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合集下载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279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279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OA:定向作用B:决定作用C:影响作用D:促进作用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o参考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2、单选题幼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

这是服从了oA:高低规律B: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C:大小规律D:首尾规律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从用整只手臂和手到用手指去拿东西,显然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3、单选题下列是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oA:梅伊曼和拉伊B:艾宾豪斯和缪勒C:冯特和艾宾豪斯D:蒙台梭利和杜威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o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

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4、单选题“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oΛ:《大学》B:《学记》C:《论语》D:《孟子》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o参考解析:【答案】D o解析:“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孟子》。

5、填空题“望梅止渴”属于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参考答案:第一本题解释:参考解析:第一6、填空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只能用耳朵听、眼睛看,不能随便动口、动手,一旦违背要求,就采用训斥与压服方法来维持课堂的“稳定”。

教师的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参考答案:权威型本题解释:参考解析:权威型7、简答题简述课外活动的作用。

参考答案:参考解析:课外活动其自身特点,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充实、健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主动地得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是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吸引力的,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教育是永恒的,也是复杂的。

教育中的任何难题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思维的产物,反映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具有普遍性,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基。

我们的经典理论专栏将介绍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大家及其主要著作。

本期我们带来的是夸美纽斯和他的经典之作——《大教学论》。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被视为17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现代”教育主张的代表之一。

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12岁便失去了父母,受兄弟会资助才得以继续学业。

由于他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被送到德国的赫尔伯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回国后担任兄弟会牧师,并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改革问题,然而不久便因战争和信仰迫害不得不漂泊异国,直至去世也没能返回故园。

夸美纽斯虽然一生波折,但从未停止教育研究。

他是第一个提出儿童教育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平等与教育普及的人,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等巨著,其中《大教学论》是他的代表作。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因此被称为“教育理论的始祖”。

《大教学论》讨论了教育和学校的作用,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并系统地阐述了学校体系。

以下是《大教学论》中对这些方面的论述。

01教育和学校的重要作用人作为宇宙间最高的受造物,有着高于一切的终极目的,即与造物同享最大的快乐,因此要:(一)成为理性动物;(二)主宰万物。

要做理性之物,就要熟悉万物、管理万物。

基于博学,人可以知道万物、实践德行,从而管理万物。

知识、德行与虔诚虽然植根于人,却不是“现成”存在的,必须通过信念、教育和行动才能得到。

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

要获得教育,学校是必修之所。

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全册知识点汇总大全整理复习

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全册知识点汇总大全整理复习

特岗事业编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整理三乐也。

二、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的阶级性;④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一、“教育” 一词的起源 人物:孟子著作:《孟子•尽心上》 古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阶级性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六、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4.国家的产生七、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场所: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教育是中心③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八、稷下学宫朝代:战国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尊师重道,不治而议论十一、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内容及特点1.教会学校: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育内容:三科四学)、教区学校2.骑士学校:(“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十二、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国家:德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③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④教育的世俗化;⑤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十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留学教育:留美和留欧十四、维新运动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十五、维新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变法通议》;趣味教学的倡导者;推动第一个女子学堂经正女学的建立。

严复:最早从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体系;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十六、(现在)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十七、关于终身教育代表人物:耶克斯利、保罗朗格朗及四部文献:1、最早的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2、概念化体系化标志: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3、提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概念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4、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五大特点:1、终身性(最大特征)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5、实用性一些古文①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已,阖棺而止”②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③荀子:学不可以已④陶行知: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十八、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的核心: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十九、教育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育评价)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育评价)

一、测验法
• (一)类型 • 1.客观题评价法 • 常见的客观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
是非题,简单计算题、概念或术语的解释 题等。 • 2.主观题评价法 • 包括论述题、证明题、作文题等。
• (二)测验的编制
• 1、有效测验的基本标准
•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 有重测、分半等几种检测方法。
• 1.口头测验法:口试或答辩
• 高声朗读;教师提问;抽题回答;专题发 言;随意发言;师生会谈;情景故事;角 色扮演等。
• 2.论辩或辩论 • 3.写作测验 • 4.过程反馈题 • 5.实验技能考试
三、评定量表评价法
• 是用来量化观察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 具有描述精练、内容丰富、施测简便的特 点。
• 第二,确定了评价的对象是“教育活动及其结 果”,包括整个教育领域中的现象。
• 第三,强调“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科学判 定的过程。
• 三代评价: • 古代的传统考试 • 近现代的科学测验 • 当代的科学评价
• 人们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列为当代教 育科学的三大领域。
• 按评价考察的范围,可分为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内容
• 一、教师评价 • (一)教师评价的意义
• 教师评价即教师考评,是对教师工作现实 的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
• 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 有利于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 • 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与成长。
• (二)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 为了提高逸事记录的使用价值,还应注意: (1)要记录行为发生的情境,以便使行为的分析更有意义; (2)对观察到的事件应做好记述,并注意特殊行为; (3)一般在收集一定量的记录后才能推断学生的典型行为,

