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欣赏及几个有名的版本说明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
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
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
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
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
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
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
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
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志在云间 心盛中国——刘云志与盛中国的2版《梁祝》CD欣赏
满,音乐表现力美不胜收、无可
挑剔 。
日 本 Kn eo ( 声 ) i R cr 皇 g d
录 制 的 盛 中 国 《 祝 》 及 梁
“V — R D 一 2 加 工 出品 的 JC X C 2 K ”
盛中国 《 梁祝》 ,均用1 年前 中 7
央 人 民 广 播 电 台 录音 棚 录 制 的
2 8 第5 < ◇ 0年 0 期
维普资讯
焊机一族的共 同创造。
对于 娱乐 型 电声 乐 唱 片 ,只要 “ 化 效 果 ” 美 ,将 演奏 ( )的扩 声效 果 “ 化 ”就能获 得成 功 。对于 唱 美 自然 声表 演 ( 唱 )的大 型 “ 奏 乐” 奏 协 ,其 自然 真实
场)可能会终身难忘他们 ( 拉琴)的风采英姿 、他们 ( 运跳弓)的猝发瞬变 、他们 ( 揉抹拨擦弦)的绵延 圆滑与跳弓叩击力感所表现的音乐 内容 。他们 的琴 声 ,粗犷强韧又爽朗细腻。他们心 目中伟岸巍峨的高
山 、淙淙 碧透 的流水 、欲 断难 了 的柔 情 、正必 胜邪 的 信 念 ……一切 都可 以通过 琴声 打动你 的心扉 ( 中国 盛
丰 润 、泛 着 绸缎 般 光 泽 的音 质 音 色 ,协 奏 的 右
声部倍司提琴低 、中次泛音能量感较大 ( 展现 形体 、方位和声场 的基音 、高次泛音能量相对
较弱) 。小提 琴声 相 对更 饱 满 突 出 ,协 奏声 部 相 对 含 蓄 内敛 ,有 少 许 “ 小提 琴 独 奏 、交 响 乐 团
糅合娱乐与高雅,演奏民间乐曲中的鸟叫滑音等 自 然
音 效 , 得 比 口笛 曲还具有 说服 力 ) 拉 。 小提 琴协 奏 曲是 一把 琴与 交响乐 团 ( 部分 或全 部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相关戏曲
篇目
歌谣
篇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3则,流传于浙江(其中宁波22则,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剑英台扇》等15则,流传于江苏。 △《三蝶奇缘》等8则,流传于广西(其中有壮族、瑶族)。 △《尼山姻缘来世成》等6则,流传于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则,流传于河南、福建。
有研究认为梁祝故事的雏形是《华山畿》。六朝时期,江南盛传《华山畿》这首令人性灵摇荡的民歌,《古 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 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 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 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 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 葬,呼曰神女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亦有记载。
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令身 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梁祝文化研究专家麻承照指出,根据他的研究,梁山伯应是宁波 鄞州人,祝英台应是绍兴上虞人。
史籍记载
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歌谣
△《梁祝叙事山歌》,2885行,流传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2845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25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柳荫记》,676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英台恨》,8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缘传》,889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后传》,1865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游地府后生结夫妻》,105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狱全歌》,4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越剧《梁祝》与黄梅戏《梁祝》之比较
一
“ 男耕女织”和 “ 才子佳人”式
