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库布齐沙漠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
由于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环境严重受损,为了保护和恢复沙漠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一、水源治理库布齐沙漠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沙漠治理至关重要。
为了增加水源供应,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和水渠,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和地下水。
其次,加强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此外,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植被恢复植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沙漠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恢复库布齐沙漠的植被覆盖,采取了一系列的植被恢复措施。
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引种适应性强的树种,如胡杨和柽柳等,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
其次,进行了沙地固定和绿化工程,利用草皮和草坪等植被形成物理屏障,防止沙漠扩展。
此外,还加强了植物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三、防沙治沙沙漠化是库布齐沙漠的严重问题之一,防沙治沙是沙漠治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减少沙漠的扩展和侵蚀,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措施。
首先,修建了一系列的防护林带,用于防止沙尘暴的形成和传播。
其次,进行了沙地固定工程,利用沙网和沙墙等措施固定沙土,防止沙丘的移动。
此外,还进行了沙地改良研究,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沙漠化的发生。
四、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根本目标,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沙漠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还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水源治理、植被恢复、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环境,实现沙漠治理的目标。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由于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
解析答案
答案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P17活动
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问题:降水量最多的出现在 坡,海拔约为 米。北坡降水与南坡降水有何差异?
2000米
北
北坡位于迎风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
北坡降水多
荒漠化
人为因素
人口激增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西北地区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荒漠化的
危害与治理
全球性行动
防治方针
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治理沙漠化论文开题报告
治理沙漠化论文开题报告研究背景沙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
沙漠化是指土地变为沙漠、干旱、人造和自然因素造成生长植被严重受到破坏等现象。
沙漠化不仅使土地变得贫瘠,对农村经济和人类生存都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沙漠化,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此项研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这个地区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沙漠化格外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这项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治理沙漠化,从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研究目的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沙漠化治理方案,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并改善环境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以下方面:1.分析沙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沙漠化的影响;2.探索治理沙漠化的途径和措施,分析各种措施的效果;3.建立治理沙漠化的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得到较为准确和实用的治理沙漠化方案。
研究方法本项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治理沙漠化的经验和做法,对沙漠化的成因、发展趋势和治理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分析当地沙漠化状况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3.理论模拟法: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的基础上,建立治理沙漠化的数学模型,模拟沙漠化治理的效果,并利用模型进行方案评估与改进。
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工作。
我们正在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治理沙漠化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实验和效果评估。
我们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完成以下工作:1.完善治理沙漠化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进一步的模拟实验;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3.确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治理沙漠化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验证;4.撰写完整的研究论文,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和语言进行分析和讨论。
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1.提高社会对沙漠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加强环保工作;2.为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3.为其他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提供经验和方法,在国内外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广作用。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和成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逐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2.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3. 荒漠化治理措施:荒漠化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例和成效。
3. 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讨论主题和荒漠化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其危害: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荒漠化治理措施: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知识。
5.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效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浅谈
风 大且 频 繁 , 地表 物 质松 散 , 被 稀疏 , 植 加上 自然 灾 害及
各 种 人 为 因 素 , 地 沙 漠 化 形 势 十 分 严 峻 , 为长 期 制 土 成
沙漠 化 土地 扩展 的主 要原 因 是人 们 在生 产 经 营活 动
约 地 区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的 主要 因 素 。 同时 , 漠 化也 导 中 ,忽 视 生态 环境 保 护和 资 源可 持续 利用 ,不合 理利 用 沙
NEI ENG G ULI M NYE
护 ,就 造 成 了 土 地 退 化 和 沙
化。
2 封 山育林 育 草 、 自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来 , 由于 自然 植 被受 干 扰 而严 重退化 , 人们 曾 探讨 对 无 水 源 可 用 、 无 实 施 灌 溉 可 能 亦
2 过 度 放牧 、
了 土 壤 肥 力 , 加 剧 了 土 地 退
化。
5 提高 治理 的科技 含 量 、 沙 漠 化 治理 工程 是 一 项 跨 学 科 的 复 杂 系统 工 程 , 在 治 理 开 发过 程 中需 要进 行 研 究 的 领域 十分 广 泛 , 须依 必 靠 科 技支 撑 , 大 科技 含 量 , 分 发挥 现 有 技 术人 员 、 加 充 资
境, 危害 人们 的 身体 健康 。
自然 界许 多 自然 现象 的 演变 ,往往 需 要几 百 年 或上 接 因素 。 长期 以来 ,随着 西部 地 区人 口的不 断增 长和 经 千 年 才 能看 出它 的变 化 , 是 人类 的 各 种 活 动 , 往 只 济活 动 的增 加 ,盲 目开 荒种 地 ,破 坏 了原 有植 被 ,在 干 可 往 风 几年 后 只 得 撂荒 , 又不 加 以保 需要 几 十 年或 上 百 年 ,就 能 对 生态 环 境 造 成严 重 影 响 。 旱 、 沙等 因素 的影 响 下 ,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近
载畜量 小
大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放
超载
牧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在西北地区荒漠形成过程中,有没有其 它原因造成土地退化进而沙化的情况呢? 展示几幅西北地区人类活动的图片。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人类活动,进 而过渡到另外一个原因。
(二)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让学生阅读课本38页,结合图2-3 、2-4 ,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 设计意图:逐一引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由 “现象”到“本质”的探索方法,以及分 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 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 不断扩大。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每
年5~100米的速度扩展。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由于
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 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 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 的土地上。
请归纳总结荒漠化有哪几方面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一 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 治理”
二、荒漠化的危害
交河古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外,是世界上现存最大. 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站在交河古城观景台,你可以体 会到什么是博大,什么是沧桑...
