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

合集下载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朱晓姝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

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

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

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

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

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

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

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

高华-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强势复兴

高华-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强势复兴

高华-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强势复兴作者:高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来源日期:2007-5-19本站发布时间:2007-5-19 16:36:23阅读量:687次199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遗产,但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面临沦为世界二流、抑或是三流国家的危险。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及综合实力的提升,俄罗斯已经走出了叶利钦时代的全面衰退时期,开始进入复兴期。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俄罗斯终于在2006年赢得了八国集团峰会的主办权。

俄罗斯整体实力的恢复主要表现在:1、经济多年持续增长;2、军事实力恢复八成;3、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4、外交、政治等软实力增强。

“普京主义”探索有俄罗斯特色的改革道路,是国家复兴的重要动力。

俄之所以能够重振大国雄风,是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模式适合国情;对外战略奉行国内问题优先、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强军改革提升了军事实力。

俄罗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严峻挑战有:1、经济问题仍然是俄最大的难题;2、人口危机等社会因素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3、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原油存在危险性;4、国内存在不稳定因素及隐患;5、俄罗斯的外部压力很大;6、“后普京时代”的不测性。

结论是:俄罗斯的全面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俄罗斯重新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的方略苏联解体后,从叶利钦时期到普京时期,俄罗斯基本上是沿着“破-乱-治-兴”的轨迹向前发展。

“破”是指叶利钦掌权后,在破除苏联模式弊端的同时,也破掉了社会主义值得发扬的一些东西。

“乱”是破的必然结果。

叶利钦后期,主要是普京上台后,着力于“治”,渐渐地“治中有兴”。

“普京主义”探索有俄罗斯特色的改革道路,是俄罗斯复兴的重要动力。

以考虑本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务实主义为特征的“普京主义”,包括普京的治国方略和普京选择的发展道路。

1、民主的框架,集权的内核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情况持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权者后期未能很好地掌握权力,各种政治力量进行频繁的政治斗争,引起了俄罗斯政局的不断动荡。

当代俄罗斯 第四讲 普京时期经济改革的深化

当代俄罗斯 第四讲 普京时期经济改革的深化

第四讲普京时期经济改革的深化1999年12月31日,鲍·叶利钦宣布提前解除自己的总统权力。

根据俄联邦宪法,总理弗·普京行使总统职能。

在2000年3月26日的选举中,弗拉基米尔·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

就职仪式于2000年5月7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自此,俄罗斯的普京时代开始了。

早在任总理时,普京就声明拥护国家经济的市场改革方针。

自2000年起,普京政府着手制定和实施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纲要。

第一节格列夫纲要及其社会经济任务2000年6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国家发展纲要,即俄罗斯国有资产副部长曼·格列夫所领导的战略研究中心制定的《俄罗斯联邦政府长期社会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格列夫纲要事实上成为普里马科夫纲要的另一种可能,提现了弗·普京总统计划实行的坚持和发展市场改革的方针。

俄罗斯联邦长期社会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卫华国家独立和文化财富,恢复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纲要首推社会任务,承认必须在完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体系、退休保障与保险、教育与卫生以及公用住房领域进行综合改革。

既定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根本的经济现代化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以快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稳定增长,为提高俄罗斯公民的生活水平打下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格列夫的纲要用“经济现代化”代替“经济改革”一词,旨在强调面临的改革具有较为平稳、渐进的性质。

实际上,经济现代化就是经济改革的继续与深化。

俄罗斯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创造有利的经营和投资环境,保证平等的竞争条件,保护所有权,为企业活动清除繁琐的行政障碍,协调现代公司管理,实现影子经济合法化,提高企业和其他组织活动的透明度,重建自然垄断。

在弗·普京任总统期间,俄罗斯政府为实现这一纲要做出了很大努力。

第二节弗·普京总统第一任期内的俄罗斯经济政策在弗·普京任总统的第一个四年时间内,俄罗斯政府为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做了大量工作。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徐向梅2011-03-09 21:18:4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内容提要]普京担任俄联邦总统六年多来对俄罗斯的政治进行了综合治理,基本理顺了国内各种政治关系,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可控的“主权民主”制政治格局。

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使普京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总统换届选举,普京何去何从,俄罗斯政治棋局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俄罗斯治理政治走势[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7)01-0131-05 在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集权与专制,从人民来说,对权威主义的接受程度要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甚至骨子里就含有对国家的依赖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尊崇。

普京通过六年多时间对俄罗斯进行了综合的治理,彻底改变了叶利钦时代混乱的政治局面。

政治治理的成功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普京也因而赢得了俄罗斯人民广泛的支持。

一、普京的政治治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失控是造成其经济改革难以取得成效、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

普京上台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政治进行整肃。

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普京向俄罗斯百姓承诺,要“在法律专政”下建立“强大的国家”。

普京强调,实行“法律专政”不是要扼杀民主,而只是要执行法律,让这个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中失控并导致1998年危机的国家恢复秩序。

普京的政治治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稳定政局,理顺与国家杜马的关系。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坛风云激荡,政府要员走马灯一样轮换,政治方面根本谈不上什么治理。

普京上台,一方面注意保持政治的继承性,避免出现政局和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以低调、平稳的方式逐步实现了政治高层的更迭。