厚 中透 露 着 朴 实 、忠诚 ;一个 是 绣 楼 上 囚 禁 的 笼 中鸟 ,一 心 这 场 戏 ,女 小 生 扮 演 的梁 山伯 虽 然病 人 膏 肓 ,病 态 依 然 美 丽 想 出 闺房 ,追 求 自由 ,富有 民 间 女 子 的 开 朗 、聪 慧 、灵 巧 。 而 优 雅 :纯 白 色长 衫 ,一 尘 不染 ;头 发 高 束 ,丝 毫 不 乱 ;因 越剧清新 、 典雅 , 强 调 程 式 的力 量 。 剧 中人 物 形 象 较 符 合 “ 才 反 复 咳嗽 而体 力 不 支 , 四九 和 梁 母 至 始 至 终 陪伴 在 前 , 搀扶 、 子 佳 人 ” 的古 典 戏 曲创 作 模 式 。祝 英 台 是 祝 府 的 千 金 小 姐 , 安慰 , 尤显 娇弱。 黄梅戏 的表演体制是在 “ 两小戏 … ‘ 三小戏 ” “ 绝 色 佳 人 ” 。梁 山伯 虽 家 境 未 明确 交 代 ,但从 他 随 手 携 带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来 的 , 在表现爱情题材时 , 大多都是男女合演 。 的 折 扇 ,温 文 尔 雅 的谈 吐 来 看 ,其 境 遇 明显 比黄 梅戏 中 的 男 黄 梅 戏 中梁 山伯 是 真 正 的小 生 扮 演 ,男 性 本 色 出演 使 得 角 色 主 要 好 ,见 识 也 广 。梁 祝 二 人 相 遇 在 “ 草 桥 亭 ” 。相 较 黄 梅 真实 自然 ,并在一定意义上 “ 丑化 ”。 《 山伯 临终 》一场 , 戏 中柳荫相遇的 自然 ,越剧 《 梁祝 》稍显讲 究。 梁山伯形象邋遢 :头发散乱 ,衣衫不整 ,床榻凌乱 。在 等待 二、 “ 情”与 “ 礼”反抗下性格 的变异 四九 归 来 的过 程 中 ,焦 急 地 下 床 艰 难 行 走 ,数 次 被 风 吹倒 。 两 版 梁 祝 同属 于 爱 情 悲 剧 主题 ,黄 梅 戏 版本 侧 重 “ 情” 在 听 到 英 台同 样 病 重 的消 息 后 , 山伯 如 孩 童 一 般 “ 嘤 嘤 ”哭 的 较 量 ,越 剧 版 本 侧 重 “ 礼 ” 的约 束 。黄 梅 戏 中 女 主人 公 不 泣。演员黄新德的表演憨傻 、朴实 ,合乎梁 山伯 因性格缺 陷 仅 大 胆 制 作 定 情 信 物 红 绣 鞋 以 寄 情 思 ,更 勇 敢 地 托 师 母 做 而 导 致 梁 祝 二 人 悲 剧 结 局 的成 因 。 媒。 《 堂前婚变 》时 ,英 台 “ 六抗 ”动之 以情 晓之 以理 ,最 越剧 《 梁祝 》与黄梅戏 《 梁祝 》情节基本相似 ,只是产 后 “ 一抗 ”甚至以死相逼 。 《叩墓 圆情 》中,英 台更是 主动 生的时间不一致 。越剧 《 梁祝 》是越剧 的传统经典剧 目,产 叩墓 要 求 山 伯 开 门 ,让 她 “ 回家 ” 。这 一 次 次 “ 越 礼 ”举 动 生的时间较早 。 黄梅戏 《 梁祝 》 是在黄梅戏传统 本的基础上 , 皆是 以情 动人。男主人公 同属于性情 中人 ,带着些呆傻 、风 吸 收 了 皖 南 花 鼓 戏 、庐 剧 传 统 《 梁 祝 》本 加 以综 合 、变 革 和 魔劲儿 。 “ 楼 台会 ” 是梁 祝 二 人 捅 破 情 感 窗 户 纸 后 的第 一 次 创造 的后 出之戏。两个版本既代表 了两个剧种 的艺术优长 , 见 面, 也 是 互 诉 衷肠 的一 幕 。 他 冲进绣楼第一句话便是喊 “ 九 梁祝 》史上不 同的审 妹 ”, 喜 悦 溢 于 言 表 ;但 当他 听到 英 台改 嫁 消息 时 , 愤怒 “ 扯 又代表 了两种 不同理念 的创 作 ,以及 《 美观 。有差异才有特色 , 有 特色才有生命力 。 不可否认 的是 , 帘 ”,其行虽无礼 ,却合情 。 两 版 梁 祝 给我 们 带 来 了 不 同 的 视 觉 盛 宴 。 反观越剧 ,全剧笼罩在 “ 礼教 ”的束缚 下 ,男女主人公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阅读附答案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阅读附答案关于梁祝文化的主题阅读(16分)【故事传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是以下两个版本:浙江上虞版——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
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上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
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
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在墓前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山东微山版——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
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
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三年。
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邹县。
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祝英台悲伤而死。
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
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故事特点】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俞丽拿、沙汉姆演奏《梁祝》之比较
俞丽拿、沙汉姆演奏《梁祝》之比较作者:王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8期【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协奏曲,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创作至今已被多位小提琴家演奏。
