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区分。

2. 培养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标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2. 如何培养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识别是非善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 准备实践任务,让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

章节一:《生活中是非善恶的识别》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是非善恶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是非善恶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分析案例,判断其中的是非善恶。

章节二:《道德和法律标准》1. 导入: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律在判断是非善恶中的作用。

2. 讲解:阐述道德和法律标准,举例说明其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标准分析案例,做出正确判断。

章节三:《面对是非善恶的选择》1. 导入:讨论学生在面对是非善恶时可能遇到的困境。

2. 讲解: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是非善恶,给出应对策略。

3. 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

章节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 导入:讨论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是非善恶的界限。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明辨是非善恶,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章节六:《社会影响与个人成长》1. 导入: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是非善恶观念的影响。

2. 讲解:分析社会影响和个人成长对是非善恶认知的作用,强调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品行善恶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品行善恶

《农夫和蛇》两则《伊索寓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

隆冬怜悯纠缠后患无穷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

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

)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

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是非善恶的概念,认识到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是非善恶的定义与含义2. 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表现3. 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性4.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是非善恶的定义与含义、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表现、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性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的具体表现,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是非善恶,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是非善恶的定义与含义,分析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表现。

3. 讲解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4. 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的具体表现,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实践是非善恶观念的情况。

2.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他们的思考深度以及对案例分析的见解。

3. 行为改变: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评估他们是否能够践行正确的是非善恶选择。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非善恶的定义、案例分析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是非善恶的概念。

3. 生活案例:收集一些真实的或者虚构的生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在课前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确保教学内容的清晰展示。

2. 案例准备:挑选和整理一些与是非善恶相关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 教学环境准备:确保教室环境适合教学,如座位安排、教学设备的检查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实践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选择。

鲁人版(五四)道德与法治七上8.1《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学设计

鲁人版(五四)道德与法治七上8.1《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学设计

鲁人版(五四)道德与法治七上8.1《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是鲁人版(五四)道德与法治七上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存在的是非善恶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是非善恶的含义、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是非善恶的行为表现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但对是非善恶的认识还相对模糊,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是非善恶的含义和评价标准;2.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是非善恶的含义和评价标准;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是非善恶现象;2.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讨论题目;2.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和相关信息;3.准备纸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是非善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是非善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是非善恶的含义和评价标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总结讨论成果,让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创设一个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是非善恶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着是非善恶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选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存在,学会辨别和选择。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是非善恶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是非善恶的辨别与选择。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活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准备情境模拟材料,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是非善恶现象。

2. 分析:分组讨论生活案例,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3. 讲解:讲解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实践:设置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选择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估:观察学生在情境模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生活中是非善恶的现象和判断标准。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2. 开展道德讲座或研讨会,邀请专家或社会人士分享道德实践经验。

2024年《善良》教案(通用

2024年《善良》教案(通用

2024年《善良》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教材《善良》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善良的定义、善良的意义、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如何培养善良的品质、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善良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增强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善良的力量,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重点:善良的定义、善良的意义、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善良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善良的定义。

3. 知识讲解:(1)讲解善良的定义。

(2)阐述善良的意义。

(3)分析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4)讲解如何培养善良的品质。

(5)阐述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关于善良的例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点评。

5. 随堂练习:(1)布置几道关于善良的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6. 实践情景引入:(1)创设一个关于善良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情景中表现出善良的品质。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善良的定义2. 善良的意义3. 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4. 如何培养善良的品质5. 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教材,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善良。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阐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出善良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新闻,了解善良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

人之初性本善教学设计

人之初性本善教学设计

人之初性本善教学设计人之初性本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人之初性本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之初性本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一、引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

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

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是非善恶2. 分辨是非善恶的方法3. 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案例分析4. 正确对待是非善恶的态度5. 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是非善恶的概念,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是非善恶的含义,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是非善恶。

2. 讲解是非善恶的概念:简要介绍是非善恶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分辨是非善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分辨是非善恶的方法,如道德规范、法律标准等。

4. 案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判断案例中的行为是否属非善恶,并分析原因。

5. 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是非善恶,分享经验和体会。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其对是非善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是否能够积极面对是非善恶,并愿意做出正确选择。

七、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是非善恶的概念和分辨方法。

3. 情景剧本:编写情景剧本,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一、引言: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人性善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来说,了解和探讨人性的善恶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构建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

在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探讨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本教案将分析人性善恶的理论,并讨论如何将这一哲学问题融入到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二、人性善恶的哲学观点与理论1. 人性善的哲学观点1.1 儒家观点:儒家认为人性天然就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观念,只需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