到2004年新一届总统大选之前,叶利钦班底被彻底更换,以弗拉德科夫为总理的新政府班底是一个更听命于总统的技术型执行内阁。

在普京第一和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高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圣彼得堡帮和出身克格勃系统的人员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人在普京的政治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外交

一、俄罗斯联邦的政治1.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与政治体制的转轨(1 )政治制度的变更。

①议会民主制的建立。

②“民主俄罗斯运动”的成立于1990年 10月由 30多个党派联合而成,是叶利钦夺权的政党基础③总统制的确立。

(2 )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第一,重新确立了联邦制。

第二,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

第三,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第四,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

(3 )相对稳定的俄罗斯政局。

俄罗斯各权力机关分别采取行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4 )车臣危机爆发。

日益上升的国内分离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成为俄罗斯最不稳定因素。

其中车臣问题最为典型。

2.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1 )改革和加强了联邦制。

主要在以下方面对联邦制进行了改革:第一,建立联邦区和任命总统驻联邦区代表。

第二,改革联邦委员会 (上院)的组成原则。

第三,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

第四,精简政府机构。

普京在第一个总统任期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贯彻自由主义原则,建立小政府,尽可能减少政府在整个国家预算支出中的比重。

另一方面,推动行政改革。

2004年 3月 9日,普京下令将俄罗斯政府原有的 30个部缩减为 17个。

(2 )重点打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

(3 )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4 )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

普京执政期间基本摆脱了政治多头分立的局面,建立起以总统为首的单一政治中心的强大国家政治体系。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他承诺推行政治改革,打击腐败,发展经济。

(1)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

(2)全面改革国内政治体制,为所有公民提供充分参与政治的合法机会。

(3)梅德韦杰夫誓言打击腐败。

建立严格的制度,限制政府机构与政府官员亲属掌控的企业签署采购合同等,以防止腐败。

俄罗斯对外关系及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1.对外战略目标的变化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三阶段(一向西方一边倒;二双头鹰政策式的全方位外交阶段;三外交阶段)外交战略根本目标依然是谋求大国地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答案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答案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答案2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

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态差别,后者是指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

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的又一重要表现。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种地位集中体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不平等关系上,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资金、技术的不足而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结果是富者愈富、贫者愈穷。

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2、环境恶化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国普遍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金融业由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

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的融通。

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市场的多变使国际金融业务的风险不断加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

金融市场的运作已脱离了物质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而独立存在,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中资本过分追逐利润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国家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金融自由化,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秩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新世纪伊始,普京于2000年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俄联邦总统,入主克里姆林官,成为继叶利钦之后新俄罗斯第二个登上总统宝座的人,标志着俄罗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如今,普京施政已整整三年,与叶利钦时代相比,如今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普京时代俄罗斯政治形势发生的主要变化普京就任总统前的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政坛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政治危机。

在普京1999年8月9日担任政府总理前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俄罗斯更换了五位总理,政府机器运转失灵,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对政府失去信任。

这期间,以俄共为首的左翼反对派在国家杜马筹划弹劾叶利钦总统,导致政府与国家杜马之间矛盾激化;联邦委员会3次未能通过叶利钦总统提出的解除俄总检察长职务的要求,显示出俄政坛出现的矛盾;一些联邦主体拒绝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开始动摇俄罗斯的政权基础;车臣地区的分裂和恐怖活动日益猖獗,社会动荡明显加剧;寡头干政、官吏腐败、黑势力活动猖狂,更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的社会政治形势,普京以稳健、务实和果敢的施政风格化解了一次次政治危机,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新俄罗斯政局的基本稳定,形成了有利于治理国家所必需的政治格局,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俄国家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建树。

(一)政局相对稳定,出现了各主要党派与现政权进行妥协和合作的积极态势叶利钦时期,党派斗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国家的许多政策措施常常因此而无法在杜马获得通过,阻碍了政府机器的有效运转。

普京执政以后,在政治上采取了务实的政策,注意团结各政治派别,不与俄共等左派为敌,积极呼吁各派政治力量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进行合作。

目前俄罗斯的党派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们对普京总统和政府己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和合作的愿望,成为俄政局稳定的重要政治因素。

(二)政权建设得到加强,保障了国家政令的畅通叶利钦时代后期,联邦中央对地方各路诸侯的控制力已日渐衰弱。

俄罗斯的转变

俄罗斯的转变

俄罗斯的转变近年来,俄罗斯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有所体现,也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俄罗斯的转变,并探讨这些转变对国内外的影响。

经济转型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

过去的几十年里,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这个转变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私有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在经济转型的早期阶段,俄罗斯遇到了许多问题。

政府在市场监管和财政改革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通过加强监管机制、吸引外资和推动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

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之一。

该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俄罗斯也在加大对科技和创新的投资,力图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现状俄罗斯的政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强势领导下的普京执政,使得政府在国内政策制定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普京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重组行政机构、优化政府职能和推进反腐斗争,对俄罗斯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普京政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俄罗斯政府亟需加强反腐斗争、提升透明度和推进司法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一些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对其国际形象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社会变革俄罗斯社会也正在经历转变。

年轻一代的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求自由、开放和多元化的声音日益增加。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民众表达观点和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渠道。

同时,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仍然深受人们的尊重。

人们对于俄罗斯的民族认同和历史文化的重视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为俄罗斯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国际地位俄罗斯的转变不仅对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俄罗斯历史中的普京时代