其中,中国小提琴家俞丽拿与以色列演奏家沙汉姆的演奏,深受众多听众喜爱,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就两人在不同时期所演奏的《梁祝》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两人不同演奏风格中的点睛之笔,以及对乐曲处理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提高自身在演奏《梁祝》过程中,对乐曲情感处理、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文的观点,能够与喜爱协奏曲《梁祝》的学习者、听众有所交流。
【关键词】俞丽拿;沙汉姆;《梁祝》【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梁祝》创作50多年来,盛演不衰,成为中国在国际音乐舞台最为活跃、最受青睐的经典曲目。
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是演奏《梁祝》的第一人,盛中国、吕思清等都曾多次演奏过这首协奏曲并名声大噪,走向国际舞台。
许多外国小提琴家也尤为喜爱这首作品,西崎崇子、玛丽安娜、沙汉姆等都曾演绎过这首经典之作。
笔者通过反复聆听俞丽拿1959年首演版本和沙汉姆2007年的演奏版本,将两位的演奏风格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两人不同演奏风格中的点睛之笔,以及对乐曲处理的相同与不同。
提高自己在演奏《梁祝》过程中,对乐曲情感处理、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文的观点,能够与喜爱协奏曲《梁祝》的学习者、听众有所交流。
一、梁祝简介(一)《梁祝》简述梁祝的故事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上海越剧院创编的越剧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经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钢、何占豪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小提琴学生俞丽拿演奏,并一举成名,走向世界。
五十多年来,《梁祝》传唱不歇,成为中国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作品,是我国音乐历史上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一大胆的尝试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彩蝶翩翩飞至今——新版越剧《梁祝》简析
性化这 两方 面对由浙江“ 小百花 ” 越剧 团创作 的新 版越 剧《 梁祝》 进行 剖析 。
梁祝听后感
篇一:《《梁祝》听后感》《梁祝》听后感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写《梁祝》的听后感,网上也有许多关于这个作品的鉴赏,相信老师看过的围绕这首曲子写的文章不胜枚举。
有同学劝我另选题材,我有犹豫过,但最终仍旧未改变决定。
我憧憬爱情,所以我对《梁祝》有着特殊的热忱。
《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
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
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
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悲剧,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希冀和追求。
而古筝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较二胡更加润滑、更加浑厚,听起来让我感觉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
因此,我认为以古筝弹奏《梁祝》更能表达其意。
协奏版本的《梁祝》,通过独奏和乐队协同能够演绎更多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听起来是最有感觉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赏过,就不再重复协奏版本的分析,转而尝试对古筝独奏版本进行分析。
独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节只能通过较为单调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来表达。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筝的低音缓慢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这里我联想到的是嫩绿的草丛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鲜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紧凑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场,虽然男扮女装,但仍旧难掩其楚楚动人的姿态。
弦音出现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达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怀。
随后音乐节奏放慢,浑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过程。
继而主旋律不缓不急地奏出,时而伴随着轻快、调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读、同享喜忧的生活。
