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合集下载

托物寄情1

托物寄情1

托物寄情——精神上的孤独者杭州七中鲍亮教材分析:《托物寄情》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课通过介绍八大山人和莫兰迪(洋八大),解读艺术作品中画家内心世界。

使学生会欣赏并学会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

通过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对比找出相同关系。

尝试让学生托物寄情的方式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对象:杭州第七中学美术班高二学生。

根据美术班学生的特点,大致了解学生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但大多数学生只会关心绘画技法,很少关注艺术家创作意图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图片展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使学生多作品初步了解。

通过两位艺术家作品对比,体会艺术家的思考方式,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

能力目标:学生创作一幅作品,要有托物寄情的表达。

情感目标: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能直接走入艺术家内心世界。

让学生明白作品可以直胸抒意,也可以含蓄表达。

教具准备:大量图片资料,8开素描纸教学手段:使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与画册图片展现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实践操作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关注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画如其人)教学难点:东西方艺术是相通的,以“蹈虚揖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寄托真情,兴观群怨。

有如此湛彻的心灵和明通的艺道,艺术行为才得以纯粹,创作热情才不至于衰竭。

创作不是随机的,创作应该有目的性的。

教学思考:怎样让美术班学生有“画匠”的技术,也要有画家的思考方式。

激发学生联想和思考能力,关注自己内心的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两位画家的作品为什么都很简化,为什么他们的作品都有象征意义?什么是托物寄情?先展示两位画家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画面的感受,提醒学生可以从学过的构图理论和造型上去分析。

告诉学生两幅画给人感受首先是安静,然后都有点孤独的凄凉美。

可以看见作品的象征含义。

引出课题:托脱物寄情——精神上的孤独者设问:两位画家是怎么样的人?有谁了解他们?告诉学生八大山人并非八个人?多年以来,他的离奇身世象谜一样困惑着人们。

托物寄情[1].ppt

托物寄情[1].ppt

情感性 质特点
抒发美术家的愤世嫉俗 的个人情感,较消极。 泼墨用笔,及敧斜的草 书题诗,酣畅淋漓地挥 洒了他内心的抑郁和愤 懑。
要产生良好社会效 果,较积极
作品艺 术特点
刀法洗练,形象概括、 画面简洁,富于动感。
三 、 课 堂 总 结
●除了“四君子”题材外,其它题材可以托物寄情吗?
●除了中国画外,其它美术形式可以托物寄情吗?

画家除了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来托物寄情 之外,还可以用哪些其他的表现形式来托 物寄情呢?
二 、 新 授
② 赋 予 物 象 特 定 的 情 感 《 怒 吼 吧 , 中 国 》
——
——《怒吼吧,中国》
形象的共鸣
二 、 新 授
② 赋 予 物 象 特 定 的 情 感 《 怒 吼 吧 , 中 国 》
四、小结:
绘画中可以托物寄情的题材非常广泛,也可以采 用多种不同美术形式来表现。 通过对物象的描绘,不仅可以寄托艺术家的精神 情感,还可以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所以呢,我 们要试着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 并在欣赏时结合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去理解。希望 通过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去体会美术 作品中包含的“言外之意”,相信你们会有许多 的收获。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 的强烈爱国情感。
●这种情感有何社会意义?
性质特点是怎样?
要产生社会良好的效果。有积极 意义。 ●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 李桦(1907~1995),广东人, 中国现代版画家,曾受鲁迅的教 诲。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木刻为 武器,从事抗敌宣传活动。 作品为木刻黑白版画,造型简洁 粗犷,有强烈的力量感与感染力。
植 物 的 人 格 化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雅洁身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等一些植物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些植物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殊的情感。
欣赏徐渭《墨葡萄图》朗读诗句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是英雄失落托足无门,因此人们说这幅画画的不是水墨也不是葡萄,而是画家半生怨愤的老泪纵横。
教师讲解总结:历代画马的名家有很多,他们笔下的马虽形态迥异,但基本上描绘的都是宫廷,贵族家里驯养的宝马,从马脖上的缰绳可以看出这些马都摆脱不了被人驱使的命运,但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 自由奔跑的。
4欣赏徐悲鸿其它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
5同样是动物的人格化,我们来欣赏朱耷笔下的动物,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放映ppt
二、教学课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它是说因感慨时事看见花也会落泪,因痛恨离别看见鸟时也会使自己惊心。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运用象征手法的现象特别多,把无生命的事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把动植物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手法。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实在绘画中也常常被运用。 在民间和画界,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借客观事物以求象征的意象。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引出课题:画中的马是有人格化的,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本节所要学习的——托物寄情。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托物寄情 美术说课稿