俄罗斯历史中的普京时代

俄罗斯历史中的普京时代当我们提到俄罗斯历史中的普京时代,无疑是指的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这个国家的执政时期。

自2000年至今,普京在俄罗斯担任总统和总理职位,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普京时代的重要事件、政策和国际角色进行探讨。

一、普京的崛起和第一任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2000年正式当选为俄罗斯总统,这标志着这位领导人的崛起。

他在第一任期内致力于改革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应对国家面临的许多挑战。

普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致力于吸引外国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和鼓励国内企业的发展。

他还推出了一项旨在打击腐败的运动,以建立更加透明和稳定的政府体系。

二、普京的国内政策普京在第一任期和其后的几个任期内,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内政策。

他致力于加强国家的安全力量,推动军事现代化和反恐斗争。

他还关注改善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体系,以提高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普京还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普京的外交政策普京的外交政策在俄罗斯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致力于恢复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普京政府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印度和中东国家的关系,扩大了俄罗斯的外交网络。

此外,普京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解角色,特别是在叙利亚、乌克兰和朝鲜半岛问题上。

四、普京的经济挑战和改革尽管普京在改善俄罗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他也面临了一些经济挑战。

俄罗斯在普京时代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4年的经济制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普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加强国内市场、促进创新和技术发展,以及吸引外国投资。

五、普京时代的继任问题和未来展望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但也产生了一些争议。

普京时代的继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人们对普京是否会连任总统持续争论不休。

普京

普京

执政八年带领俄罗斯重归强国之列2000年,当普京登上总统宝座时,没有多少人熟悉这个小个子的前克格勃官员,更不要说对他拯救俄罗斯抱太大的希望了。

然而,当他两任届满的八年后,当面对抖擞精神、意欲重振雄风的俄罗斯,人们不能不发出感慨。

普京在八年执政期间,以“非常的手段”带领俄罗斯重新崛起、“回归世界强国之列”。

这是美国《时代》杂志在解释把普京评为2007年度人物时对他的评价。

八年凌厉的组合拳普京的成绩单应该可以罗列更多,但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一点:他让俄罗斯人恢复了对国家的信任,让国民找到了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振奋了他们委靡多日的精神。

众所周知,普京上台时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

稳定和秩序!这不仅是当时普通民众的渴望,也是那些在财产分割中、在政治乱局中损失严重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心声。

因此,建立秩序、维护稳定就必然成为普京上任伊始高举的大旗。

而这也一直是他执政的“第一要务”,还是其能够在其他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先决条件,更是他能赢得居高不下的支持率和临近卸任一片挽留声的“法宝”。

俄罗斯著名学者罗伊·麦德维杰夫说:“普京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位置上的有用之人。

”政权:从“国家机器失灵”到“可控民主”前总统叶利钦曾承认:“在俄罗斯有庞大的国家机构、有强大的军队和警察,却存在着如此的无政府状态……这意味着整个国家机器失灵了。

”到2008年普京卸任之时,俄罗斯形成了在多元民主框架下,把议会、政府、司法、主要政党和媒体掌握在手中,政权基本控制各个局面、精英团队相对团结的总统集权体制,或称“可控民主”体制。

在1992年后的八年里,俄罗斯政治长期陷入混乱局面,政府的行为能力遭到极大削弱。

由于民主政治本身仍不完善,加上经济转轨造成的社会动荡,弱化了的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维持社会稳定和法律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意识到,强大而理智的政权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加强国家权威是解决迫切问题的最好方法。

保证政局稳定、政令畅通、政权正常运转成为其第一要务,也是振兴经济的前提。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于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段动荡和艰难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包括: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实现政治多元化、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

然而,在斯大林式极权统治的背景下,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成为了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之后。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制度逐渐稳定。

普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改革,同时重新建立了国家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样,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巩固,而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得到了维护。

二、经济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尝试了很多种经济制度模式,包括市场制度和计划经济。

最后,俄罗斯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使俄罗斯的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私有化改革。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和倒闭。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将大量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

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完全由国家掌控,市场资源配置十分低效。

市场化改革让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自由。

这种改革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财政和税收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推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开始进行财政和税收改革。

针对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税收,俄罗斯多次进行了税收改革和减税。

普京与俄罗斯政党政治:理念、做法及问题

普京与俄罗斯政党政治:理念、做法及问题

普京与俄罗斯政党政治:理念、做法及问题作者:朱晓殊来源:《当代世界》2008年第07期2008年5月,普京卸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后,以新一届政府总理的身份,正式出任俄罗斯最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主席,不仅执掌国家杜马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席位和多数地方议会,而且使“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成为了事实上的执政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

回顾普京执政八年来,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打造高效顺畅的权力体系,大力推进政党体制改革,促进政党发育,理顺政党格局,规范政党秩序,俄罗斯政党政治终于结束了叶利钦时期混乱无序的局面,逐步走向规范、稳定、有序。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京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多党制基础。

普京的政党政治理念1、政党是建立多党制和发达公民社会的基础,必须为政党的发展创造条件。

普京强调,政党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尚未形成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党体系和成熟的公民社会,主要缘于缺乏强大、稳定而有广泛影响的政党。

