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必修3(193页)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必修3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3)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4)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4)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36)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48)第4节免疫调节 (56)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6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6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78)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86)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94)第1节种群的特征 (95)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10)第3节群落的结构 (124)第4节群落的演替 (135)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43)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45)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7)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74)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87)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7)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208)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9)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1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章规划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
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
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细胞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北师大版选修3
第3章 细胞工程知识系统构建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 植物的微型快速繁殖②人工种子作物脱毒③愈伤组织的诱变育种植物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④拯救濒危植物动物细胞工程⎩⎪⎪⎨⎪⎪⎧主要技术⎩⎪⎨⎪⎧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技术⑥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快速繁殖优良品种⑦克隆转基因动物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⑧培育人造器官规律方式整合整合一 植物组织培育与动物细胞培育的比较项目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理论基础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增殖培养基类型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成分水、矿质元素、维生素、蔗糖、氨基酸、琼脂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动物血清等取材植物幼嫩部位或花药等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过程结果新的组织或植株个体,可以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新的细胞系或细胞株,不形成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应用①植株快速繁殖;②脱毒植株的培养;③人工种子;④生产药物、杀虫剂等;⑤转基因植物的培养①蛋白质生物制品的生产;②皮肤移植材料的培育;③检测有毒物质;④生理、病毒、药理学研究相同点①两技术手段培养过程中都进行有丝分裂,都是无性繁殖,都可称为克隆,都不涉及减数分裂;②均为无菌操作,都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例1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用CO2培育箱B.都需用液体培育基C.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D.都可表现细胞的全能性答案 C解析植物组织培育用固体培育基,不需用CO2培育箱;植物组织培育可取得完整的植物个体,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培育取得的是动物细胞或代谢产物,未表现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育和动物细胞培育均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例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中的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育中的B淋巴细胞能够无穷增殖C .人的成熟红细胞通过培育能形成细胞株D .用胰蛋白酶处置肝组织可取得单个肝细胞 答案 D解析 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育后生产;效应T 细胞体外培育既不能产生抗体,也不能大量增殖;培育中的B 淋巴细胞不能无穷增殖,会专门快死亡;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通过培育不能形成细胞株或细胞系。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案: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1.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相比,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J”型曲线。
3.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哪些?提示: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试绘制出理想条件下种群“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
提示:3.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的原因。
提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数量增加,这些原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跟随名师·解疑难]1.“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1)种群数量达到K/2值前,增长速率由0逐渐增大。
(2)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3)种群数量由K/2值→K值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0。
“S”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如右图所示:2.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农林害虫等有害动物的防治,如下表(以灭鼠及捕鱼为例说明):1.实验原理(1)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中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种群增长包括加速增长、减速增长和波动3种形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是这3种形式不同顺序的组合。
2.实验设计与实施 酵母菌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取血球计数板: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滴酵母菌悬液:用滴管吸取少许酵母菌悬液,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沿盖玻片下边缘滴入一小滴(勿使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观察: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计数: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的菌数。
2017-2018学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课件:第3章 第1节 遗传信息的复制
[解析]
将DNA分子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
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
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应一条链含 15N,一条链含14N。一个亲代DNA分子复制到第二代,形成22=
4个DNA,其中两个各保留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5N),另 一条链为14N,另两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14N;以后各代中
[关键一点]
①运用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分析被标记DNA分子
的比例时,应注意求的是DNA分子数,还是脱氧核苷酸 链数;还应注意培养基中化学元素的转换。 ②运用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解决消耗某种脱氧核 苷酸数量问题时,应注意亲代DNA分子的两条母链被保
留下来,不需消耗原料。
1.一个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双链都用15N标记 过,在有丝分裂间期利用含14N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 进行复制,复制完成后该染色体的状况是 ( ) A.一条染色单体含15N,另一条染色单体不含15N B.两条染色单体均含15N C.两条染色单体均不含15N D.一条染色单体只含15N,另一条染色单体只含14N
(2)引物对B
上海高考)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 [例1] (2011· 中的解旋发生在 A.两条DNA母链之间 ( )
B.DNA子链与其互补的母链之间
C.两条DNA子链之间 D.DNA子链与其非互补母链之间 [解析] 在DNA复制时,首先是构成DNA的两条母 链解旋,然后以分开的两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合成子链。