活泼的音乐渐渐消退,随之而来是轻而慢的弦音,犹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语还休的压抑心情。
奋力反抗,无力对抗——对两版《梁祝》的比较分析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在对两版《梁祝》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中,李翰祥版《梁祝》采用改编传统黄梅戏的方式,在这部古画般的黄梅调影片中,导演围绕祝英台缓慢讲述了一个悲剧的发生,反映了封建传统对婚姻和爱情的束缚和禁锢,个人对抗封建势力的无力。
而徐克版《梁祝》在保留故事原貌的基础上,对剧中人物的设置和情节上做了较大改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入现代的表达,形成独特的艺术思考。
一、故事的改编从祝英台去书院读书的原因上看:李翰祥版的的祝英台是一个大家闺秀,聪颖,自幼随兄学诗文,恨家无良师,女扮男装说服了父母才得以往杭州访师求学。
而徐克版是因为父亲要和马家定亲,祝英台胸无点墨,为了不给祝家丢人才被祝母女扮男装送去书院读书。
从梁祝二人相遇上看:李翰祥版的《梁祝》相遇是祝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巧遇同赴杭求学的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而徐克版的却是学生们正在上古琴课,梁山伯所抚琴音被老师训斥心肝脾肺肾唯独缺情,此时英台从林间走过,传来一阵悦耳笑声,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引起了梁山伯的注意。
总的来看:徐克一方面继承了李翰祥版《梁祝》的悲剧结局,另一方面对故事构架和人物设置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进一步扩张故事主体,影片三分之二的时长都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喜剧笔触描绘梁祝二人情感萌发的浪漫过程,在嬉笑怒骂间愈见情深,先扬后抑让这段情更显得有很浓烈的悲剧色彩。
二、人物形象的改动在《梁祝》一片中,徐克导演对人物的设定有较大的改动,俏皮可爱的祝英台,更有男子气概的梁山伯,同性的亭望春,同样崇尚自由、反抗传统礼教的和尚,这些都是不同于李翰祥版的改变,也使徐克版的人物更加鲜明,故事更加丰富。
祝英台:李翰祥版中饰演祝英台的乐蒂,既清新儒雅又秀美可人,情感真挚细腻;而徐克版中杨采妮凭借其清纯可爱的形象和清新自然的演绎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俏皮搞怪的祝英台。
两版祝英台都具有女性的独立思想,但是徐克版的祝英台更具有现代女性的意识,进一步拥有了支配自己身体和精神的自由;两版祝英台对爱情的执著都具有突破传统的精神,对于婚姻和门第的束缚都进行了一定的反抗,但也都敌不过封建社会的悲哀和世事无常,最终与梁山伯一同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影视作品关系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影视作品关系内容摘要:梁祝故事”。
我国民间四大故事之一。
他们凄凉唯美的故事众口流传,甚至以各种形式盛行于国外。
其中最为流行的模式即使影视作品的模式传于世人中,以这种模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故事,为之感染,为之感动。
让中国的文化扬于世界。
同时,它的不断创新,演绎,也推动了影视的发展。
关键词:梁祝,影视,作品,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四大故事之一,它流传极广,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中间口头讲述,并成为各剧种历久不衰的传统剧目,甚至还流传到国外。
感触了不少国内外人士,也是我们中国渊源的文化走向世界的作品之一。
一、故事大概民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版本诸多,也因为各地方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的不同所流传下来的内容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各个地方关于梁祝的版本:(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
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
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
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
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
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
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
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梁祝戏曲情节传承变异性探微
柏 氏(唱)你若是保贞节不出差错,顶香盘接 你回一步一挪。
祝英台(唱)对苍天盟誓愿将掌接过, 柏 氏(唱)连接三掌又如何? 祝英台(唱 )大 嫂 你 作 的 事 真 正 下 作,连 接 三 掌 不嫌多。为表示保贞操嫂好制约,从柜中剪下了七尺 绫罗。窖红绫我相信天不负我,以表示祝英台真心一
" 同上,第 !&& 6 !## 页。 # 同上,第 54 页。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 -.’//0- 1) 2+3