托物寄情 美术说课稿

托物寄情美术说课稿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向晋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托物寄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一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整个教学中属于前期,掌握本课对于整个学期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本课教材所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二、教法、学法分析: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有独特的见解,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

基于这些分析,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理解作品。

第三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 托物寄情

第三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  托物寄情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三课托物寄情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托物寄情》。

此课程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在教学中,通过讲授和层层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画家借美术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种美术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基本思路最好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寻找其他图像中类似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二、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

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想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的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程度(一)、导入1、提问: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生:梅兰竹菊。

2、提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许多文人雅士都特别喜爱表现梅兰竹菊,还称它们为“四君子”,那这是为什么?生:……师: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它们的生长习性、特点都能使人联想到人类高尚的品格。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教案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教案
五、活动建议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三、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油画 梵高(荷兰)
梵高则借成双的枕头、椅子、和画像来抒发他对好友高更多急切盼望之情。
四、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
《到前线去》木刻1932 胡一川 (现代)
画家将自己昂扬的的斗志寄寓其中,创造了激动人心的形象,远不是那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寄寓花鸟中的古代画家可以相比的。在胡一川创造的新形象中,我们似乎能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战。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蒙古人根本上轻视汉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多次有人请他做官都被拒绝。
画面上除了梅花还有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问:是不是每个画家都可以这样画?
答:不是,在王冕的笔下,似乎每一朵梅花都是颇有气节的,似乎这也是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的王冕的心志。
出示《墨兰图》中国画 郑思肖(元)
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硕(清末)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课件[22张PPT]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课件[22张PPT]

《墨梅图》中国画 王冕(元)
画面上除了梅花还有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墨梅图》中国画 王冕(元)
题 只不个吾 画 留要个家 诗 清人花洗 气夸开砚 满好淡池 乾颜墨头 坤色痕树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是不是每个画家都可以这样画?
一、 植 物 的 人 格 化
《墨兰图》中国画 郑思肖(宋末元初)
级 兴 趣 活 动 小组。 2.以 班 级 为 单 位开 展阅读 、英语 、跳绳 、踢毽 、乒乓 球、羽 毛球等 ,结合学 校的特
色建设


问题: 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


问题: 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梅 傲雪,不畏寒冬。 兰 幽谷自香(比喻人品“清高”) 竹 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 傲霜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总结: 艺术家通过对物像的人格化,寄托
自己的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 梅兰竹菊在宋代就已经成为“情感
的符号”。
一、植物的人格化 二、动物的人格化 三、静物的人格化
一 、 植 物 的 人 格 化
《墨梅图》中国画 王冕(元末明初)
历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史 蒙古人根本上轻视汉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 背 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 景 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
三 、 具 体 活 动安排 (一 )课 外 活 动 领导 小组 组 长 :刘 校 长 副组长 :刘主 任
组 员 :各 位 老 师。 (二 )活 动 时 间
每 周 一 、 二 、三、 四、五 下午第 三节课 (三 )活 动 内 容
根 据 我 校 特 色建设 情况,结 合我校 师资力 量和教 学资源 ,拟开设 两个层 面的活 动: 1.以 体 育 (篮 球 、乒 乓球、 跳绳、 田径、 跳远、 跳高)、 美术、 舞蹈、科技等组成校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三课托物寄情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三课托物寄情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具以及相关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新授1.观赏图片:八大山人《安晚帖》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比较王冕的《墨梅图》和郑思肖的《兰花》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高一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高一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Q:如果让你选一种动物代表你自己,你会选什么动物?为什么?(学生的属相:蛇、马)回答:“猪,能吃能睡。

”“蟑螂,生命力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托物寄情。

很多学生会选择马。

P65思考与交流:本课中三幅有关马的中国画分别作于不同的时期,但都寄寓了画家的心志。

请仔细观察作品,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色彩、构图、笔法、立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他们的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出示《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

《二马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前边绘一匹橙白花斑色肥马,神气十足地迈着轻步;后边画一匹棕褐色瘦马,筋骨可见,垂首,疲惫不堪地跟着。