他指出:“俄罗斯需要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确保人民与当局之间经常联系的政党。

”因此,当前俄罗斯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多党制和为政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政党的主要活动平台在议会,可成为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治国方针实施的有力工具。

与叶利钦时期政党动辄发动街头斗争反抗当局不同,普京视政党为重要倚重力量,认为政党活动的主要舞台在议会。

俄罗斯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政党发挥整合政治体系、参与选举以及在议会中发挥立法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职能,需要政党利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资源和广博的组织体系,参与制定和实施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如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保持俄罗斯文明的独特性等,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政党体制的发展目标是在国家的规范和调控下,以“一党主导”体制为基础,构建“有两三个或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制”。

普京强调,俄罗斯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必须使政党接受国家的监督和调控。

现代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

现代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

现代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但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很多波折,尤其在近现代的政治改革历程中,俄罗斯政治经历了很多大起大落的历史事件,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沙皇时期的政治改革19世纪末,沙皇政权开始启动一系列政治改革,以弱化院内派别对政局的影响,加强了行政部门的权力,改善了司法制度,此举有助于俄罗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但这些改革丝毫没有解决农民和工人的诉求,也没有改变沙皇专制政治的根本性质,最终也未能避免无政府主义革命的爆发。

二、十月革命之后在苏维埃时期,大规模的国有化和重工业化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财政政策和市场机制,苏维埃经济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严重困境。

此外,对知识分子、异己分子和宗教信仰的打压以及鲁迅笔下的“铁饭碗”经济体制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人民心中的不满和政治选民的脱落。

三、普京时期的改革普京时期的俄罗斯,虽然在一些经济上有所发展,但却沉浸在腐败、官僚主义和权力集中等问题当中。

普京于2011年颁布了一份联邦立法,旨在推动政治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地方选举的制度,提高选民的参与度,促进选民的代表性和责任性的提高。

此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预算和税收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官员的职业操守和明确的制度规定。

普京的这些举措,有望对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开始。

结论通过对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要提高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政治改革必须是部门自我改革和国家整体改革的统一进程。

必须同时改革社会、经济和政治各个方面,加强社会和谐与稳定、提高政治制度的效能、深化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政治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俄罗斯选举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俄罗斯选举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俄罗斯选举制度的演变与改革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的选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俄罗斯的政治格局,并对国家的治理和民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俄罗斯选举制度的演变和改革进行探讨。

1. 早期选举制度的建立俄罗斯的选举制度可以追溯到苏维埃时代。

在1917年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全民代表大会,通过普选选举机制来选举代表。

这一制度体现了当时俄罗斯政治的民主化倾向,赋予了广大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益。

然而,随着斯大林时期的到来,苏维埃政权逐渐集权化,选举制度也被用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真正的多党制被限制,选举结果往往提前确定,对反对派的迫害和镇压态势加剧。

2. 俄罗斯联邦时期的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开始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

1993年,俄罗斯通过一部新宪法,确立了多党制和普选制度。

选举制度的改革成为了推动俄罗斯政治发展的重要一环。

然而,实际上,这一时期的选举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政府掌权方往往能够操纵选举过程,以确保自己的胜利。

此外,政治腐败和选举舞弊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导致选举制度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受到了质疑。

3. 普京时代的选举制度改革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的选举制度再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2004年,普京领导下的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调整了议会选举制度,增加了党派比例名单和国家代表名单复合制的比例。

这一改革旨在增加议会选举的政治多样性,但同时也引发了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复合制度可能会导致政党间的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改革可以增加选民的选择权,使选举更具公正性。

4. 当前选举制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方向目前,俄罗斯的选举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政府仍然存在着对选举过程的操控和操纵现象,限制了反对派的表达和竞选权利。

另一方面,选民对政治的失望和对选举制度的不信任感也居高不下。

因此,改革俄罗斯选举制度成为了当前的紧迫任务。

一些建议包括完善选举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加强选举过程的透明度,确保选举的公正性。

浅谈普京的“强人政治”

浅谈普京的“强人政治”

重归沙俄传统,救赎苏俄累赘:选择普京与普京的选择——浅谈普京的“强人政治”【摘要】从普京初次担任俄罗斯总统起,迄今已达11载,其硬汉政治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在其当政期间,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均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并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主权民主”的政治格局。

本文从普京当政出发,分析其上台原因;并就其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绩,对“政治强人”普京的“强人政治”风格进行总结。

最后对俄罗斯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总结。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强人政治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16年前,当叶利钦出其不意地提拔他时,大多数的人还不知道普京为何许人也。

然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国际政治焦点。

在2012年3月4日举行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以63.6%的得票率,远高于其他4名总统候选人。

这是普京第二次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也是其第三届总统任期。

如果普京再次连任,那么他将有可能连续24年执掌巨变之后的俄罗斯。

执政时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这样一个政治强人是如何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他又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出发,展开讨论,简述普京的“强人政治”。

1.选择普京意大利哲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中,形象地用“水漫河堤”来形容卓越的政治家能够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原因——他们充分利用机遇并获得荣耀。

他在书中指出,领袖们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人的主观才能,而且受到命运所赋予他们的难以测度的偶然因素以及客观机遇的制约。

普京,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如今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无疑强力佐证了《君主论》中的论述。

