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要点概括题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伯夷遇到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来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原文信息
分析
锁定具体信息区间: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
晋文公的请求超越上下的名分,不合礼制。
结合材料一核心观点: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文本二
文言文阅读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联系语境。在遇到阅读障碍时,要注意根据前后内容加以推断分析。可以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多方面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4. 转换语言。文意理解题考查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 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 课件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 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 用完为止。
关注个别字词翻译是否准确; 对人物的行为等评价是否正确(出题表现为对叙事、现象的分析) 【详解】“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 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
练习4.(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
误。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 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 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 自《说苑·贵德》)
选项: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 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 止了筑台的劳役。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
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
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
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 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
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 “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póu,取出)羡缗得二千,复发橐(tuó,口袋)中黄金五十两,以
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 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意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意

比对人物,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命题设误: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
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故意说错人物的言行 所反映的性格特点。
比对方法: 围绕“何人,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
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这几个关键点,着重比对 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 ·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 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 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 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 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技法5:比对关系,防止改变因果、事件杂糅。 命题误设:
改变因果,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 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即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或事情的细节进行 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 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比对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看有无改变因果、事件杂糅。
·例3【原文】( 2019江苏卷 )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 逡巡中辍。 ·[选项C] ·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 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分析]曲解文意。 选项中“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说法错
误,文中“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 的粮食。
·当堂练3【原文】( 2021全国乙卷 )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 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选项D] ·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 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分析]归纳不全。 选项中“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 朝灭亡”说法错误,文中唐太宗认为是炀帝无道和臣不 尽忠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要点概括题 .doc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要点概括题 .doc

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二轮目标】1.能根据试题特点和要求,准确归纳、概括文段内容要点。

2.理解并分析文段事理、观点、手法。

【常见题型】1.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3.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概括。

【经典考题】1.(2016江苏)题目: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答案默写: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根据“六十而耳顺”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根据“日未午,即完牍”,可知“考试时间长”;根据“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2.(2015江苏)题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答案默写:【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

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

根据“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概括出学以致用。

3.(2017南通二模)题目: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3分)答案默写:【答案】①注重孝道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③崇尚节俭【解题策略】1.辨明文体,疏通基本文意。

抓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捷径,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后生发感受;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而后材料佐证;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叙人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为人:仁孝忠义廉俭勇直和当),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专项讲义(二)

高考语文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专项讲义(二)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专项讲义(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题一、典例导引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

”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而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节选自韩愈《答刘正夫书》) 韩愈在回答“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试作概括。

答: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琨,琅琊临沂人也。

琨少谨笃,为从伯司徒谧所爱。

宋永初中,武帝以其娶桓修女,除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

孝建初,迁廷尉卿,转吏部郎。

吏曹选局,贵要多所属请,琨自公卿下至士大夫,例为用两门生。

江夏王义恭尝属琨用二人,后复遣属琨,答不许。

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广州刺史。

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琨无所取纳,表献禄俸之半。

州镇旧有鼓吹[注],又启输还。

及罢任,孝武知其清,问家资多少。

琨曰:“臣买宅百三十万,余物称之。

”帝说。

明帝临崩,出为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常侍如故。

坐误竟囚,降号冠军。

元徽中,迁金紫光禄、弘训太仆,常侍如故。

顺帝即位,进右光禄大夫,常侍余如故。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讲义含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讲义含解析
关键点二:定角度。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内容一般包括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添加内容、增删关键词、因果关系等
。突破点二 四种陷阱,准确规避
陷阱一:张冠李戴—————————————————————————————— 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有主角,也有配角。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产生不同的结果。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3.留心易错,聚焦高考。概括分析一般从“事之于人”“事之于时”“事之于地”“事之有无”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设题,何事、何人、何时、何地都是易设误处;曲解文意、错位嫁接、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是其常设陷阱。
[核心提示]
概括分析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常见的错误有:张冠李戴、时地错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突破点一 整体把握,局部切片
整体读文(圈点勾画处)
关键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A项对应点)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B项对应点)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C项对应点)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C项对应点)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D项对应点)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
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2017年(新课标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 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 财物全不留意。