1.2 基督教观点:在基督教的观点中,人性被视为上帝所创造的完美,只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导致了人的墮落,但通过信仰和神的恩典,人性可以得到拯救和赎回。

1.3 科学观点:科学研究也表明人性的善良,近年来的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具有合作共生和互助的天性,这种善良的本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人性恶的哲学观点2.1 法西斯主义观点:法西斯主义者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和残忍的,需要强力的政治统治和道德约束来约束个体行为,以保护社会秩序。

2.2 天人合一观点:中国古代的道家、墨家等哲学学派,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恶”的本性,需要追求道德和心灵的超越来修正个人的欲望和行为。

2.3 现实主义观点: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和恶的一面,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社会和利益的影响。

三、在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探讨人性善恶的意义和方法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讨论中,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进行思考,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这样的思考训练有助于学生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人性本善》教案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人性本善》教案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人性本善》教案第一篇:《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人性本善》教案孟子“论人性本善”文化解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着重掌握文言实词:兴、才、固、求、罪、夷等,掌握文言虚词:而、乃、其、为、之等;2、能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如:性无善无不善也。

②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③有性善,有性不善。

④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也。

(二)过程和方法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文章,能粗略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讨论文章中的相关观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补充强调相结合教学课时:共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并导入新课。

二、研习文章(一)研习第一片段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1、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2、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

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

②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二)研习第二片段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2、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诚,真。

④就:趋向。

⑤颡(sang):额头。

3、学生尝试翻译该段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三)研习第三片段: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幼儿园童话表达教案:坏人好人的价值观引导与审美教学

幼儿园童话表达教案:坏人好人的价值观引导与审美教学

一、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童话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通过童话故事,幼儿不仅能够开拓想象力,培养语言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故事中获取一些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

在童话故事中,坏人和好人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对幼儿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着幼儿园童话表达教案,探讨坏人好人的价值观引导与审美教学。

二、坏人好人在幼儿园童话表达教案中的意义1. 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童话故事中的坏人和好人形象往往代表着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

在幼儿园教学中,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善良与友爱是值得追求的,而邪恶与自私是应该避免的。

2.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坏人和好人在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往往也与美丑有关,通过这些形象,可以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

三、坏人好人的价值观引导与审美教学的方法1. 讲述经典童话故事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经典的童话故事来引导幼儿理解坏人和好人的形象,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等。

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表情,带领幼儿进入故事情境,让他们深刻体会故事中的善恶和美丑。

2. 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扮演坏人和好人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3. 绘本阅读选择一些关于坏人和好人的绘本,让幼儿进行阅读,可以通过绘本来让幼儿更加直观地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对坏人好人的价值观引导与审美教学的认识与思考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坏人和好人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区分善恶、美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人物的思考人物背后的内在因素,如为什么坏人会变好,好人会变坏,从而培养幼儿的人文情怀和人格塑造。

五、结语在幼儿园的童话表达教案中,坏人和好人的价值观引导与审美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个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在快乐的故事中获取一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教案

人之初性本善教案

人之初性本善教案教案主题:人之初性本善教案目标:1. 了解“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的内涵和历史背景;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的内涵;2. 分析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社会和自我的意义;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观点的批判和质疑。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图片、多媒体设备等;2. 资料:对“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讲解和相关案例;3.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对互相帮助的儿童的插图。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你们对这个场景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学生:(回答)教师:这张图片体现了人性的哪种特点?学生:善良、乐于助人等。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教师: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由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提出,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教师: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多其他文化中有着类似的思想。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案例和个人经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情境中分析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些案例,你们觉得这些人的行为背后是出于善意还是自私?学生:(回答)教师:你们认为这些案例是否支持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学生:(回答)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你们认为人性是否只有善良的一面?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学生:(小组讨论)Step 5: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人之初性本善”观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理解故事中的人性和道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理解故事中的人性和道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理解故事中的人性和道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中的人性特点和道德准则;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情感认知能力;
3.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故事中的人性特点和道德准则;
2.如何理解和思考故事中表现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让学生看一篇故事,如《卖油翁》。

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境,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和思维方式。

2.学生思考故事主题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
2)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分配如何呈现?
3) 故事中的道德哲学和人性思考点?
请学生阅读完整故事,并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3.学生归纳故事主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做汇报,概括故事主题,并举出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4.讲解故事中表现的人性特点和道德准则
教师让学生回忆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表现的人性特点和道德准则,并向学生解释道德哲学的内涵。

