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1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22课时物质的提纯与鉴别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第2讲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讲解突破)(解析版)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第2讲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讲解突破)(解析版)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物质的鉴别、分离与提纯,需要掌握各种常见气体、酸溶液、碱溶液、碳酸盐等的检验方法,熟记一些特殊的实验现象及这些物质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分离与提纯,这也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

专题归纳一、物质的除杂1.物质的除杂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又称为提纯。

2.除杂质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和“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①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①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①确定除杂质方法;①选择适宜试剂。

五种常用的方法:(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转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二、混合物的分离1.混合物的分离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彼此分离开,并且恢复到各物质原来的存在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

2.混合物分离的主要方法。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

例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例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

三、物质的检验、鉴别1.物质鉴别的方法。

(1)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物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质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化合物碱 有机物 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1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22课时物质的提纯与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1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22课时物质的提纯与

物质的提纯与鉴别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体验中考1.〔2021年中考题〕以下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选项是〔〕2.〔2021年中考题〕以下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3.〔2021年中考题〕以下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实在可行的是( )2和N23固体4.〔2021年中考题〕以下实验设计不能到达实验目的是〔〕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B.用盐酸验证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已变质C.用盐酸除去石灰水中的少量CaCO3D.用盐酸除去铁钉外表的少量铁锈5.〔2021年中考题〕以下方法中,不能..到达目的是〔〕选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项A NaOH溶液〔Na2SO4〕参加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B 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C 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枯燥D CuSO4溶液〔H2SO4〕加足量氧化铜粉末,过滤6.〔2021年中考题〕以下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选项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实验操作A MnO2〔KC1O3〕水溶解、过滤B CO2〔CO〕O2点燃C KCl〔KOH〕稀H2SO4蒸发结晶D 铁粉〔碳粉〕稀HC1 过滤7. 〔2015年中考题〕以下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8. 〔2021年中考题〕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 铜粉铁粉参加过量稀盐酸,过滤B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C 硝酸铜溶液硝酸银参加过量粉银,过滤D 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参加适量稀盐酸9.〔2021年中考题〕用一种试剂一次就能将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是( )10.〔2015年中考题〕区分以下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选项是〔〕11. 〔2021年中考题〕以下实验操作能到达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验证 NaCl 溶液中混有盐酸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 比拟 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C 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将铁制品长时间是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D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12. 〔2015年中考题〕有A、B、C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物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质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化合物碱 有机物 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017年中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7年中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7年中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0.94%0.03%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3.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3)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三、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1)剧烈氧化:如燃烧(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四、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实验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1.分子、原子的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三、净化水的方法: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四、硬水和软水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五、爱护水资源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2)防治水体污染: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元素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表示的意义:(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三.元素周期表规律: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四.离子: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3.原子和离子:(1)(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五、化合价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六、化学式1.意义:(以H2O为例)(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乙醇(酒精)C2H5OH;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盐酸HCl;硫酸H2SO4。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2单元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2单元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

12/9/2021
第四页,共十一页。
考点1 分离和提纯(tíchún)的方法
1.物理(wùlǐ)方法
方法
选用范围
应用举例
过滤法 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粗盐提纯,除去泥沙,得到NaCl
分离可溶性和不溶性固体混合 物
结晶法 冷却结晶可用于提纯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同的可溶 性固体混合物
分离KClO3和MnO2充分反应后的 剩余物
D.铁粉(氧化铜粉末):加入足量稀盐酸
12/9/2021
第九页,共十一页。
• 解析:除杂通常先考虑用物理方法,再考 虑用化学方法,有时可能(kěnéng)会两者结合使 用。
• 杂质CO2不与灼热氧化铜反应,反而要保 留的CO会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而被除掉, A错。要保留的NaOH溶液会与盐酸反应, B错。要保留的铁粉会与盐酸反应,D错。
提纯由NaCl和KNO3组成的混合物 中的KNO3
蒸发法 分离溶质和溶剂 除去易挥发的杂质
蒸馏法 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如海水晒盐
除去除杂过程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HCl)
分离石油得到汽油、煤油等
吸附法 分离有磁性和无磁性的固体混 分离铁粉和锌粉(或铁粉和碳粉) 12/9/2021 合物
第五页,共十一页。
12/9/2021
第十页,共十一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22单元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第22单元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原 理和原则。1.原理:分离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fāngfǎ)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分开,并将各物
No 质恢复到原状态。考点1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fāngfǎ)。提纯由NaCl和KNO3组成的混合物中的
第22单元 物质(wùzhì)的分离和提纯