[答案] A
1.下列有关DNA复制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 ②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形成 )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一种群的特征...》163北师大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流程导入种群的定义藏羚羊的视频导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下列实例中,能够构成种群的是()A.长江和黄河里的鲢鱼B.泰山上的灰喜鹊C.太行山上的松树D.一个蜂巢里的所有雄蜂思考讨论。
概括总结:1.种群定义的三要素。
2.讲练结合巩固种群的概念将学生从个体水平引入种群水平,并体会二者之间的不同。
种群密度活动一1、什么叫种群密度?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定义。
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密度这一数量特征的含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根据概念总结样方法的操作步骤)活动一1、样方法的适用对象是?2、取样遵循什么原则?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2. 理解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教学内容:1. 人体内的调节系统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3. 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教学重点:1. 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2.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15分钟)1. 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介绍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三、介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20分钟)1. 讲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 讲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3. 比较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异同点。
四、探讨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20分钟)1. 讲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视频或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反馈: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延伸:教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体内调节系统的更多知识。
教学资源:1. 课件、视频2. 生物教材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
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3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能够解释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难点:
1. 细胞的功能如何发挥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生物必修3》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细胞的结构,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讲解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讲解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增殖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四、课堂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认识
2. 讨论细胞在生物体中的生物学意义
五、概括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开展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细胞的生物学意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1章 生物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
1.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需要各种机制的调节作用。
2.生命系统的稳态至少包括:相对不变性、可恢复性和适应性。
3.稳态表现在个体、群体和生物圈三个层次上。
4.稳态为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
1.稳态的含义在各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水平和状态,生物群落的结构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组成,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命系统稳态的内容相对不变性、可恢复性和适应性。
1.在有酸性或碱性物质产生时,血浆pH保持基本不变的原因?提示:血浆中含有多种酸碱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和NaH2PO4等。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哪方面的稳态?提示:可恢复性。
[跟随名师·解疑难]1.对稳态概念的理解(1)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或停滞不动,而是指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2)稳态的内容包括: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水平和状态,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物圈的组成三个方面。
(3)稳态的相对性包括三种情况:①系统受到干扰后变化很小;②系统受到干扰后偏离稳态,但靠自身调节能力可返回到原来的状态;③在存在干扰因素时,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变化。
2.生物体内缓冲物质调节pH稳定的过程(1)图解:(2)缓冲对的类型:①弱酸及其对应的强碱盐,如H2CO3/NaHCO3。
②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次级盐,如KH2PO4/K2HPO4。
1.个体的稳态(以人体为例)(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2)调节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3)调节结果:各种生命活动维持相对稳定。
2.群体的稳态(1)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
(2)每种生物的数量不会突然消灭,也不会无限增多,而是表现出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
3.生物圈的稳态(1)含义: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5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生长...》199北师大教案设计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内容板书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问1】“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出示】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讲述】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
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问2】“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思考讨论回答3.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5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生长...》201北师大教案设计
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张成飞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节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必修3第3章第1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
通过学习本节,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之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全国卷高考要求:生物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科学表达等;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的能力。
因此,本节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大多数学生属于我校的二梯队的学生,在零诊考试中有半数学生能够上高线,有80%的学生能够上中线,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但欠缺实验设计及结果预测和科学表达的能力。
二、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探究)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科学探索的脉络为主线安排内容,适当总结提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并能够运用方法去探究新的问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相关知识2.能够理解并总结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3.能够表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二)能力目标借助本实验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材料,能够迁移应用在新问题背景下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三)情感目标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2.教学难点: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方法,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五、教学方法1.教的方法:教师引领,步步为营,寻根问底,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基准,以科学史为背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逻辑推理为手段。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稳态的概念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稳态的概念教学设