教育学口诀

教育学口诀

《教育学》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卢梭---《爱弥儿》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格塞尔、阿诺德----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注重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家: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被称为第一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俄国(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言人。

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安德森。

心智动作五三段,加里培林安德森。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五)循序渐进性原则
1、含义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7.9

11.2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问启发 首先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讲“商品”这一概念 同学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商品?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商品? 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阳光、原始森林是商品吗? 其次,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已 知到未知。如学习“人民”这个概念 公民和人民仅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 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教 师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辨 证统一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生
学 能力
教学影响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 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含义
指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教学过程矛盾运动 不断向前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哪个学校里有一 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 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 年之后就会出现上十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的规律。

遵循教学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知规律。

认知规律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理解的规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合学生掌握的信息,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个别化设计,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激励规律。

激励规律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规律。

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地学习。

最后,评价规律。

评价规律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规律。

评价应该客观公正,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根据评价规律,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活动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由易到难地安排。

循序渐进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其次,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教师应采取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再次,启发式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提问或给出问题情境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情感教育原则。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师应通过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的研究

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的研究

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的研究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的研究序号一:引言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是行为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主题。

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我们理解和解释个体和群体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估和讨论。

序号二:门槛效应模型的概述及评估门槛效应模型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或阈值才会做出某种行为。

这种模型在经济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消费者决策行为和市场营销中。

门槛效应模型可以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做出与自身利益相悖的决策或行为。

在对门槛效应模型进行评估时,我们需要考虑其深度和广度。

深度指的是对该模型内部机制和原理的深入分析,而广度则是指对该模型应用领域和相关概念的广泛考察。

通过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门槛效应模型的研究意义和局限性。

序号三:门槛效应模型的深度评估在深度评估中,我们需要探索门槛效应模型的内部机制和原理。

门槛效应模型的核心概念是门槛值。

门槛值通常由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决定。

个体需要权衡利益和风险,在达到一定门槛值之后才会做出某种行为。

门槛效应模型还涉及到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

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权衡不同选项的优缺点,并最终做出决策。

门槛效应模型的深入分析可以从认知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的角度展开。

通过研究个体的意识和信息处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门槛效应模型的行为机制。

还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来验证和解释门槛效应模型的有效性。

序号四:门槛效应模型的广度评估在广度评估中,我们需要考察门槛效应模型在不同领域和相关概念中的应用。

门槛效应模型不仅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在心理学、社会学和营销学等领域也有重要价值。

比如在营销学中,门槛效应模型可以解释消费者对产品定价的反应,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门槛效应模型还与其他概念和模型存在着内在联系。

《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本章十将二帮助章你学教习 师和学生的关系
1.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2.师生关系的作用 3.师生关系的类型 4.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6.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准则
第一节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三)师生关系的作用
1.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2.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3.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工作关系 *组织关系 *道德关系 *心理关系
第二节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和位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 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相互交往而形成 和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 本、最主要的反映。
(二)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几种主要观点 单一主体论 双主体论 复合主体论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平等合作 *相互依存 *尊师爱生 *心理相容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师生交往方式 4.教师的归因 5.教师的人格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的个性
(三)环境方面
1.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2.课堂的物理环境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1.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

教育学di12章 德育

教育学di12章  德育
e奖惩法: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判断,予以褒贬,预防和克服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主要有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形式。
f制度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学校环境、提出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要求、规定特定的价值导向。
2、道德情感的发展
?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对道德情感给与了特别的关注。
?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道德是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使儿童早期经验中承认道德标准的内化,是更为高尚的社会道德的反映。
? 超我通过两种途径发挥其功能:良心、自我理想。
? 儿童不适当的行为——父母制止、惩罚——内疚感——良心
? 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从“自我中心”到“他律”到“自律”最终到“自由”。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 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准则。
它是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重要依据。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及其结论:
品德发展的阶段有一定顺序
? 品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 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 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道德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a说服法:说理疏导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参观等形式。

教育学的形成标志

教育学的形成标志

教育学的形成标志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历史悠久,在考试中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也是特别容易出题的考点。

关于教育学,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创立历程,这其中就涉及到教育学的独立史,独立不是一蹴而就,有众多教育家为之努力,终将其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很多考生纠结的考点就在于此,究竟是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让教育学独立,还是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让教育学独立。