1.1历史选择对于强势而有个性的领袖的偏爱是俄罗斯政治文化的一个固有特点。

从古罗斯时期的“奉天承运”到莫斯科公国“独裁者”的“专制制度”,从苏联时期的“斯大林主义”到当代的“权威主义”,俄罗斯民众对领导者的顶礼膜拜有其宗教基础。

从东正教被确立为国教开始,基督教中的救世主思想就逐渐融合到俄罗斯政治文化中。

转型中的俄罗斯政党制度(1)

转型中的俄罗斯政党制度(1)

转型中的俄罗斯政党制度(1)在俄罗斯政治制度转型中,政党制度的转型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是从苏联时期的一党制转向西方式的多党制。

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从混乱无序状态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过程。

普京执政以来,对政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政党法》的制定和实施,使政党活动逐步走上正常的法制化轨道,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有所提高。

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经过重新组合,初步形成左、中、右三派政党组成的多党制格局。

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相比,俄罗斯的政党制度还并不成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俄罗斯政党制度转型的三个阶段考察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转型,必然要追溯到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中关于实行"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决定,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对苏联宪法第六条的修正案,从法律上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俄罗斯联邦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到1993年12月通过《俄罗斯联邦宪法》。

在这一阶段,在俄国出现了成百个、甚至上千个形形色色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它们的政治纲领和主张不一,组织情况也差别很大。

在拥护叶利钦的右翼"激进民主派"政党和反对叶利钦的以俄共为首的左翼政党及其他组织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示威游行等街头活动。

1993年10月,叶利钦总统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炮轰"白宫"流血事件和解散议会。

1993年12月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了新宪法。

宪法宣布:"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组成社会联合组织的权利"。

这奠定了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宪法基础。

俄总统普京的治国要略和政策走向上

俄总统普京的治国要略和政策走向上

俄总统普京的治国要略和政策走向(上)邢广程2011-02-28 20:58:48 来源:《新疆人大(汉文)》2000年第9期一、对俄罗斯目前状况的基本估计普京对俄罗斯当前形势作了基本估计。

他认为, 第一,俄罗斯不属于代表着当代世界最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第二, 俄罗斯现在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九十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 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

在1998年危机之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降至3500美元, 这仅是“七大国”的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普京还强调, 俄罗斯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健康的变化, 即燃料工业、电力工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过大, 例如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15%的比重,在工业产值中占50%, 而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

普京承认, 在产业部门中劳动生产力极低。

在原料和动力部门劳动生产力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行业这一指标要低得多, 此外, 俄罗斯70%以上的机器设备使用期已经超过了10年, 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俄罗斯国内投资持续下降, 特别是向产业部门的投资在减少。

外国投资者不愿意向俄罗斯投资, 外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总额为115亿多美元, 而外国对中国的投资为430亿美元。

投资不足, 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 致使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大大减少。

在改革的这些年来, 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不断减少。

像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这样一些关键性的生活质量指标都在下降。

目前俄罗斯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人均收入的10%。

1998年初世界人均年收入大约为5000美元, 而俄罗斯只有2200美元, 相差1倍多。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 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为了避免这一点,必须付出巨大的脑力、体力及道德力量。