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学情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教案名称:植物生长的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调节方式。
2.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性。
3. 理解植物激素对生长的调节作用。
4. 探讨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及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的过程。
难点: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一、植物的生长调节1. 讲解植物的生长调节机制,包括外界因素(光线、温度、水分等)和内部因素(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分组讨论植物生长的调节方式,并列举具体例子。
3. 观察实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放置一些植物,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分析调节原因。
二、光合作用1. 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光合色素的作用、光合电子传递链、光反应和暗反应。
2. 观察叶绿素提取溶液的光合作用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及重要性。
3. 探讨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三、植物激素的作用1. 介绍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
2. 分组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
3. 探讨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在植物生长调节中的重要性。
四、植物的适应性和调节1. 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如南北向实验、温度和湿度适应性实验等。
2. 讨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如何调节生长以适应环境变化。
3. 分析植物适应性和调节机制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展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教学方式: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展示实验视频等方式引入新知识。
2. 合作学习:分组合作研究不同主题,集体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
3. 实验教学:开展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实验结果。
4.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展示重要知识点。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Word版含答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1.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相比,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J”型曲线。
3.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哪些?提示: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试绘制出理想条件下种群“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
提示:3.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的原因。
提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数量增加,这些原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跟随名师·解疑难]1.“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1)种群数量达到K/2值前,增长速率由0逐渐增大。
(2)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3)种群数量由K/2值→K值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0。
“S”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如右图所示:2.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农林害虫等有害动物的防治,如下表(以灭鼠及捕鱼为例说明):1.实验原理(1)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中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种群增长包括加速增长、减速增长和波动3种形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是这3种形式不同顺序的组合。
2.实验设计与实施酵母菌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取血球计数板: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滴酵母菌悬液:用滴管吸取少许酵母菌悬液,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沿盖玻片下边缘滴入一小滴(勿使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观察: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计数: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的菌数。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主题:细胞的多样性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深入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4.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课堂活动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介绍不同类型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和功能。
2. 图示并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1. 介绍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2. 讨论细胞器在细胞内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3.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与生物体内的作用。
第三节: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1. 探讨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解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课堂活动:1. 观察和讨论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组实验探究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课堂作业:1. 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细胞的相关资料。
2. 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细胞器的功能。
3. 撰写一篇文章描述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反馈:1. 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设计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实验。
3. 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这是一个简单的高中生物必修课程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顺利教学!。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生物北师大版选修3讲义:第3章第1节第1课时
第 1 节植物细胞工程第 1 课时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目标导读 ] 1.联合教材 P47图 3- 2 和实验内容,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剖析教材 P49 图 3- 3,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 重难点击 ] 1.细胞全能性的含义及其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 君子”兰的快速生殖“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吐幽兰继落梅”,素有“天下第一香”之称的兰花,以其优美文雅的叶片和芬芳明丽的花朵,成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对象。
可是,兰花在自然条件下播种生殖的难度很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取少许幼苗。
如何才能知足人们对兰花的需求呢?科学家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基础上发现了兰花快速生殖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中心技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还有哪些?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呢?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其含义是拥有某种生物所有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拥有发育成完好生物体的潜能。
2.技术种类(1)植物的细胞培养:对选定的植物细胞进行培养,主要的方法是细胞悬浮培养,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核移植、显微注射和细胞代谢产物大规模生产等技术的基础。