下面我们结合多位教育专家的观点为大家梳理,明晰此类考点。

王道俊在《教育学》中有如下表述: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于夸美纽斯,王版只提及《大教学论》作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并未阐述夸美纽斯与教育学独立的关系。

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有如下表述: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十二校联合编著的《教育学基础》中有如下表述: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赫尔巴特最终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的一员。

叶澜在《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中有如下表述:我们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9世纪初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和教育研究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标志。

吴式颖在《外国教育史》中有如下表述: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

至此,综合百家观点,为各位考生总结,教育学独立形态的开端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端亦始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而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学也从赫尔巴特开始。

因此夸美纽斯作为教育学独立开端人物,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12个专业大类详细划分

12个专业大类详细划分

12个专业大类详细划分
根据新修订的《大学学科分类》,高等教育中总
共归类了十二大类,分别是文学类、管理科学与
工程类、农林牧渔类、教育学类、医学卫生类、
法学类、历史学类、艺术类、经济学类、理学类、哲学类和自然科学类。

文学类是由哲学、社会与行政管理、经济学、
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与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文化艺术等十几个学科组成,
是探索和理解人类文明、丰富人类文化的基础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也叫综合类,主要涉及工商
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城乡规划、交通运输与物流、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是西方文明
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研究管理科学方法和技术,培养能够从事实践性管理,企业管理,政府管理
等方面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

农林牧渔类由农学、林学、水产、畜牧、草学、食品科学、植物保护、蚕、蜂、园艺、动物医学
等几十个学科组成,致力于为解决社会关注的农
林牧渔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努力实现农林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类包括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影视传播、社会教育等诸多学科,专注于研究特
定的人群群体,培育有科学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的人才。

医学卫生类是以医学为主,兼顾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中医学、生物信息学、护理学等专业
学科,是以人类健康保健、学术性研究为主并且扩展到健康教育、医改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着重研究疾病的病原机理与预防控制,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

法学类是以法律为主,常见的还有侦查学、检察学、司法技术等专业,是国家关于解决国家和社会主要问题的政治与。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蝴蝶效应破窗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蝴蝶效应破窗理论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3、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顽强的努力,它是一种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标志、关键)
综上所述,知、情、意、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存在区别,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在知到行的转化中起调 节作用。所以,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几个 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 展变化过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过
程 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于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 想品德矛盾运动的结果。(进步:正确思想战胜错误) 2 、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界的教育
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这种影响要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需要经过一
第十二章
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学目的: 理解德育、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功能和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这一规律,还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性和渐进性相联系。
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告诉我们,学生德育常常
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
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品德上出现反复甚 至是较大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绝非简单的反 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重现已往某些特点,其中包含着新 的进展因素,是前进中的反复。因此,在德育中,教育者 必须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反复、坚持不 懈地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在反复中前进。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高频考点汇总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高频考点汇总