女扮男妆公子模样,银心女扮书童半分不差。 我嫂嫂到 绣 楼 把 我 看 定,他 问 我 扮 公 子 却 是 为 何? 我只说扮公子非为别事,要到杭城攻读诗文。 我嫂嫂他说我到杭城不是读书, 而是到杭城知访才郎。 那时节她和我打赌击掌,剪下绫罗三尺三, 三尺三来三尺三,后花园中土内埋。 我若在杭城访才郎,三尺绫罗烂成筋; 若是专心攻诗文,绫罗仍旧是绫罗。 我和嫂当即埋下三尺三绫罗。 我拜别爹娘把马来上,一马来到草桥亭。”!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0- 1) 2+3
颗。妹若失节在黉学,红绫一定烂成泥坨。保持贞节 回绣阁,此 绫 罗 比 现 在 鲜 艳 得 多。手 扶 栏 杆 下 绣 阁———
柏 氏(唱)带住了姑娘手还要罗嗦,在绣楼三 击掌姑休怪我。
祝英台(唱)一反一复却是为何?没有闲工再与 嫂坐,禀告了父母亲去把墨磨。(下)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初演。
两位作曲者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而市面上,连带所有的改编版本,《粱祝》的录音起码有二十多款。
梁祝-钢琴谱(高清晰)
梁祝钢琴谱(高清晰)一、背景介绍《梁祝》是中国经典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改编。
钢琴谱《梁祝》以音乐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钢琴的音色和旋律,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版本介绍本钢琴谱为高清晰版本,适合钢琴演奏者使用。
谱子采用了清晰的排版和详细的指法标注,方便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
谱子还包含了详细的乐谱分析和演奏技巧提示,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这首曲子的演奏要点。
三、演奏要点1. 音色把握:在演奏《梁祝》时,要注意音色的变化和把握。
钢琴的音色要柔和而富有感情,以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和悲伤。
2. 旋律线条:要注意旋律线条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通过准确的指法和触键技巧,使旋律更加动人。
3. 力度控制: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变化和控制。
通过适当的力度变化,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情感起伏。
4. 节奏感: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准确的节奏感,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曲子的音乐性。
《梁祝》钢琴谱(高清晰)是一份适合钢琴演奏者使用的乐谱,通过清晰的排版和详细的指法标注,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音色、旋律线条、力度控制和节奏感等方面的要点,以更好地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梁祝钢琴谱(高清晰)一、背景介绍《梁祝》是中国经典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改编。
钢琴谱《梁祝》以音乐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钢琴的音色和旋律,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版本介绍本钢琴谱为高清晰版本,适合钢琴演奏者使用。
谱子采用了清晰的排版和详细的指法标注,方便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
谱子还包含了详细的乐谱分析和演奏技巧提示,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这首曲子的演奏要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特征分析
创作背景:《梁祝》的起源与传说 历史意义:成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创作过程:作曲家陈钢、何占豪的创作经历 历史意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成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梁祝》的社会评价与影响:社会各界对《梁祝》的评价,以及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 力
当代社会对《梁祝》的认知 - 普遍认为《梁祝》是中国的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 被誉为“东方 爱情交响曲” - 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 普遍认为《梁祝》是中国的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 被誉为“东方爱情交响曲” - 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演绎风格:通过 小提琴的演奏技 巧,展现出《梁 祝》独特的音乐 风格和情感表达
对比与统一:在 演奏中运用对比 和统一的手法, 使乐曲更具层次 感和整体感
不同演奏家对《梁祝》的演绎风格 不同版本在演奏技巧上的差异 不同版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不同版本在音乐结构上的差异
当代演奏家对 《梁祝》的诠释: 结合时代背景和 个人理解,对作 品进行深入解读
