(如NO2)与O3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奇电子氮化物(如NO3)增加,O3转换为O2。
另外,从人为的角度来说,人类的生活在使用了大量的泡沫塑料、护发摩丝、灭火剂、杀虫剂、致冷剂,这些产品的使用会产生氯氟烃,即氟里昂(CFC)。
氯氟烃气体一经释放,就会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气圈的臭氧层顶部。
在那里,紫外线会把氯氟烃气体中的氯原子分解出来,氯原子再把臭氧中的一个氧分子夺去,使臭氧变成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