需要开展协调一致的建设性工作。

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

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

制 ,结果使 苏联共 产党严 重脱离群众 ,致使苏共党 内官僚政 治和腐败滋
生。面对党内出现的这些 问题和弊端 ,苏共进行 了一 系列的改革 ,但终 没有取得实效。二十世 纪九十 年代 中期 以来 ,随着苏 联改革 进程 的推 进 ,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趋势迅速扩 大的情况 ,加之外 国敌对势力 的 进攻 ,导致了苏共逐步丧失中央领导权 ,苏联模式 的政党制 度继而被 以 西方多党制为范式的政党制度所 取代。 二 、 俄 罗 斯 多 党 制 的 确 立 ( 一 ) 多 党 制确 立 1 9 9 0年 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 ,决定 修改宪法 ,取 消苏共 的法定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和总统制 。戈 尔 巴乔夫 当选为首 任总统 。 自1 9 9 0年期 ,各共和 国纷纷宣布独 立。直到 1 9 9 1年 1 2月 2 5日,戈尔 巴乔夫宣布将核按纽交给叶利钦 。当晚 ,克里姆林宫 降下苏联 国旗 ,俄 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第二天 ,苏联最 高苏维埃联盟 院宣布苏联停止 存 在 ,苏 联 正 式 解 体 。 1 9 9 3年俄 罗斯新宪法第一章第 十三条第 三款明确规定 :“ 在俄罗斯 联邦 ,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 多党制 作为俄罗斯 基本政 治体制 的 地位 ,最终以国家宪法的形式予以确认 。而议会党 团的出现 ,则使各党 派 有 了 新 的 政 治 活 动 平 台 ,促 进 了 多党 制 在俄 罗斯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 二 ) 普 京执 政 时期
迁 历程 。
关 键 词 :俄 罗斯 ; 多 党制 ;政 党 制 度 ; 变迁 前 苏 联 一党 制 的形 成 ( 一 )十 月革命前 自1 8 6 1年废除农 奴制度后 ,在俄 国开始形 成现代 资产 阶级和 无产 阶级 。无产 阶级于 1 8 9 8 年率先建立 了俄 国社会 民主工党 ,但 即遭 到沙 皇政府取缔 。到 1 9 0 3年又重新 建党 ,但 因政见不 同 ,党 内分 裂为 布尔 什维克 ( 意为多数派 ) 与孟什维克 ( 意为少数 派 )两派 。同时又 出现 了社会革命党 、人 民社会 党、立宪 民主党 和 十月党 。1 9 0 7~1 9 1 2年和 1 9 1 2—1 9 1 7年 ,布尔什维 克都继续推 出代表参加 国家杜马竞选 。并在杜 马中成立独立 的党 团。1 9 1 7年 2月 ,俄 国爆发第 二次 资产 阶级 民主革 命 ,建立 的临时政府 大权落到 了资产阶级立宪 民主党手 中。于是俄 国出 现 了两个政权并存 的政治局 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另 一个是在 二月革命 中起 了重大作用 的由广大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 的各地 工兵代表 的苏维埃组织 ( 苏维埃意为代表会议 ) 。 由于俄 国资产 阶级 临时政府始终推行战争政策 ,使人 民愈 益陷入苦 难深 渊。为此 ,布尔什维克党在 1 9 1 7年 于 l O月 2 5日凌晨 在首都 举行 武装起 义 ,并 在当晚召开 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宣 布全部政 权 已经收归 苏维埃 。选举产 生了由布尔什维克 、左派社会革 命党人 、乌 克兰社会 主义者 、社会革命 党等代表 组成 的全俄 中央执 行委员 会主席 。 到1 2月初 。建立 了苏共领导 执政 、左派社 会革命 党参与执 政 的联 合政 府 ,实现了两党的共 同执政 。1 9 1 8年 又实现俄 共 ( 布 )领 导 的三 个共 产党联合执 政。这样 ,布尔什维克党实现 了政治体制 的转 型 ,创立 了社 会 主义政党 政治的雏形 。苏联模式 的政党制度 的建立具有 巨大的历史意 义 ,它的建立 为苏联 的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 了重要 的政治保证 。可以这样 说 ,没有苏联 共产 党布尔什 维克党 的领导 ,就不可能有苏联社 会主义建 设 的辉煌和反法西斯 战争 的胜利 。 ( 二)十 月革命后 在斯大林执政 3 O 年期 间 ,他强化 了以党代政 、党政不 分 的政 治体 制 ,个人过度集权 ,严重 违背了社会 主义 国家 的民主原则 ,把无产 阶级 政党 变 成 了 专 制 政 党 ,损 害 了社 会 主义 政 党 政 治 的基 本 特 性 。 随 着 苏 联 社会 义 建设 事 业 的推 进 ,这 种 政 治 体 制 逐 渐 暴 露 出 明 显 的 历史 局 限 性 。 其 中 比 较 突 出 的是 ,权 力 高 度 集 中 ,缺 乏 民 主 监 督 制 约 机

俄罗斯联邦制的变革与面临的挑战

俄罗斯联邦制的变革与面临的挑战
但仍过分强调民族因素,其民族共和国享有比州,边疆区等联邦主体更多的特殊权利.其消
极后果是:民族主体自高自大,离心倾向滋长;不同的民族自治实体之间互相攀比;自治实
体和非自治实体之间因地位不平等而产生矛盾.
有鉴于此,1993年俄罗斯宪法通过后建立的伯罗斯联邦体制就不再以民族因素为基础.
宪法巩固了实际存在的多样化的联邦主体,它包括:民族区域实体(民族共和国,自治州,
心一级,州以下实行地方自治,改变了过去从上到下中央一统到底的局面;与过去相比,地
方拥有的权力(主要是对地方事务的支配权)"大大拓宽了".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加
强地方自治,扩大其自主权,已成为俄联邦政府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把联邦制建立在宪法—条约的基础上.为了调解联邦中央与某些主体之间的特殊
要目的".但这些变革仍带有修补性质,未能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是联邦中央和主体
签署双边条约的做法不仅未能加强联邦制,反而损害了联邦制的建设.1998年1月19日俄
议会上院主席斯特罗耶夫倡议召开并主持的全俄第一次有关联邦制问题的科学实践会议认
为,中央和地方建立双边条约关系的做法是"荒谬的".会议的主题报告指出,"条约过程正
普京采取的建立联邦区和派驻总统全权代表的做法,有利于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制约
的垂直领导体系,加强总统在地方的纵向机构,实现自上而下的权力机关的统—,提高政权
效率;同时确保执行和立法机构各司其职,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体制和保障联邦方针政策的
执行;由于总统全权代表管辖地区领导人,地区领导人又处于随时可能被总统罢免的状态,
"省份化,"或者州,边疆区"共和国化".(注:俄《独立报》1993年11月10日.)