再读
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
明思路 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结尾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
或盖棺论定,它有助于把握人物的品质或从中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点态

三读
理关系 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说的,谁做的 明事迹 几件事,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
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
管到产很业大,发犹展如,替人公们家见办后事无,不账感目叹分。多明个;人件物九及年事以后,多个方面得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概括常“无错”,分析略“有瑕”
• 2015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将失败,可 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 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 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3)概括分析简答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3)概括分析简答题
二 、 读不懂相关文段,找不准对应区域,分不出答题要点, 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要点不全
充分理解文本,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整合:重复的内容 删选,互补的内容合并,圈画有概括性的词语,辨明无概括 性词语的意思和性质。但是,很多考生只会抄录原文,不能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导致作答不够精准而丢分。
试题易错点
一、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忽略隐含信息 简答题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人物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 某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形象,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往往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 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2新课标Ⅱ卷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 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比较分析 概括人物特点
2021新高考Ⅰ卷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 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 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题目
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战争中机不可失; 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 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 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 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 哉!”(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战争中机不可失)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 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 纵兵击之……”(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 归顺,他作为使臣的价值并不大)。

高考语文复习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课件


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 。抓住人名,找所做事件。检查是否对应。
方法突破 掌握选项常设陷阱与相应计策
牛刀小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独孤信是云中人,本来的名字叫如愿,他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 他,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名为信。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 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原文语句 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 堞而上。城陷,贼缚云”
答案:B
参考答案
解析: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选项时序颠倒,叙述错位。
原文语句 明日复言:“册立巨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
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
章累上,乃许。
答案:D
参考答案
解析:强加因果。
方法突破 掌握选项常设陷阱与相应计策
牛刀小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牛刀小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 得了太后的理解和称赞,受到天子的重用。
原文语句
军人挟内诏(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
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要点》课件29张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要点》课件29张
选项: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 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原文比照】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十 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 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 (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 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
“陷阱”三:张冠李戴
巩固:判断下列对内容的分析概括是否正确。( × )
选项:仇钺功劳被夺,最终得朝廷重赏。仇钺平叛立下奇功,却被刘 瑾占为己有,以致未得提拔,直到刘瑾被诛,他才被提拔、封爵,赐 予“世券”。
【原文比照】仇钺,字廷威,镇原人。先是,中朝闻变,议以神英为 总兵官,而命钺为副。俄传钺降贼,欲追敕还。大学士杨廷和曰: “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 乃不追。事果定。而刘瑾暱nì陕西总兵官曹雄,尽以钺功归之,钺竟 无殊擢。瑾诛,始进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寻论功,封咸宁伯, 岁禄千石,予世券。 (节选自《明史·仇钺传》)
巩固:判断下列对内容的分析概括是否正确。( × )
选项: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 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 措钱款赈济灾民。(2016年全国卷Ⅱ第6题)
【原文比照】(陈登云)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 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 振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陷阱”二:无中生有
巩固:判断下列对内容的分析概括是否正确。( × )
选项: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 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概括文意简答题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概括文意简答题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概括文意简答题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 新高考Ⅰ卷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概括内容要点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2 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活动一:高考真题演练(一)内容概括题【概括人、事特点】1.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2.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3.从其他人物或例1:【2024全国高考1卷】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备考之文言阅读概括分析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备考之文言阅读概括分析课件
【文段翻译】太夫人姓赵,她的先祖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县,于是就入籍定居此地, 第四代传人是处士赵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先祖住同一里巷,向来互相欣赏,因此了解太夫人勤勉 谨慎的品性,说:“这实在就是我家的儿媳。”于是命方伯公前去下聘礼提亲。
【对比分析】“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说法有误。 根据文中“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可知,“父亲的好友”命 其子下聘礼提亲的原因应是其清楚赵太夫人勤勉谨慎的品性。
【选项设置】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 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文段翻译】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 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 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 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 哪里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隋朝)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 为鉴戒。”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 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3)在把握文章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以下毛病: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 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生拉硬扯、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 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文原文对应文字进行比照判断。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提升课堂:高考文言文文意概括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提升课堂:高考文言文文意概括题解题技巧

