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②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线。

④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4.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略,请同学们自行绘制)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请同学们自行绘制)热带的特点是: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南北温带的特点是: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南北寒带的特点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四、地图的知识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a.如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详细,精确度高;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精确度低。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B.1:1000000C.1:300003.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②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所指方向为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③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A.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a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的各点为正南正北。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和地图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和地图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和地图一、引言本节课将介绍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构成以及各种地图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二、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三维物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2.地球的构成和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主要分层。

–地壳是固态外壳,包括岩石和土壤。

–地幔由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合金构成。

3.地图的分类与特点–物质地图:用于显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分布情况,如山脉、河流等。

–经济区划图:用于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政治行政区划图:用于显示国与国之间的划分,如国家边界、省级行政区等。

–地形图:用等高线、河流指示箭头等方式显示地形起伏情况。

4.制作简单物质地图–选择合适的比例尺与地图大小。

–使用符号图例标识各种要素。

–标注标题、方位角与比例尺。

三、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并了解其构成和层次结构。

2.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分类及其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图使用。

3.学会制作简单物质地图,包括选择比例尺、使用符号图例以及标注必要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地球的构成和层次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需要确保学生理解与掌握。

•对于小组合作制作简单物质地图过程中,可能存在团队协作方面的困难将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介绍地球和地图基本概念,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材料。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地图制作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六、具体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步骤二:讲解地球的构成和层次结构(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阐述各层次特点。

地理初中一年级地球和世界地图教案

地理初中一年级地球和世界地图教案

地理初中一年级地球和世界地图教案一级标题: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对于理解地理知识至关重要。

在初中一年级,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教案来帮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二级标题: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炽热的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包裹着地球的表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教学活动:1. 利用模型或动画展示地球的构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了解地球的不同层次。

2. 进行手工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

三级标题:地球的特征地球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而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同,导致地球赤道和南北极之间的距离不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公转和自转。

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每365.25天完成一次。

自转是地球自身轴的旋转运动,每24小时完成一次。

3.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会交替经历阳光照射和阴影的变化,导致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特征:1. 利用模型或图表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并让学生观察和解释这些特征。

2. 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使用光源和球体模型,模拟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变化。

一级标题:世界地图的使用掌握世界地图的使用方法对于理解地理知识以及国际交流至关重要。

在初中一年级,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教案来帮助学生学习世界地图的使用。

二级标题:了解世界地图首先,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大陆、国家、海洋和其他地理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图,让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的地理要素。

三级标题:使用世界地图学生还需要学会使用世界地图来获取地理信息和进行地理分析。

七上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提纲

七上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提纲
3 .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4.12届全运会期间,沈阳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现象
链接中考题:
(2011·哈尔滨)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知识树
构建
(预习具
体内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2 ---- 5页回答:填写
1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______。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______。
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
2 .课本P4活动
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3 .课本P5结合地球仪观察:
两极是____与地球表面____的两点。
其中,对着____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的____点。
同学互相提问,回答。
3 .P5,活动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交流制作经验。
备注
第三段
课后拓展
一、选择题
1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
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海平面上升
2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B、6378千米C、6371千米D、4万千米
七年级上册地理三段式教学案
班级:姓名:上课时间:年月日总序号:1
课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第一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轴的倾斜角度及其影响。

2.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的计算与应用,地图上的基本方向,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3. 坐标系与定位: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划分与意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等)-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洪水、干旱等)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与后果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貌的形成(侵蚀、风化、沉积等)- 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分布及其成因-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采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的分布与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流向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构成,数据采集与处理,空间分析与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区域环境问题(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2.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 生态保护与恢复3. 地理与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的理论- 区域发展策略与实践- 跨区域合作与全球化影响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与观测:地理实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地理现象的实地观测。

六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提纲

六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提纲

六年级上期地理知识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2.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纬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形状都是圆;②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最短的纬线是南极点和北极点。

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划分方法:赤道为0°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划分为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

●重要纬线: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归线(南北纬23.5度),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南北纬66.5度)温带和寒带的分界限,极昼极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5.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相交的半圆。

●特点:①形状都是半圆;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划分: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为180°;0°经线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

●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180°经线:既是180°E ,又是180°W。

习惯上称作180°经线;20°W和160°E经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 ;西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 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示意图和地球大小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3 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4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成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学会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掌握纬度与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法指导】1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来学习地理。

2.运用地理资料数据描述地理事物,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导入新课】白天的太阳,十五夜晚的月亮让我们能清楚看到太阳、月亮的形状——圆形。

但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自己却看不见。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人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在自然界中找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首先请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七年级地理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提纲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3. 地球的坐标系:经纬度
4.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5. 地图的种类和选择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 海陆变迁:板块构造理论
3. 陆地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
4. 海底地形: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岭
5. 火山和地震:成因、类型和影响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 气温和降水:气温分布、降水类型和降水量
2. 气压和风:气压分布、风向和风力
3. 天气系统:冷锋、暖锋、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
4.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
5.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 世界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
2. 人口问题:过度增长、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
3. 语言和宗教: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4. 聚落:类型、形态和布局
5. 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和保护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 经济发展:类型、水平和不平衡
2. 工业和农业:类型、布局和影响
3. 交通和通信:方式、布局和影响
4. 国际合作:组织、区域合作和全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地理卷专题1 地球与地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2题。

