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7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会写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听老师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句成涌,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课件出示:李白图文】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静夜思》表达对家乡的思恋。
《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对祖国的山水怀有一份喜爱的感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潇洒俊逸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借滔滔江水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情深意长的李白。
从这些古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满的李白。
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诗人性格的另一面,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仙太白。
二、朗读诗文,初步感受“独坐”的意味。
1、读诗题,初步体会孤独【课件出示:诗题】谁来读读诗题?你们了解敬亭山吗?【出示课件:资料】你能读出敬亭山的幽静吗?【课件出示:诗题】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看诗题,“独”字怎么理解呢?(一个人)独自一人坐在深山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安静)你能读出这份宁静吗?还能从“独”字中感受到别的滋味吗?(孤独)你很会品诗啊,从独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诗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3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老师就曾经游览过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区,大家游览过哪些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同学们说一说)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风景图,老师边出示图片边介绍洞庭湖。
)2、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也来到了这里,写下了一首《望洞庭》(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并解题)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听配乐朗读师: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2、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字音(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2)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4、学习生字(1)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强调容易错的地方和字的结构;(2)生练习写,老师指导。
5、读出节奏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读,下面老师范读,请注意听节奏!(多媒体出示节奏)(1)指名读,师评价;(2)生齐读,师评价。
三、自学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自学中读懂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读懂的?(生分享各自的自学收获,师评价。
)4、齐读古诗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一、背景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片段1:(读中悟)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
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
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和描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望洞庭》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根据《望洞庭》的意境,绘制相关的画面。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课前收集相关洞庭湖的资料)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是新课标的要求)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增强积累)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很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组 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_1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关键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望洞庭》,在学习之前,想让我们来欣赏洞庭湖的美景。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吗?生:学古诗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师: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三步方法来学习《望洞庭》,第一步是学古诗知作者,就让我们来了解作者是何许人也。
出示课件,生读作者简介。
师;我们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就来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诗句。
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找出关键字、词。
生讨论后汇报;(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望洞庭》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望洞庭》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路途中所作,描写了秋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二、课堂研究1、了解诗人和诗题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这首《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柔和秀丽,重在表现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象。
2、感知诗词大意通过注释和画面,让学生感知诗词的大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采用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情感通过朗读和想象,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领悟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背诵和欣赏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可以欣赏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收集并背诵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
3、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路过洞庭湖,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望洞庭》这篇千古名作。
首先,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表现了洞庭湖在秋天夜晚的美景,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相映成趣,呈现出和谐、宁静的氛围。
其次,“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的“镜未磨”比喻湖面没有风,水波平静,像一面还未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迷蒙,但却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美景。
最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之美,洞庭山清秀壮美,而在白银盘子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这首诗与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不同,它注重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
同学们可以背诵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也可以与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进行比较,进一步领略洞庭湖的美景。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望洞庭_人教新课标
《望洞庭》古诗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从中感觉到自然美和语言美,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 教课要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联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 教课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螺、潭”。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从中感觉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 教课过程 ]一、讲话导入1、导入: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踪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板书。
二、小组展现课前收集的对于诗人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
4、自由读,要求正确、流畅。
5、各小组展现读。
四、自学古诗。
1、学生读诗,先谈谈可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商讨。
(3)合作沟通。
相:互相。
和:和睦。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眺望:眺望。
五、理解粗心。
(1)指导学生察看课文插图,联合说明,发挥想象,勇敢谈谈古诗的意思。
(2)指名回答:古诗粗心:秋夜,洞庭湖水清亮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安静、和睦 ; 湖上无风,迷迷茫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同样。
在皓月银辉下,翠绿的君山,清亮的湖水,水乳交融,眺望好像银盘里放了一颗娇小玲珑的青螺,十分引人喜欢。
(3)要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怀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4)学生思虑沟通。
(5)让学生与课文插图比较,赏识境界之美。
六、要点商讨1、深入商讨:为何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2、指引学生想象:作者察看时是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茫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七、指导朗诵,读出神韵,感觉境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导入揭题1.揭题释题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山水如画,那我们的家乡阿坝州有哪些风景名胜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课题。
(板书课题)2.介绍洞庭湖。
(PPT出示)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方圆八百里。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二、PPT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读中想,悟诗情三、初读古诗(PPT出示古诗)1.同桌互读,思考:(1)诗中哪些字词写的是洞庭湖?(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板书:湖光、秋月、君山、潭面)四、精读会意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品味独特的比喻,思考作者看见什么想到了什么?2.师范读小组讨论:通过注释,理解诗意五、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诗人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这么美呢?(板书:观察、想象)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湖写在纸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爱、赞美)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六、作业:1.把古诗背诵给父母听。
2.想象洞庭湖画面,用一段话把它写出来。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节: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简介《望洞庭》的创作背景:诗人被贬为苏州刺史时,游览洞庭湖,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三、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刘禹锡的了解及其作品《望洞庭》的期待。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刘禹锡在面对洞庭湖时会有所感慨?四、课堂小结: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诗人刘禹锡及其作品《望洞庭》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阅读兴趣。
第二章节: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望洞庭》的诗意、诗境、诗情。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析《望洞庭》的诗意: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
2. 分析《望洞庭》的诗境: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体会《望洞庭》的诗情: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诗境、诗情。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望洞庭》的诗意、诗境、诗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节:诗歌创作背景探讨一、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诗人刘禹锡创作《望洞庭》的背景。
2. 引导学生从创作背景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探讨《望洞庭》的创作背景:诗人被贬为苏州刺史,游览洞庭湖时的感慨。
2.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意境、情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望洞庭》的诗意、诗境、诗情。
2. 学生分享对创作背景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作背景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何影响?四、课堂小结: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望洞庭》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中汲取灵感,激发了创作热情。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2)感受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树立远大的志向;(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的体会;3. 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2)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望洞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白银盘里一青螺”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如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色的热爱;(2)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远大的志向;(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多少文人墨客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登上高山,我们骄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眺大海,我们深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亲人,我们伤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挥别朋友,我们自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以面对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李白有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欣赏山清水秀的西湖美景,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到一望无垠的茫茫草原,我们高呼: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国的诗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诗增长知识,怡情怡性。
今天,我要带着同学们一同学习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去欣赏洞庭湖畔的优美风光。
大家准备好了吗?
2.出示课题《望洞庭》
3.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出洞庭湖的位置。
4.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5.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学生边看边想形容画面的四字词语。
6.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7.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8.解读诗题,板书《望洞庭》
9.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作品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0.课外知识抢答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读通课文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读懂课文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月洞庭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6.随堂测试:出示练习题
7.拓展延伸:古诗文中游名胜
8.小小赛诗会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祖国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