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

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

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内容提要俄罗斯独立后的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有很强的关联性。

俄罗斯独立之初,伴随着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各民族自治实体与联邦中央展开了权力争夺。

叶利钦时期,俄联邦中央试图通过与地方分享权力来化解这种危机;普京执政以后,大力加强联邦垂直权力体系的建设,以求提高联邦的法律效率和整顿社会秩序。

文章认为,民族因素是俄联邦权力结构组合和变迁的重要因素;普京对联邦权力结构的改革将减少地方和民族因素的影响,联邦权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将大大提高。

关键词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民族问题民族因素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组合和变迁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独立后,民族问题使得俄联邦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相互作用的权力结构更加复杂化,特别是各民族自治实体的分离活动对俄联邦中央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秩序形成了挑战。

在叶利钦时期,俄联邦中央试图通过条约式联邦权力结构改革来化解这种危机,但是效果不佳。

普京执政以后,大力加强俄联邦垂直权力体系建设,以提高俄联邦的法律效率和整顿社会秩序。

鉴于联邦权力结构改革对俄联邦中央处理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普京的改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权力的争夺:地方民族主义对俄联邦权力结构的冲击在拥有众多民族的俄罗斯联邦,独立之初基本上继承了原苏联国家联邦体制的构成原则,即民族区域和行政区域原则。

俄罗斯联邦原有89个联邦主体(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 个州、1个自治州、10个民族自治区和2个联邦直辖市),2m5年12月1日彼尔姆州与科米― 彼尔米亚克自治区正式合并为彼尔姆边疆区后,俄罗斯的联邦主体减少为88个。

俄罗斯的民族关系带有很强的历史痕迹。

俄罗斯独立后,民族问题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消失,反而随着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和俄罗斯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而更加严峻:民族、宗教问题日益凸现,民族矛盾不断升级,尤其是民族分离主义催生下的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所有这一切直接威胁到了俄罗斯联邦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京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庞大鹏[内容提要]普京执政的8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联邦制度的措施:按地域设联邦区,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建立统一的法律空间,对地方权力机关加强控制;确立联邦主体执行机关的组建方式,加强对地方政权权限控制,合并联邦主体巩固联邦制等。

普京改革形成的政治体系在后普京时代仍将延续。

[关键词]普京俄联邦制度体制改革俄罗斯政治[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8)04-0051-05[收稿日期]2008-03-04[作者简介]庞大鹏,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8年第4期总第106期Peace andDevelopment1993年俄罗斯宪法规定,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联邦直辖市、自治州、民族自治区等俄罗斯联邦平等的主体组成。

[1]这种联邦主体构成形式的多样性成为俄罗斯联邦组成的主要特点。

如何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联邦权力的统一性,就成为俄罗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关键。

在叶利钦时代,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俄罗斯未能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造成中央权力软弱、地方政府自行其是的严重后果。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普京执政以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对地方权限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国家垂直权力体系。

一、第一阶段改革以2004年9月的别斯兰事件为分野,普京对地方权力权限的调整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别斯兰事件之前为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巩固联邦,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按地域原则设立联邦区普京执政之初,联邦主体权限过大,显然不符合俄罗斯宪法的规定。

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立即开始采取巩固联邦并加强地方权限制约的政治举措。

2000年5月12日,普京签发命令,决定按地域原则建立由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组成的联邦区,并批准了7个联邦区的成立。

[2]同时发布了关于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的条例,把国家元首在地区的全权代表制改为国家元首在联邦区的全权代表制。

这是普京总统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第一步。

就政治作用而言,在联邦中央与联邦主体之间设立联邦区这种新的权力实体,主要是为了强化总统对联邦主体的领导,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但也要看到,所建立的七个联邦区,其实只是作为中间环节对各个联邦主体进行协调管理,它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和管理机构,也未成为一级政权机关。

因此,俄罗斯联邦体制仍面临进一步改革的繁重任务。

(二)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2000年5月17日,普京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将向国家杜马提交一批法律草案。

这些法律旨在巩固俄罗斯的国家体制,加强国家的统一,使执行机关和立法机关真正运转起来,使宪法规定的既分权又保持权力自上而下的统一具有实际内容。

这些法律草案的内容主要有三项:第一,修改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第二,关于解除地区领导人职务和解散地方立法机构的规定;第No.4,November 2008Seq.No.106三,关于地方领导人与下属权力关系的规定。

按照这些法案的规定,联邦委员会的组成将加以改变,联邦主体最高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最高领导人任命自己的代表担任议会上院议员,他们自己则不再进入联邦委员会;联邦中央有权解除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的职务,有权解散不遵守联邦法律的立法会议;联邦主体领导人可以解除地方自治机构领导人的职务。

[3]普京认为,这些政治举措不仅正确,而且为国家权力机关自上而下正常运转所必需。

其中,改变联邦会议上院的组成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其目的是取消各联邦主体最高行政长官和地方杜马主席兼任联邦委员会成员的惯例,恢复上院作为职业化立法机关的本来面目。

(三)建立统一的法律空间建立俄罗斯联邦统一的法律空间,是普京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基础,是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标志。

建立统一的法律空间具有两点政治内涵:首先要“破”,即取消不符合联邦宪法的地方性法律;其次要“立”,即通过新的法律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有破有立,才能构成统一的法律空间。

普京表示,修改宪法并不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履行现行宪法和基于宪法的各项法律成为国家、社会及个人的生活准则。

因此,关键在于联邦主体所通过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

普京上台之时,俄罗斯有1,000多部联邦法律,各共和国、边疆区、州及自治区有数千部法律,这些法律并不都符合联邦宪法,必须加以改变。

2000年5月12日,普京总统致信巴什基尔共和国议会,敦促它以国家基本法和联邦法律为依据来制定共和国宪法。

普京又发布总统令废除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法律关于共和国总统有权在辖区内实行紧急状态的规定,因为这也和联邦法律相抵触。