消失的楼兰古国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 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的文明古国——楼兰。考古学家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 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楼兰作为 亚洲中部的“十字路口”,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 游客络绎不绝。公元 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 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 外迁。后来,楼兰国都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 了荒漠。
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形成与演变
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形成与演变中国西北地区是全国最为典型的沙漠化地带,沙漠覆盖面积辽阔,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人民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形成与演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形成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地区气候干旱,降雨不足,温度高,水资源短缺。
这种气候条件无助于植被的生长和保持,加上较强的风力,使得土壤容易被风沙侵蚀。
长期以来,这种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土地水分蒸发速度增加,水分量减少,从而加速了沙漠土地的扩张。
其次,人类活动是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不断扩大。
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和牧场扩张对植被的破坏造成了巨大影响。
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灌溉和采取错误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退化,土壤贫瘠,从而使得风沙蔓延,侵蚀土地。
此外,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沙漠化现象。
不合理的农业农村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使得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水的匮乏无疑限制了植被生长的条件,进一步促使了沙漠化的形成与演变。
为了解决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规范化建设,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当地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投入,加强植被的种植和保持,改善土地质量。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实施节约用水政策,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水源建设和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提高用水的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和保护能力。
加强沙尘暴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对沙漠化形成与演变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加强科研力量的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研发出适应沙漠化地区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土地保护技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西北治沙措施
西北治沙措施引言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沙尘暴频繁,土地退化严重,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北地区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治沙措施,以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并有效缓解了沙漠化的进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北治沙的措施和成果。
1. 人工植被的建设在西北地区,人工植被的建设是治沙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风蚀和水蚀,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达到防沙固沙的目的。
人工植被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植树造林:在西北地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是治沙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选用耐旱和耐风沙能力强的树种,比如沙柳、柽柳等,通过种植这些树种,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减少风沙的侵蚀。
•荒漠绿化:在沙漠地区,通过人工灌溉和定期的浇水,可以使沙地上的植物得到充分的水分供应,从而形成人工的草地和林带,减缓风速,降低气温。
这样的绿化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发展条件。
•退耕还林还草: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和草地,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通过种植乔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植被覆盖,提高土地的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达到治沙的目的。
2. 沙漠固沙工程除了人工植被的建设,西北地区还大力推行沙漠固沙工程,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主要的沙漠固沙工程有:•沙障工程:在沙漠地区的行进方向上修建沙障,起到阻挡沙尘暴扩散的作用。
沙障通常采用植物和人工筑堤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形成固实的沙丘,又能够减缓风速,降低风沙的侵蚀。
•固沙植茵:通过选用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比如沙棘、贾棠等,种植在沙漠地区,形成一层茵层,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这样的固沙植茵工程不仅能够减少土壤侵蚀,还可以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固沙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引进动物和植物,建设生态园区,在固沙工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比如,在固沙工程中引进沙漠鼠类和天鹅等鸟类,可以通过它们的活动和排泄物,促进土壤肥沃和植被生长,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1. 背景与现状分析沙漠是不利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区域,全球许多国家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沙漠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然而,当前的沙漠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治理手段单一、科技研发不足等。
因此,要制定一项长期规划方案,整合治理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解决沙漠治理面临的问题。
2. 沙漠治理长期目标经过分析,制定以下长期目标:1.到2035年,实现西北地区沙漠化面积比2015年减少20%以上。
2.到2050年,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面积比2015年减少30%以上。
3.到2100年,全国沙漠化面积比2021年减少50%以上。
3.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的重点针对目标的实现,制定以下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3.1. 完善沙漠治理法律法规保障沙漠治理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保障沙漠治理的顺利进行。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完整的沙漠治理法律法规框架,并建立沙漠治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体系,普及沙漠治理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3.2. 创新治理手段,加强科技研发在沙漠治理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在沙漠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需要投入资金加强科技研发,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治理效果。
3.3. 强化资金投入,整合治理资源沙漠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沙漠治理所需的资金还比较分散。
因此,需要整合治理资源,建立统一的资金平台,实现资金的综合利用,加强沙漠治理的资金保障。
3.4. 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沙漠治理合作在治理沙漠方面,需要各类人才、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持与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的治理格局。
通过加强沙漠治理合作,协同推进治理工作,全方位推动沙漠治理进程。
4. 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的实施为了实现沙漠治理长期规划方案,需要采取以下行动:4.1. 制定具体可行的沙漠治理措施需要在研究西北地区的气候、土地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沙漠治理措施,包括绿化治理、防沙治理、生态农业等方面。
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比较严重,为了治理该现象,采取了多项措施:
1. 植树造林:在沙漠地区种植抗旱、耐寒的树种,如沙漠柳、柠条等,有效控制沙漠化。
2. 林草复合系统:通过人工种植草场,改善土地水分状况,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
3. 沙漠治理:采取掩埋、覆盖、植被等方式治理荒漠化区域,例如在荒漠化地区覆盖石笼网,防止沙漠风吹扬沙土。