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

八大山人的沉痛人生
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不怕换领导,就怕换发型! 普通人尚不能免,何况贵胄乎?
八大山人的图像系统
残破的国家、 危亡的命运、 孤独的境遇、 悲愤的心情
鱼是八大,八大是鱼!
总 结
• 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 (“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 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 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 统的图式。
• • • •
梅(傲雪):“铁骨冰心,高风亮节”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高风亮节、清雅洁身
• • • • • •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吊, 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 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 端,创造了一幅又一 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 画。
左右此何水, 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 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 言语》 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 弟弟) 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 是何水?” 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 而不流。” (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 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 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 “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 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借梅言志
墨 兰 图
元 郑 思 肖
竹石图 清 郑 燮
据都穆《寓言编》 载,郑思肖所写 墨兰疏花简叶, 根不著土。人问 其故,答曰: “土为蕃人夺去, 忍著耶?” 该图画面清简至 极,仅几片疏叶, 两朵花蕊,不着 地,不见根,然 却兼具刚柔相济 之质,而无根的 本身更是表达出 画家对异族入主 的满腹悲愤,和 对前朝故国的一 墨菊图 清 黄 腔情思。 慎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说课教案湘美版选修高中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说课教案湘美版选修高中美术鉴赏

托物寄情一、说教材《托物寄情》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主要内容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与“抒”情,通过对传统绘画作品的赏析,理解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对于中国画托物寄情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全面。

所以在教学中我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法、学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环节一:激趣导入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模块:美术鉴赏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七、教具准备: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托物寄情》教案设计托物寄情教案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授课教师:廖三贵班级:高一课时:45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教学中可以从艺术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品引起的情感共鸣方面来解读。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平时会邀好朋友去家里玩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我们班的同学家里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学生表现自己卧室的画。

1、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他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请作者来谈谈自己在这一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想法。

托物寄情教案40141140241

托物寄情教案40141140241

托物寄情教案(1)1(2)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P63—65授课教师:田雷班级:高一课时:20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朱耷《安晚帖》、徐悲鸿《奔马》、齐白石《虾》等。

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尤其是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初步掌握运用美术鉴赏的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维持课堂纪律2、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1:同学们知道中国保守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学生回答略)小结: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第三课_托物寄情_ppt课件

第三课_托物寄情_ppt课件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小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 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 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
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
菊 傲霜 隐逸的风度,坚强的品 格,清高的气质。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 陆游 《晚菊》 :菊 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
竹 虚心 顽强 “宁折不弯”的 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郑燮《竹石》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北风。”
第三课 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项圣谟的《大树 风号图》作于清 顺治二年 (1645),明朝 刚刚灭亡,作为 “遗民”的项圣 谟在画面上表达 的是一种凄凉无 奈的情绪。
左右此何水, 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 料得晚霞多。
安晚帖 (纸本 清)八大山人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大树风号图 (中国画 纸本 1500)(明 ) 项圣谟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欣赏墨梅图和墨兰图
作者简介
《墨梅图》作者王冕出身农家,白 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 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归 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墨兰图》作于1306年,郑思肖 晚年代表作。郑思肖是宋元交接 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 恋南宋王朝的意思。题诗极其鲜 明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 情。
狂放洒脱 愤世嫉俗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墨葡萄图 (纸本 明)徐渭

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

二 、 新 授
① 借 助 传 统 习 惯 符 号 表 现 情 感 —— 《 墨 梅 图 》
小写意
大写意 工笔 花鸟
●与其它作品相比有什么 艺术特色? 以语言暗示主题,诗书画 印相结合,以水墨小写意 作画,细笔长线。
李苦禅
李保福
寒石 纪映欣
石晓玲 纪映欣
安 君 康
理 勤 功
工笔白描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高中美术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在这些或其他动物中选择一种动物来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高中美术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
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孤傲超拔,坚贞自守