同时,普京还废除了印古什共和国总统和政府以及阿穆尔州行政长官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宣布这些与联邦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律终止实行。

在这些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的实施中,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结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政治难题。

一方面,俄罗斯宪法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分权框架,宪法第71条、第72条和第73条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俄罗斯很多联邦主体领导人仍然提出,应进一步从法律上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尤其是属于联邦中央与地方共同管辖的职权,而不能仅仅依靠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来进行协调。

为此,普京又专门发布总统令,成立一个主要由联邦主体代表和中央各部门代表参加的联邦中央与各主体职权划分问题的政策建议委员会,具体讨论有关问题。

(四)确立地方权力机关的组建方式普京通过设置联邦区和任命驻联邦区全权代表,使联邦中央拥有了对地方当局进行控制的行政管理机制,从而为普京管理国家和推行其他联邦制改革提供了保障。

裁定地方领导人、地方议会违宪行为的权力归联邦中央所有,建立了联邦中央约束地方精英的法律干预机制;通过改组上院组成方式,将地方领导人的影响力限于处理地方事务,削弱了地方精英干预联邦中央的能力,同时使联邦委员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机关。

二、第二阶段改革2004年9月3日,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造成338人死亡。

2004年9月4日,普京发表告全民书,表示俄罗斯的政治体系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现状,俄罗斯应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安全体系,使护法机关在面临新威胁时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

普京指出,俄罗斯必须建立有效的应对危机的管理体系,包括在护法机关运作方面采用全新的方法。

[4]第二阶段的改革宣告开始。

2004年9月13日,普京召开政府扩大会议,强调俄罗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捍卫国家统一、加强国家机构建设、恢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重塑维护国内安全的有效机制。

普京表示,国家团结与统一是战胜恐怖主义的重要条件,没有团结与统一,这一胜利就无从实现,而政府机制的一体性是巩固国家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俄罗斯尚未建立起能体现这种一体性的政权体系。

普京认为,为保障国家政权的一体性,推动联邦制的发展,中央与地方必须联合参与地方政府的组阁。

各联邦主体的高级官员应该由国家元首提名,并由该地区的立法会议最终选举产生。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组成应与俄罗斯联邦政府的组成原则相一致;各地负责人则应与其下辖的自治地区政府密切合作,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地方自治政府的组成施加更大的影响。

[5]普京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改革各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关的组建方式。

普京提议,要改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直接选举制度,用任命联邦政府总理时所采用的方式来替换全民投票选举制。

各共和国、边疆区和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形式上由地区立法机关选举产生,但俄罗斯联邦总统将负责向地方立法机关提名候选人。

地方行政领导人的免职制度也将与此相似,总统下达免职令,地方议会加以批准。

普京认为,必须在比例选举的基础上产生议会,议员只按政党名单选举产生,单席位选区和无党派的自荐候选人将不复存在。

今后,执政党领导人将领导地方议会。

[6]2004年9月28日,普京总统向国家杜马提交修改俄罗斯联邦主体领导人选举程序的法案。

为了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尤其是赢得西方的理解,10月21日普京表示,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寻求最佳的社会组织形式,尽管俄罗斯具有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特殊性,但是俄罗斯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改革不会超出现行宪法和背离民主原则。

2004年12月27日,普京发布总统令,对提名地方行政长官人选的程序做出明确规定。

2005年12月19日,国家杜马又通过了对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修正案,原则上由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提出行政长官候选人,交由地方议会审议后提交联邦总统。

由于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在全国政治版图中处于优势地位,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的实际任命不过是走个形式。

普京的这项政治改革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执行权力体系,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反对恐怖主义的政治范畴。

就根本意义而言,确立地方权力机关新的组建方式,是普京为了更快地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

只要普京认为俄罗斯的联邦制度难以同这个中心任务相适应,按照他一贯的执政风格,政治改革迟早要进行。

这是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也是观察俄罗斯政治形势的总思路。

普京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三大任务,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社会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

普京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俄罗斯必须使政治资源尤其是权力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使之运转灵活。

优化政治资源也是普京这项政治举措的主要目的。

由联邦总统提名地方领导人,然后由地方立法机构加以确认,这实际上是使地方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倾向都能与中央的权力相匹配,以便有效地控制分立主义倾向和地方主义倾向。

普京还设立了地区和民族政策部,这是从民族和解出发来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显然也是优化政治资源的重要措施。

别斯兰人质事件以后,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合并也提上议事日程。

2004年10月13日,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成员弗拉季斯拉夫耶夫在接受采访时说,联邦主体合并是俄罗斯政治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在众多联邦主体中,只有不超过10个有能力自给自足,这就使国家难以正常运转和管理。

[7]2005年4月4日,时任总统办公厅主任的梅德韦杰夫也警告说,政界和商界的精英如不能合作共事,俄罗斯就有可能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国家,因此政府正在考虑一个将89个联邦主体合并成数个超级行政区域的计划。

[8]梅德韦杰夫把合并联邦主体作为防止国家分裂的重大措施提出,说明此事已引起俄罗斯上层的高度重视。

此后,俄罗斯其他政要和政党领袖也各抒己见,说明合并联邦主体的任务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联邦主体合并的政治意义在于优化管理,更有效地执行社会经济政策,最终是为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新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成立就有助于开发东西伯利亚的新油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