1.上面四幅图的比例尺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丁乙B.乙甲丁丙C.丙丁甲乙D.乙丁甲丙2.若要绘制图示青岛崂山区的地形图,应选择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才使图上内容最详细A.1厘米代表50千米 B.1/250 000C.1∶50 000 D.二百万分之一3、将1:100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图比例尺为1:20000000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D.在原图上淮河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图为部分地区经纬网图,读图回答4-5题4.C点在D点的:A.东北 B.西北C.西南 D.东南5.从A点飞往B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先东北再东南 D.先正北再正南读等高线示意图(图4),已知a > b,读图回答第6--8题。

6、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7、若b海拔高度为200m, 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 ④200<N<300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下列等高距不同、水平比例尺相同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最陡的是()读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9题:9、图中主要山脉的大致走向是:A.东--西向 B.东南--西北C.东北—西南 D.南--北向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10~12题。

10.乙图中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范围(T)是( )。

A.1 200米<H<1 500米 3 ℃<T<4.8 ℃B.1 000米<H<1 300米 3 ℃<T<4.8 ℃C.1 500米<H<1 800米 6 ℃<T<7.8 ℃D.1 200米<H<1 500米 6 ℃<T<7.8 ℃11.按照甲图中的大坝设计(大坝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从坝顶到坝底)分别约为( )。

A.50米200米B.500米150米C.500米100米D.50米100米12.关于图甲、图乙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B.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C.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D.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阅读某海域等深线图(数字表示深度),完成13~14题。

13、①处地形的特点是A.坡度缓,海洋生物繁盛B.深度大,地壳相对稳定C.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峭D.狭长而深凹14、②处地形名称是A.大陆架B.大陆坡C.海沟D.洋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

下图为考察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可仰视观赏瀑布16.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7--19题。

17.从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村庄a、b、c、d中发展种植业最具优势的是A.b村 B.a村C.c村 D.d村18.为发展经济,计划在村庄甲、乙之间修一条公路,最合理的走向是经过A.b村 B.e村 C.d村 D. c村19.图示区域最有特色的经济作物是A.油菜、棉花 B.棉花、甜菜 C. 苹果、梨 D.茶叶、柑橘下图(图6)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20~22题。

20、该地形剖面图中表示的山地是A.天山B.昆仑山C.祁连山D.阿勒泰山21、分析气候资料和地形剖面图,图示夏季气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米处A.2000米B.4500米C.3000米D.1500米22.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是A.南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南坡受冷锋面影响形成降水多C.北坡受热带气旋影响,降水多D.北坡位于来自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完成23〜25题。

23.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A. 600 米B. 900 米C. 1000 米D. 1200 米24.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A.③镇、乙村B. I山山顶、②镇C.④镇、I I山山顶 D.甲村、I山山顶25.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A. M线B. N线C. P线D. Q线二、非选择题(25分)26.读下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9分)(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分)(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低、中)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分)(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2分)(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分)2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B位于山顶甲的___________,D、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__。

(2)C、D两地高程相等,若分别从C、D两地登上甲山顶,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条件?(3)要在海边建油港码头,应建在A处还是B处?其理由是什么?(4)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中用“”符号所示,试说明选择该线路的理由。

(5)港口计划在E处或F处利用水力发电,各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28.(2008年上海卷)“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A.甲地最大B.乙地最大C.丙地最大D.三地相同(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是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时。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

【答案】:3、D【解析】:本题考查地图(比例尺)。

比例尺放大一倍,*2,则比例尺变为1:5000000;图幅是原图的4倍;比例尺越大,图上事物反映越明显;故选D项。

【答案】8、D【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图的应用。

图示水平比例尺相同,即表示的实际水平距离相同,故等高距越大,表示的高差越大,则坡度越陡。

【答案】23、B【答案】24、D【答案】25、B26、27.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等高线地形图上,在进行交通线、引水线、输油管线等的选择时:①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地段。

②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被距离的稍远或稍近所迷惑,而应当根据流水由高处向低处流这一关键要求,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③选择输油线时,要使线路尽可能缩短,还要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答案:(1)东方 0-50米之间(2)C处有利条件是直线路程短,不利条件是坡度陡;D处相反(3)B处。

B处等深线密集,水深;小港湾,易于避风;离油矿近,运输方便。

(4)离油港近;基本与等高线走向一致,坡度小,工程施工难度小,且油可从高处向低处自流。

(5)E处有利条件:上游有两个支流,水量较大;离油港近,架设线路短。

不利条件:E到油港坡度大,架线困难;落差小,水能小。

F处有利条件:落差大,水能大;从F到油港坡度平缓,架线容易。

不利条件:离油港较远,架线线路长,水量比E处小。

28.解析:(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

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可判断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2月22日)甲所在经线为白昼的分界线,故太阳直射(180°,23°26′S)。

(2)赤道上昼夜等长即昼夜长短变化为0,极圈及其以内地区能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由极圈到赤道昼夜长短变化逐渐变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最靠近赤道,昼夜长短变化最小。

(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即与回归线到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致,都为46°52′,故选项D正确。

(4)甲、乙、丙三地相比,丙时间最晚为12月22日8时,要想进入新的一天应再过16小时即12月23日0时,此时甲地时间为12月23日4时。

(5)该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可读出丙的地理位置即(120°E,30°N),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低温少雨。

答案:(1)23°26′S,180° 12月22日(2)乙(3)D (4)16 23 4(5)亚热带季风气候低温少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