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沙棘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1沙棘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沙棘属(Hippophae L.)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我国有4种,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是沙棘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我国的4个种分别是:沙棘(H.rhamnoides Linn.),柳叶沙棘(H.salicifoliaD.Don),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W.Liu et T.N.He)和西藏沙棘(H.tibetana Schlecht.)。

4.1沙棘的分布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经纬度表示为亚欧大陆东经2-115°,北纬27-68.5°。目前已知的沙棘属植物有7种11个亚种,中国产7种7个亚种,我国不仅是沙棘属植物种质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而且也是沙棘属植物的分类群分化中心、原始类群中心和起源中心。

4.2沙棘果的主要化学成分

沙棘果是一种含有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用食物。前苏联学者研究发现果实中的活性成分已达190多种,油中的活性成分有106种(其中脂溶性维生素6种,脂肪酸22种,脂类42种,黄酮和酚类36种。主要成分有:黄酮醇(Flavonols,Ⅰ)、二氢黄酮醇(Flavanonols,Ⅱ)、黄烷醇(儿茶素,Catchins,Ⅲ)、白花青素类(Leucocyanidin,Ⅳ)、查尔酮(Chalcones,Ⅴ)和花青素类(Anthocyanidin,Ⅵ)。以槲皮素和异鼠李素黄酮醇及其甙为优势活性成分,约有20多个。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的沙棘品种,同一沙棘的不同部位和不同产地及不同生境沙棘资源,黄酮含量不同。此外,果实成熟度、采收期如同栽培条件一样对果实黄酮类成分有重要的影响。

1.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数量之多列天然酚性化合物之首,大多具有颜色。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成苷,一部分以苷元形式存在[1]。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天然有机化合物,30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2],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双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中,其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内外广泛注意,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总数超过4000个,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3]。

1.2基本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指以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为基本母核的衍生物,常见取代基有-OH 基、-OCH3基以及萜类侧链。在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其中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约占总黄酮数的1/3,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1/4 以上,其余则较少见[4]。

黄酮类化合物又称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多具有艳丽的色泽,主要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儿酮、异黄酮、双黄酮等,达六七百种之多[5]。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由于苷元不同,以及糖的种类、数量、连接位置及连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2]:

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槐糖(glcβ1-2 glc)、龙胆二糖(glcβ1-6 glc)、芸香糖(rhaαl-6 glc)、

刺槐二糖(rhaα1-6 gal)等。

三糖类:龙胆三糖(glcβ1-6 glcβ1--2 fru)、槐三糖(glcβ1-2 glcβ-2 glc)等。

从结构上讲,黄酮属多酚类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将沙棘中黄酮分为6类:黄酮醇

(Flavonols,Ⅰ)、二氢黄酮醇(F1avanonols,Ⅱ)、黄烷醇(儿茶素,Catchins,Ⅲ)、白花青素

类(Leucocyanidin,Ⅳ)、查尔酮(Chalcones,Ⅴ)和花青素类(Anthocyanidin,Ⅵ)[6]。

结构类型如下:

Ⅰ. 黄酮醇(Flavonols)

包括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葡萄糖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鼠李糖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巢菜糖苷、异鼠李素-3-葡萄糖-7-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槐二糖-7-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鼠李糖苷、异鼠李素-7-鼠李糖苷、异鼠李素四糖苷、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葡萄糖苷(异槲皮苷)、芦丁(芸香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槲皮苷)、槲皮素-7-鼠李糖苷、槲皮素-3-甲醚、槲皮素-3-半乳葡萄糖苷、槲皮素-3-巢菜糖苷、山奈酚(Kaempferol)、山奈酚-3-葡萄糖苷、杨梅黄酮(Myricetin)。

Ⅱ. 二氢黄酮醇(F1avanonols)

包括柚皮素(Naringenin)、柚皮苷(Naringin)。

Ⅲ.黄烷醇(儿茶素,Catchins)

包括(-)表儿茶素(L-EC)、(-)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L-ECG)、(+)没食子儿茶素(D-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GCG)。

Ⅳ.白花青素类(Leucocyanidin)

包括白花飞燕草素(Leucodelphinicin)。

Ⅴ.查尔酮(Chalcones)

包括2,4-二羟基查尔酮-4-葡萄糖苷。

Ⅵ.花青素类(Anthocyanidin)

1.2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及药效

黄酮类物质植物成分范围很广,种类数目繁多,不同的成分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不同的药效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油脂过氧化的活性,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认为它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7]。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8~9]。

1.2.1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与维生素C在自然界总是同时存在,故可推测它们的功能是共同加强毛细血管和调节其渗透性,防止毛细血管与结缔组织的内出血与破裂,共同建立起一个抗传染病的保护屏障。黄酮类化合物能在高胆固醇模式的大鼠体内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体内的槲皮素能抑制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保护细胞不受过氧化作用的破坏。包头医学院的刘风鸣等发现沙棘黄酮可以显著延长缺氧性心率失常时间,提高室颤阀值等作用[10]。

1.2.2对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沙棘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及由此引起的头痛、头晕、语言不清、手脚发麻等症状有很好的防治及缓解作用[11~12]。沙棘黄酮等有效成分能直接清除超氧自由基和轻自由基,还能降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度和软化血管[13]。

1.2.3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是优良的活性氧清除剂和脂质抗氧化剂与铁离子络合阻止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脂质过氧化基反应阻止脂质过氧化过程。黄酮类化合物兼有亲水性和亲脂性,其主要的抗氧化活性基团是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能在高胆固醇模式的大鼠体内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体内的棚皮素能抑制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保护细胞不受过氧化作用的破坏[11]。

1.2.4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沙棘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3个途径,即对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对抗致癌、促癌因子。槲皮素能在每升毫摩尔的浓度下直接阻滞癌细胞增殖。芦丁(Rutin)和桑色素(Morin)能抑制苯并芘对小鼠皮肤的致癌作用。沙棘黄酮具有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以及抑制黄曲霉素B1诱发癌前病灶的作用,有增强荷瘤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能增强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协同抗癌时,有提高肿瘤患者免疫能力,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的辅助治疗作用。

1.2.5黄酮类物质对记忆行为的影响

禹志领等研究表明,在避暗法实验中,小鼠连续口服7d葛根总黄酮,不同剂量的葛根总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