(2)原生质体培养: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的细胞壁,能够获取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显微注射技术的基础。
(3)花粉和花药培养:快速选育出稳固遗传的植株。
(4)植物离体胚培养:分为幼胚培养和成熟胚培养,常用于拯救远缘杂交的种子幼胚。
3.实验:小麦种胚的组织培养(1)实验原理在特定的营养和激素条件下,小麦的种胚能够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而后再分化生成幼苗,从而发育成完好的小麦植株。
(2)方法步骤①将小麦种子在水中浸泡留宿,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次氯酸钠溶液办理30 min 后,立刻用无菌水冲洗2~ 3 次。
剥离种胚,接种到培养基上,封盖培养瓶口。
②将培养瓶置于23 ℃~ 26 ℃恒温箱中避光培养,获取愈伤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5.性别比是指种群中雄雌性个体数之比。
1.种群(1)概念:由一定的自然区域中同种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2)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
2.种群数量(1)种群数量有多有少。
(2)确定种群数量的方法:①直接观察:即一个一个地数种群内的所有生物个体。
②间接观察:据生物的痕迹或标记来推断生物的数量。
(3)标志重捕法:①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计被调查种群的数量②公式:N=n÷m×M。
(M: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n:第二次捕获数;m:被标志数;N:该种群总数量)③适用范围:适用于对不断移位的动物的调查。
1.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
2.哪些动物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提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某些昆虫等。
[跟随名师·解疑难]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基本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种群特点: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5)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
2.种群数量(1)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不同。
(2)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可能不同。
1.种群密度的概念单位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
2.种群密度的特点不同物种生活在同样条件下,它们的种群密度会差异很大;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会有很大差别;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随名师·解疑难]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1)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采用样方法时,种群密度的估计应以多组邻近样方的平均值为准,并要舍弃数据差异特别悬殊的样方。
(3)样方法的适用生物除了植物外,还有调查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含义:①对应时间:单位时间。
②比率:对应个体(如出生率为新产生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类型:①出生率⎩⎪⎨⎪⎧最大出生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生态出生率也叫实际出生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②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生态死亡率:在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2.年龄结构(1)含义:一般将一个种群分成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3个年龄组,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就是年龄结构。
(2)类型:①A 为增长型:繁殖前期的个体数大于繁殖期、繁殖后期的个体数,种群密度增大。
②B 为稳定型: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③C 为衰退型:繁殖前期个体数小于繁殖期、繁殖后期的个体数,种群密度减小。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1)含义:指种群中雄雌性个体数之比。
(2)意义:性别比对种群的出生率有一定作用,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1.一个种群中雌性个体数小于雄性个体数时,其种群密度增长一定很慢吗? 提示:不一定,对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种群密度增长并不慢。
2.性别比对于实际生产有何应用?提示:破坏某种群正常的性别比,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或雄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跟随名师·解疑难]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例1] 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B.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D.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精讲精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A选项的鲫鱼在两个自然区域,B、D两项不是同种生物,只有C选项符合种群的概念。
[答案] C解答此类问题主要的依据就是种群的概念,抓住“一定自然区域”“同种”“全部个体”等关键性词语。
[例2] 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A.46 B.25C.12 D.96[精讲精析]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将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数为m,则N∶M=n∶m。
在本题中,根据公式,可求得该种群数量约为96。
[答案] D[例3] (海南高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精讲精析] 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应做到“随机”选取若干样方并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 C[例4](1)图中B 表示稳定型,A 表示__________型,C 表示__________型。
(2)B 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 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讲精析] 分析题图可知,A 中繁殖前期个体数大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个体数,应为增长型;B 中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 中繁殖前期个体数小于繁殖期、繁殖后期个体数,应为衰退型。
增长型的种群中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的种群中种群密度稳定,衰退型的种群中种群密度减小。
[答案] (1)增长 衰退(2)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3)越来越大 (4)越来越小分析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的发展情况年龄结构⎩⎪⎨⎪⎧⎭⎪⎬⎪⎫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 .现有人口的数量 B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 C .现有人口的年龄结构D .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解析:根据现有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
答案:C1.某种动物的数量调查。
2.某种群密度的调查。
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分析:(1)材料用具:一瓶未知体积的红细胞稀释液(未知数目)、一瓶未知体积的大肠杆菌溶液(已知数目为a)、盖玻片、载玻片、胶头滴管、显微镜等。
(2)实验目的:测定红细胞的数目。
(3)实验原理:模拟调查种群数量方法中的______________法。
(4)方法步骤:①将大肠杆菌溶液倒入红细胞稀释液中并充分混合均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计算出红细胞的数目。
(5)结果分析: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接近于实际值,减小实验误差,我们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实验模拟的是种群数量调查方法中的标志重捕法。
这里的红细胞总数就相当于环境中待测种群的个体数量,大肠杆菌则相当于被标记的动物。
因此,只要取适量混合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分别测出红细胞和大肠杆菌数目即可求出总的红细胞数,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以制作多个装片求平均值进行计算。
[答案] (3)标志重捕(4)②用胶头滴管吸取适量混合液制成装片③在显微镜下数出装片中红细胞和大肠杆菌的数目(5)制作多个装片,分别求出红细胞数目,然后求平均值[随堂基础巩固]1.(海南高考改编)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结构见表。
( )A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甲种群繁殖前期个体较多,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应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三个年龄组的个体基本持平,应属于稳定型,丙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最少,而繁殖后期个体最多,应属于衰退型。
答案:A2.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最剧烈解析: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种群密度,a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小时,存活率最高,说明一般个体较大;对于生物b来说,种群密度中等(d)时,存活率较高,种内斗争不是最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