2017年中考化学全册知识点合一(整理版)

2017年中考化学全册知识点合一(整理版)

2017年九年级化学知识梳理精品复习资料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水蒸发、硫酸铜晶体(胆矾)研碎、液态空气分离法、石油的分馏、―千锤万凿出深山‖都是物理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煤的干馏、―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都是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22讲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课件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22讲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课件

易_失去_电子
一般多于_4_个
易_得到_电子
• 原子的___________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wài cénɡ)电子数
化学性质 _稳定_ _不稳定_ _不稳定_
第九页,共15页。
• 4.物质、元素(yuán sù)、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第十页,共15页。
元素(yuán sù)周期表 • 18门69捷年列,_夫__(m__é_n_j_i_é_l_iè_发fū)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二十二讲
专题(zhuāntí) 一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页,共15页。
分子、原子(yuánzǐ)、离子
分子、原子(yuánz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定义
保持物质_化学性质_的 最小粒子
_化学变化_中的最小粒 子
带电的_原子_或_原子 团_,分为_阳离子_和_
阴离子_
本质
在化学变化中,_分子可 在化学变化中,_原子不 原子团在有些化学变化
由钠______和离氯子______构离成子。
• 3.其余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 ______________构成。 过氧化氢分子
第七页,共15页。
元素(yuán sù)及其分类
• 物质组成的表示:元素组成物质。
• 1.元素是具有相同_核__电__荷___(d_i_à_n(h或è)_数_____核__内__质__子)的数一类原子
位依次是__氮__、__氧____元素,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___铁_。
第八页,共15页。
• 3.元素的分类(fēn lèi)、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元素分类 稀有气 体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5·广州市)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Zn粉中含少量的ZnO: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Cu(NO3)2溶液中含少量AgNO3:加入足量的Cu屑充分反应后 过滤 C.Na2SO4溶液中含少量H2SO4:加入足量的Ba(OH)2充分反应 后过滤 D.CaCO3固体中含少量Na2CO3:加入足量的稀HCl充分反应后 过滤 解题思路:由于Zn和ZnO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如果用稀硫酸除 去锌粉中所含的少量氧化锌,必然导致主要成分锌粉也将被同时反 应掉,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由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 铜可以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银,这样也就可以除去Cu(NO3)2溶液 中含少量AgNO3了,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而选项C和选项D均犯有 与选项A类似的错误,所以均不是正确选项。
试纸来鉴别物质。如 HCl 、 NaOH 、 NaCl三种无色溶液,可根 据加入 来区别。
6.灼烧(或点燃)法:根据某些有机与无机物灼烧后气味的差异, 气体点燃后现象和生成物的差异来区别。如丝织品与棉织品灼烧 后,前者有烧焦羽毛味,后者没有。 7.加试剂法:通过阳、阴离子的差异用加酸或碱等试剂的方法将物 质区别开来。如 MgCl2、Fe2(SO4)3、CuSO4,可用加 溶 液后,根据 加以区别。 8.综合法:综合使用上述2种或3种方法将物质区别。 (二)鉴别题的类型 1.任选试剂鉴别题:例如: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 。 2.限用一种试剂的鉴别题:例如:试用一种试剂鉴别盐酸、石灰 水和食盐水。 。再如:试用一种试剂 鉴别 Na2CO3、BaCl2、NaCl。 。 3.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的题 例如: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盐酸、NaOH 溶液、BaCl2溶液、 C分别呈 而加以区别。 2.气味法:可嗅闻气体的气味区别气体物质。如NH3、CO2,有
的是NH3。 3.水溶法:根据物质溶解性及溶解后现象的差异来鉴别固体物质。 如 CaCO3、Na2CO3、CuSO4等白色固体即可通过加水搅拌后, 根据 来区别。 4.加热法:根据物质热稳定性差异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差异来鉴 别固体物质。如对KClO3 、 KCl两种无色固体,即可根据 来区别。 5.指示剂法:根据物质的水溶液酸、碱性的差异用酸碱指示剂、pH