国外音乐界评价:《梁祝》是东方音乐明珠,其音乐构思巧妙,具有高度的艺术价 值,被誉为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里程碑之作。
《梁祝》在国内的演出情况:各大音乐厅、音乐节、交响乐团的演出记录
《梁祝》在国外的演出情况:国际音乐节、巡回演出、国际比赛中的表现
《梁祝》对国内外音乐界的影响:对其他作曲家、音乐家的影响,以及对音乐教育、普及的 推动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西方音乐形式 相结合,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音乐与历史的融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的历史 和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国外有关梁祝的作品
国外有关梁祝的作品梁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和赞扬。
在国外,梁祝也被广泛地译介和改编成了各种艺术作品,包括电影、戏剧和音乐等。
本文将介绍几部国外有关梁祝的作品,以展示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一、电影作品1.《梁山伯与朱丽叶》在这部改编自梁祝的爱情故事中,导演将故事的背景转移到了现代。
梁山伯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贫穷学生,而朱丽叶则是一个富有的美国女孩。
他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坠入爱河,却因为家庭的阻碍无法在一起。
这部电影巧妙地结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展现了跨越国界的真爱。
2.《梁祝The Musical》这是一部音乐剧电影,根据梁祝故事改编而成。
在这部电影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不仅是一对恋人,更是梁剧和西式音乐的融合。
影片中充满了波西米亚风格的音乐和精彩的舞蹈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二、音乐作品1.《梁祝交响诗》这是一部由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作品,根据梁祝故事的情节元素进行了改编。
音乐中充满了激情和浪漫的旋律,通过乐曲展现了梁祝的深情和悲剧。
这部交响诗成为了贝多芬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也为梁祝故事增添了一抹国际的光芒。
2.《梁祝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郎朗创作的。
他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形式相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梁祝故事的情感,也突显了中国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戏剧作品1.《化蝶》这是一部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根据梁祝故事改编的戏剧作品。
在这个版本中,莎士比亚巧妙地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交织了更多的阻碍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悲剧化。
剧中的对白和情节发展都展示了莎士比亚辛辣的语言和深沉的思考。
2.《梁祝伦敦音乐剧》这是一部英国伦敦的原创音乐剧,以梁祝故事为基础,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在现代伦敦的爱情故事。
剧中结合了中国传统舞蹈和英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元素,舞台设计和服装艺术精美绝伦。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奏版本的速度可视化比较和演奏风格研究
收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视频或音频资料
比较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速度,分析其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速度变化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不同演奏家对速度变化的掌握和运用
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速度变化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同一首曲目不同演奏版本的速度变化比较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包括更多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尝试将音乐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对演奏风格的影响
深入研究不同演奏家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风格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演奏风格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演奏版本的演奏技巧、音乐表现等方面,探讨各个演奏版本的演奏风格特点
数据来源
录音数据:收集不同演奏家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数据