幽谷自适,不取媚于人

有气节、虚心

不屈不挠 ,甘于寂寞
二 、 新 授
① 借 助 传 统 习 惯 符 号 表 现 情 感 —— 《 墨 梅 图 》
吾 家 洗砚 池 头树 , 个 个 花开 淡 墨痕 。 不 要 人夸 好 颜色 , 只 留 清气 满 乾坤 。
王冕(1287~1359)元代浙江人。家贫,幼时白天放牛,晚至 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元统治者轻视汉人,汉人被列为第三和第 四等国民。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王冕试进 士不第,即弃去,归隐九里山,读古兵法,作画易米为生。
《到前线去》
比较《墨葡萄》与《到前线去》的区别?
作品 名称 情感表 达途径 情感性 质特点 《墨葡萄》 借助诗句暗示,比较隐 晦 抒发美术家的愤世嫉俗 的个人情感,较消极。 泼墨用笔,草书题诗, 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 心的抑郁和愤懑。 《到前线去》 通过形象刻画,主题 直接明显 要产生良好社会效 果,较积极
●除了“四君子”题材外,其它题材可以托物寄情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植物象征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 情感?
这些植物象征什么?表达了什么样 的情感?
如果选择一种植物作为你自己的 象征,你会选择什么植物?说说为什 么?
4 除了植物之外,动物也是艺术家 托物寄情的常用形象之一。
徐悲鸿笔下奔腾 的骏马象征着一种什 么精神?
这几种 马的形象表 现了什么?
二马图 任仁发 元 骏骨图 龚开 南宋
活动建议: 本课中三幅有关马
的中国画作品分别作于 不同的时期,但都寄寓 了画家的心志,请仔细 观察作品,结合所学的 历史知识,尝试从色彩、 构图、笔法、形式及当 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以 表格的方式来分析与比 较它们的异同。
作品 色彩 构图 笔法 立意
二马图(任仁发) 着色
工笔 用马的形象来比喻 官吏的“廉”与 “贪”
1 有些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 同时也寄托了艺术家或公众的情感,这就是 托物寄情。
胡一川 到前线去 1932
这两件创作于20世纪 30年代的作品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李桦 怒吼吧,中国 1935
面对外来的
侵略,中国人的 仁人志士发出了 “怒吼吧,中 国”,“到前线 去”这样的呐喊。 上述作品正是这 种情感的象征。
2 寄托艺术家情感的形象除了
可以是人物之外,还可以是植物、 动物、各种物品,艺术家的情感 投射在上面,它们就成了情感的 象征和有形的载体。
托物激情主要
是运用象征、暗喻 的手法表现情感或 者观念。
3 植物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偏爱的形
象之一,他们借拟人化的植物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抒发个人志 向或者将其作为人格的象征。
社会环境 元代,吏治腐败。
奔马(徐悲鸿) 水墨 对角线构图,突出强烈的动势 写意 马具有奔腾的气势,是民族精神的象 征。
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民族存亡的重要 关头。
奔马 徐悲鸿 1941
骏骨图(龚开) 水墨
小写意 龚开的《骏骨图》抒发的是才华无以施展的 痛苦。画的题跋说:一般的马只有10片左右 的肋骨,而千里马有15条肋骨,可是如果不 画得这么瘦,谁能看出是千里马呢?好好的 一匹千里马,却画得瘦弱不堪,令人叹息。 作者是南宋末、元代初期的人,面对外族入 侵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笑的蜘蛛 鲁东 法国
小公鸡 毕加索 1938
看看这些动物形象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如果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你自己的 象征,你会选择什么动物?这个动物 是什么表情的?说说为什么?
5 艺术家有时候也会借各种物品寄
托情感。
借对物品的表现寄托思念之情。
高更的椅子 凡·高 1888
这幅作品表现了椅子的主人高更 离去后凡·高的寂寞和孤单。放在空椅子 言,就如画中所 表达的,是黑夜中的明灯。然而就在 凡·高画了这幅画后,两人的关系亦宣告 结束。
红马 马尔克 德国 1911
马尔克对于动物的表现最初是出于他对动物的喜爱,但是到了后来,这种 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精神象征。马尔克认为动物比人更美,并且他相信 只有想象用动物眼光去观察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到世界的内在构造和神秘的精 神。他曾经说过:“我很早就感觉到人是丑的,动物似乎较美,较纯。”
第三单元第三课
托物寄情
手 迈克·威尔斯摄 这幅照片是最典型的关于乌干达灾荒的照片。在传教士手
的对照下.与那白胖的手相比,乌干达儿童的手像只干瘦乌黑 的爪子,又像是考古发现的东西。教士当然是出于好意.自愿 来援助灾荒的,但这里却是把灾荒与西方的富裕放在了一起。 乌干达的灾难,西方报纸曾做过大量报道,许多照片表现了死 亡,让人总能想到灾难的细节。这幅照片不做任何解释,只是 一种象征。它将宣传的内容全部压缩在了画面里,令人联想到 两只手的深层含义。
凡·高的椅子 凡·高 1888
凡·高于1888年画了自己 和高更的椅子,这是他自己的椅 子,画中充满了孤寂的气氛。
将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物品表现在 画面上。
你会选择什么物品来寄托自己的 情感?说说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