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个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民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2.内涵: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
制约
执法为民: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
高效;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3.本质属性:
三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1)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为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提供政治保障。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提供群众基础,是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为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提供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4)“三个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活的灵魂。
三至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
1)坚持党的事业至上,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这本身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要求做到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工作重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3)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要求全社会对宪法法律一体遵行,党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司法严格实施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正是的坚持依法治国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1.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2.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简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上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是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彻底的人民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系统的科学性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既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先驱者创立的。它包含了一系列关于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广泛应用于世
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探索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本文将
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旨在加强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
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包括法律、法治、法治国家、
法律权威和法律秩序等方面的内容。首先,法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因此法律具有历史的相对性。但在社会
主义社会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社
会关系的工具。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可以调整社会矛盾,
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理念。法治是指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来治理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基
本原则是民主法治,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司法。
这些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标准,旨在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利益。
然后,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重要机制。法治国家是在法
治一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权威实现法治的国家。在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和保护人民权益的工具。法
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国家法律体系
的权力来源和法律执行的公信力。只有在法律权威的保障下,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法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法律体系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在中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法律体系建设为基础,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法治以国家法律权威为保障,旨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民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
1. 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有着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而资本主义法治则主要关注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秩序。
2.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法治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是民主法治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注重依法治国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实质。
3. 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法治的密切联系
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调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以中国国情为依托,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保障人民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法治工具。
三、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
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正义性和公平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实现党的领导
发展法治的根本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弘扬共产党的先进性和
纯洁性,坚持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不断丰富和发展党
的规矩,不断规范和维护党的纪律,为发展法治充分保障。
二、完善制度体系
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倡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政治
体制改革和社会制度改革,推进市场体系完善和法制市场化经济体系
改革,建立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支撑的法治社会,建立法律法规和行政
管理制度的有机统一,建立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负责的法
制共同体,加强司法审慎制度建设。
三、促进法治法规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促进民间法治法规教育,弘扬法治文化,通过社
会实践、讲座、论坛等活动,把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文化普遍
消化。
四、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
中国应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深入学习国际法治的先进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法治的建设,争取更多述评权优惠,在国际上共享法治的福祉和收获。
五、加强人才培育
要培养有理想的、有纪律的人才,开展制度化的学者训练,确保有充分专业知识基础的法治人才,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发展法治社会提供可靠的支撑和动力。
六、健全政策保障
法治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政策保障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要针对法律法规的建立、实施的效力、司法的程序等方面,健全政策体系,保障法治的实施有序进行。
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
完善法治,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道德建设,加强全民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秩序,弘扬正气,弘扬法治精神,抵御外部恶劣因素的侵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以及根本保证等法治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是谋划法治战略的基准,是制定法律的指南,是实施法律的指导,也是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各国的法治理念受制并决定于蹦过的社会性质、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条件,不同国家之间在法治理念上更是存在着根本性区别。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集中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
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各自从不同侧面系统的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原理,同时又完整的标绘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图景。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在法治实践中,坚定不移的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密切切合、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要求;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聚友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也才能有可靠的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灵魂。
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旨在通过法律来管理人民、维护社会稳定与公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法治需要体现法制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具有时代性和民本性特点。作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
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民主、权利、法律和法治是构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法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通过民主程序,充分保障人民权利、利益和自由。
2. 国家法治原则:国家必须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法治必须是国家行使权力时的基础。
3. 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法制建设包括制定法律、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等。
4. 法律服务: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法律要为人民服务,有效地保护人民权利。法治要充分实现公正和公平。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坚持法治和政治
社会主义法治和政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的政
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政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政治的必然要求。
2. 改革司法体制
为了维护公正、公平和效率,中国对司法体制进行了改革,包
括建立独立的、公正的司法体系和加强对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3. 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需要不断改良完善,以适应中
国的发展和需要。中国建立了一套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民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服务大局的理念和党的领导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项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长
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律品性法律地位法律作用范围法律偏重
法制强制之法工具论相对狭窄静态
法治良善(公正)之法权威论相对广泛动态
☆法治=良法/至上/之治
/权利本位论
1.含义
(1)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权力应该以权利为前提、基础和根本,权力应该来源于、服务于、从属于权利;
(2)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义务应该以权利为前提、基础和根本,义务应该来源于、服务于、从属于权利;
2.历史
古代社会(权力本位、义务本位)VS.近现代社会(权利本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一)法治: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依法合理配置权力与权利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理念:对法治的基本问题(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以及根本保证)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即法治的理性思想观念)。
它是谋划法治战略的基准(宏观),是制定法律的指南,是实施法律的指导,是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微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存在根本差别。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法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础,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和特征,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公正司法为保障,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和结果。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宪法为核心。宪法是国家基本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法源。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责,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
其次,是以法律为基础。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核心。法律通过规范社会关系、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了具体实施的规范。
再次,是以公正司法为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司法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公正、独立、公正的司法机构,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是以依法治国为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旨在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和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法治要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实践要求为依据,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根本利益。
其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总全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总全文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一)鲜明的政治性
(二))充分的开放性三、社会主义法
(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
者统一”的必然要求(三)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2.列宁的法治思想。3.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4.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蕴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三是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
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从
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1、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②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2、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2)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内法规体系。(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情汲取中华法律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不照搬照抄
4、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内法规体系。
二、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感性体验、认知领会和评价态度。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
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说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经验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成果,具有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①健全完善立法;
②坚持依法行政;③严格公正司法;④加强制约监督;
⑤自觉诚信守法;⑥繁荣法学事业;⑦坚持依法执政。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是“三者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7、论述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理念包含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利制约等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司法考试辅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法律教育网 法律精英的成长基地 司法考试辅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讲义1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要求:
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党的事
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主要容、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
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大意义。熟悉并能够运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
质及其在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
想,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考试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及其重大意
义“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
在关系(来源政法英杰)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
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涵
基本要求:
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涵,执法为民的基本涵,公平正义的基本涵,
服务大局的基本涵,党的领导的基本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熟悉并能够运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考试容:
第一节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容依法治国的基本涵
第二节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的基本涵
第三节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的基本涵
第四节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的基本涵
第五节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的基本涵
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要求的容。
理解:坚持依法行政。
熟悉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立法、司法工作,分析和评价有关
案例、实例。(来源政法英杰)
考试容:
第一节健全完善立法
健全完善立法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立法法制统一体系
完备)
第二节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合法合理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政
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三节严格公正司法
严格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
法权威发扬司法)
第四节其他基本要求
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实施正确领导
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本体
基本要求:
了解:法的概念的争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定义,
法的价值的含义,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原则的概念与种类,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的含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效力的含义,
法律关系的含义,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容,法律关系客
体的含义,法律事实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法律制裁
的含义。(来源政法英杰)
理解:法的特征,法的规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法的价值的种类
(秩序、自由、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N,j与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
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
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公法、社会法与
私法的含义与区别,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法的效力根据,法的对人效力原则,
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及溯及力,法律关系的特征与种类,权
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
者法条。
考试容:
第一节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的争议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
点法的特征(规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
可诉性) 法的作用(规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二节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含义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正义) 法的价值
冲突及其解决(来源政法英杰)
第三节法的要素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 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的含义、分类及相互关系)
第四节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 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
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 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判例政策习惯)
第五节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法律部门的含义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含义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我国主要法律部门)
第六节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的根据法的效力围法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原则) 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法终止生效的时间法的溯及力)
第七节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法律关系的种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