视频数据:收集相关演奏视频,包括演奏家的演奏技巧、表情、动作等
乐谱数据:收集《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数据,包括曲式结构、和声、旋律等
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速度变化可以影响音乐的情感表达
演奏风格研究
不同版本的音乐风格比较
不同版本的音乐风格特点
不同版本的速度变化比较
不同版本的演奏技巧与风格分析
不同版本的音乐表现力与情感表达比较
同一版本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比较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演奏版本速度可视化比较结论:不同演奏家在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速度变化存在差异,但整体上保持了原作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
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而市面上,连带所有的改编版本,《粱祝》的录音起码有二十多款。
但凡有一些名气的中国小提琴家,他们最早的录音的曲目,首选的往往是《梁祝》。
这些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见经传的乐队或演奏家的录音。
近来,中国音乐CD的市场竞争得如火如荼,很多唱片公司都争相灌录一些较为流行的曲目,《梁祝》和《黄河》几乎是必选的了。
因此,现在如果想购买一只《梁祝》协奏曲的录音,真是花多眼乱。
以下我就拣选了这十多年来,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录音作一比较分析。
我会先就各版本的演奏作一粗略简介,然後后再依据总谱的一些要求再作进一部的分析。
这几款录音是:(依据录音日期的先后)1.余丽拿演奏,陈爕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中唱上海)2.西崎崇子演奏,林克昌指挥、名古屋爱乐乐团协奏(HKRecords 1978)3.盛中国演奏,谭利华指挥,中央乐团协奏(中唱北京)4.窦君怡演奏,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PHILIPS1985)5.薜伟独奏,汤沐海指挥,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协奏(巨石1990年4月)6.西崎崇子演奏,甄健豪指挥,捷克电台交响乐团协奏(MARCOPOLO1990年6月)7.孔朝晖演奏,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HUGO1990年11月)8.薛伟演奏,黄胤灵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协奏(Hugo1997年4月)9.吕思清演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MarcoPolo1997年)10.陈军(二胡演奏),胡詠言指挥,广州乐团协奏(Marco Polo2000年1月)在所有的《梁祝》录音里面,余丽拿最早在中唱的录音始终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余丽拿是当年首演的A角。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梁祝》的首演的B角是上音的另外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沈榕,她也曾在六十年代在中唱留下录音。
这个可能是她唯一的录音,后来雨果再版过一次,也很快没有了。
现在也很少有人提起这位当年的B角。
余丽拿的演奏委婉抒情,和B角沈榕的明快流畅比,她更适合演奏这首作品。
在西崎崇子的录音出来之前,《梁祝》的录音只有这两个录音,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且在“文革”期间,这首作品遭到过封杀,余丽拿的这个录音实际上是很多人认识《梁祝》欣赏《梁祝》的唯一途径。
因此,很多乐迷对余丽拿的这个录音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余丽拿的演奏是非常认真投入。
《梁祝》里面以女性为基调的情绪,表现得真挚感人。
陈燮阳和上海乐团的协奏也是这样投入,虽然录音效果已经岁月留痕,当时乐器的音色不好,但那种气氛和感受,相信是以后的录音难以再有的。
提起《梁祝》当然不能不提西崎崇子。
《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她丈夫,当年“香港唱片”,今天Naxos的老板克劳斯·海曼的精明的生意头脑。
是海曼首先察觉到《梁祝》作为中国音乐的商业价值,邀请西崎崇子做了当年那个首个国际发行的《梁祝》的录音,还当了西崎崇子的演出经理人,成就了他俩的一段姻缘。
这是题外话了。
除了以上所选的两款录音,西崎崇子还有其他的四个录音版本的,但以上所选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她最早期的录音,一个是她稍后期的录音,这样比较方便分析。
没有选她和甄健豪及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另—个版本是因为那个版本所用的谱是陈钢作过修改的,而那份修订谱不但不见得高明,反而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再者,其他的演奏版本都是用五九年的原装谱的。
西崎崇子在七十年代末期的录音在当时曾引起一阵哄动,因为在那时,无论就演奏或是录音而言,《梁祝》都没有较好的版本,与现时花多眼乱的情况实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这款录音可以说是《梁祝》录音史的一个里程碑。
而这也是西崎崇子众多演奏版本中最好的一个(包括她无数次的音乐会演出)。