4. 开展沙地防护林工程:在若干城市和县乡公路河滩地带、沙漠荒漠地区地下水面稳定区、山间谷地等区域建设养护林道,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以上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改善了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状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
3.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
气候
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 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
图结合所学知识,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 起草原退化。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 不合理利用 。 2.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 、水资源的利
用不当等。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 土壤发 多疏松的沙 → 植被稀少 → → 干旱 育差 质沉积物
3.2.1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解析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问题导引】 1.怎样的自然环境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2.你知道应该怎样治理水土流失吗?
1.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 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 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域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宁夏平原一带。该地带是我国半湿
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甲地在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是
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乙地是宁夏平原,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
农业技术措施
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 采取种树种 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
工程措施等将所发生 草、封山育 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
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 林等植被绿 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
固定,使其不再继续 化的方法进 作轮作、套种耕种、提高
发生和发展
行治理
复种指数等
【误区点拨台】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都是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生态问题,但是 其形成条件和空间分布不同。荒漠化的类型较多,其中沙漠化 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而水土流失必须有水参与,主要 发生在降水量大且降水变率大的地区。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 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的能 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通过改变自 然条件而产生影响。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 伐等。
5.理顺答案:最后,在确定出所有的框中内容之后,按箭头连 结关系,重新理顺一遍,对应涉及的地理规律或原理,进行查 缺补漏,确保对应完整准确。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库姆塔格
呼伦贝尔
读图回答:
1、这三地气候类型是 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气候
2、由图中资料推测洪都拉庙 可能在化德的 西 面,判断 理由是: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向西逐。渐递
减,洪都拉庙降水比化德少 3、这三地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的 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这反映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 的
地域分异规律。
4、由图可知,制约我国西北 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是 水分 条件,人类在该地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 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 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 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 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 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 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 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 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 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 不可分。荒漠化位居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D、 ③④
A、过度开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 沙地的结果
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 D、毁林开荒的结果
4、关于商都县荒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
2、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 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利用 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
3.2.1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二地理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高二地理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2.1荒漠化的防治——一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编写:郭竹青 审核:高强 编写时间:2014-9-4 课型:新授 编号:04 班级: 姓名:【自主预习案】【学习目标】1、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结合具体区域图,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措施【知识自主探究】(一)荒漠化1.土地荒漠化的形成 ⑴概念 指发生在 及一些 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 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 _______和 。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 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 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行政区划范围2.地貌特点: 地形以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 西部(新疆境内)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西东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位置高二地理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高二地理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加剧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4) 3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 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 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中国西北地区是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之一,在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下,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影响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原因分析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内部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
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形成风沙土壤,加剧沙漠化进程。
其次,过度经济开发和人为活动加剧了沙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富含矿藏资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未能恰当保护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垦荒以及工业化进程,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地干旱,沙漠化加剧。
最后,人类活动增加了沙漠化的风险。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不可持续的农牧业经营模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化。
2. 影响沙漠化的严重程度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水资源短缺。
沙漠化导致地表水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其次,生态多样性减少。
沙漠化导致植被覆盖严重减少,动植物物种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局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最后,风沙活动频繁。
