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2010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教育学与教育史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教育原理》(第二版),陈桂生,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3.《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现代教育学基础》(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6.《教育哲学通论》,黄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7.《当代教育哲学》,陈友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8.《高等教育系统》,[美] 伯顿•克拉克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高等教育哲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1.《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曲士培,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2.《外国教育通史》,滕大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13.《比较教育学史》,王承绪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比较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系统》,[美] 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3.《学术权力》,[加]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荷兰]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美) 菲利普•G. 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20016.《比较教育导论》,顾明远、薛理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阿特巴赫,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8.《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日]天野郁夫,陈武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9.《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于富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教育政策基础1.《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教育政策学》,袁振国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1.康纳利、克兰迪宁著《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资料来源:阳利平.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第一二节、教教师即师研进究行者 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优势: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 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第一阶段: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教育产生
教师成为“技 术操作工”、 “教书匠”
教育教学问题 成为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与实 践产生分化与 对立
专门教育研究 机构及专业教 育研究工作者 出现
课程系统化和 教师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 化观念出现
第第二阶段:教师作为“研究者”观念的确立即 研究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
近几年,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到处都在提教师要搞 科研,教师要做研究者。但是,教师要做什么样的研究 者,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到底如何定位?中小学教师 能否像高校专业教师一样搞研究?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教 育研究显然是应该有所区别和各有侧重的。教育行政部 门在管理上和督导方面似乎也是简单的“一刀切”,很多 学校更是秉承上级的指示,不断要求教师们科研要上层 次,要从实践研究转向基础理论研究,忽视了学校和教 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
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 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 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 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 和解决问题。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 国。但是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 起决定作用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 家库尔特·勒温。
教育学师范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一、教育基本知识(一)教育基本理论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3.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5.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二)中外教育史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戴本博.外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三)中外教育思想史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8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9.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全10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四)中外教育实验史10.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1.杨汉麟.外国教育实验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五)世界教育发展:联合国教文组织报告三大报告1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富尔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德洛尔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二、教育名著1.柏拉图《理想国》推荐阅读版本(1)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长沙:岳麓书社,2010.(2)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3)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花海燕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施特劳斯.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郭振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9.《论语》推荐阅读版本(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2)钱穆.论语新解(新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3)南怀瑾.论语别裁.北京:东方出为了有效地调控我校师生的教学行为,充分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使各项常规教学抓好、抓细、抓实,从而促进我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特建立我校教学常规检查小组,开展教学常规检查。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 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 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教育学研究生考试参考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课推荐参考书目教育学考研自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以来,除了教育技术学、部分院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学校自主命题,其他专业都是全国统考,这对各位考生来说,增加了考试准备过程中的明确性和公平性,但由于国家命题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没有指定参考书,给考生带来了一些迷茫。
教育学教材种类繁多,备考的时间和精力却有限,参考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备考的质量。
如何选择备考教材?下面是重点推荐教材,供考生选择。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冯忠良、伍新春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
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以上书目为教育学考研必备参考书,如果考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学习其他教材。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2020/3/13
12
分析
▪ 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 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
▪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 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 限。
2020/3/13
13
从社会视角定义教育
1.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 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020/3/13
6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育学的价值
2020/3/13
7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 认识教育的概念 ▪ 认识教育的要素 ▪ 认识教育的形态
2020/3/13
8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 教育的日常用法
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 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020/3/13
30
我国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论语》
2020/3/13
孟子:《孟子》
31
我国教育学的萌芽
▪ 老子:《老子》 ▪ 庄子:《庄子》 ▪ 朱熹:《四书集注》 ▪ 《礼记》 ▪ 《中庸》 ▪ 《学记》
▪ 《大学》 ▪ 韩愈《师说》 ▪ 程颐、程颢:《二程遗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类别:专业公共基础课3.学分: 24.适用专业:师范教育专业二、课程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教育”和西文中“教育”的含义(2)了解几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3)了解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4)理解“教育”的层次(5)了解教育功能的类型(6)理解教育本质争论的各方的基本观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2)了解掌握20世纪6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1)了解教育万能论、教育独立论、筛选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理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1)理解掌握并能举例说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关系(2)理解教育与文化、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1)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如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多元化(2)能够分析论述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1)识记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2)理解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析掌握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会辨析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个体社会化的概念(2)理解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关系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概述(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2)了解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分析掌握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2)了解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的基本观点3.我国的教育目的(1)理解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懂得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理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4)理解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的产生(1)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2)掌握学校产生的条件(3)了解几种原始教育机构名称2.学校的发展(1)了解我国古代学校发展的基本脉络(2)理解稷下学宫、书院的特点(3)了解骑士教育的特点(4)识记学制的概念(5)理解并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代表国家(6)了解世界学制发展的趋势3.学校的变革(1)理解并识记学校变革的趋势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1)学会批判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2)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3)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2)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与学生发展观(1)掌握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2)理解分析学生的时代特征(3)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师生关系(1)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2)理解识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3)掌握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八章课程1.课程设计的模式(1)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2)识记目标模式提出的课程设计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和两个“筛子”(3)了解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优缺点(4)了解过程模式提出的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2.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九章教学1.了解教学的含义2.教学理论的流派(1)了解程序教学、发现学习法、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代表人物(2)掌握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素(3)理解程序教学的优缺点(4)识记发现学习法的含义(5)掌握发现学习法的要素(6)了解非指导性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和其他原则3.教学模式(1)了解模拟训练学习、个人型教学模式三、考试方式及时间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四、试题类型、要求及分值1.填空题(根据前后文的关系,在空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每个空格1分,共10分)2.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前面的括号中对的打“√”,错的打“╳”。
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目
1.《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现代教育论》(第二版),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基础》(第八版),[美]奥恩斯坦、丹尼尔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哲学导论》(第二版),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 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高等教育哲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高等教育理念》,[英] 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美] 伯顿?克拉克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曲士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外国高等教育史》(修订版),黄福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