运用规律,游刃有余——高考文言文文意概括题解题技巧文言文又称“古文”。

因其与现代生活相对“脱节”,学生的主要阅读障碍在于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做题时往往是“出工出力不出活”,特别是在做文意概括题时更加明显。

笔者认为,文意概括题有其内在的规律可言,手握规律之刃,动之有法,便可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恢恢乎”于“迷宫”之间,“踌躇满志”于提笔答题之时。

那么,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运用规律作答文意概括题呢?一、文意概括题之规律探究根据笔者对文意概括题的深入分析,总结其显性规律如下:1.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往往涉及人物行为举止特点、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人物道德品行、人物性格和情感等方面。

2.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且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上设误。

明晓以上规律,学生在答题时可以有意地进行细节比对,但在对比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会出现判断失误。

原因在于对选项与文本对应的位置不够明确,常常仅分析只言片语,答题准确度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探究运用隐性规律也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以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例,对隐性规律加以探究。

A项内容为: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评价)。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分析)。

其中,“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对应原文“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对应原文“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却让诸生自觉不如”对应原文“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对应原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沿此思路,我们会发现,选项内容基本上是原句的对应翻译,且选项出现的顺序与选文内容先后顺序基本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题
【二轮目标】
1.能根据试题特点和要求,准确归纳、概括文段内容要点。

2.理解并分析文段事理、观点、手法。

【常见题型】
1.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3.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概括。

【经典考题】
1.(2016江苏)
题目: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答案默写: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根据“六十而耳顺”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根据“日未午,即完牍”,可知“考试时间长”;根据“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
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2.(2015江苏)
题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默写: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

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

根据“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概括出学以致用。

3.(2017南通二模)
题目: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3分)
答案默写:
【答案】①注重孝道
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
③崇尚节俭
【解题策略】
1.辨明文体,疏通基本文意。

抓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捷径,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后生发感受;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而后材料佐证;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叙人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为人:仁孝忠义廉俭勇直和当),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

《元故楼主簿行状》为官:作风严谨,体恤百姓,能力出众,谨慎周到,不辞劳苦,(廉洁从政,雷厉风行)
2.重点关注题型,注重阐发归纳。

①内容概括类
A(2016江苏)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B(2015)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为学)
C(二模)简要概括鲍竹溪品格上的特点。

(为人)
D《点点通》P39:《元故楼主簿行状》(为官)
②角度筛选类(哪些方面,哪些角度)
A(宿迁一模)《封①大夫方君传》
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

(答对4点即可)。

B《点点通》P40:《郁离子》序
作者从哪些方面赞扬了《郁离子》?请简要概括。

关注:角度+内容
③原因归纳类
A(四市摸底)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意图
B《点点通》P36: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分析作者乐意为“环翠亭”作记的原因。

C《点点通》P37:《谢杜相公书》
作者写这封信给杜衍的原因。

关注:主观+客观
3、深入研读,掌握答题步骤
(1)审请题,抓住核心词,判断方向。

(紧扣题旨)
(2)确定答题区间。

脑海中第一意识一定是答案,先保留。

(3)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

(4)整合归纳信息。

(5)观察分值,看是否与分值吻合。

(角度多元)(分值+1)
(6)组织语言,简要概括(精准凝炼,四字为主)。

(7)检查:关注重复与遗漏。

(重复遗漏)
【答题要点】
①归纳概括题:先筛选信息,然后分条列举,归总概括。

②理解分析题: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语段,阐述理由。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

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

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

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

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

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

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

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伏惟明公终赐亮察。

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
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

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

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

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

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卒: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故: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名:说出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3分)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4分)
答案:
6、A卒:终于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

(“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顾”、“须臾”、“废”各1分)
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