5.学生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一篇感想或演一段短剧,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6.查找故事中的生僻词汇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在故事中出现的生僻词汇,让学生找出其含义。

如“油葫芦”、“凄楚”等。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认为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共鸣,从而让学生自我感知和自我成长。

教师们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思想品德:17.2《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案2(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思想品德:17.2《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案2(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学设计自我分析看得出这个教学设计韩老师很用心,教学中韩老师巧妙运用了央视几个著名栏目的名称,很是吸引眼球。

教学设计清新流畅,不落俗套。

教学反思分析到位,记录亮点、总结不足,为今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的人。

[能力]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知道明辨是非对于我们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懂得如何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过程与思路:环节一[快乐驿站]同学们,今天我诗性大发,忍不住要赋诗一首。

“唐僧骑马铛了个铛。

后面跟这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学生大笑。

教师“哈,这算不上诗,充其量算数来宝,也不是我写的,大家对这个故事熟悉吗?”从而引导学生对“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进行浅显的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1.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2.(分析避魔圈的寓意.它为什么起不到应有作用?)一个人怎样才能坚定信念,做出正确选择?学生自阅读教材第二部分“访谈”,进行归纳。

环节二[联合对抗]1、找四名认为自己不会走出避魔圈的同学(甲乙丙丁),让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圆圈中。

2、把全班分成黑白两方,黑方代表假恶丑,白方代表真善美。

双方再各自分成四个小组,避魔圈里的四个同学分到白方的四个小组中,作为白方的代表。

黑方的任务是利用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拉白方“下水”——做坏事。

白方的任务是站稳立场,决不越雷池半步。

3、根据现实选取四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小组[终极PK]。

如:情景一:放学后小强的同学乐乐邀请他去玩电脑游戏,乐乐怎样“引诱”小强,作为小强怎样坚定立场,克制自己又说服乐乐?情景二:一个商人为了低价承包一项工程,去找市长,而这位市长就是自己的同学,他使出各种手段,从物质利诱、同学感情、威逼利诱等达到目的,市长又是怎样一一化解,坚持原则的?情景三:、、、、、、4、小组进行战前策划。

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人性的善与恶》教学目的: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

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

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

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

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

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

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生:甲祈祷上帝赐医术或药方,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7上册第四单元 品性善恶 教学设计(上)

7上册第四单元 品性善恶 教学设计(上)

教学设计黄玉凤编写【单元教学要点】1、了解寓言、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故事的趣味性、寓意(主题)对人的触动、以动物寓人等等。

2、比较《农夫和蛇》中的蛇与《盗草》中的蛇异同,领会寓言、民间故事共同的主题——警惕恶人坏蛋。

3、与小学学过的《东郭先生与狼》相比较,不同民族的蛇、狼、魔鬼故事的有趣的异同点。

4、口述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讲得完整、流畅,结论明确。

5、比较不同译文,体味讲究、推敲文字的好处。

6、将课文改编成以对话为主的小剧本,表演寓言剧;写一则消息或小通讯,报道这次活动。

7 农夫和蛇(两则)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善与恶》教学目的: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

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

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

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

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

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

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生:甲祈祷上帝赐医术或药方,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乙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他所受的痛苦!)3、从他们的愿望,你看到了什么?(甲的美好和善良,乙的自私与恶毒)正因为甲的美好愿望,他最后——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并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

而乙因为自私与恶毒,他最后——对人生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身体快速衰老,最后不治而亡。

其实,善与恶,更多的影响的是——(学生总结)自己的人生。

二、理性认知,明晰主题1、善与恶,分别是什么呢?(1)字典中说:善,即好的行为与品质;恶,即坏的行为与品质。

(2)请学生试说: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大家你理解的善与恶?(将黑板分为A、B面:A面归纳“善”;B面归纳“恶”)教师协助组织语言——善:孝敬父母;有爱心;护送过马路的老人、孩子(尊老爱幼);关心别人;乐于助人;同情弱小;拾金不昧;义务献血;为贫困地区捐助;看到残疾人主动帮忙;热心公益活动;做义工;见义勇为;爱护公物;善待生灵……恶:仗势欺人、以大欺小;放纵不羁;肆意践踏草坪;故意毁损公共设施;说脏话、暴粗口;污损墙壁;在文物古迹上刻画;虐待涂炭生灵;杀人放火、违法犯罪……2、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善与恶的事情,你能给大家讲一个吗?三、绘本故事,深议主题A、或许于我们的眼中,所谓的善与恶真可以一目了然,说不上复杂与深奥。

生活中的问题,不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也不都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