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 考点55:教学的定义 考点56:教学的作用 考点57:教学的地位考点58:教学的基本任务 考点59:教学过程考点60:教学过程的本质考点6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6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考点63: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考点64:讲授法 考点65:演示法考点66: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考点67: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考点68: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考点69:班级授课制 考点70:个别教学 考点71:复式教学考点72:教学模式的特点 考点73:自学辅导模式 考点74:上课的意义考点75: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考点76:教学评价的概念 考点77:教学评价的意义 考点78:教学评价的原则 考点79:教学评价的类型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考点80:德育的概念考点81:德育的重要意义 考点82:德育的内容考点83:德育过程的概念成人高考《教育学》常见考点——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考点3: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考点4: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考点5:教育的基本概念 考点6:教育的社会属性 考点7:教育的起源考点8: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考点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考点10: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考点11: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考点1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1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14: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第三章教育目的 考点15:教育目的 考点16:培养目标 考点17:教育目的的意义考点1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19: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考点20: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考点21: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考点22:素质教育的概念 考点23:素质教育的意义 考点24:智育的意义 考点25:智育的任务 考点26:体育的任务考点27:体育的组织形式考点28:美育的概念考点29: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考点30:美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教育制度 考点31:教育制度的概念 考点32:建立学制的依据考点33: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考点34:1903年颁布的“葵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始)考点35: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考点3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考点37: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考点38: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五章教师与学生考点39:教师的作用 考点40:教师的任务 考点41: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点42:教师的专业素养考点43:教师应该如何爱学生 考点44:学生的特点考点4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考点46: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第六章课程考点47:课程的概念 考点48:课程的意义 考点49:课程的要素考点50: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考点51:课程计划考点5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考点53:课程的类型考点5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考点8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心理学考点139: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考点86:德育的基本原则第一章绪论考点140:长时记忆的特点考点87:德育的校内正式途径考点1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点14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考点88:说理教育法考点11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考点142: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考点89:榜样示范法考点113: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考点143: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考点90:陶冶教育法考点114:反射考点14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考点9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第五章思维和想象考点9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考点115:感觉考点145:思维第九章班主任工作考点116:感觉现象考点146:思维的特征考点9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考点117:知觉考点147:思维的类型考点94: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考点118:知觉的基本特征考点148:思维的过程考点95: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考点119:观察考点149:概念形成阶段考点96: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考点120:观察的品质考点150:科学概念的掌握考点97: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考点12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考点151:解决问题的阶段考点98: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第三章注意考点15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考点99: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考点122:注意考点153:创造性思维考点100 :班主任工作的计划考点123:注意的特征考点15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考点101 :班主任工作的总结考点124:注意的功能考点155: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考点125: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考点156: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点102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考点126: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考点157: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考点103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考点127: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考点158: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点104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考点128:注意广度考点159:想象考点105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考点129:注意稳定性考点160:想象的功能考点106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考点130:注意分配考点161:想象的种类考点107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考点131:注意转移第六章情绪与意志考点108 :家庭教育的特点第四章记忆考点162:情绪考点109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考点132:记忆考点163:情绪的分类考点110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考点133:记忆的基本过程考点164:情绪的功能考点134:记忆的分类考点165:情绪与认知的联系考点135: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考点166:压力考点136:瞬时记忆的特点考点167:抑郁考点137: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考点168:焦虑考点138:短时记忆的特点考点169:恐惧考点170:狂躁第九章能力考点231:人际关系考点171: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考点201:能力考点232:人际关系取向考点172:健康情绪的培养考点202:一般能力考点233:人际吸引考点173:意志考点203: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考点23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考点174:意志行动的特征考点204:智力的结构理论考点235:群体心理考点175: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考点205:智力的形态理论考点236:群体规范考点176: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考点206: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考点237:社会促进考点177:动机斗争考点207:智商考点238:社会情化考点178:意志品质的特征考点208: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考点239:从众考点179:意志品质的培养考点209: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考点240:从众的原因第七章需要与动机考点210: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考点241:影响从众的因素考点180:需要第十章人格考点242:服从考点181:需要的类型考点211:人格考点244:顺从考点18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考点212:人格的特点考点245:影响顺从的因素考点183:动机考点213:气质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考点184:动机产生的条件考点214:气质的特性考点246:心理健康考点185:动机的类型考点215:气质类型考点247: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考点186:动机的功能考点216:性格考点248: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考点187:成败归因理论考点217: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考点249: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考点188:学习动机的激发考点218: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考点250:心理咨询第八章技能考点219: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考点251:心理咨询的目标考点189:技能考点220: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考点25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考点190:技能的特征考点221: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考点253:精神分析理论考点191:技能与习惯的区别第十一章社会态度与行为考点254:行为主义理论考点192:动作技能考点222:社会态度考点255:人本主义理论考点193:动作技能的特点考点223:社会态度的维度考点256: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考点194:智力技能考点224:社会态度的功能考点257:考试焦虑考点195:智力技能的特点考点225:态度的学习理论考点258:考试焦虑的危害考点196:动作技能的形成条件考点226:印象形成考点259:考试焦虑的矫正考点197:原型定向考点227:刻板现象考点198:原型操作考点22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考点199:原型内化考点229:晕轮效应考点200: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考点230:投射倾向成人高考《教育学》常见考点一一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各种定律

各种定律

生活和工作中的定律一、手表定律(Segal's law):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深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二、墨菲定律就是:看似一件事好与坏的几率相同的时候,事情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生。

墨菲定律的来源,是一个叫墨菲的空军上尉,他有一个经常会遇到倒霉事的同事。

1949年的一天,墨菲开玩笑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每天出门都带着雨伞,可总也不下雨。

当你这一天不想再带伞出门时,则往往会赶上下雨。

再比如你去排队买东西,窗口前有几条相同长度的队伍。

这时,你所加入的队伍往往是最慢的。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三、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

比如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四、蝴蝶效应: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他称之为混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4.“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

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5.培哥效应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

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

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

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

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6.迁移效应6.迁移效应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

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

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7.反馈效应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

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

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

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

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

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8.糖果效应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

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

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

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

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4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16岁期间,12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

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9.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10.权威效应10.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11.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

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