很明显西崎崇子在这款录音中是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乐句和捉摸乐曲中的民族风格,虽然奏来略嫌过硬,但也总算疏畅。
而林克昌对乐队的控制也很好。
可能当时的H.K.Record想兼走发烧录音的路线,因而这款录音的强弱对此很夸张,夸张到有点不大自然,尤其是一些铜管声部奏旋律的乐段,破坏了原曲的纯朴风格。
PHILIPS的版本是一个黄金搭配——监制是何占豪;乐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央交响乐团;窦君怡是八四年上海音乐学院《粱祝》小提琴比赛的冠军;指挥的是以理智严谨见称的老一辈指挥家韩中杰,加上PHILIPS一级的荷兰录音师,单是这个配搭,任何一个版本已无可比拟了。
事实上这个版本确实奏得不错,音响效果也是我听过众多版本中最自然的。
韩中杰的指挥对乐队控制得恰到好处,速度和强弱都很自然。
可能是何占豪亲自督师这关系(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窦君怡是上音的学生),因此窦君怡的演绎细腻动人,音色很女性化,句法亦很好。
最美中不足的是她的音准不大好,这可能是她太着重于演奏中国作品,缺乏西方基本功训练的缘故。
八六年她到香港演奏,听她拉《梁祝》,她走音的程度令人不忍卒听!虽然同样是中央交响乐团,但雨果的版本与PHILIPS的却是两个模样,独奏者孔朝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青教师,对于乐曲的处理颇为冷静,慢板自然流丽,快板从容不迫;而他也没有窦君怡的音准问题。
至于指挥胡炳旭对于乐队的控制则大致上可以,只是一些连接部份与原谱的要求有出入(这个往后再谈)。
整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乐器的音色不好,这与中国的乐器素质有关,其实PHILIPS的版本亦有这个问题,不过是给录音的“演奏厅效果”掩盖了一些罢了,而雨果的录音则没有这种大HALL效果,但却较真实乐曲的细致要求自然。
薛伟、汤沐海及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是台湾唱片公司的制作,论组合实不应差于以上任何一款录音。
薛伟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此赛的亚军,汤沐海是卡拉扬的门生,而德国乐团是出名的严谨整齐的。
但不知怎的,整个录音给人一种很粗糙的感觉,乐队的表现虽然较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来得好,但乐曲奏来顿松散,音色亦很模糊。
最令人费解的是这款录音竟将乐曲中第十九至二十小段的几十个小节删除了,使熟悉此曲的人听来觉得很突兀。
薛伟的音色很飘,弓子常常触弦不紧,音色总是一震的。
而他对乐句的处理也欠细致。
后来薛伟在雨果公司的录音,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
薛伟演奏时候的处理还是那么“洋气”,使人马上想起他演奏的西洋协奏曲作品,细节的也是不够精致。
这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在指挥身上。
来自印尼的指挥家黄胤灵在录音里面,听起来水平之差,使人瞠目结舌。
乐句的处理马虎了事,作品结构的呈现含糊不清,乐队声部的平衡明显失调,最明显的是,他为了突出音乐的主声部,内声部的处理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有照顾到。
当中那种地道的,细腻敏感的中国风味荡然无存。
如果从录音上听,他简直不像一个职业指挥。
协奏的俄罗斯爱乐乐团是一支乐队技巧和作品适应性很强的乐团,他们本来可以做到外国乐团演奏《梁祝》最好的效果,可惜指挥把乐队给搅了。
是名声在外的。
可他的唱片就比较逊色一些。
他的音色比较硬,揉音趋于单调,乐句的交待比较平铺直叙,音准在个别位置有闪失。
《梁祝》曾经被改编为不同的乐器和形式演奏,其中,最值得改编的相信是二胡的版本。
这部作品的旋律、处理的手法、甚至演奏的技巧就是大量移植了地方戏曲的二胡的东西。
不过,改编为二胡演奏的版本,不是还原其戏曲的面目,而是用二胡来充当挑大梁的角色。
这就需要在二胡的两根弦上演奏小提琴四条弦所表现的效果,大量小提琴的技巧的要求就转移到二胡上,音准、揉音、快速的运弓等,还有,二胡的音量和穿透力比小提琴要差,能否撑得起大型的乐团,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演奏者,还有改编者的问题。
所以,用二胡演奏《梁祝》是一个新的题目,不能随便应付。
在日本发展的二胡家许可就有录过一版二胡版的《梁祝》,不成功。
本来他的技巧不成问题,在日本他被誉为“胡琴的帕格尼尼”。
他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刚才说的问题,这个具有探索性质的录音,也为后来的演奏家提供了借鉴。
陈军的这个新录音就比较好的处理了上述的难题。
他本身的技巧也是非常了得,而且他在五声音阶和纯律之间的音准概念很好,所以音准几乎没有出现问题。
据他本人说,他在录音时,经过特别的处理,所以使二胡声音的穿透力大大加强。
在那么多的改编版本的《梁祝》里面,这个录音是在改编、演奏上比较成功的一个。
《粱祝》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那浪漫迷人的旋律,要将这旋律奏得好,音准和甜美的音色固然重要,但对一些中国化的演奏法的掌握亦不容忽视。
这些包括:①特别的装饰音、抹音和滑音(如呈示部的爱情主题);②模拟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和古筝的演奏法(如英台抗婚中的切分节奏);③唱腔化的板式及散板,(如展开部中英台抗婚的前段及哭灵投墓前的快板)。
一九六O年出版及一九七九年再版的《梁祝》总谱就用了很长的篇幅去介绍这些技巧及其演奏方法,可见这些技巧对捉摸乐曲神髓的重要性。
在录音里面,特别是在CD里面,余丽拿的音色很薄,偏尖和硬,相信和当年的录音效果和乐器的素质有很大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