。 ; ; 。
解题思路:根据实验现象①有气体放出,④没有现象发生,不同于 ②和③的现象,故可以从①或④突破。①是A与B反应而产生气体, 即其中之一必是盐酸,另一种是碳酸钠,又知④B与C反应,无明 显现象,可知B是盐酸,C是氯化钙,则A是碳酸钠,最后确定D为 硝酸银。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 (1)A、B、C、D各溶液的名称: A. 碳酸钠 ,B. 盐酸 ,C. 氯化钙 ,D. 硝酸银 。 (2)写出实验顺序①~③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Na2CO3+2HCl=2NaCl+H2O+CO2↑ ; ② ③ Na2CO3+CaCl2=CaCO3↓+2NaCl CaCl2+2AgNO3=2AgCl↓+Ca(NO3)2 ; 。
等杂质均可采用 的方法。 3.结晶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可采用结晶方法。如: 从KNO3溶液中提取KNO3或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分 离提取硝酸钾,一般都是采用 使其结晶的方法。
4.沉淀法:即将杂质变为沉淀而除去。如:KCl中混有 K2SO4时可 先使其制成溶液,然后加入适量 溶液使SO42-转化为
一、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物质的特有反应现象来确定 被检验的物质是不是某种物质,通常为“鉴定”;二是根据几种物 质之间的不同特征反应来区别他们是哪一种物质,则为“鉴别”。 我们来回顾几种重要物质、离子的鉴别和检验方法。 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鉴定): (1) 氧气的检验 ; (2) 二氧化碳的检验 ; (3) CO32-离子的检验 ; (4) Cl- 离子的检验 ; (5) SO42-离子的检验 。
沉淀,然后再通过过滤的方法使其分离。
5.气化法:即将杂质变为气体而除去。如:NaCl中混有Na2CO3时, 可使其溶解后,向溶液中加入适量 ,使CO32-转化为CO2气 体而除去。 6.置换法:如:FeSO4中混有 CuSO4,可使其溶于水后,向混合 液中加入过量 ,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固体即可。 7.分解法:如:CaO 中混有 CaCO3,可通过 的方法,使 杂质分解转化成被提纯的物质。
(二)固体物质的除杂方法 1.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的混合物。如:Na2CO3中混
有CaCO3和CaCO3 中混有CaCl2等均可先 , 后 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注意操作要点)
2.蒸发法:把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可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如: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或分离NaCl晶体中混有的少量 KNO3
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即除杂)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般应从杂质的性质入手,即看它具有哪些 与主要成份不同的性质,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其除去。除 杂的基本原则是:(1)优先选用易于操作的方法;(2)不能引入 新的杂质;(3)不能大量消耗主要成份。 (一)气体的提纯(除杂)方法 1.碱吸收法:即用碱溶液除去碱性或中性气体中的酸性气体,如: CO、NH3、O2等气体中混有HCl、SO2、CO2气体时,可使混合 气体通过 溶液等。 2.干燥法:当某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时,一般是用干燥剂(如: 或 等)来吸收水蒸气。 3.氧化法:当某气体中混有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等,即 可选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使其氧化而除去。如常用灼热的CuO 除去CO、H2等。 4.其它:如用红热的铜网除去O2等。
二、物质的鉴别 解答鉴别题 (除选择题型外),一般应包括“如何操作→有何 现象→什么结论” 这三个要素。其要领是从被鉴别的物质的性质差 异入手,并在满足以下条件的前提下选取具体方法。即:①优先选 用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②必须有明显的现象,③必须有明显的区 分度。
(一)鉴别物质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一般抓住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的差异而区
2.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四种物质的无色 溶液,为了确定四种溶液是什么,将它们随意编号A、B、C、D 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以。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 (1)A、B、C、D各溶液的名称: A. ,B. ,C. ,D. (2)写出实验顺序①~③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