每个人应该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去创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关于人性的奥秘。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翻开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看看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博士十二组对立的观念在这本书里的展示——对于人性的善与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1、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它们。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好的东西常常也会披着漂亮的外衣。

【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

示例:故意装作关心你的样子,打探你的隐私】2、有些人认为,善与恶在所有地方都差不多,人们对它们的定义是相同的。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行为感到奇怪,甚至震惊。

【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

示例:外国人夸陌生女孩漂亮,女孩会很开心的感谢;在中国如果这样做,会被人误以为图谋不轨】3、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有规范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决定的,所以,人们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每个人自己的性格,我们可以自己来决定,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

【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

示例:抽烟,如果影响了别人肯定招人厌恶,但如果能自律地到没人的地方去抽也无妨】4、有些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做善事,是希望看到别人幸福,因为这样也会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

但也有人认为,做善事应该考虑回报,如果自己帮助了别人,他就应该做更多的事情回报我们。

【是不是这样呢?你来举个例子吧。

示例:有目的的做善事会失去原本的意义,但如果“善”唤来了更多的“善”,那将是推广和促进】5、有些人认为,有时候,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是必要的,比如,保护自己、惩罚别人,或者阻止别人做坏事。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做坏事,人们应该用善心去感化恶行,而不能以恶制恶。

6、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引导我们生存的有效准则,它们能够让人类平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但也有人认为,善和恶的准则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如果遇上了作恶多端的人,我们完全不用友善地对待。

7、有些人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只要跟随内心深处的情感指引,我们就会去做好的事情。

但也有人认为,行善也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而且,也不是想到什么就能做什么。

8、有些人认为,我们必须赶走脑海中不好的意念,因为它们是所有恶行的源头。

但也有人认为,就算我们的心中有一点点恶念,只要不表现在行动上,也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

9、有些人认为,我们不用追求十全十美的善良,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情。

但也有人认为,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的真理,虽然得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10、有些人认为,大自然中也存在着善与恶,动物和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可以意识到善与恶的存在,而动物不能。

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准则,它能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

11、有些人相信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他们喜欢那种被人呵护的温暖,喜欢听听别人的建议,感受别人的热情。

也有些人会怀疑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自认为比别人懂得更多,比别人知道什么更好,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12、有些人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做好事,尽量不去做不好的事情。

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生活来说,我们可以积极地追求真理,让自己自由、快乐和从容。

那么,你认为呢?(围绕这十二组对立观念展开讨论)B、人性原本没有严格的善与恶之分,而善与恶其实是相伴而行。

来听这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欧提德穆斯对善与恶的讨论——欧:请问老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苏(反问):欺骗、盗窃是恶么?欧:当然是恶,欺骗与盗窃怎么会与善沾边呢?苏:如果我们盗窃了敌人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欺骗敌人,这种盗窃、欺骗是恶吗?欧:这不是恶。

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你认为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

假如你的朋友想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以自杀的剑使他自杀不成,这也算恶吗?欧:……苏:你认为欺骗朋友是恶。

假如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告诉士兵援军就要打来了,结果士气大振,打了胜仗,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

这种欺骗是恶吗?欧:……这则对话,我们能感受到所谓的人性善与恶,原来如此的充满玄机与奥妙!不同的人在对善与恶的定位时,真的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内涵的。

善过火了可能就会演绎成恶,这叫物极必反。

恶适中了也可能达到善,这谓之为因祸得福。

这就好比你帮助一个人原本就是善,如果因为你一直的善,却惰化了别人自身生存能力,这叫好心办坏事。

如果你有一个恶意的竞争对手,他不时地打击你、挖苦你、嘲笑你、激怒你,而你却因这个对手的恶,激发了斗志和成就,将来你还会感谢他的“恶意”,这叫坏到极点反而善了。

这说明一个道理:善与恶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交替渗透的,关键看你怎样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看待它。

四、知情明理,升华主题1、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

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

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

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

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2、如果你是这位老者的孙子,你听懂了这位老者话中的含义了吗?(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

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3、(总结)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

我们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虽然不会马上让我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所贡献的人,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地做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为一个人品高尚的人。

作为我国现代万民楷模的雷锋,他的一生中,就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不是靠干“一件半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成就的。

然而,有的人认为,干了“一件半件”小小的坏事不要紧,影响不了自己的品质。

任何一个品质低下,干尽坏事的人,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坏人,而是他没有注意品德修养,放纵自己,从一件一件小小的坏事干起,最后坏事干得多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坏人。

所以,请同学们一定牢牢记住这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