1. 帕尔默著(2005)《教学勇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碧美著(2003)《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范梅南著(200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课程出版社。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2003)《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佐藤学著(2003)《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泰勒著(1992)《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7.舍恩著(2007)《反映的实践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8.帕克、哈斯著(2004)《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第7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
该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 及教育的本质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的掌握对于后续学习教育学的深入内 容具有重要影响。
该章主要探讨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制 约性、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的社会改革等。这一章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理解 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然而,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的艰巨性。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 知识,更是塑造个体的人格和价值观。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 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是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我对教育学的全面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在 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以更加理论化和实践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实施教育,以 期望对学生和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目录分析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是一本由全国高等师范院校 联合编写,面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的教材。该教材的目录清晰明 了,分为十章,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以下是对 该教材目录的具体分析。
该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这一章对于学习者了解教育学的全貌和基本框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 于学习者建立起对整个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内容摘要
在教育评价方面,本书介绍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 面的内容。本书还介绍了如何制定具体的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教育改革方面,本书介绍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方 面的内容。本书还介绍了如何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全面和实用的教育学教材, 适合师范院校的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使用。它不仅提供了关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还介绍了各种 实践技能,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计划等。
333教育学统考考研参考书
333教育学统考考研参考书
以下是333教育学统考考研的参考书目:
- 《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 《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张斌贤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不同院校和专业的考研参考书目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你根据报考院校的要求进行选择。
如需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继续向我提问。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是一门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该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育学基础》的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教育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其后续的教育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 课程内容《教育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实践等方面。
3. 教学方法《教育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个人研究等。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4. 评估方式《教育学基础》的评估方式通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期末考试等。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较大,通常占60%以上。
二、《教育学基础》的重要性1. 为教育学专业学生打下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 帮助学生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点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学习《教育学基础》,学生可以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点,理解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其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研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育学基础》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导。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教育的基础在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相互作用;研究者是主动的,他们需要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它应该是针对个体和社会的需要而确定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指教育活动所发生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氛围等方面的因素。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促进研究者的研究和发展,提高教育效果。
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个体的意义1、教育有助于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2、教育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3、教育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对于社会的意义1、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教育有助于培养社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3、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
教育影响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包括教育系统的形式化程度、教育系统所处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以及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在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时,需要考虑到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教育形态之间的历史连续性。
2、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思想影响3、大学的建立和学科分化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1、___(John Amos Comenius)2、让-___(Jean-Jacques Rousseau)3、___(___)4、___(___ ___)5、___(___)三)教育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方法逐渐形成2、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3、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逐渐建立三、教育学的现代化发展(20世纪)一)教育学的新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2、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3、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不断发展和壮大二)教育学的新理论和新成果1、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教育学的贡献2、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方法3、教育学的新成果和新理论三)教育学的新挑战和新任务1、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2、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并重的新要求3、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2、教育学的发展与近代科学发展和科学方法论密切相关。
311教育学基础考研经验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学习建议。
一、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星号为特别推荐)(一)教育学原理: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透明推荐)★2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透明推荐)★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以上三本综合起来基本包括了全部大纲上的点,而且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书目之一。
尤其是《当代教育学》,今年大纲新增的地方很多是取自这本书。
但是每本书都不全,而且每本书上都要很多根本用不着看的东西,所以大家要对照大纲,取其精华。
(二)中外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透明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吴式颖编蓍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程》(透明推荐)★孙吴的这两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知识点,而且标准答案明显是参考的这两本书,所以有这两本书应该是足够了。
如果有时间,以下两本书也可以看看: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教育心理学:1.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2.吴庆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3.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4.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学》5..《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技出版社;说明:以上几本内容都不能全部包括大纲,但各和所长,如果全买的话根本不现实,建议选一两本买来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两个版本,都不错。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裴娣娜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白皮的,安徽教育出版社)★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4.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明:第一本裴娣娜的很详细,和大纲符合的很好,如果有这本的话以这本为主。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1999年版, 2004年重印《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311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补充教材:《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冯忠良、伍新春;《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价位表科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定价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36.8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50.4教育学原理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7.4教育学原理成有信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9.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3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8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7.1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经典配套书籍:(跨专业必备之一)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36.8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8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总价222优惠价格177.6经典配套书籍:(跨专业必备之二)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36.8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总价229优惠价格183.2经典配套书籍:(本专业必备之一)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8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5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总价185.2优惠价格148经典配套书籍:(本专业必备之二)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0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34.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教育研究方法导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论总价192.2优惠价格153.8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看各种教育学著作,比如有关各种现实的教育现象的,有关教育家传记或教育流派发展的等等,我推荐几本,比如《西方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等,这些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不会觉得枯燥或有压力,看的时候注意做好笔记,并抽空经常回顾,这样就在无形中奠定了你的专业背景,有助于你理解和记忆后来的教育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 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 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 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
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三)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 信息社会的教育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一) 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 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三) 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 实验教育学(二) 文化教育学(三) 实用主义教育学(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 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
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
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
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
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
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
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
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
第二章 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四)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1、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
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
2、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