沙漠化地区的风沙活动频繁,侵蚀农田,污染空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可能引发风沙暴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3. 解决方案为了治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生态保护,推动植被恢复。
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对退化土地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其次,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实行水资源监控制度,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推广节水措施,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
假期在家没事,整理了一下有关土地沙漠化的书籍,对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西北沙漠面积辽阔,水资源匮乏,因此防风固沙,治理沙漠化一直是工作中重点的重点。
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
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
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
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
“人退”有利于“沙退”或至少“沙止”,怎样做才最有效?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
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我们理解的“人退”不一定要搞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而是将国家进行生态治理的费用补贴他们,利用资金、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牲畜数量或休牧3―5年,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凭借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
只要土壤不继续损失,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就能够“安家落户”,并自然繁衍。
中国治理沙漠化的进程,今年卸去了几多沉重增添了几分亮色: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50多年来“治理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终于出现了首次逆转。
今天之所以能够从“治理赶不上破坏”过渡到“治理超过破坏”,应归功于治沙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即从“向沙漠进军”转为与荒漠和平共处,从“人进沙退”转为“人退沙退”。
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
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人口增长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据记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1万人,净增加近3.5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迅速增加,从160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净增加14倍多。
当前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已有近70%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
如果牲口数量少,造成的破坏还能够天然弥补,但到处在放牧,草原就被压制,生长不起来了。
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在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治理中,提出了一种“以地养地”模式,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退化草地的恢复。
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比100。
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30―100斤/亩(鲜重,下同),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
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建立在有水肥保证的集约化土地不会退化,内地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
在草原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土壤不被风吹走。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故土难离”,“生态移民”能否有效尚需认真研究。
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
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订单畜牧业,牧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目前在广大的农耕地区,现行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有钱,可以管5年;而还草的钱则很少,且只管两年。
这样有的地方领导就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也搞造林以得到国家的生态治理费用。
这种政策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加速草场退化。
应当通过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国大部分生产力较低的沙漠、沙地、草地地区,它们的生态价值可能远大于它们的直接利用价值。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算一笔账,即直接利用收到的经济价值与破坏了以后的治理费用,哪个更大。
我国有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内蒙古草地90%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加剧了沙尘暴,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土壤损失,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在林业上,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际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退牧(耕)还草工程”同样意义重大。
国家大力进行退耕还林政策,我们县那里仍有人们在砍伐自己周围的树木,在我家附近这种现象就十分严重,我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这里不长树,还不如把地誊出来种庄稼好;我问这里为什么不长树,他们的回答也很简单――水质不行了。
且末县委书记李天佑书记多次提到,当前我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从水资源供需情况看,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制约因素。
从荒漠化防治情况看,全县生态环境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治理,在个别地段有所好转,但整体恶化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流沙大举内侵,在绿洲最北部已经握手,荒漠化还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
从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情况看,巨大的人口压力已经使民勤绿洲早已不堪重负,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步。
全县上下必须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人退沙退”的基本理念,科学确定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人退沙退”,就是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民勤为目标,通过人们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和影响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大自然以自我修复和演进的空间,并通过“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梯次构建保护绿洲的生态屏障,在不断增强生态涵容更新能力的前提下,维护且末绿洲永续生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
在来势汹汹的沙化面前,我们没有反思人类自己的错误,改弦更张,反而在被曲解的“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向沙漠进军”,要“人进沙退”。
其结果,是这边治理、那边破坏,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全线的“沙进人退”。
1998年的特大洪灾,迫使人们重新思索“人定胜天”的本意,反思人类自己错误的生产方式,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
痛定思痛,在南方大规模“退田还湖”的同时,北方也展开了新一轮的防沙治沙运动。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治沙运动改变了思路、转换了战术,更加注重草原与荒漠的休养生息和自我修复能力,植树种草与退耕还林还草并举,大搞封育禁牧,实行生态移民,让植被实现自然演替;不再就治沙而治沙,而是与治穷结合起来,种植既保护生态、又能发展生产的经济型树木、灌草,初步显现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的双赢局面。
当然,逆转只是好转的开端。
毕竟,全国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毕竟,全国2610万贫困人口的一半还分布在沙化严重的地区,贫穷这一威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没有根本消除,乱放牧、滥开垦等破坏
植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毕竟,新生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如果气候条件恶化,管护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植被衰退。
不仅北方地区在治穷与治沙结合上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而且,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没有北方贫困沙区与南方发达地带的经济共荣、成果共享,横亘在北方数千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就难以常固久安――建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不光是沙区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关于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
寒
假
实
践
调
查
学院:农学院
班级:农学061
姓名:于海洋。